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0334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x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

厉刚

(一)专业建设基础

1、教学实验实训条件

目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拥有120m2的实训教学场地,下设1个实训室(共2间),能够面对整个专业开设13个实训项目。

但是,设备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生产性实训装置设备种类和台套数还比较少,不能够完全适应化工生产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2、师资队伍

目前,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技术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共有24人,专职教师18人,外聘兼职教师6人。

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6人,占33.3%,中级职称9人,占50%,初级职称3人,占16.7%,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共8人,占44.4%;具有一定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10人,占55.5%。

兼职教师中,高级职称2人,33.3占%,其余都是中级以上职称。

但依据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实要求,教师队伍中学历结构还不尽合理,兼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还比较低,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专业建设: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于2010年进入学院重点专业行列,受到学院的重视和扶持。

同时,按照学院提出的建立基于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于2007年开始酝酿,2008年正式启动,2008年依托校企合作机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生产工艺技术专家共同研究提出了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制订出了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并于2008级新生入校后投入试运行。

教材建设:

近年,本专业教师主编、参编出版了《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及其鉴别》共5部教材教材。

表1:

教师编写教材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教材名称

出版社

备注

1

袁红兰(主编)

《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及其鉴别》

化工出版社

高职规划教材

2

陈怡(参编)

《基础化学》

化工出版社

高职规划教材

3

刘春(主编)

《精细化学品分析》

化工出版社

高职规划教材

4

厉刚(副主编)

《化工分离技术》

化工出版社

高职规划教材

5

刘雁(副主编)

《无机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化工出版社

高职规划教材

但是课程改革的起点还不高,校企融合的程度仍不够紧密,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生现场顶岗实习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需关键性改革举措尚处于较浅的层面,需要进一步加紧建设。

4、教学管理

近年来学院狠抓了教学管理,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与文件,进行了更加严格系统的质量管理建设。

但从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发展的要求,教学内涵建设、专业建设水平、信息化水平、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诸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紧建设,不断提高水平。

5、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多证制培养已经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综合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目前,职业资职证书的考试已经全部纳入专业教学计划,成为必修学分。

近三年职业资职证书取证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与此同时,2010年,精细化工技能大赛(材料类)竞赛目前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项目之一,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融于一体。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形成了严谨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010年,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全国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技能竞赛,获得高职高专组全国团体三等奖1项,个人三等奖以上奖项共3项,展示学生开展技能培养的成效。

6、校企合作

我院地处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又有行业办学的历史背景。

近年来我院与省内等十几家材料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同时,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

同时,贵州地区众多的材料企业也成为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现场实习的基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校企共同开发营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氛围还不够浓,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与布局还有待于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1、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国家把材料工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带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增长。

据材料行业协会统计,未来三年材料行业员工增长率为4.21%,职工总数将增加243800人,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的增长幅度也随之提高。

尤其是伴随产业先进工艺技术的应用和生产装备更新换代,生产一线高技能工艺技术人才需求显得愈加迫切。

以贵阳国家材料基地为例,计划未来三年,需高级工1200人,技师350人,高级技师40人。

可见材料产业未来三年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蕴含巨大潜力。

这为材料专业群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贵州省“工业强省”发展战略,贵州省制订了“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包括电力产业、煤炭产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冶金产业、有色产业、建材产业、烟酒产业、新兴产业、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产业。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投资累计将达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5%以上,年均新增就业人员10万人以上。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服务于以上十大项目中的冶金产业、有色产业、建材产业、新兴产业等四大项目中,对推动贵州省“工业强省”的顺利实施,将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3、专业辐射作用的需要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现有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学制药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煤化工技术、生物化工工艺、材料工程、水环境保护共八个专业。

从专业辐射带动作用分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含盖精细化工等专业,在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原料、产品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把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作为重点来建设,通过其相容和延伸作用的发挥,可以有效地带动整个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4、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打破传统模式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入手,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积累知识的学科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在解决本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中最需要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上有创新和突破,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开展人才培养。

主动面向贵州经济发展,为贵州的水泥行业、金属基复合材料行业、高新材料行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在人才培养上,根据所设专业的知识共性要求,确定职业通识课程;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确定专业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要求,确定专业岗位技术课程;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确定工学结合教学实施途径。

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课程建设要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要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坚持“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化教学”等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让学生在毕业前顶岗实习1年以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构建专业群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结合专业建设,不断充实积累相关的教学建设成果资料和相关技术信息资料,将专业课程开发建设成果和先进的人才培养信息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本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中,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信息资源平台。

坚持“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做法。

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要加强协约管理,校企双方职责明确,共同管理;其它形式的顶岗实习要有管理制度和作业文件。

对学生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过程管理的记录,并严格考核实习效果,考核合格者发给校企双方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证明。

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以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更多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建设“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建设和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主要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

专业课的专任教师要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或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完成管理工作的同时,进行岗位训练。

每个专业教师都要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的高级技能等级证书。

建立行业、企业、学院三方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全方位参与课程体系的确定,检查教学过程,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多样性。

