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新闻思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0430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新闻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马克思新闻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马克思新闻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马克思新闻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马克思新闻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新闻思想.docx

《马克思新闻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新闻思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新闻思想.docx

马克思新闻思想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

德国专制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资产阶级反抗活动、观察的“世界”眼光、新教伦理的影响、欧洲“党”的组织特征的加剧。

(2)思想理论来源:

a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想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他们研究和吸引了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启蒙思想、德国古典哲学和他们同时代的思想家、政论家及报刊活动家的理论的合理成分,经过加工和改造,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c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实际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闻领域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认识论:

A、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对新闻有决定作用;新闻是派生物,对事实可以进行能动的反应和报道。

B、空间与时间是新闻事件的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空间与时间是新闻事实的存在形式,一切新闻都有时间与空间,一切报道都要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中进行。

在新闻事件的变动中,时间与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同时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C、新闻事件的复杂性。

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过程有某种依存关系。

事物联系不仅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定的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3)家庭、教育背景:

马克思从他的家庭中汲取了大量的文化营养,并系统地接受了大学教育。

恩格斯通过阅读大量欧洲启蒙书籍,自学成才,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具有做记者的天赋。

(4)新闻工作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在欧美报界上活跃了50余年。

他们社会经历的相当部分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他们创办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2家,为200多家报刊撰写过稿件。

撰写的文章达两千万字以上,已出版的全集有50卷以上。

1848年-1849年他们创办了《新莱茵报》,是其斗争的鼎盛时期,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发表了400多篇报道和时评。

1851年-1862年,他们为《纽约每日论坛报》连续撰稿10年,发表通讯约500篇。

在半个多世纪的战斗生涯中,马克思、恩格斯写下了很多阐述无产阶级新闻观的文章:

1842年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护(第一篇论文)》;1843年的《〈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摩塞尔记者的辩护》、《马克思致卢格的三封信》;

1845年的《致〈社会明镜〉杂志的读者及撰稿人》、《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1847年的《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849年的《〈新莱茵报〉审判案》马克思、恩格斯的发言;

1850年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1861年的《伦敦〈泰唔士报〉和帕麦斯顿勋爵》;1879年的《给倍倍尔·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的通告信》;

1884年的《马克思和〈新莱茵报〉》;1890年的《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

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

(1)《莱茵报》时期—民主报刊思想:

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成为该报主编。

1842年2月,马克思撰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1842年5月发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笫一篇论文)》。

1843年,马克思发表的一组论文《〈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

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新闻思想是“自由报刊”思想和“人民报刊”思想。

(2)新莱茵报》时期———工人报刊思想:

1、报刊活动历程

1843年10月,马克思离开德国,不久来到巴黎。

1844年2月出版了《德法年鉴》,第一、二期合刊,刊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各两篇文章,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

1844年9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到故乡巴门。

1845年4月,恩格斯也搬到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并肩工作

1848年5月31日,马克思、恩格斯创办《新莱茵报》。

2、《新莱茵报》的策略思想:

选择在最佳的地点出版报纸,使报刊宣传效果最大化。

因势调整斗争策略,占领报纸阵地。

无产阶级报刊应当成为强有力的宣传工具,不应该是沙漠中的布道者。

《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的新闻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由观和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观相结合,产生了工人报刊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正确定。

(3)《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党的报刊思想:

1、无产阶级党报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A、政治基础——工人政党普遍诞生  B、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活动:

1864年9月28日,“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马克思是它的灵魂人物。

同时期,批评拉萨尔主义及其《社会民主党人报》的言论,指导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等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及其《社会民主党人报》(红色)。

从1864年-1895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它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已经成熟,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奠基任务的完成。

