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0738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docx

《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docx

学科王思品中考复习学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人教doc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1.知道我国法律的特征,理解我国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2.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4.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考点一 认识我国的法律

1.社会生活离不开    :

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    、    、纪律、规章等。

 

2.我国法律的特征:

(1)法律由    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    保证实施,具有    。

 

(3)法律对    社会成员具有    约束力。

 

3.我国法律的本质:

我国法律是    意志和    的体现。

 

4.我国法律的作用:

(1)    作用:

我国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2)    作用:

    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    的保障。

 

5.结论:

(1)        ,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2)以    为荣,以    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考点二 违法与犯罪

6.违法行为的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    或做出法律所    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7.违法行为的类别:

(1)根据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    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和    违法行为。

 

(2)    违法行为和    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    ,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    ,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8.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含义: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    的违法行为,是    行为。

    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    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特征:

      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9.刑法与刑罚:

(1)刑法的含义: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    和对    处以何种    的法律。

 

(2)我国    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    的有力武器。

 

(3)刑罚的含义: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    对    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4)刑罚的种类:

分为    和    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    、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    、    、没收财产、    四种。

 

考点三 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

10.犯罪的危害:

犯罪对    、对    、对他人、对    ,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青少年要在行为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    。

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    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11.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1)自觉树立    ,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自律,做一个    的人。

 

(2)加强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做一个有    的人。

 

(3)自觉遵纪    ,    ,避免沾染    ,防患于未然。

 

考点四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12.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因:

(1)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    、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    的历史重任。

 

(2)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    ,没有经济实力,缺乏    能力。

 

13.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

(1)《                》 

(2)《                》 

14.对未成年人的四大特殊保护:

(1)    保护:

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    和抚养义务,尊重未成年人    的权利,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和睦的    。

 

(2)    保护:

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    的保障等方面。

 

(3)    保护:

要求全社会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

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

 

(4)    保护:

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    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考点五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15.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    ,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    、律师事务所、    、法律援助中心、消费者协会等。

 

(2)我们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有:

①    手段——通过找当事人协商,找有关部门、人民团体或有关社会团体投诉;或者通过    、    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

②运用    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诉讼、    诉讼、    诉讼。

 

16.面对违法犯罪的正确做法以及原因:

(1)正确做法: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    武器维权,善于同    行为作斗争;当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也要加以维护。

 

(2)原因:

      ,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规则 法律 道德 2.

(1)国家 

(2)国家强制力 强制性 (3)全体 普遍 

3.人民 利益4.

(1)规范 

(2)保护 日常生活 国家生活 

5.

(1)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2)守法 违法 6.义务 禁止

7.

(1)行政 民事 刑事 

(2)民事 行政 轻微 较小 

8.

(1)严重 犯罪 犯罪 刑法 

(2)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 刑罚当罚性 

9.

(1)犯罪 犯罪分子 刑罚 

(2)刑法 犯罪 (3)人民法院 犯罪分子 (4)主刑附加刑 管制 拘役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驱逐出境 

10.自己 家庭 社会 远离犯罪 处罚 

11.

(1)法律意识 守法 

(2)道德修养 道德 (3)守法 防微杜渐 不良习气 

12.

(1)未来 伟大复兴 

(2)成熟 自我保护 

13.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4.

(1)家庭 监护职责 受教育 家庭环境 

(2)学校 生命安全 (3)社会 (4)司法 司法行政 

15.

(1)法律 法律服务所公证处 

(2)非诉讼 调解 仲裁 诉讼 诉讼 刑事 民事 行政 16.