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的方法和途径,引进企业资源,拓展功能,规范管理,并与企业共建、共管,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

(三)专业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1、总体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材料企业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构建工学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师资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培育专业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使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的毕业生能够不断适应现代材料企业生产一线工艺技术进步的发展需要,持续保持98%就业率,不断提高本专业在国内材料企业和同类型院校中的知名度,将其建设成省级一流专业。

2、具体目标

(1)在校内实训设施建设上,围绕服务于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工学结合、加强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产学研平台、带动专业群实训教学同步发展的功能要求,来规划建设实训设施。

按照工业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深化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与改革,创设真实的现场实训教学环境,增加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数量,提高实训基地综合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以贵州地区材料企业为依托,以落实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顶岗实习为目的,进一步稳定和扩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采取协议挂牌、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寻求企业对学校专业建设的大力支持,通过建设,形成一批校企高度融合,对专业建设产生强大支撑力的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场所。

(2)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紧迫需要,加快完善校企结合培养专兼职队伍的运行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紧密、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

不断加大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力度,计划在建设期内,兼职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比例由目前的25%逐步调整为50%;专业带头人队伍培养形成专兼均有、校企专家共同指导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格局;骨干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和产学研能力同步提高,“双师”教师比例由目前的55.5%提高到85%以上。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师资队伍,在专业建设理念和建设实施水平上,在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

(3)充分发挥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基于生产过程这一课程体系建设思想,校企结合共同研究开发体现工学结合、具有开放性教学特点的实训教材或校本教材2本,创造同类院校实施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案例。

(4)围绕实训基地建设目标,重新设计材料实训中心,整合实训教学资源,创建生产性实训氛围,扩展生产性实训项目数量,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落实规范化管理措施,完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提高实训设备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5)通过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省内富有特色的材料生产技术群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培育专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学生对产业发展的适应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左右,在通过内涵建设与发展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3、建设的主要内容

(1)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提高

从市场对材料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参照职业能力标准,建立基于企业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创设校企合作、专兼职紧密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依托生产性实训教学环境,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通过校内专业教育、企业顶岗实习和“多证制”培养等多种形式,打造专业培养特色,造就化工类高技能人才,完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起以工作过程要求为导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定能力目标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职业导向、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如表二:

表二:

学生职业素质能力

能力类别

能力要素

技能基本专业

能力1

对材料进行分类

能力2

掌握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能力3

熟悉典型材料生产工艺

能力4

掌握生产材料的设备操作规范

能力5

掌握材料的模具设计基础知识

能力6

掌握生产材料设备的基本维护和检修技术

专业综合能力

能力1

能对特定材料制定相应的生产工艺方案

能力2

能进行材料的性能测试

能力3

能根据要求设计相应的材料模具

能力4

能规范操作生产材料的设备并能对材料设备进行基本维护和检修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一条主线,二个转轨,三个平台,四个融合,五个合一”进行课程体系架构设计。

“一条主线”是指素质+能力的培养主线,是培养目标;“二个转轨”是指从单纯专业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转轨、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轨,是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转变到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三个平台”是指入门公共基础平台、核心课程平台、工学结合平台,是一种灵活开放的弹性课程结构;“四个融合”是指素质与能力融合、企业氛围与校园文化融合、生产特点与职业教育规律融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融合,是从根本上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五个合一”是指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形式。

在教学内容上,从“以素质为魂,能力为本,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着手,以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三个平台,坚持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英语训练五个不断线。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操作人才。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进一步提高生产性实训教学比例。

按照企业生产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突出生产性实训特点为突破口,按照能够生产产品为目的来定位生产性实训内涵,开发生产性实训教学项目,不断提高生产性实训在整个实训教学中的比例。

除了不断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外,将落实学生企业现场顶岗实习作为重点建设目标,认真总结近年本专业开展订单培养的成功经验,将订单培养与企业生产装置顶岗实习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学生顶岗毕业实习网。

将毕业生1年顶岗实习教学建设目标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现场综合实践能力。

围绕教学内容建设,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以往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打造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开放性课程教学平台。

在教学中,基本理论和工艺性计算等内容由专业教师在校内讲授,典型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工艺操作参数选择与控制、常见事故的判断与处理、操作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工艺新技术应用等内容,由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对照装置进行讲授和示范。

通过校内外两个课堂,来创设工学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提高工学结合的融合度,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现场,熟悉典型装置,掌握相关的岗位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2本实训教材与校本教材。

(3)教学团队建设

以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更多的行业企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建设“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建设和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主要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

专业课的专任教师要有计划地到企业培训,或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完成管理工作的同时,进行岗位训练。

每个专业教师都要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的高级技能等级证书。

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按照学院专业带头人标准,从敬业精神、专业学识水平、创新能力、教学实践技能、教研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来选拔、培养和考核专业带头人。

通过进修、企业锻炼培养1名具有较强的专业课程开发能力、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聘请在材料行业有一定影响的高级技术职称者1人为专业带头人。

