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生意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1059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人生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认识人生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认识人生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认识人生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认识人生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人生意义.docx

《认识人生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人生意义.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人生意义.docx

认识人生意义

认识人生意义

——提高学科德育实效的几点思考

【案例背景】

  “我是谁?

”这是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几千年来困扰所有哲学家的命题。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九单元《认识人生的意义》一课,从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提出的三个问题“我是谁?

”“我为什么活着?

”“我应该怎样活着?

”出发,带领学生进入对自我的探索,开始探讨人生的意义。

但是“认识人生的意义”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又似乎有些陌生,有些遥远。

在我的课前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学生是从没思考过“我为什么活着?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这样的问题,再加上现在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中心的意识非常强,只是考虑着别人要为我做些什么,很少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因此,如何创设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去思考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能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就是这堂课的重要德育目标,也是德育难题。

【案例描述】

“今天,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一天都在做些什么?

”当老师微笑地站在学生中说想了解学生一天的生活的时候,学生的反映正如老师所料的:

“吃饭、睡觉、学习、学习、学习……”一个个表现出无奈又无辜的样子。

老师趁机展示《人生困惑》:

一天中除了吃饭与睡觉,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好不容易到了周六、周日还要上各种补习班。

真累,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

这时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就是这样的。

”“真是说出我们的心声啊!

于是老师进一步追问: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人为什么活着呢?

课堂安静了一会儿,又热闹了起来:

“学习是要掌握本领,将来找个好工作。

”“找个好工作挣大钱,人活着就是要享受。

”“也要让爸爸妈妈享受。

”“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

”“我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

”学生的回答很直白,也很现实。

老师一方面肯定学生认识到了人活着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人生导航》。

(播放“广州起义”录像)展示问题1、你记住了哪些革命志士的名字?

2、这次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认真观看录象后非常熟练地回答:

“孙中山 黄兴 林觉民 喻培伦 方声洞……”

“广州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激起了大众的斗志。

看来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与妻书》的历史背景,“林觉民、喻培伦、方声洞,他们还很年轻,有着自己幸福的家庭,如林觉民他知道参加起义,必然牺牲,所以在起义前写下著名的《与妻书》。

”老师边说边展示《与妻书》片段,不知不觉中,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起来: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朗读之后,学生沉默了。

老师不忍心打破这沉默,一会儿后轻轻地问:

“你认为林觉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勇敢,不怕死。

”“还有,他非常爱妻子。

”听得出学生的回答中充满了敬佩。

“林觉民这样深爱自己的妻子,却要舍弃自己幸福的家庭和生命,你认为这样值得吗?

为什么?

”老师接着又问。

学生真诚地答到:

“值得,他是为大家舍小家。

”“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高尚的。

”……

“同学们说的真好,个人的幸福固然珍贵,天下人的幸福却更加重要,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高尚的。

”老师话题一转:

“但现在我也看到了一些未成年人这样死……”

(展示未成年人自杀现象)

1、2004年3月,江西省修水县13岁少年邱某在偷家里的钱去网吧上网遭到父母打骂后,悬梁自尽。

2、2004年1月21日也就是农历大年三十下午,河南平顶山一9岁少女杨某因不满家人在过年时没有买新衣服,乘家人外出时自尽。

3、2002年,浙江温州一17岁的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

4、2001年,长春一16岁少女因中考成绩不理想服毒身亡。

并提问:

“你如何看得这些行为?

对于展示的未成年人自杀现象学生唏嘘不已,议论纷纷:

“他们把生命看得太轻。

”“他们没有承担家庭的负责,也不为爸爸、妈妈着想”“他们的死轻于鸿毛。

”……

“司马迁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林觉民为国家、民族而死,重于泰山,这些未成人没有认识到人生的价值,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么人应该怎样活着?

”接着老师又展示《霍金资料》(略)和《霍金语录》

——我的手指还能够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很快乐,因为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找到了生命的成就感,对人类知识做出了适度的却是有意义的贡献。

——我是幸运的,但是任何人只要足够努力都能有所成就。

——我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巨大的快乐来自音乐和我的家庭。

 

并展示问题:

1、霍金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联系你的生活和学习,霍金的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

看完霍金资料老师问:

“你们想像一下,一个人如果全身只剩下大脑和三个手指会动,他这样的人该如何生活呢?

“那只能放弃了生命了。

”“或者坐在轮椅上等吃、等喝、虚度一生。

”“但霍金是乐观、坚韧、坚持不懈的”“家庭和理想是霍金不断进取的动力。

”“理想是一种动力,我们也树立理想并不断进取。

”“在学习上、生活上如果遇到困难,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

”……

老师:

林觉民、霍金真的很伟大,那么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让你感动的人?

