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文学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0785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文学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大文学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大文学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大文学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大文学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大文学观.docx

《论大文学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大文学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大文学观.docx

论大文学观

大文学观

内容摘要:

本文从自己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阅读体会中入手。

从文学与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文学内容的表达,以及文学创作者这四个方面入手,阐述在阅读中对旧文学观念的冲击和新文学观念的形成,目的是让文学研究、创作的人树立一种端正的文学创作、研究态度,和友好、宽容的文学理念,从而实现对旧文学观狭窄与浅切的突破,形成新的“大文学观”——集文学理论、文学理念、文学态度为一体的观念来指导阅读与学习;打破传统的学科细化状态,让人们在“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实现一个“大写人”的人才理念;呼吁改变坐井观天式的文学研究与创作现状,拓宽文学研究范围和文学创作渊源,从而实现打破人们对旧文学界定的界限,实现将生活视为文学生长的沃土,用哲学、理化、生物学、音乐、美术等众多学科的特点来丰富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的思想,将宽容与缜密集为一体,实现对文学纵向上的延伸,横向的拓展。

关键词:

旧文学观语言文学界限文学内容文学创作者大文学观

Comprehensiveviewofliterature

Summary:

Inthispaper,frommyfouryearsofstudy,attheUniversityofreadingexperience,withvague,accordingtotheliterature,theliteratureandlanguage,literatureandotherdisciplinaryboundaries,expressionofliterature,andliteraturecreatorsofthesethreeaspects,theformationofstatesinreadingoftheoldideasofliteratureandtheimpactofnewliteratureidea,thepurposeistolettheliteratureresearch,thecreationofthepeopletoestablishacorrectliterarycreation,studyattitude,andfriendly,tolerantliteratureidea,soastorealizethenarrowandshallowcuttheoldliteraryoutlookbreakthrough,theformationofanew"greatliterature"--theliterarytheory,literaryideas,literatureattitudeasawholeconceptguidedreadingandlearning;breakthesubjectstatusoftraditionalrefinement,letpeoplebasedon"specializeinonesubject",a"man"conceptoftalent;callsforachangeofliteratureresearchandthecreationofthelimitedoutlook,broadentherangeofliteraturestudyandliterarycreationoforigin,soastorealizethepeoplebreakthedefinitionoftheoldliteraturelimit,implementationwillliveasafertilegroundforthegrowthofliterature,philosophy,physicalandchemicalcharacteristics,biology,music,artandotherdisciplinestoenrichtheliteratureCreatorsandresearchersthought,toleranceandcriticalintensive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oftheextendedliteratureonlongitudinal,horizontalexpansion.

keyword:

literatureTheoldviewofliteratureNewliteraryconceptlanguageLiteraryboundaryThecontentofliteratureLiteratureCreatorComprehensiveviewofliterature

有人曾这样评价文学这个专业:

文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好学的一个专业。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学习,我不回绝这个观点,可是我并不赞同。

简单的从学习方法上讲的确如此,首先,汉字我们都认识。

其次,但凡识字的人都知道小说里写什么。

再次,只要知道小说里说什么,是人都会评价和议论。

如果从这个层面上讲,文学的确要比:

通直流电能使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简单的多。

可是就真正做文学的来讲,他们概念中文字不单是汉字,文学不单是小说,学文学不单是评价和议论。

这就是大文学观与小文学观所导致的不同认识。

在这里我首推杨义先生在《读书的启示——杨义学术演讲录》一书中,杨义先生这样界定大文学观:

“大文学观吸收了纯文学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兼顾了我们杂文学观所主张的那种博学深知和融会贯通,把文学生命和文化情态沟通起来,分合相参,内外互证”[1]73,“大文学观的提出,主要是要给文学研究提供一个大视野、大资料、大逻辑,把文学研究做大、做厚、做深,同时又把它做活”[2]73。

这种大文学观的提出和方法论的运用,为我们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话语空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我做此论文也是在诸如杨义先生如此文学观点启示下进行的,目的也就是能让这种大文学观点获得更多的注意和赞同。