第三章1、报刊的有机运动。

马克思认为,新闻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有机的运动过程。

报刊工作中存在各种局限性,不可能一下子准确报道全部事实,不可能叙述事情的一切细节和论证全部原因和根源。

这个过程是没有休止的,记者有意还是无意地报道某个事件,虽然只是揭示社会现象的某一个方面,但全部报道就揭示了社会某个领域以至于整体的发展方向,实现对整体社会或某个事物进行全面、准确的反映,逐渐把社会真相告诉人们,让人们认识社会的整体面貌。

“报刊的有机运动”是马克思在1843年提出的,经过多次论述,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关于报刊报道新闻的过程理论。

马克思根据报刊的工作特点,论证了报道某一具体事件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整个报刊的有机的运动。

每篇报道由于侧重面的不同,单独看起来可能是片面的和有偏差的,但只要报刊的有机运动在正常地运行,事件的真相就会逐步清晰地表现出来。

新闻活动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新闻传播规律、新闻运作规律,但是对新闻活动起支配作用的,同时还有其他社会规律。

新闻事业既是大众传播机构,又是社会舆论机构,还是政党宣传机构,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企业化管理后,还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因此,新闻活动必然受到大众传播规律、舆论宣传规律、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规律、商品价值规律等的支配。

同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相比,它们带有更强的普遍性,在更大范围内起支配作用。

1、报刊的匿名原则。

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署名将带给作者本人和读者更多表达自由和认识的自由。

1850年后,在当时政治气氛紧张的形势下,马克思认为匿名原则可以更好地躲避政府的追查。

在《卡•马克思。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一文中,马克思讲道:

“当报刊是匿名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111页),与此同时,马克思把报刊比喻成“流通的社会舆论的纸币”(同上卷第117页)。

他在《卡•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

政治经济评论”召股启事》一文中讲道:

“但是,只有编辑部能够以后一期跟着一期间隔时间更短地出版,这个企业才会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而在经济方面也才会有很大的希望。

”(同上卷第600页)。

可见,马克思早在近150年前就已重视报刊作为特殊商品的意义,即报刊上的新闻也是商品——特殊的商品而已——可以赢利。

2、报刊是社会舆论流通的纸币。

基本表述:

1850年,马克思在《1848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论及法国报刊时说:

“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的第三种权力。

……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1850年11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在合写的一篇文章中认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

马、恩:

1850年11月,《国际述评(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报刊的传播特点时说:

“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马恩全集》。

这一论述,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报刊的社会职能。

关于纸币的流通特点,马克思曾指出: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

”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

由此可推断出马恩比喻的含义:

报刊在社会中的发行状况,取决于它反映社会舆论的程度,就像纸币必须代表金或银才能在商品交换中流通一样。

3、人民报刊思想性质、地位、使命。

(1)人民报刊的性质:

人民千呼万应的喉舌

1、基本表述:

马克思:

“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马克思:

“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不间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2、自由报刊的人民性的内涵:

马克思:

“自由报刊的人民性,以及它所具有的那种使它成为体现它那独特的人民精神的独特报刊的历史个性——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说来都是不合心意的”。

报刊的人民性所强调的是其与人民群众、公众的血肉联系,以及对于他们精神的公开表露。

(2)人民报刊的使命:

人民精神的慧眼和镜子

1842年5月,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两个比喻:

“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变成物质斗争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理想化的获得体现的文化……”。

“自由报刊是人民在自己面前的毫无顾忌的忏悔,大家知道,坦白的力量是可以使人得救的。

自由报刊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审视是智慧的首要条件”。

1、人民精神的表达者:

人民精神表现为:

人民报刊发出反对压迫、剥削和专制统治的呼唤,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的呼声,讨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表现出人民的自由精神。

从人民报刊的内容来看,人民报刊来自于人民的生活,是人民日常生活和感情的表达者,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

2、专制统治的揭露者:

“揭露和抨击”是自由报刊的一个极为宝贵的社会职能。

在专制社会,能否对统治者进行揭露是区别好报刊和坏报刊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

“报刊的义务正是在于为它周围被压迫者辩护”。

“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在我看来是报刊的首要职责”。

恩格斯认为报刊的首要职责在于“保护公民不特殊的官员逞凶肆虐之害”。

(3)人民报刊的社会地位:

