中国人见面礼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0853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见面礼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人见面礼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人见面礼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人见面礼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人见面礼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见面礼仪.docx

《中国人见面礼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见面礼仪.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见面礼仪.docx

中国人见面礼仪

中国人见面礼仪

篇一:

初次见面礼仪细节

打招呼

?

这是最简便、最常用的礼节。

?

打招呼一般用“您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见到你很高兴”等用语。

特别是遇到熟悉的人不打招呼,或不回答对方向你打招呼,都是失礼的行为。

?

要注意:

与外国人打招呼,一定要避免中国式的习惯。

比如,问候对方“你上哪去”、“你干什么呢”、“最近很忙吧~”等。

这样,对方会误以为你想打听他的私事,是一种不礼貌的语言;更不可以说“你吃饭了吗”(现在已很少有人这样问了),不然外宾还以为你想请他去吃饭呢。

礼貌用语

?

在对外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表现了一个人的风度和修养。

一般经常使用的礼貌用语有:

“请”、“谢谢”、“对不起”、“麻烦您”、“没关系”、“再见”等。

?

其实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文明用语。

欧美人的思维,凡属不小心干扰、妨碍他人时,都会应该说“对不起”。

如在公共场所(走路)无意碰了他人:

在自己家里与朋友一起闲谈,临时须离开一下;就连无意中打个哈欠,咳嗽一声,也得说声“对不起”。

否则,

就会被视为没有修养。

日本人也如此,如果有一点打扰的话,他都会说,“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

介绍

?

涉外场合中,结识朋友,洽谈工作,或进行业务往来等都需要介绍。

介绍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自我介绍,再一种是通过第三者来介绍。

?

自我介绍是在客人当中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是做什么工作的,在什么单位(部门),担任什么职务(职称)等。

?

自我介绍时一定要目视对方,神态自然而庄重,语言清楚并简炼。

不可含糊不清,吞吞吐吐。

?

现在的自我介绍,多采用递交名片的方式。

在递交名片特别是接受名片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最好用双手接受。

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是,一定要看名片上的内容,也可读出声来。

这表示认识了对方,也表示对对方身份或职务的一种认可。

切忌连看都不看的揣在兜里,或随便的放在一边。

?

通过第三者介绍时,应该掌握的方法是,首先介绍身份高或年龄大的,然后依次介绍。

介绍具体人时,须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

在为其它两人介绍时,应将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还应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

被介绍的人要有所表示,或微笑或点头示意。

称呼

?

在与外宾相见或相识,首先遇到的是称呼问题。

在通常情况下,对男人称“先生”,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已婚妇女称“女士”。

如果不清楚女方婚否,应称“小姐”或“女士”,不可称其为“夫人”。

?

对官方中有职务的人,可称职衔加“先生”,如某某“局长先生”;对部长级以上的人士,可称“阁下”。

?

对有学位或职称的人士,一定要称其学位,如某某“教授”、某某“博士”。

这样外宾非常高兴,因为是对他学术(成就)上的一种认可。

?

对欧洲人的称呼,普遍称对方为“您”,如果对陌生人随便称“你”,常常会冒犯对方。

交谈或打听事情时,切忌使用“喂”、“哎”等,那样人家认为你缺乏教养,引起反感。

?

对美国人的称呼,在非正式场合或相识的人,美国人喜欢以名字或昵称相呼,这样更亲切、自然,但在正式场合或对对方不熟悉时,一定使用正式的称谓。

?

对日本人的称呼,“先生”一词,仅用于教师、律师、医生和国会议员,否则被称呼的人会感到窘迫和不安。

一般对男士以“某某桑“相称,意思是“老王”、“小张”、“田中先生”等。

另外,日本人之间不称“你”或“您”。

这只限于夫妻之间或长辈称小辈,在正式场合基本不用,否则会被视为失礼。

?

对俄罗斯及前独联体国家人士的称呼,俄罗斯人的姓名通常

有名、父名、姓三部分组成,如:

米哈依尔?

谢尔盖耶维奇?

伊万诺夫,一般应称其姓,表示尊重。

如果说非常熟悉,也可称其名或父名。

对年轻的女性,应该称其“姑娘”,这样更有亲切感。

握手

?