感动的事?

“郑九万,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备受村民们的爱戴。

“徐建威,为了养父亲的病,长达10年时间在山中采药,维持艰辛的生活。

“洪战辉,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

”……学生的述说、老师的补充使2005年度感动中国、感动温州的人物及学生自己身边的感动的人、感动的事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进入《人生感悟》:

“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不断奋斗、追求。

”“要为社会付出”“有理想的人生才有意义”“要为自己、家庭、社会承担责任”“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从学生的回答中,老师了解学生已有所思、有所悟,最后小结:

“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完全认识人生的意义,对于人生的意义,我们要用一辈子去探索、追求,并在追求中完善自己的人生,最后借用保尔的话与同学们共勉。

学生齐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祝愿同学们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问题解决】

初看《认识人生意义》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抽象,有些深奥,如何真正实现这堂课的目标也确是一个难题。

首先,我把这堂课的目标具体化为:

“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能懂得人活着不仅要为自己,也要为社会、为国家承当自己的责任,同时要懂的生命可贵,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这堂课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榜样示范、学生讨论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情境,感悟人生,探讨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这节课中,学生从《人生困惑》时的想法:

人活着是为自己享受,甚至只是为了自己。

到《人生感悟》时学生说得要为社会付出;要为自己、家庭、社会承担责任;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等。

到课后学生反思:

这节课让我懂得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要为社会做我应做的平凡事,而这些丝丝点点积累在一起,就组成了不平凡的人生;作为一个学生,我的价值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在学习上帮助同学,课余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

为人子女,我的价值是孝顺父母,帮助父母,尽量使父母过得幸福快乐,当父母有困难时,例如,病重在卧,便要服侍父母,缓解父母的痛苦。

作为一个公民,我的价值是要遵纪守法,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就算是清洁工,那也能为祖国作贡献……

因此,就这堂课来说,德育目标得以圆满实现。

虽然这节课中,学生更多的是获得德育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与升华,但有了这份认知与情感才会有德育的外化,实现德育的认识→内化→导行的转变。

【案例反思】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为此,新课程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特别是像《认识人生的意义》一课,就是以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

但是在课堂中能否组织有效的资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影响课堂的德育实效。

1、寻找德育的契入点,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德育的实现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必须要依靠学生主体能动性的的发挥,因而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体,那么我们就要让德育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学生愿意接受的而且是主动参与的。

如果忽视学生的需要,德育的内容就容易脱离实际生活,就是空洞的。

在第一次教学中,我曾经用苏菲的故事引入课题,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看过《苏菲的世界》这部小说。

对于“我是谁?

”这样的问题也感到迷惘,所以课堂一开始就没有引发学生探索人生意义的兴趣,学生没有认识人生、感悟人生的内在需求,结果一堂课的教学像是空中楼阁,没有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后来我从“学习真累”这个学生共同的话题入手,开始畅谈学习是为了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

“学习真累”说出了学生的心声,这是目前学生的普遍现象,于是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他们愿意思考我们辛苦学习是为了什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

是为自己享受?

为父母?

或是为社会?

近年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在全世界内都呈现增长现象,在我们本地区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是学生特别关注的现象。

在这堂课中,老师列举了近期青少年自杀的一些现象:

个别青少年为了考试成绩,为了一件新衣服,为了打电子游戏就去自杀。

对此现象学生非常震惊,虽然没有深层次讨论其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但是在议论中,学生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懂得有一种“死”重于泰山,还有一种死则轻于鸿毛。

2、整理典型的德育资源,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在学生的身边,德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课堂中老师如何选取典型的、贴切的资料这直接关系到学科德育的实效。

在本堂课中我选取几个典型的事迹:

“人为什么活着?

”——林觉民的《与妻书》情真意切,学生读懂了他对妻子的情,对家庭的爱,对社会的责任。

对比自己开始认为活着只为自己好好享受,学生开始有些触动,他们开始懂得人活着不仅要为自己,同时也要承担家庭、社会的责任。

“人应该怎样活着?

