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0330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docx

《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docx

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2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认识《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05/2/27  台湾高雄六和净宗学会  档名:

52-117-02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看到这么多人来听课,确实非常欢喜。

孔老夫子告诉我们,求学问有三个法宝:

第一个「好学近乎知」,第二个「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所以,我们能够好学来学习,离智慧就愈来愈近。

人生只要有智慧,你就可以处理非常多的事情,让它往圆满的方向去走。

「力行近乎仁」,学问你一定要拿来,比方说夫子教我们「凡是人,皆须爱」,而当你真正去关怀别人的时候,你才会了解到他有哪一些需要,你在做的当中,你的那种慈悲、仁慈的心就慢慢扩展开来。

所以学问要去力行的时候,你才能够提升你的心境,扩大你的心量。

因为我在大陆讲学的时候,刚好有一次在杭州讲学,刚好第三天讲完,中午吃完饭,我就刚好从餐厅走出来,有一位长者八十岁,他刚好是在他修学的地方听经,不是在我们上课的现场,而是透过转播看到。

他看了、听了以后,他觉得这些课程对现在的人很重要。

所以他就从他在修学的地方走到我们上课的地点,刚好看我走出来,突然长者双膝就跪下去了。

我在那个当下反应也很快,因为我在大学的时候是打羽球校队,羽毛球那个球速很快,我们马上要扑过去怎么样?

救球,所以当下那个反射动作就出来,所以我双脚这么一滑,刚好把他扶住。

我说:

「老人家我们站起来讲,不要这样子」。

结果老人家就说:

「你要答应我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你一定要到我的故乡,新疆乌鲁木齐讲课」。

一位长者八十岁了,他的孩子在大学里面任教。

诸位朋友,他为什么要请我们这些老师去讲课?

他的人生还缺什么?

有没有?

有没有缺?

没有缺。

我们去新疆讲课讲给谁听?

讲给当地的人听。

所以他那个祈求为谁?

为大众。

他说新疆绝对听不到这些圣哲人的教诲,所以邀请我们一定要去讲。

所以其实这位长者的这样的行为已经深深的教育了我们这些老师,更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因为长者阅历这么多,他一定了解到,假如这些做人的道理没有真正让下一代来学习,那下一代的社会将是怎么样?

很难去想象。

所以这长者确实他的心非常的仁慈。

第二个条件,他说:

「你讲课的带子一定要送给我一套」。

所以我就跟我们这些老师讲,我说当你看到长者这么恭敬的启请你来讲学,相信你的仁慈之心会愈扩愈大,愈扩愈大。

所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所以,诸位朋友,可能在听课当中,突然会觉得说:

我做错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所以求学问过程,这知耻的态度也相当重要。

所以孔夫子这三个法宝,我们时时要放在心上。

常常提醒自己好学,常常提醒自己要有仁德之心,常提醒自己要知过必改,相信一定能做到「德日进,过日少」。

诸位朋友,末后这一天,大家一定要把《弟子规》读熟一点。

因为我们常常告诉学生,求学问一定要先预习,回去还要复习,我们有做到?

所以当你有预习,你上起课来会很清晰、很亲切,吸收的状况也会不相同。

诸位朋友,你有家规?

你们家有家规的举手?

好,诸位朋友都有中国人的特质,叫做谦卑。

我知道你们都有做,只是不好意思举手。

当我们没有家规的时候,请问我们每天在给孩子种什么种子?

你孩子都十几岁了(十多岁了),请问这十多年来,我们下的是什么种子?

假如我们都没有去想到说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家规,我们心里都没有数,请问孩子一天一天在学什么?

孩子有可能说今天没进步,今天也没退步?

天下有没有这档子事?

没有,「学如逆水行舟」,不是进就是退。

我们为人长者,教育的敏感度要高。

所以今天不教他对的,他一定学什么?