(1)法律 侵权 

(2)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考点一 认识我国的法律

例1 (2014·福建福州)美丽中国·法护航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修订后的环保法明确规定:

“对拒不改正的排污企业实施按日计罚”“对严重的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拘留”等惩罚内容。

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实施以后,将成为一记挥向环境污染的“重拳”。

材料最能体现法律的哪些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

解答本题不能照搬照抄法律的特征,需要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写出对应的法律特征。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法律是对过去所制定的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可据此判断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实施以后,将成为一记挥向环境污染的“重拳”,可据此判断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

【答案】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举一反三                           

1.(2014·内蒙古呼伦贝尔)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一批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的官员相继被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已受到法律的严惩,这表明(  )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一切腐败行为都必将受到刑罚制裁 ④我国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2.(2014·浙江绍兴)2014年3月15日,依据宪法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规定包括网络购物七日内可无理由退货。

新增这一规定(  )

①说明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 ②有利于保护网络购物者的自主选择权 ③说明网络购物者开始成为“上帝” ④说明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二 违法与犯罪

例2 (2014·江苏南京)一般违法行为是指(  )

①民事违法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 ③违反除宪法外其他法律的行为 ④违背他人意志和利益的行为 ⑤相对犯罪而言,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违法行为

A.①④B.②③

C.③⑤D.①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违法与犯罪的认识。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据此判断,①⑤正确,②错误。

一般违法是指违反民事法律法规和行政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则是犯罪,因而③错误。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判断某行为是否违法的标准,只能是法律,所以④错误。

【答案】D

举一反三

3.(2014·广东)2014年5月23日,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及故意杀人罪,判处刘汉、刘维死刑。

这是因为(  )

A.他们实施了不道德、非正义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B.他们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

C.任何人实施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D.他们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并触犯我国刑法

4.(2014·浙江绍兴)2014年4月,网络红人秦某因诽谤罪、寻衅滋事罪,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这一案例说明(  )

①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结果 ②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均应受刑罚处罚 ③我们要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 ④公民行使权利时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5.(2014·广东广州)歌手李代沫因容留他人吸毒,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从刑罚的种类看,罚金属于(  )

A.主刑B.附加刑

C.行政处罚D.民事处罚

考点三 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

例3 (2014·湖南衡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告诉我们(  )

A.小错必铸大错,违法必走向犯罪

B.犯点小错没关系

C.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D.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解析】本题考查不良行为不可小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A和B观点错误,答案C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是D。

【答案】D

举一反三

6.(2014·山东潍坊)2014年4月13日,13岁的李某出于好玩心态,编造“6名潍坊人被杀害”的谣言并在微博发布。

公安机关及时查处,依法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父母严加管教。

下列评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即使犯了错也不必害怕

B.散布网络谣言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受处罚

C.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言论,不必顾忌现实中的“条条框框”

D.不良行为要及时改正,否则可能会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7.(2014·浙江义乌)以下是甲、乙两人的部分生活场景:

甲:

哥们抽根烟。

——乙:

真有味!

甲:

哥们嗑粒“药”。

——乙:

真过瘾!

甲:

哥们一起干。

——乙:

真刺激!

甲:

哥们一起坐牢了。

——乙:

真后悔!

上述甲乙两人的生活经历警示我们(  )

①一切吸烟吸毒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②教唆别人犯罪,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要谨慎交友,明辨是非 ④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发展成犯罪行为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8.(2014·云南)阅读下述案例,运用《思想品德》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据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某职业学校16岁学生林某,自从结识社会上几个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变得无心学习,迷恋网络游戏,经常逃学旷课,夜不归宿,经学校多次教育,林某仍不思悔改,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

从学校毕业后,因盗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

后来因伙同持刀绑架一名小学生致其重伤,并向其家人索要人民币数万元,林某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1)林某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简要说明林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请你给同龄人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考点四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例4 (2013·广东)2014年4月,某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预防学生溺水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在池塘等溺水多发地要设立警示牌,加强防护工作,并要求全体学生写防溺水承诺书。

这体现对未成年人的(  )

A.社会保护B.司法保护

C.学校保护D.自我保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未成年人四种特殊保护的辨别能力。

判断属于哪种保护,首先要看是谁的行为或举措,行为或举措属于学校(包括代表学校的领导、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则是学校保护;属于家长的,则是家庭保护;属于执行职责的司法机关的,则是司法保护;属于社会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则是社会保护。