社会的第三个因素

1、基本表述

马克思:

“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都同样需要有第三个因素,这个因素是政治的因素,但同时又不是官方的因素,这就是说,它不是以官僚的前提为出发点;这个因素也是市民的因素,但同时又不直接同私人利益及其迫切需要纠缠在一起。

这个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的补充因素就是自由报刊。

在报刊这个领域内,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同样可以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然而不再是在从属的范围内,而是在平等的公民权利范围内进行这种批评”。

作为社会需要的第三个因素,“报刊带着理智,但同样也是带着情感来对待人民生活状况的;因此,报刊的语言不仅是超脱各种关系的明智的评论性语言,而且也是反映这些关系本身的充满热情的语言,是官方的发言中所不可能有而且也不允许有的语言”。

2、怎样体现人民报刊的社会地位:

一方面,人民报刊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在合理公正的尺度上揭露社会苦难,不受官僚阶层的控制,遵循他们的意旨。

另一方面,人民报刊是第三种权力,承担反映事实、给受众和国家权力阶层提供对真实社会的写照,让人民和当权者都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责任。

3、评价:

评价一:

在当时的条件下,报刊是“第三个因素”的观点,是一种理想的观点。

在阶级矛盾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的社会里,报刊不可能成为超乎于统治者与人民的的第三个因素。

马克思这一新闻论述带有明显的空想成分。

评价二:

在当时历史环境下,马克思恩格斯只能持有协调社会矛盾的报刊立场,为下层民众发出改善贫困状况的呼声,不可能号召人民投入暴力革命,使人民报刊变成完全一边倒的报刊。

4、从“第三个因素”到“第三种权力”:

在1850年发表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针对法国政府要求“每一篇文章都要有作者署名”这一条款,马克思指出:

“当报刊匿名发表文章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

4、《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842年1月),集中阐述了他早期关于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的观点。

新法令颁布后,1842年马克思写下了著名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对于书报检查的非法、非人性的本质,他们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写于1842年1月15日到2月10日,是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收录的第一篇文章。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思想在新闻领域的体现,它对马克思新闻思想,乃至无产阶级新闻思想都有奠基之功。

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写作背景1819年,普鲁士政府颁发了书报检查的法令,之后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新的书报检查措施。

这些“旧”的法令、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显露出它们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5、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党报思想。

一、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都要遵循“党的精神”:

“党的精神”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党性

判断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是否遵循党的精神,其标准是是否遵循党的纲领、章程和策略决议。

二、党报的性质: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机关报

1、坚持无产阶级报刊性质

《新莱茵报》“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了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即站在“已经存在的、最先进的、实际上是无产阶级的那一端去参加并推动运动”。

2、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堡垒和政治阵地

3、对资产阶级报刊的批判

第一,对资本主义出版自由的批判。

第二,对资本主义报刊的揭露。

三、党报的任务:

阐述党的纲领、监督党的领导

党员和报刊有对党的领导进行批判的权利,这是党报工作原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党报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为确保批评党的领导人的权利,恩格斯强调要保证新闻的“形式上的独立”,

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守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讲究监督的策略。

四、党报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

党报要自觉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

党员和报刊有依据党的纲领和策略对党的领导进行批评的权利。

恩格斯:

“《社会民主党人报》决不是党团的简单传声筒”。

在如何处理与党报的关系问题上,党的领导机关要有宽松的态度和容人的雅量。

五、“党内自由发表意见”原则:

恩格斯:

“党已经很大,在党内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必要的。

恩格斯:

“你们在党内当然必须拥有一个不直接从属于执行委员会甚至党代表大会的刊物,也就是说这种刊物在纲领和既定策略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反对党所采取的某步骤,并在不违反党的道德的范围内自由批评纲领和策略。