同时大学四年的阅读无数次的冲击着我的旧文学观即小文学观,此论文中的旧文学观指的是,狭隘的文学观,就是将文学语言限制在母语范围内,将文学作品界定在一国范围中,将文学内容框括在小说、诗歌中,将作品创造者限定于天生的作家和文字中。

就从构成文学的语言和文学界限、内容和用途以及创作者这几个方面来讲,大文学观和小文学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文学思想,甚至是做学术的思想和态度。

一、文学之于语言:

最近读了一本英文版的《英国文学教程》,读过之后我不禁更加喜欢杨澜在《一问一世界》中对语言的那种观点“懂得一种语言,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个交流的工具,更珍贵的是懂得了一种文化,一个国家”[3]73。

的确这本全英文教程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让我重温到“Onlytobesensed,notexplained”(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刻内涵。

也让我更加懂得了原著的重要性,这就清楚的说明了:

文学不仅仅是有母语写成的作品、观点,作为一次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读翻译后的东西,也要读原汁原味的东西,用心去体会原汁原味的东西才能真正懂得它的语言魅力,艺术魅力和思想魅力。

就简单的举例来说:

金庸的小说在国外也很流行,所以被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语里有一些这样的翻译:

九阳神功被译作:

“ninemen’spower(九个男子的力量),九阴真经——ninewomen’sstory(九个女人的故事),九阴白骨爪——ninewomencatchawhitebone”(九个女人抓着一个白骨)[4]73,也许对不懂汉语的人来讲这也没什么,或许会被理解为是怪兽出没的故事,可是对于一个懂汉语的人来讲,这简直不可思议。

同样的当我们读到一个这样的句子“Whenthewords‘Iloveyou’weresaidbyyouforthefirsttime,myworldblossoms.”[5]73(第一次听到你对我说‘我爱你’,我的世界一瞬间鲜花绽开),就这个句子来讲,明显感觉到读完英文的那种美好感受,真的没有办法用汉语来形容,总觉得汉语翻译欠缺那么一点。

即便是一个词也是这样的,如单词“sweet”这个词给人的那种感觉是无法用其他语言来替换的,当然不能替换并不是不能交流,讲求原汁原味也并非否定语言翻译的优越性。

只是为了专书一隅来体现语言与文学之间的密不可分性。

其次,就单说一种语言——汉语,它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也并非那么简单,我们学校,我们专业,通常学文学的也只读汉语文学作品,文学评论,在这个小范围内大部分同学也只读现当代的东西,可是往往很多重要的文学观点都蕴藏在古代作品中,就我所在环境的学生来讲,举个例子来说:

刘勰的“神思论”首先有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出处,其次有人知道他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观点,可也说不上它的内容,不能真正理解“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6]73的内涵了,如若不能:

领会‘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

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7]73,这种情境。

没有这样一种情境,即使是读到“神与物游”这个词语也就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不能心领神会:

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那又怎么能体会作者的真正情感,做出发至肺腑又客观理性的文学评价。

有人也许会争辩你这不是“坐井观天”“管中窥豹”吗?

的确如此只讲一个文论观点显得很是草率,就作品来讲,如果谈论现当代作品,同学中也有能读能说的,尤其是提到韩寒,提到张小娴,安妮宝贝更是了不得,可是谈谈鲁迅,谈谈巴金,人数也许就会下降一个数量,再如果谈到古代作品,能背诵诗词的人多,能背很多诗词的人少,能谈谈论语百家姓的人就更少了,就说《论语·阳货》中的“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8]73这里的前半句为人所知,甚至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后半句能说全的比起前者要下降很多,能说全又能全部理解的又会下降很多,因为后人的一知半解,还为女子冠上与小人一样的名声,其实孔圣人这里所说的“女子、小人”是“专指婢妾仆隶来讲”。

再举一列: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童叟皆知的,很多人都把它理解为“这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事实上在《论语·八佾》中,作者是针对古代祭祀时的乐舞,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八人。

可是作为鲁国大夫的季氏竟用八佾于家庙,实为越礼,所以孔子说: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9]73意思是说,这种人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容忍,言下之意,这个人实在无法忍受了。