错的。

我们今天又不是把他的眼睛摀住,又没有把他的耳朵塞住,所以他每天在学,学对、学错,差之毫厘,失之就千里。

所以我们要真真正正谨慎来思考,我们应该有一本家规,能从自己开始做起,进而传给孩子,让他了解做人处事的纲领,做人处事的原则。

这样我们当父母才把孩子一生的根基扎好了。

诸位家长,不要很沉重,因为这样一说下去,这么多都要学,快要昏倒了。

不要害怕,俗话讲: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诸位朋友,你站上去了没有?

那你的孩子站上去了没有?

你站不好会掉下来。

谁是巨人?

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智慧是巨人。

只要我们有虚心的态度,很快就能把这几千年的精髓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也落实在你孩子的心目当中。

所以其实一个人只要你很谦虚、很好学,你的人生可以省掉很多的弯路、冤枉路。

所以最好的家规是哪一本?

《弟子规》,你们不用找了,我们已经找好了,这个也不是我讲的,这《三字经》讲的,「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现代版的《小学》就是清朝李毓秀夫子编出来的这一本《弟子规》。

所以这个次第你只要学对了,孩子整个德行很快就会发展起来。

好,学习还要重视方法,必须遵守「一门深入」,这是学习的方法,长时熏习,长时熏修。

「一门」,哪一门?

《弟子规》,默契这么好。

一门是能够掌握几千年来圣贤教诲的纲领所在,要抓这一门。

俗语说:

纲举目才会张。

你不要今天回去很激动,把你书柜里面所有的中国文化经典都搬下来,保证你一个礼拜以后晕头转向。

这一天翻这本,那天翻这本,都乱了;要找一本,它可以掌握圣贤纲领的经典来读、来学习,先扎这个根。

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其实在经典当中都已经把修学的方法告诉我们,但是因为我们现在人很少读经典,所以不知道。

所以《中庸》里面有提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修养道德依循什么标准?

依循儒家的核心:

仁慈。

那我们再问,请问仁德之心从哪里开始学习起?

你一步一步往深度去思考,整个人生的真相就出来了。

所以一个人有没有可能说,走在马路上看到很多人,他对他们很好,然后回到家里对他父母很不好,有没有这种人?

有,那他对人家好一定有目的的,那不真。

所以一个人对他人的关怀,他人的爱心,从哪里开始形成的?

从小、从家庭当中。

所以孩子的这分爱心一定是从对父母开始,所以德行的下手处在孝道。

所以孔夫子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德之本。

而教育一定要从哪里开始?

孝道。

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教?

所以教出来的孩子变成怎样?

不孝,那是结果。

因为下的种子不对,现在在收割了,不会偏差的。

下什么因就得什么结果出来。

我记得我在「南师」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他有一天站在师范院校,南师前面刚好有一点下雨,有一位小朋友,女生,差不多三、四年级,刚好在校门口等她母亲来接,等她母亲。

她母亲开着一辆高级轿车开到校门口,突然母亲慌慌张张把门打开冲出来,拿着一支雨伞正要去接她女儿,她女儿远远就说:

「妳白痴,现在才来」。

我们老师本来在走路,突然很震惊站在那里,还没有回过神来。

这还不够夸张,接着母亲说:

「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

现在虽然不是君主时代,没有仆人,没有奴婢,但是新时代的奴婢已经出来了。

所以孝子孝子,什么叫孝子?

父母孝顺孩子。

本来的孝子是孝顺父母叫孝子;现在刚好倒过来,叫孝顺儿子。

所以方向倒过来了,所以社会也变怎么样?

下一代也颠倒了。

所以教要教对,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们到底教孩子「孝」了没有?

到底教了没有?

那现在孩子到底脑子里想什么?

我们待会儿都要把原因找出来。

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不然我们下的种子,这些稻子都下去了,结果因为下的是不对的因,长出来都是不对的稻子。

长得很不好,我们每天站在这个稻子面前在那里骂,为什么都长这么差,骂了半死有没有用?