你们作为党的执行委员会,应该提倡甚至创办这样的刊物”。

党内意见交流有必要的界限,即在党的纲领和策略范围内,或者再进一步,在党的道德的范围内批评纲领和策略的某些步骤。

第四章1、报刊的功能。

一、宣传鼓动功能:

宣传与鼓动的区别。

普列汉诺夫认为:

“一个宣传人员是供给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许多观念;而一个鼓动员是仅提供给一大群人一个或几个观念”。

宣传与鼓动的区别由读者对象、影响方式和媒体手段的差异性决定的。

宣传与鼓动的联系。

一方面,强调要在鼓动中提出宣传的问题。

“必须建立一种更高级的鼓动方式,即通过报纸定期登载工人的控诉、罢工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其他形式,以及全俄国开始政治压迫的表现,并且从每一件事实中,做出符合政治任务的明确结论”。

另一方面,主张一切宣传,必须尽可能地采取鼓动的方式,适当地降低宣传的理性水平,更多地采用鼓动所需的具体事实。

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宣传工具,报纸必须成为全体人民揭露资产阶级剥削、揭露沙皇残暴统治的讲坛。

在必要的时候,这种揭露还可以对准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野心家。

防止马克思主义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歪曲,反击资产阶级的污蔑。

报刊在宣传鼓动中的作用:

其一,鼓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争取他们加入革命的队伍。

“那么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创办一个周报,每期出版数万份,经常销行于全俄各地。

这个报纸就会成为巨大的鼓风机的一部分,这个鼓风机能鼓动阶级斗争和人民义愤的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

其二,培养革命的领导者。

在《从何着手》中,列宁指出:

“假如我们集中自己的一切力量来办共同的报纸,那么,这样的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和选拔出最熟练的组织者、最有天才的党的政治领袖,他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提出进行决战的口号并且领导这个决战。

二、组织功能:

基本论述:

在《从何着手?

》中,列宁指出:

“报刊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

“可以把报纸比作脚手架,它搭在正在修建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的的轮廓,便利各个建筑工人之间的来往,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

依靠报纸和同报纸联系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组织,这种组织不仅从事地方工作,而且从事经常的共同的工作……单是技术上的任务——保证正常地供给报纸以各种材料和正常地推销报纸——就迫使我们必须建立统一的党的地方代办员网,这些代办员彼此间要密切联系,了解总的情况,习惯于有条理地执行全国性工作中各种零星任务,并组织某些革命行动以检验自己的力量。

这种代办员网将成为我们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的骨干——这种组织,其规模之大使它们能够遍布全国各地,其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它能够实行精密而细致的分工”。

列宁认为,报刊的宣传鼓动功能和组织功能是密不可分,并且是相互制约。

一方面,宣传与鼓动是消除思想混乱、实现党内思想统一、推进革命运动的精神动力。

另一方面,报纸的组织功能的发挥,即脚手架、通讯员网、代办员网的建立,又是实现并且扩大宣传鼓动影响的物质条件。

三、监督批评功能:

基本表述:

1917年5月23日,列宁在《真理报》上指出:

“对不喜欢的事情进行批评,原是每个评论家的神圣权利”。

与资产阶级报业理论的区别:

一般来言,资产阶级报业理论所强调的监督批评,主要是指向社会政治生活,其对象是政府当局、高官显贵;而列宁心目中的报刊监督所瞄准的,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经济面,其批评对象多是执行部门的普通官员和一般群众。

列宁提出监督批评思想的出发点:

十月革命胜利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由夺取政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社会主义政党要把不接受整顿自我纪律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号召与要求企业和农村公社登上黑榜,把它或者列为病态企业,采取特别的办法(特别的措施和法令),使它健全起来,或者列为受罚企业把它关闭,并且把它的工作人员送交人民法院审判。

公开报道这方面的情况,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而且还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参加解决这些与他们最有切身关系的问题”。