这两种解释真的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的确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坐井观天”“管中窥豹”可是学习和研究文学而言,这一系列的偶然和一丁点就会组成一个版块,一个学术领域,这真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知理解当代语言,却不理解古代文意的人,难免要在文学深度上打折扣。

语言之于文学,最基本的来讲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无论是“文以载道”还是“文道合一”首先不能异议的是:

感情要以书面或口头表达出来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一工具。

多种语言的交融便是多种思想、文化与感情的交融,这显然是在宽度上为文学拓宽了路径;而对母语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不仅是对国家文化的一种学习与继承,更是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显然是在纵向上为文学起到延伸的作用。

而学文学,做文学就是要将自己的文学观,文学能力在横向和纵向上不断的拓宽、加深,这样才能做好文学,修炼好思想,让它不仅有宽度也有深度。

用图示来表示文学区域划分这个道理就更加清晰可见了:

如果用这种区域示图来表示世界文学的划分,其首要原因就是地域、文化的不同。

而这些不同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如果只用一种语言来读世界文学,那未免显得太过局限和短浅,就从我最近体会来讲吧,最近因为看一本《纳粹德国:

一部新的历史》而对德国着了迷,于是就成天淘书,偶然机会在当当网上发现了《希特勒时代的柏林》这样一本“小历史”,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因为这是一种“小写的历史”,作者着眼于当时人们生活的细节,总的来讲是德国“大历史”的绝佳补充。

作者让·马哈比尼是法国的历史学家、作家、记者,他的笔伸进希特勒时代柏林的许多角落,为我们描绘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芸芸众生相。

  等到拿到书后,我充满期待地翻开这本书,想要填补德国大历史下的那些空白。

然而,我被此书的翻译兜头浇了一瓢凉水,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翻译对我的坑害——翻译者:

“汉语差,常识弱”的弊端毁了这本书的价值。

汉语差,于是翻译的文字拧巴,一些生活场面叙述的和好莱坞影片演出一样,只是没那么逼真;常识弱,让人啼笑皆非,全书描述的是德国从畸形膨胀到穷途末路的全过程,译者自称对人名地名事件和专用名词都是精确到位,可是在书中我认为译者倒是更像道听途说。

我怀疑这本书的译者根本没看懂原文,对二战的历史更是一无所知,连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都不知道,对冲锋队、党卫队、纳粹、盖世太保、国防军之间的关系也看得一塌糊涂,经常发现一个本该认识但就是对不上号的人名和地名,有时还会发现一个人在一句话里变成了两个人。

书中错讹处俯拾皆是,让人瞠目结舌,不忍卒读,于是,这本薄薄的书,让我读的有些发吐,因为当一个门外汉(我对历史不是很了解)读一本颠三倒四的书时,真的没有办法做到边读书、边整理,就好比是说一个稀里糊涂的人交了一个丢三落四的朋友一样,是没有办法互补的,于是这种空白就一直保留至今。

如果不懂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就真的没有办法将这里的精神产品——文学读懂,而通向这种文化的捷径和方法就是,承载文化的语言,因此语言之于文学,就好比外貌、谈吐、行为之于人,如果不通过这些来了解这个人,那对于我们来讲,这个人和木头没什么大的区别。

  二、文学与其他专业的学科界限:

任何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都是随着求知者知识储量的增加而愈加模糊。

同样,文学之于哲学,文学之于历史,文学之于美学,甚至是文学之于理科学科都是这样的。

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吴黑子,最早提出“文史哲不分家”的观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又说道“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在我国,“文史哲不分家”越来越为人所知。

在现代的学术当中,政治(哲学)、历史、文学尚没从伦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没有分化,没有价值自律性;只有到了近代学术分科制度确立以后,它们才各立门户,分途发展,从而获得了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和意义。

但物极必反,随着学科分化之趋势的愈演愈烈,人文学科之间隐秘而根本的精神联系被忽略,以致于断裂,从而导致了各执一端、唯我独尊的“黑箱效应”。

而传统学术的完整性在这个时候便有显示出了它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文化传统的断裂之中成长起来的现代学人一般是很难像大百科全书学者那样去兼顾的。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