最重要是什么?

往后下的种子一定要是下对的种子。

要用理智才能扭转人生的逆境跟错误。

所以经典的话,诸位朋友,绝对不能等闲视之,因为它几千年来都没有改过。

所以仁德之心是德之本,而仁之本就在孝弟。

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学而篇》有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从孝开始教,你的整个方向、目标就抓对了。

而《弟子规》就是从哪里教?

君子务本,本立了,道就生了。

根抓稳了,枝繁叶茂,根抓不稳就很危险。

所以《弟子规》就是掌握圣贤纲领,从孝弟入手,进而延伸到与人交谈的信用;与人相处在「泛爱众」,泛爱众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如何经营好人际关系」,所以它已经掌握纲领。

所以《弟子规》是一门。

你只要把《弟子规》学好,整个中国文化你就掌握到。

所以不要小看这一本,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的经典,最重要是要掌握到整个梗概。

「深入」,学问怎么深入?

这个就很重要,学问的深入绝对不是说你读了多少书,而是你力行了多少。

所以当孩子只是一直背,他言行举止并没有依照经典去落实,孩子读愈多会怎么样?

愈傲慢。

我有一个长辈带着他的孙女到我们家来,那来了以后,他说:

来来来,我们来读英文给这些长辈听。

这种事你有没有干过?

《弟子规》说:

「对尊长,勿见能」,小孩才两、三岁,表演完之后,每一个人都「你真的很棒」,她才两、三岁,赞美一下就不知天高地厚,还以为自己不可一世。

这个孩子就开始表演念英文给我们听,结果他就跟他孙女讲:

来,「苹果」怎么讲?

小女孩马上说:

apple。

「雨伞」怎么讲?

umbrella。

问了好几个都对答如流。

突然这个小女孩对着她奶奶说:

奶奶,「书本」怎么讲?

她奶奶说:

我怎么知道?

小女孩说:

奶奶,你怎么这么白痴!

只有学知识,而没有学做人,必定增长傲慢。

孩子从小只要傲慢,他这一生跟学问已经绝缘,「学问深时意气平」,傲慢的人跟学问是不可能相应的。

所以,林则徐先生他累积了他人生的经验,讲出了十件人生很重要的事,叫「十无益」。

这个十无益的意思,就是你的人生假如这样经营,那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甚至于有害处。

前面提到「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顺了,每天在那里拜东拜西有没有用?

一点都没有用。

因为所有的圣贤、所有的神灵都教我们要孝顺父母。

所以根本都跟这些圣哲的教诲背道而驰,有没有可能被保佑?

不可能。

所以「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其中还有一句很有意思,「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一个人心地都不善良,龙穴都变什么?

都变鼠洞。

那个龙穴本来很好的风水,被这个存心不善的人住久了,那整个风水都变掉。

所以林则徐这个「十无益」都从人生的根本去思考。

所以林则徐在读书当中,提出了两个提醒,他说: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现在很多家长会觉得,让孩子多读书一定好,对不对?

小心!

小心!

知识愈爆炸的时代,错误的思想都混在里面。

而孩子吸收不对的知识观念,就好像一杯清水有一滴墨汁滴下去了,这一滴墨汁滴下去需要多久?

多久时间?

可能不到一秒钟。

诸位朋友,你要把这一滴墨汁再从这清水当中请出去,要多久?

你要马上还要去拿滤纸来给它过滤,最少也要十倍、百倍以上的时间。

所以防止孩子思想观念的污染至关重要。

有一本书叫《富爸爸穷爸爸》,其中有提到从小让孩子经营财务,这个没什么不对。

刚好也提到,你可以让孩子做家事的时候给他钱。

所以有一个妈妈,因为她的女儿很懒惰,所以她看完书以后说:

「女儿,妳帮我吊衣服,我给妳两块钱;妳帮我洗碗,我给你两块钱;妳帮我扫地,给妳一块钱」。

突然一个孩子从懒惰变什么?