基本要求:

一方面,报刊在监督批评方面要加大火力,像专政的铁拳一样打出一切坏人和糜烂现象;

另一方面,报刊批评还应该从党的利益出发,其目的应该是使情况得到改善,而不是为了一已之私,泄私愤,而使事情变得更糟。

四、经济建设功能:

提出报刊具有经济建设的功能是列宁的创造性的贡献。

背景:

由于旧的社会政府被推翻,无产阶级肩负着建设新社会的历史重任。

适应着这一变化,无产阶级报纸自然也要由破坏旧社会的政治武器变成建设新社会的工具,应该少谈些政治,而应该把经济报道、经济宣传置于工作的中心。

基本论述:

列宁要求新闻工作者解决一个政治任务,即“把报刊由主要报道政治新闻的工具,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重要工具”。

“对于政治领导人员的问题,对于无关紧要的政治措施,即各个政治机关的日常工作和例行公事,应当少费一些篇幅”,而“应当把实践中直接提出的劳动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要多谈些经济,这种经济不是指“一般的议论、学者的评述、知识分子的计划以及诸如此类的废话”,而是“搜集、周密地考查和研究新生活实际建设的各种事实”。

怎样发挥报刊经济建设的职能:

首先,报纸应该广泛地收集第一手材料,公开报道分析经济形势,作为苏维埃政府的参考。

其次,报刊还应当成为组织社会主义竞赛的主要工具之一。

再次,树立榜样,宣传模范,促进经验的交流。

最后,报刊应该设立"黑榜",揭露错误。

1、党性原则的提出。

一、党性原则的提出:

1905年11月,列宁在《新生活报》发表《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奠定了“党报的党性”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文学的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且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

“这不只是说,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不能是个人事业。

”“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一部统一的、伟大的、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社会民主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党性原则的提出背景:

在沙皇俄国极端专制的环境下,工人政党的组织只能是秘密的、分散的,党员之间的交流很少,通常在“小组”的范围内活动,视野狭窄,较少从“党”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党性内涵:

衡量党性的四条标准:

党的纲领、党的章程、党的策略决议和“各国的无产阶级自愿联盟的全部经验”。

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确定党的观点和反党的观点的界限的,是党纲,是党的策略决议和党章,最后是国际社会民主党,各国的无产阶级自愿联盟的全部经验。

……党内的思想自由和批评自由永远不会使我们忘记人们有结合成叫做党的自由团体的自由”。

四、党报的办报方针:

列宁认为,党报的任务之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统一和团结全党。

他指出:

“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报变成一个形形色色的观点简单堆砌的场所。

相反,我们将严格按照一定的方针办报。

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

五、党报的性质:

(1)、无产阶级报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机关报:

作为扼守思想阵地的报纸,在思想上对这些反对势力进行专制。

(2)、无产阶级报刊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不遗余力地报道经济建设中的情况,为经济建设摇旗呐喊,报道其中的先进事迹,讴歌其中的优秀人物,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干劲。

少谈些政治:

第一、两个营垒之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第二、政治领导人物的一些个人活动,无关紧要的政治措施,政治机关的日常工作和例行公事以及所谓“迫切事件”的资料。

第三、“政治喧嚷”、“政治高调”、“政治上激动人心的空话”、“一般议论和抽象口号”等等。

多谈些经济:

第一、宣传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

第二、宣传新经济政策。

第三、宣传加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组织劳动竞赛。

第四、宣传新经济经建设中的新生事物。

第五、宣传具有重大普遍意义的生产技术问题和经验。

六、党报与党的组织:

1、党报是全党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党的一切报纸必须服从党的领导。

3、党报必须由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

4、党报必须以党的立场和利益为出发点5、党中央机关报与地方党委机关报在工作中进行密切的配合。

七、党报与党内思想斗争:

列宁认为,党报应该是全党的报纸,而不是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