从“文”进入人文学科的人往往最终会走到“史哲”甚至其他社会学科那里去,九十年代许多文学研究者的文化研究、思想史转向便是一明证,并且研究文学的人转学法律的例子也挺多;而从“史”或“哲”进入的人却常常对“文”表示出不屑一顾的神色,似乎也很少会花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所谓没有现实意义、没有实际作用的文学作品。

和一些人讨论起来,往往也会发觉,从“文”出发的人大多会关注“史”“哲”领域的经典著作,甚至会以不知其名为耻;而反之,“史哲”专家们却不太会为自己没看过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而感到不好意思。

其次文学之于美学和理工类学科,它们之间的界限是要比文史哲大一些,可是它们之间的那种联系与文学也是密不可分的。

这种影响主要由三个方面产生,第一,影响了研究人的知识运用能力。

第二,影响了文学研究者内在的驱动力,第三,影响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大环境。

首先从知识运用能力的形成来讲:

之前我看过一本《博弈论》,很喜欢那里的一些观点,比如“纳什均衡”[10]73这个词语,虽然听起来枯燥、艰涩些,可是这个理论确给人以美妙的感觉,它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这种观点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了一种自我意愿利益最大化的概念,这样以来对于研究人来讲,能够将很多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便有利于人们思考与创作,也有更多的时间在语言上下工夫。

同样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都会增强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生活的理解。

这显然为文学研究增加了更多的筹码,和可能性。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就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来讲,我外甥今年上大班,加减法已经很是熟悉,可是他考试总是考不了满分,我就帮着寻找原因,结果我发现问题就出在,考试的时候他不能理解题的意思,这显然是语文方面比较欠缺的原因,其中有一道题他没有得分,那到题是加法分解题,题型是这样的:

在他看来,他不知道这要做什么,三个数字之间将要发生怎样的运算关系,当然这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理解能力不够,可是如果对于一个大的数学家、科学家来讲,如果理解上有一点欠缺,一种运算定律,一个科学仪器,甚至是一艘航母、一个飞船要晚问世好几年,甚至更久。

最近我大哥给推荐一篇报道给我,文章题目是《奔跑中的艾莉丝》,主人公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她拿到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她论及文与道的时候,她的观点是“文以载道”其中这样一段话很是令人折服:

“学术论文是传播科学发现最主要的途径。

比如,你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早就知道进化论了。

那好啊,给我文字记录。

没有?

对不起,只有达尔文发表过,所以他是进化论的创始者。

所以,科研不是为了发表论文,但发表论文是做科研的直接结果。

”[11]73也许也有人会说“作为科学家我不慕虚名,不发表论文,只需做好研究就是了”。

的确,一个科学家最满足的时刻,其实并不是发表了论文,或者被十大进展引用等等。

“而是,当你在经过多年与它的斗争之后,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一个规律,看到了一个现象,明白了一个机理,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一刻之美、之醇香,只有自己能体会。

”[11]73可是没有了论文,那世人也就无法理解,好比一个厨师做了一道鲜美的料理,给一群味觉麻痹的食客一样,是没有办法体会的,这样这个厨师也只能自得其乐,那时候也许就不再那么惊喜了。

其次就它们对文学研究的内在驱动力来讲:

理工类学科与文学之间也有着很大的联系性,就简单的从数学学科里面的对称来讲,这个对称、对称轴的理论,为我们的审美形成了一个渠道和方法,这种审美观念对文学作品中的成型有着一种内在的影响力,如果不懂这种对称美的渊源和意义,即便是读到包含此观点的上乘作品,也和那些没有价值的文本毫无区别。

还有物理中的凝结、升华、雨雪形成的原因,以及化学中的化学反应,以及生物学中,植物的生长过程、人类进化等,这些知识的发展程度,直接会影响到我们精神世界的现代化,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国家之间有区别,为什么会有我们比西方落后多少年的说法,为什么能看到,一件已经很普通的迷你裙在朝鲜能引起震惊,以个威尼斯图片让朝鲜理解为一种开放,原因就在多方面的知识积累的多少,不仅会在宽度上影响对文学的理解和研究的程度,更会形成一股内在的力量——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在纵向上对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理解,从而从文学之源上影响文学的发展。