题干材料中的要求是对全社会的要求,据此,可判断是社会保护。

【答案】A

举一反三

9.(2014·安徽)某校严格遵照有关规定,禁止在校园内吸烟。

此举(  )

①能杜绝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 ②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③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 ④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分辨是非,作出正确选择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0.(2014·广东广州)未成年人面对可能的不法侵害时,要用智慧保护自己,比如,独自在外遇到陌生的成年人求助,可以这样应对(  )

①涉及人身和财物安全的求助,建议对方找警察

②不轻易泄露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电话等信息

③观察对方眼神和讲话语气,冷静分析对方意图

④问清对方的具体要求,并主动大胆为对方带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1.(2014·山东东营)初中生小东放学路上受到几个社会青年恐吓,被敲诈一百元钱,他因害怕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

(1)判断:

____________。

(2)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课堂研习】

1.B 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涉嫌违法犯罪的官员已受到法律的严惩,这表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此可得出②中的结论;同时这也体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④正确。

题干材料中未涉及国家制定法律,①不可选。

当腐败行为触犯刑法时,才会受到刑罚制裁,③不正确。

2.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法律的作用、本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规定网络购物七日内可无理由退货,这显然是对我们的保护,①正确。

网络购物七日内可无理由退货,这有利于消费者退回自己不满意的商品,便于消费者自主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②正确。

网络购物者也是消费者,按照通行的说法,消费者是“上帝”,③中“开始”一词使该选项错误。

消费者基本上都属于人民的范畴,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捍卫人民意志、保护人民利益,④正确。

3.D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的特征等。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刘汉、刘维犯罪,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具有犯罪的特征,依据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而非其他原因,A错误,D正确。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也可能是一般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B、C错误。

4.B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的特征、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等。

秦某因诽谤罪、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受到刑罚制裁,因而①正确。

只有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才会受到刑罚处罚,②错误。

秦某诽谤他人、寻衅滋事都是法律所禁止的,据此不能得出③中的结论。

公民有言论自由、行动自由,但不能违背法律,④正确。

5.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刑罚的种类的认识。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

因而,B正确。

6.D 解析:

本题考查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法律规定的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但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父母要为未成年子女犯罪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所以犯了错也不必害怕是错误的,A不正确。

公安机关未处罚李某是源于法律规定的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不能就因此得出散布网络谣言不受处罚的结论,B错误。

网络虽是虚拟空间,但也属于社会领域,要遵守道德和法律等社会规则,C错误。

编造谣言并肆意传播,至少是一种不良行为,如果不注意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违法犯罪,D正确。

7.D 解析:

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等。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吸烟并不违法,更不是犯罪,而吸毒是违法行为,聚众吸毒才可能犯罪,①错误。

教唆他人从事不法行为,后果严重的,会犯教唆罪,②错误。

题中生活场景反映了乙是在甲的引领下坐牢的,这警示我们不能结交损友,③正确。

抽烟是不良行为,吸毒是违法行为,到最终犯罪,由此可得出④中的结论。

8.

(1)①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所有权。

②林某没有培养健康的情趣爱好,抵制不良诱惑能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交友不慎;不能正确对待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有了不良行为不能及时改正;法制观念淡薄,不能自觉遵纪守法,等等。

(2)①青少年应培养健康的情趣爱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②要学会文明交往,谨慎交友。

③要增强明辨是非能力。

④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

⑤有了不良行为要及时改正。

⑥无论在学校或社会都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⑦要加强品德修养,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等等。

9.D 解析:

本题考查学校保护等。

“能杜绝”一词夸大了校园禁止吸烟的作用,①错误。

禁止校园内吸烟对家庭没有什么影响,②错误。

某校的规定是保障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③正确。

吸烟是不良行为,某校的规定对学生判断是非有引导作用,④正确。

10.A 解析:

本题考查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要防范不法侵害,必须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如④中主动大胆为陌生成年人带路,就可能会给有恶意的人找到下手机会,该选项错误。

用排除法,可得出本题答案。

11.

(1)错误。

(2)①因害怕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是小东缺乏自我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

②小东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