勤劳得不得了,有没有效?

我们在这个时代急功好利,什么事都要快一点解决掉,有没有这个倾向?

有。

就像我在「国学中心」,有一些家长来,我们开始跟他讲:

你的孩子的情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跟我们配合,做个半年、一年,孩子的行为才会有大的改变。

家长一听半年、一年,我哪有这个时间,表面上很恭敬说:

「蔡老师,我先走了。

」其实一去不会再回来。

突然在报纸说:

「两天课程,保证你能把孩子教成天才」,排队的人很多,趋之若鹜,去干什么?

报名。

人现在都很求快,赶快给我效果。

所以你看中医生意好?

还是西医生意好?

西医,为什么?

快!

快有什么好处?

快又有什么坏处?

西医愈来愈发达,请问生病的人变少了?

愈来愈多!

你有没有看到一个糖尿病患去医院治疗,然后治到最后说好了,有没有听过?

没有,因为是治标不治本,而当在治标当中,其实又付出另外的代价。

举个例子,孩子感冒,赶快怎么样?

发烧了,马上让他不发烧,马上让他鼻涕怎么样?

止住,很快,针打下去、药吃下去,马上有效。

那为什么?

因为那个抗生素一下去就会把病毒杀掉,但是在这个杀病毒的过程当中,你身体好的细菌也通杀。

你今天假如要变得很有钱,你可以研发一个方向,就是西药吃下去只杀病毒,不杀身体的细菌,你一定会变成很有钱。

所以当我们把这个药吃下去以后,肠胃里面的益菌都杀掉了。

所以当小孩从小就是吃这些西药,他的抵抗力能不能起来?

不能。

因为为什么人会发烧(感冒的时候)?

你的免疫系统,你这些士兵怎么样?

非常勇敢,赶快出来保卫家园,出来跟病毒打仗。

你看两军交锋,拿着刀这样锵、锵、锵会怎么样?

会有火花出现,所以自然就会热,因为在打仗,所以头痛是正常。

再来,为什么流鼻涕?

为什么受伤会化脓?

因为打架的时候会不会有死伤?

会,所以那个尸体会产生。

所以那个鼻涕就是它们奋战以后的尸体,你应该对这个鼻涕要给它敬礼,因为它是英勇杀敌的免疫系统。

结果这些都是人体当中很好的讯息,我们把它当什么?

当敌人看,统统把它扫掉。

所以孩子应该是不断的去打仗的过程当中,提升他的免疫能力,等到抵抗力好了,病毒它就不怕。

可是它打仗打到一半,还没训练好,你马上药吃下去,把它杀得一乾二净。

所以我们看看那个孩子吃西药吃两、三天,脸色很难看,他饭也吃不下,饭愈吃不下,免疫系统愈差。

所以他一定是医生的常客,每次感冒他一定要去报到。

所以诸位朋友,快,会有副作用。

所以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强调「道法自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绝对不要用侥幸去面对人生的问题。

所以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我们要很有耐性慢慢去引导,慢慢去转变,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

所以我们刚刚提到了,假如孩子书读得很多,但是他对人没有恭敬、没有礼貌,行止不端,读书有没有用?

没有用,所以要防止书中的污染。

我们刚刚提到了,让孩子做家事就给他钱,第一个礼拜很有效。

第二礼拜,有一天他妈妈很累,就跟她女儿说:

「女儿,衣服都洗好了,你去帮我吊起来,我给你两块钱」。

她女儿看看她,跟她说:

「妈妈,我今天也很累,我不赚了」。

本来觉得很有效,从很懒惰变得很勤劳,那是假象!

诸位朋友,家庭是不是教利益的地方?

利害的地方?

家庭是教什么?

家庭是教孝道的地方,家庭是教本分的地方,家庭是教付出的地方。

现在的功利主义已经到最后一条防线了,到哪里去了?