再次理工类学科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大环境的影响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观点,而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药学、这一系列理工类学科便是组成科学技术的核心知识,生产力得以发展,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就会有明显的气色,经济发展水平又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国家文化心态,在一个好的经济、好的文化的社会大环境中,人们就更易于形成一种先进的文学观,思维更加开阔,更加具有活力和更新力,好的文化环境当然更有利学科的发展。

即便是体育运动它也会对文学产生影响,举个例子来讲:

我寒假无聊,怕闲着发胖,就去学瑜伽,因为瑜伽讲究一呼一吸,讲究注意力集中,对有的人来讲,喜欢瑜伽就是喜欢教练喊“吸气”“呼气”“集中注意力”“看向远方”等,以前没有接触瑜伽时,我以为那是一件很矫情的事,可是后来我真正接触后明白:

瑜伽是一种令人着迷的独处,那时人可以全身心的放松,忘掉除自然外的所有繁琐之事。

文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提到学科间的界限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

钱学森,记得我看过一本书,是关于钱学森的,书名是《钱学森访谈录》,现在记得那本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讲,确实让我吃惊不少,科学家之于音乐一直对我来说那是不可思议的,在书里钱学森谈到了做学问、对于音乐、美术、甚至是建筑都有了很好的见地,其中最折服我的是:

他对音乐和建筑的看法。

他与音乐的关系,当然和其夫人蒋英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书中记录了这样的生活片段,在他们回国以后的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

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

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录制下来,放给他听。

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钱学森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在音乐艺术的海洋里也是十分得意。

他说过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总能感到一种美好的赐予。

于是,他自豪地对自己说:

我是多么有福气啊!

他甚至总想对人们高呼一声:

“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的确他更清楚的表达说“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有文化、艺术、音乐”[12]73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将科学、技术放在了前面,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他们都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

对于建筑,钱学森的理念跨度真的很大,钱老谈建筑,是从谈到关于菊儿胡同危房改建实践的报导,引发出他近年来的想法,在给顾孟潮的信中,便直接提出21世纪中国城市向何处去的大方向问题,并且建议开个山水城市讨论会,发起对未来城市模式的大讨论,他在信中说道:

“现在我看到,北京兴起的一座座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进去到房间则外望一片灰黄,见不到绿色,连一点点蓝天也淡淡无光。

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

”[13]73所以我很赞成吴教授(指的是吴良镛)提出的建议:

我国规划师、建筑师要学习哲学、唯物论、辩证法。

后来他呼吁,“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

我称之为‘山水城市’。

人造的山水!

”钱学森说:

“我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微观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

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

所以我不用‘山水园林城市’,而用‘山水城市’。

”“建山水城市就要运用城市科学、建筑学、传统园林建筑的理论和经验,运用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以及群众的创造。

”他在提到我国建筑发展走向是说道:

“站得高看得远,总览历史文化。

这样才能独立思考,不赶时髦。

”而之后我在房地产商冯仑《伟大是熬出来》的这本书中,又一次看到一个与此相接近的建筑学理念,就是在纵向上解决住房问题,并为此感到无比欣慰,毕竟这种理念愈来愈为人接受了,可是就实现度来讲,不用过多赘语,北京雾霾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钱学森的例子不能证明文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但他绝对的证明着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是我们正确认识学科界限的一个绝好例子。

如果用图示来显示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学科界限就更易于理解,如下图所示:

学科分化的严重后果便是学科与知识的整体性断裂。

这样一来的确便于人们在某一领域取得傲人的成绩,但是对于真正做学问、研究学问的人来讲显然有种阻塞和井底之蛙的感觉,对于真正领会内心真谛、自然奥秘的人来讲就更加拘束了。

所以要想真正研究和体会文学,打破内心的学科界限是很有意义的,当然打破并不是毫无轻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