这是大多数国家最常用的一种礼节。

它有一种相识、感谢、慰问、鼓励、祝贺的意志和情感。

在对外交往中,握手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太用力:

如果是非常熟悉的人,握手可稍紧、时间稍长一些,以表示亲切、热烈。

二是,男子与女子握手不可握得太紧,更不宜握得太久;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

三是,要掌握握手的顺序:

A、男女之间,男方须等女方先伸手后才能握手;如果对方不伸手,男方就只能点头或鞠躬致意;

B、宾主之间,主人应当先向客人伸手,表示欢迎;

C、上下级或长幼之间,下级的或年轻的要等上级的或年长的伸出手后再握手。

四是,几个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可交叉握手。

待别人握完后再行握手。

五是,如遇客人较多时,可与主要人员或熟人握手,对其余的人点头致意即可。

六是,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军人戴军帽与

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按西方人传统,妇女可以戴手套握手。

总之,握手时,精神应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鞠躬

?

鞠躬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传统的、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

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

现在的日本,鞠躬礼是最讲究的。

所以我们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要懂得这一礼节。

?

对日本人来说,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意思。

如:

,弯15度左右,表示致谢;弯30度左右,表示诚恳和歉意;弯90度左右,表示忏悔、改过和谢罪。

?

鞠躬对韩国和朝鲜人来说也很讲究。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韩国和朝鲜妇女在会谈、宴会或作客时,一手提裙,一手下垂鞠躬,告别时面对客人慢慢退去,表示一种诚恳和敬意。

行鞠躬礼掌握的要领是:

A、脖子不可伸得太长,不可挺出下颏;

B、耳和肩在同一高度:

C、保持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腿并拢,双目注视对方的胸部,随着身体向下弯曲,双手逐渐向下,朝膝盖方向下垂。

拥抱

?

这是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表达一种热烈、友好和亲密之意。

对此,我们应当以落落大方的姿态做出相应的反应,

而不应拒绝。

?

拥抱礼常用的有三种,即正面贴身拥抱、搂肩式拥抱和象征性拥抱(演出或体育比赛得胜后做出的姿势)。

这里介绍最常用的第一种——正面贴身拥抱。

?

标准的做法是:

两人正面站立,各自举起右臂,将右手搭在对方的左臂后面;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的右后腰,先向左侧拥抱,再向右侧拥抱,最后再次向左侧拥抱。

拥抱时,也可以用右手掌拍打对方的左臂后侧,以示亲切。

亲吻

?

亲吻是西方一种比较古老的礼仪,即使是现在,这种礼仪也非常流行和常见。

一般经常使用的是吻脸礼和吻手礼两种。

由于亲吻礼所吻的各个部位不同,因而所表达的含义和感情也不同。

?

在对外交往中,最常见的是吻脸颊。

它表达一种友好和和平。

作为中国人,假若我们在社交场合被异性所吻,这是备受尊重的表现,所以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异想天开。

?

对于吻手礼,即男士亲吻女士的手背,这是在西方社交场合,男士向女士致敬的一种非常有礼的方式。

正确的做法是:

在社交场合,男士走到女士面前,立正垂首致意,然后用双手或右手接住女士给他的手,轻轻抬起,并腑身弯腰,使自己的嘴唇在女士的手背上轻轻一吻,或者象征性地做一个吻的动作就算完成此礼节。

?

值得注意的:

一是吻手礼仅局限于室内的社交场;二是只有

当女士在男士面前做出准许的暗示,即她的右臂微微抬起时,才可行吻手礼。

切忌操之过急或强抓硬吻。

中国传统礼仪之【初次见面】

介绍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相识。

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

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

作法都要自然。

例如,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所熟识的,便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

在这些场合亦可主动自我介绍,讲清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行介绍。

为他人介绍时还可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

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

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

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

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

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

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

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

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

男子与妇女握手时,

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

多人同时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

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

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动、热情、适时的握手是很必要的,这样做会增加亲切感。

握手除是见面的一个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时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等,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我国旧时传统是抱拳。

对这些礼节应有所了解,在一定场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

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

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

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

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

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致意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是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

在西

篇二:

见面礼仪

一、言语背后是涵养,更有观念

直呼其名不礼貌吗,

数年前,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上海,在参观一个社区时,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有组织地用英文高声欢呼“热烈欢迎克林顿爷爷”。

克林顿微笑示谢,但多少有一点儿迟疑。

就在此刻,一个三岁的男孩却直呼“克林顿,克林顿”。

备感亲切的克林顿抱起了这个孩子。

国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感到十分诧异,那个三岁的男孩竟敢直呼贵为总统的克林顿的名字,按照中国的礼仪,这显然是大不敬的行为。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长幼有序,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同辈人之间,对待晚辈才可以“直呼其名”。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者邻居,往往用“二哥”、“李大爷”等,以显示对话双方的亲密关系。

直呼名字,肯定会被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但电视镜头告诉我们,克林顿更喜欢的不是那