在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一是继续支持4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攻读硕士学位,使本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从目前的44.4%上升到55.6%;二是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到企业现场接受顶岗锻炼或做“访问工程师”,支持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参加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鼓励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在企业获取工程技术职务资格,使“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85%;三是安排2名教师到高校或企业进修,提高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对专业领域前沿知识和技术应用水平的了解和掌握,为教师从事课程改革与建设,开展产学研工作创造条件。

持续加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为落实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障。

在建设期内,依据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共聘任18名兼职教师,打造一支校企高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专兼职师资团队,发挥他们在专业建设方向引领、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表三:

教学团队建设内容表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双专业带头人建设

通过进修、企业锻炼培养1名具有较强的专业课程开发能力、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

聘请在材料行业有一定影响的高级技术职称者1人为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选派2名教师到国内院校进修或到区域内大型材料企业培训,培训时间半年以上,并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10人次

通过进修,青年教师中硕士比例达80%,双师素质教师达85%

选派2名参加技师培训,获得相关合格证书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从区域内材料企业内,聘请熟悉材料生产工艺、设备,能从事实训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在校企合作、就业等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达到24名。

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

专任教师95%通过职教测评。

完成5门课程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校内实训条件:

对原有材料实训设备进行资源整合,增加实训设备,提高材料操作设备新技术含量,增加实训工位数,为提高学生作实训效果,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创造条件。

同时兼顾开展职业资格取证培训和举办技能竞赛活动等功能。

在现有材料实训室的基础上,补充必须的生产性实训设备及部分检测设备,引进企业的设备和管理,组建材料实训中心。

把材料实训中心建成集教学与生产一体化的真实生产场所,并开发能与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教学项目,提高材料实训中心对学生核心技能的训练水平。

表四:

材料实训中心建设规划

现有状况

建设后状况

主要设备及台套数

增加设备及台套数

振动机(1套)、水泥水化热差动热量仪(1套)、水泥胶砂振动台(1套)、2米数显沥青延度仪(1套)、凝结时间测定仪(1台)、微机控制抗压实验机(1套)、恒温恒湿水泥保护箱(1台)、水泥净浆搅拌机(1套)、沥青蜡含量测定仪(1套)、砼压力试验机(1套)、混凝土钻孔取样芯机(1台)等。

高混机(1套)、挤出机(1套)、成型机(1套)、冲出试验机(1套)、水泥胶砂耐磨试验机(1套)、TODC测定仪(2台)、г射线检测仪(2台)、测氡仪(2台)、气体检测仪(2台)

校外实训条件:

加快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进度,与2家以上材料行业规模企业成立互动联合体,与5家以上材料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效合作机制,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等。

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体化的教学实例和生产任务,并与企业签订协议,能保证95%学生顶岗实习1年以上,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表五:

材料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互动联合体企业

长效合作企业

贵阳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贵州凯科特有限公司

金久水泥有限公司

中电投遵义公司

三合水泥有限公司

黔桂集团兴义公司

鑫晟煤化工水泥厂

(5)教学资源库建设

以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目标为导向,搭建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

根据材料行业工艺技术发展动态,结合材料专业建设,不断充实积累与专业群相关的教学建设成果资料和相关技术信息资料,并与国内外技术情报网站建立有效链接。

将专业课程开发建设成果和先进的材料人才培养信息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本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中,形成具有材料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信息资源平台,制作相应课件及教学录像。

(6)制度建设

按照生产性实训设施的建设目标,从实训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全面落实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实训设施管理运行机制,细化管理程序,营造企业化管理氛围,提高管理水平。

并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机制,为开展工学结合、落实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保障。

根据实训设施建设目标,落实实训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按照生产性车间的建设模式,全方位开展实训设施标准化建设。

实训设备规范化合理布局,流程挂图、操作规程、安全防护设施配套、急救药箱配置等全部到位,使实训场所更加符合生产性实训的特征,为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证。

完成顶岗实训制度、材料实训中心运行规范、材料实训中心6S规范等制度。

(7)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

以科学规范、优质高效、开拓创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加强教学检查与质量监控,尤其是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环节的监控管理力度,完善相应监控管理办法,确保教学质量。

实行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教学质量。

坚持“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做法。

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要加强协约管理,校企双方职责明确,共同管理;其它形式的顶岗实习要有管理制度和作业文件。

对学生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过程管理的记录,并严格考核实习效果,考核合格者发给校企双方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证明。

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成立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每个项目都有责任人。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表六:

领导小组成员信息

姓名

年龄

职称

职务

袁红兰

55

教授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余家军

42

高级工程师

贵州金久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

厉刚

46

副教授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

刘春

46

副教授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

石宕

44

高级工程师

贵州三合水泥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

谯顺彬

30

讲师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

 

表七:

项目负责人信息

姓名

年龄

职称

项目名称

刘春

46

副教授

教学团队建设

谯顺彬

30

讲师

专业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

朱红

30

讲师

实训基地建设

钟春燕

28

讲师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8)专业幅射带动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现有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学制药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煤化工技术、生物化工工艺、材料工程、水环境保护共八个专业,2011年已新申报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室内检测与控制两个新专业。

从专业辐射带动作用分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含盖精细化工、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等专业,在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