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0375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53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docx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1.(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

“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三(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2.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备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唐三省六部分工图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国史新论》

(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

(4分)

(2)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4分)

(3)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6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为更好的治理国家,求贤若喝的汉武帝诏令各地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董仲舒便是其中之一。

汉武帝向董仲舒提出的问题是:

“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上参尧舜,下配三王

”“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材料二: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作答。

由于对策的首篇专谈“天人关系”问题,因此这三问三答以“天人三策”为名而载入于史册。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汉

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上汉武帝书云: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重以贪暴之利,刑戳妄加,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赭衣(罪徒)充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汉兴,循而未改。

……贾人有市籍不许以名占田也。

若贾人更占田,则没其田业僮仆,皆入之于官……以塞兼并之路”。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当时所欲求解的是什么。

(3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实质。

汉武帝是如何对待董仲舒的建议的?

(4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的上书反映了什么现象?

根源是什么?

他主张如何对待这一现象?

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8分)

4.(l5分)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确和规蓖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

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图形成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到了春秋战图,出现了“礼蹦乐怀”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

(3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3分)

材料二张岂之主蝙的《中国史十五讲》说: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3分)

材料三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

“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

……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

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

(3分)

材料四第二条中年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

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年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体现的共同民主原则。

(1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

(2分)

5.(12分)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

材料二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

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

见识)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三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

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6分)

(2)据材料指出李贽被视为“异端”的原因及他临终表现。

(3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理性启蒙。

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3分)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

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

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

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

买卖热闹。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五(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2分)

(2)根据材料一至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

(8分)

(3)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

(2分)

(4)分析宋朝商业革命为什么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4分)

(5)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2分)

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7.(13分)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

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6分)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不能照抄原文)(4分)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指出: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在土地经营和管理制度上有何发展?

(4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

……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

赏罚敬信,民虽寡,强。

……夫贵文学以疑法,尊行修以贰功,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故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

材料二:

“三代以上之法(最初的法律)……未尝为一己而立也,是为天下人而立。

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辛亥革命》

材料四:

“那些使外在立法成为可能的强制性法律,通常称为外在的法律。

那些外在的法律即使没有外在的立法,其强制性可以为先验理性所认识的话,都称之为自然法。

“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

“最高权力本来就存在于人民之中,因此每个公民(仅仅作为臣民)的一切权利,特别是作为国家官吏的一切权力,都必须从这个最高权力中派生出来。

当人民的主权得以实现之时,也就是共和国成立之日。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个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个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在这方面,如同其他各方面一样,防御规定必须与攻击的危险相称。

野心必须用野心对抗。

“法治就是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

”——《西方法制史》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韩非子的法治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法治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法治主张的历史背景。

(8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法治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4分)

(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的法治思想有何特点?

(10分)

9.有位史学家说:

“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清末维新人士认为:

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

据此回答:

(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

为什么?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十三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什么对外政策?

分析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跪地外交的实质。

并结合所学简析跪地外交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邓小平在199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

并指出其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秦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近代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英国政体结构示意图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根据雅典政治结构示意图提供的信息说明对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主要不同。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什么?

你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

(3分)

(4)某学生欲探究西方近代政治制度,请你为他拟定一个探究题目。

(1分)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2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8分)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汉晋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6分)

13.材料: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与人类文明的变迁密切相关。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周代礼制规定:

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w.w.*w.k.&s.5*u.c.om

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

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19世纪以来,今天中国的著名都市逐渐涌现。

第一等级的大都会是上海,独自一级无与伦比。

上海原是一海隅县城,因缘时会,竟一跃而握中国都市牛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

(12分)

(2)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

(8分)

14.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

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6分)

材料二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

……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

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

 (8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1)结合材料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

(1分)儒学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1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2分)与材料一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

陈独秀尖锐指出: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

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

(1分)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

(1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

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熔铸一体的格局。

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材料二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瀚无际和飘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

……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

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

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治产生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黑格尔眼中海洋民族的性格特点,(4分)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性格特点对古代希腊政治文明所产生的影响。

(4分)

17.(16分)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

……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

……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

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

“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

自倍根(注:

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

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

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

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

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