些尊敬地称呼其为克林顿爷爷的小朋友,而是那个“不礼貌”的小男孩。

实际上,克林顿的态度恰恰反映了西方人在称呼上的礼仪习俗。

与在称呼上过于讲究的中国人相比,西方在称谓上更加随意,更加“不拘礼节”。

他们所习惯的是对等式的称呼,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先生、某太太或某小姐等。

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

不仅年龄相近的同辈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其中并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家庭成员之间,只要彼此尊重,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互称姓名或昵称。

老外尤其不喜欢别人用爷爷、奶奶之类的称呼,因为这样的称呼表明自己老了,上了年纪,而西方最忌讳的就是“老”。

一位德国老太太,就曾抱怨说:

“我爱北京,但不喜欢被称为奶奶。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

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

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招呼:

外国人打招呼明知故问为哪般,

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中有这样一幕:

有一天,刚到美国不久的北京人王起明遇到了一位美国朋友,俩人热情地寒暄起来:

“你好,王起明,近来还好吗,”“还不错,谢谢。

你呢,”“很好。

今天天气很好~”“是的,可惜我得上班去。

”第二天,王起明再次遇到了这位美国朋友,他的招呼开场白又是

“今天天气真不错啊~”这下王起明纳闷了,为什么美国人见面打招呼总是从谈论天气开始,难道就不能换个话题开始吗,在中国,人们见面最习惯的招呼就是:

您吃过了吗,您上哪去,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呀~

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

谈论天气显然不存在干涉隐私这一问题,因此,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告别:

送到门口就分手

一位中国人在一位美国朋友家做客,吃完晚饭后告辞,主人在门口就与客人说“拜拜”了,这位中国客人好生纳闷,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或说错了什么,不受欢迎呢,

众所周知,在中国,客人告辞时,在说再见之前,“手续”繁杂。

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常对客人说:

“慢走~”“路上小心~”“再见,走好啊~”如果主人希望表现得更加殷勤一些,会陪同客人从楼上走到楼下,甚至把客人送到街尽头,或车站,看着客人上了车,车开走了,主人才转身回去。

如果是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更是体贴备至,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然而,这些礼仪在西方未必受欢迎。

因为相对于中国人在告别时的复杂程序,西方人要简洁得多。

他们在告别时,往往简单一

句话“拜拜”,中国人告别时的热情,英美人会视为“繁琐”。

西方人在告别时的简洁原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间就是金钱”,在他们看来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因为如果你对一个病人说“多喝水”之类的话,那与指手画脚没什么区别。

相反,他们一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介绍:

用名字还是用头衔,

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是这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

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在社交场合中,如何称呼他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若称呼不妥当则很容易让人马上产生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

对于自己已经认识的人多以先生+姓氏,千万不可以用名带姓。

例如:

称呼美国国父乔治?

华盛顿,人们一定称其为华盛顿总统、华盛顿先生,因为这是他的姓。

如果称他为乔治先生,保证会震惊全场,因为在美国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

有时也有例外,例如,对于重要人物最好加上他的头衔,如校长、大使、参议员、教授,以示尊重,当然也要在头衔后加上其人之全名或姓氏称呼,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接上名字。

一般而言,有三种人在名片上和头衔上是终身适用的,这三种人是:

大使、博士以及公侯伯爵。

在称呼他们时一定要加头衔,否则表示十分不敬,

甚至被视为羞辱,务必谨慎小心。

同性之间介绍完毕后,先伸手相握,可以说“很高兴认识你”,没必要说“久仰”或“希望以后常联系”之类的话,在有些国家会将“常联系”理解为有事要相求于你,这样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谦辞:

谦虚是必要还是不诚实,

中西方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其中最容易引起误会的是谦辞的使用。

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人喜欢使用谦辞,以表示谦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韬光养晦”,而西方人讲究“实事求是”,把别人的赞美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大大方方的接受。

于是当西方人遇到中国人时,就容易引起误会了。

记得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

一位外国元首来中国访问时,中国一位官员携夫人一起去迎接。

见面后,外国元首表示礼貌地说:

“您的夫人真是美丽~”当翻译官翻译给中国官员时,这位中国官员谦虚地说:

“哪里,哪里。

”“任何地方,任何地方。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往时,讲求“卑己尊人”,并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也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一般在社交场合中,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谢谢”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经常会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

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说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真的是太虚伪、太不诚实了。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的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

“没什么菜,吃顿便饭。

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行动上也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

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

而西方人在请客吃饭时,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

“吃喝请自便自定。

说敬称和谦称:

使用谦称不当会使机遇擦肩而过

外国企业刚进入中国时,在应聘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很多尴尬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到外企中应聘,为了表示谦虚,不狂妄自大,不自觉间使用了一些谦虚的话,例如当别人称赞他时说“过奖了”,当夸奖他时,虽然心中窃喜但嘴上仍然说“没有,没有。

”最后,尽管他的条件和成绩是优秀的,但是他仍然没有被录取。

于是他百思不得其解。

在他被另一家国有企业相中上班后,才弄明白,原来是文化的差异使他与前一份工作失之交臂。

外商们认为他的谦虚是不自信的表现~他们需要的是自信的员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份自信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

在清楚背后的原因后,他哭笑不得,也感慨万千。

汉语有敬称和谦称,而英语没有。

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绝少有谦称,因为西方人崇尚平等,提倡自信,对人有礼但绝不

过分自谦。

而在汉语中谦称与敬称并重,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无疑也源于中国传统礼教。

“夫礼者,自卑而尊”(《礼记?

典礼》),因而汉语谦称有许多,如:

愚、在下、鄙人、不才、小可、晚辈、后生、卑职、下官等等。

汉语中不仅有表示自谦的词,而且还有代为亲属谦虚的词,如:

小儿、

犬子、内子、拙荆、小女、小婿等等。

汉语里还有用敬称直接表示敬意,旧时常用,如:

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等,抬高对方,贬低自己,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消除压力。

而西方人则崇尚平等,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对别人有礼貌,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

过分谦虚,反而让人觉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现。

所以英语中很少有谦称,相反只有表示上等的“He”好表示自己的“I”,无论在句首句中都是大写。

而且中国的这种代为人谦的情况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西方人强调平等的权利,哪怕对子女、父母也将其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并不认为有支配他们的绝对权力。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闲聊:

闲聊中哪些不能问,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

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

但是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而且个人隐私无所不包,种种我们认为非常平常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也是问不得的。

西方个人隐私主要包括:

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等。

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其他人都不能直接过问。

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

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

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总是随便问一句“上哪儿去,”,虽然这只是招呼的一种形式,不一定想要你的准确回答,但在西方人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例如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

因此,在这些差异之下,在和外国人交际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用语。

在和外国人聊天时,要注意语言文明、语气诚恳、语调柔和、语速适中、吐字清晰。

赞美和反应:

赞美的作用在哪里,

对于别人的赞美,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如“惭愧”、“哪里”等。

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谢谢”以表示接受。

所以,我们应当注意,当英国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

“不,我不这样认为。

”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在英语国家中,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

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

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自身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天生丽质,因为那是她父母给的而不是她自身努力的结果。

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

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

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

这孩子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宝石一样顾盼生辉,极其美丽。

她还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也非常礼貌地微笑道谢。

她表示爱怜地抚摸着女孩的头发说:

“你长得这么漂亮,真可爱~”结果出人意料的是,那位教授等女儿走了之后,严肃地对她说:

“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她大吃一惊,急忙解释说:

我是一番好意,夸奖她,还送了礼物,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说:

“你是因为她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的努力根本没有关系。

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

而且一旦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造

成了误区。

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就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不经她同意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这也是不良引导。

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二、交往的举止是礼貌,更是礼俗

送礼: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某先生是一家经营商品添加剂商店的老板,经常与俄罗斯商人有业务往来。

他说,有一年,他的一位朋友给他从新疆带来了一把精致的民族小刀,后来他把小刀送给了好他经常有业务往来的一个俄罗斯商人。

他这么做本来是想增加友谊、加强合作,结果却让俄罗斯商人很生气。

后来经过翻译解释,才知道在俄罗斯,刀意味着交情断绝或彼此将发生打架、争执。

因此,在俄罗斯,送礼不得送刀和手绢。

刀意味着交情断绝或彼此将发生打架、争执;而手绢则象征着离别。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和不同国家的人交往,送礼也是一门学问。

礼物并不是可以随便送的。

假如你需要赠送礼物,在送礼时,一定要注意你的朋友是哪一个国家的人,按照他们的风俗习惯送出礼物。

要不然你的一番好意、热情可能会遭到误解,甚至发生不愉快。

所以,送礼前一定要关注一下各国的风俗习惯,使你的礼物能够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虽然同样是西方国家,但是各个国家之间具体的送礼方式还真是大不相同。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有的在接到礼物时

常常显得有些难为情。

如果他们没有凑巧的东西回礼,就更是如此。

但是每逢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的。

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互赠礼品。

圣诞节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因为收到各种各样的新奇玩具而兴高采烈,以为这是圣诞老人送给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