到家庭里面去了。

所以书读得多,你还要会判断是对、是错,不能全盘接收。

另外这里提到当一个人心高气傲,读书有没有用?

博学有没有用?

诸位朋友,中国历代多少乱臣贼子有没有读书?

那读得可多了。

秦桧读的书多不多?

太多了。

所以没有德行,空长学问,人生反而落入更严重的境地之中。

所以这个深入一定要去做,而不是只有读。

长时熏习,一定要长时间的学习,不能三天捕鱼怎么样?

两天晒网。

记得古代有一首诗,提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古代的人一生好学,他在晚年才觉得学问怎么样?

还有这么一点点基础起来。

所以学习不能懈怠,要长时,这个长时是时时刻刻。

而学习绝对不是说打开书叫学习,今天比方说我们来到学会听课,我们在停车的时候都能按照规矩来停,这就是立身行道。

那我们比方说在停车的时候,也能够看看我这么停,会不会让夹在中间的人出不来。

你处处替人着想,这就在落实什么?

仁德之心。

所以这个「长时」不是书本一直拿着,而是时时刻刻能够把这些教诲放在心中,这个很重要。

我在大陆也跟朋友说,我们的学问要提升,有一帖中药效果不错,看诸位朋友想不想服用,这个绝对治标又治本,哪一帖药?

就是早晚一定要把《弟子规》读诵一遍。

早晚读一遍,读一遍差不多三分钟就读完了,有没有困难?

做得到的举手?

「凡出言,信为先」。

(来,镜头给他照一下,很多人都放下了)其实学问有没有成就,绝对不是别人来要求,而是什么?

自己才有可能。

哪有一个大学问家是被妈妈拿着鞭子鞭出来的,绝对不可能,都要自己主动好学。

我们一位老师,她当初刚好去年的元宵节来听课。

在听课当中,我很惊讶,因为她就坐在中间,上课的时候目不转睛,我只要讲一些故事,她就振笔疾书把它记下来。

后来听了三个多月,她就走到讲台来跟我说,她说:

蔡老师,这么好的《弟子规》教育,不能只有我们家学,我打算回到我的故乡去教书。

她是航空站的员工,不是学校老师,但是由于这分用心,也能够变得很专业。

所以三个月以后,她就自愿回故乡教《弟子规》。

她说我们故乡很多孩子都失学,都没有办法听到这些做人的道理。

所以当她大步跨出来要付出,旁边的人要赶快把她扶住,不然怕她会倒下来。

所以「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你这颗善心发出来就会有很多善的力量来帮忙你。

所以马上我们中心很多第一线的老师都过来把他的经验告诉这位老师,我也送了他一套《德育故事》。

中国七百多个圣哲人的行持,依据「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编的。

所以因为她是唯一一个在海口答应说要早一遍、晚一遍,坚持到现在都没有断,进步多大!

教得很好。

我们已经在海口办教师的培训五天,她都有上去讲课。

有一次刚好教其中一句经文,叫「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结果这位老师就拿了一篓的荔枝回故乡去。

回去以后,她就跟孩子讲:

诸位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入则孝」,知道父母很辛苦,很辛劳,所以我们要孝顺我们的父母;而别人的父母同样也很辛劳,而且他们对这个社会每天都在付出,在奉献,所以别人的父母也值得我们尊敬。

那我们现在学完以后要马上做,诸位小朋友,你拿着荔枝就送给我们乡村里面这些长辈,恭恭敬敬给他行礼,送给他们吃。

」结果当天整个乡村弥漫着什么气氛?

敬老爱幼。

当这些长者看到这些小朋友这么尊重他,相信他的脸上一定绽放什么?

笑容。

结果隔天这位老师的父亲打电话给她,他说:

「女儿,我们乡里面好多的长辈都打电话到家里来」,他说:

「从来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对自己的故乡这么样的付出」。

诸位朋友,当她父亲在讲这样一段话的时候,父亲的心境怎么样?

非常欢喜、欣慰。

这个跟包三千块、五千块给他一不一样?

绝对不一样。

所以他父亲讲:

「女儿,我以妳为光荣」。

那位老师在讲给我们听的时候,眼眶都红起来。

这个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是更高层的尽孝。

所以也由于她长时间都没有断掉读这个经典的习惯,所以进步得特别快。

所以诸位朋友,当我们早上念一遍《弟子规》的时候,是要提醒自己今天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按照《弟子规》做;晚上念的时候,要提醒自己今天有哪些做得不错,勉励一下;有哪些还没做到的,明天要好好做,要反省。

早上提醒,晚上反省。

但是晚上不要睡前去念,假如睡前才要念,往往念没两句就睡着了,所以晚上下班回来就可以先念一遍。

当你都是这样的态度,相信一个礼拜下来,你的孩子会对你怎么样?

肃然起敬,我爸爸比我还用功,身教重要。

长时间不要间断熏修。

「熏」就好像拿着香,香熏得愈久,味道愈浓。

而「修」是修正,修正什么?

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还有做法,时时从这些方面去下手,那就有得力之处。

我们直接来提到五伦关系。

学习中国文化要学活一点,要从它的本质下手,不要从它的外在形式去下手。

比方说,古代对于领导人(国家领导人)行什么礼?

三跪九叩礼。

那假如现在在国际机场,你看到政府领导人,你马上跪下去给他三跪九叩,他会马上说:

这个是谁教出来的学生,马上给我调查。

这样就不合时代。

所以学中国文化不要只学它的动作,最重要的要学什么?

学它的本质。

三跪九叩礼是形式,本质是什么?

恭敬心,所以这个恭敬心不要变。

然后外在的形式要随着每一个时代去变。

所以现在最敬礼是什么?

三鞠躬礼就是最敬礼。

所以打一个比喻,中国文化就好像一棵五千年的大树,那一根树干顶立在天地之间,从来没有变过,那是本质。

但是它每一年都发新的枝芽,而这个新的枝芽都是适应了当时候的气候、阳光、土壤、水源。

所以我们学中国文化一定要懂得灵活运用,不然就学成书呆子。

所以这个是我们要去掌握的。

比方说,刚好有一位老师,他就跟我说,他说:

「蔡老师,这《弟子规》里面有糟粕(糟粕就是很差的东西)」。

那当然,我们跟人谈话绝对不能用辩的,辩有没有用?

没用,反而你会跟他愈打愈火热。

我们就请教他:

这位老师,哪一句是糟粕?

他跟我说:

「晨则省,昏则定」是糟粕。

我说:

这位老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一句是糟粕?

他说:

早上要问一遍好,晚上要问一遍,每天两遍太麻烦了。

有没有道理?

我也没有说他没道理,我接着就跟这位老师说,我说:

这位老师,你看父母每天想我们多少次,而且父母对我们的思念,连在睡觉当中都不忘。

有些父母在春秋之际,因为天气变化比较大,所以他们被子都盖得特别少,等半夜冻醒了,赶快爬起来帮孩子盖被子,盖完之后自己再去睡。

因为孩子已经把被子踢掉了。

所以父母连在睡觉的时候都会关怀儿女,所以就可以了解到父母一天对孩子有多少思念。

而当我们早上为人子,小朋友到妈妈的面前说:

「爸爸妈妈,早上好」,然后父母一看,额头发亮,代表昨天睡得不错,让他很安心。

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这么恭敬、这么孝顺还要高兴的事,所以你看父母一天心情很好。

下午下课回来又跟父母问好,「我回来了」,妈妈一看,气色不错,今天学习很好,在学校也没跟人家打架,所以她也很放心。

假如这个时候一问完,孩子还跟妈妈说:

妈,我今天在学校有哪一些事情。

妈妈对我们的情况都很了解,她的心就很安心。

所以我们只要一天问父母两次,就让父母多安心,我们又帮不了父母什么忙,能够让父母不要替我们多耽忧,这都是我们为人子的本分。

我讲到这里,这位老师说:

蔡老师,你的中国文化学得不错,你跟谁学的?

我说:

我跟杨淑芬老师学。

结果他突然又来了一个回马枪,他跟我说:

蔡老师,这句话你没有做到。

我们教书的最怕什么?

最怕学生说:

老师,你又没有做到。

马上冷汗直流。

所以他说我没做到,我说:

这位老师,你为什么说我没做到?

他说:

你现在离乡背井,你怎么「晨则省,昏则定」?

你有没有每天早上打一通电话,晚上打一通电话?

然后我就跟他讲,我说:

这位老师,假如我早上打一通,晚上又打一通,我妈妈一定会骂我,「你不知道国际长途电话很贵?

不要再打了」。

所以学问要灵活,不能呆板。

只要我固定每个礼拜六晚上打回去,可能那个电话一响,我妈妈马上说:

「儿子打回来了」,都很有默契对不对?

而且最重要的,我们成人我们的德行、行为能够让父母真正放心,这才是最重要。

假如我们的德行不好,纵使你每天早中晚都打一通电话,「妈」!

有没有用?

重实质不重形式。

所以当我们是用本质去学习中国文化,就很快能够提升,能够契入。

所以我们要重本质。

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伦常大道,哪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五伦关系。

诸位朋友,当一个人能把人与人的关系都处好,请问他的烦恼会减少多少?

一大半。

所以人现在的烦恼根源在不知道怎么做人。

每天在那里烦,但是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中国文化两个字,「道德」,什么是道?

五伦关系是道。

道是道路,是正道。

当我们不顺着这个道路走,会发生什么结果?

不只人要顺着正道走,天地万物都有它运行的轨迹,比方说九大行星都有它固定的轨迹,当有一天冥王星说:

我不要这样走了,我要转九十度。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你突然过几天会听到「碰」!

怎么样?

因为它不按那个规矩,就可能跟其它的行星相撞。

万物如此,人亦如此。

我们只要不顺着这个五伦的大道去走,保证人与人之间会摩擦、会冲突。

所以我们现在看看很多的家庭、社会是不是就呈现了这些问题:

父子无亲、君臣无义、夫妇无别、长幼无序、朋友无信,所以天下大乱。

在清朝时候,因为有一个儿子杀了父亲,震惊整个中国,那个县城门被去掉一角,县长撤职查办,总督、巡抚记过,这么严厉。

为什么县长撤职查办?

因为这一个县的教育谁管?

县长管的,你是父母官,教出这么大逆不道的儿子,撤职查办。

所以那只在几百年前的情况,然后去掉它的城角,要让他们全县的人引以为耻辱,你们这个县居然出了这种大逆不道之人。

事过才几百年,现在报纸打开,儿子杀父亲,父亲杀儿子,你觉得奇不奇怪?

没有像以前这么震惊了!

所以现在这个父子冲突的情况与日俱增。

因为人已经不知道父慈子孝如何去做了。

所以这个道一定要遵循,不然一定会发生问题。

当你循道而行,一个人能够循着这五伦大道,很守本分的去尽心尽力,他就会形成好的德行。

什么是德?

义是德,亲是德,别是德,序是德,信是德。

所以父慈子孝,慈跟孝就是德行;君仁臣忠,所以仁是君之德,忠是臣之德。

所以顺着伦常大道,人就会有这样美好的德行延伸出来。

诸位朋友,五伦关系哪一伦最重要?

父子,还有没有?

我们来思考一下,父子关系,来,哪一位朋友说的?

你为什么觉得父子关系最重要?

这个父子从哪里来?

有没有突然我走在路上,突然说:

来,你给我当儿子。

父子关系起因在哪?

夫妇,所以五伦的根本在夫妇,因为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