”——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他全身能动的只有大脑和手指,但他不仅快乐地活着,还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从霍金身上,学生看到了乐观、坚韧和对理想的孜孜追求。

伟大的人物定有伟大的事迹,林觉民、霍金他们都很不平凡,但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学生会觉得自己与他们的距离。

那么学生身边的事迹:

2005年度感动温州的徐建威、李学生、郑九万,感动中国的洪战辉等等,让学生懂得平凡的人同样有不平凡的人生,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让学生感到亲切,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伟人的事迹更能让学生震撼,促使学生情感的升华。

3、根据不同的学情,寻找德育的有效方式。

德育的对象是人,人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倾向以及各种各样的差异性。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甚至不同的班级,这种具体的学情都是不同的。

德育的实施过程只有符合对象的实际,才有可能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

针对不同的学情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德育方法,将不法达到预期的德育目的。

我在自己的学校(一所城市中学)上这堂课时,对于“我们为什么而学习”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回答:

为自己;为自己将来找个好工作,挣大钱,让自己好好享受。

一部分学生也谈到要为父母,但当一位学生引用周恩来的一句话:

“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时,全班学生笑了。

现在,城市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很严重的,他们只想到别人要为我服务,而从来没认识到自己要为他人,为社会承担责任。

这时老师要强加给学生“责任”,他们也是不能接受。

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创设徐建威、洪战辉等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我们身上还有一份家庭的责任,创设林觉民《与妻书》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懂得我们身上还有一份社会责任。

但是当我带着这节课到山区学校上课时,情况却截然相反,学生纷纷回答:

“我们认真读书,将来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一个学生回答:

“读书是为了自己。

”结果引来了同学的笑声,这位学生一脸迷惘地坐下来。

或许山区孩子在受教育中受其他的干扰还不多,或许纯朴可爱的孩子要给上课的老师一个最好的答案,但是人到底要不要为了自己,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就可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效果,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于是我反问:

“我们到底要不要爱自己,为自己承担责任。

”并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认为,人只有爱自己才会爱家人、爱他人,只有对自己负责任,才会为家人、为社会承担责任。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讨论当自己个人的小利益与集体的大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该怎么做,从而引导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学校德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内容是广泛的,德育不仅是政教处的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更是每一个学科老师的工作。

因为学科课程是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以现行的教育计划为例,学生每周上课的时间要达到周活动总量的80%以上,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个80%,试图在20%的时间去塑一个具有较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是很难的。

因此如何把德育的战场转移到学科教学中去,挖掘学科德育的源泉是学校德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根本出路。

学科德育的资源是丰富的,我们一线的老师要注意联系挖掘,有计划、有目的地,并采取生动活拨、切合实际的形式进行德育,使学科教学与学科德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科德育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校德育方法的反思与创新》章明2002年1月

3、《学校德育新探》施光明1999年6月

⏹德育案例

生 日故事

——谈班级管理的“情”与“法”

【背景】

带班以来,常常向学生重申一条班规——生日不得相互宴请。

原本,学生生日请同学一起庆祝也是人之常情,但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也存在着许多微妙的人际关系。

当这种请客成为一种惯例的时候,常常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一些困挠。

且抛开家长经济上的负担不说,每一次学生请客,总会在班级里引起一场波动,请谁好,不请谁,被邀请,不被邀请,定地点,送礼物……这些社会化、成人化的问题都在孩子单纯的心灵投进一颗颗小石子。

攀比,拉帮结派等一系列副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到了生日旺季,这一个月学生都处在躁动不安的境地,孩子们的魂似乎被什么牵走了,难以镇定。

于是,我在班级里下达了“禁请令”。

在我义正辞严的指令下学生接受了这一班规,班级因此安静了许多。

但从他们眼中我读到的是遗撼,是压抑,是无奈。

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日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我多么不愿扮演这样一个缺乏人性的警察角色,德育不是简单的指令,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为了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如果只是简单地剥夺,这样的教育造就的也许就是缺失个性,缺乏激情的木头人。

为此,有一段时间,我将所有学生的生日列成一张单子,在班级的黑板上开辟了一角,专门为当天生日的同学写上祝福,教室的这一角因此变得充满温情。

可时间长了,学生又渐渐地不满足于此。

于是,开始了一些地下活动。

就像这次——

【问题】

   中午,一向活泼热情的子嘉跑过来悄悄地对我说,心昭下个星期生日,想请几个同学一起庆祝。

下午,我立刻找到心昭让她停止安排,话说得平静但坚决,心昭无奈地接受了。

放学时,子嘉哭丧着脸来找我,说同学说她是叛徒,不要理她了。

我愣了,不知如何作答。

    如果,我是这个要过生日的女孩,满心希望有同学来陪我度过一个热闹的生日,忽然老师一盆冷水,无情地把这个梦打碎了,是不是也会这样生气呢?

爱打小报告的同学谁也不喜欢。

但我知道子嘉来告密,并不同于那种“等着看好戏”的卑劣行径,我相信这出于她对老师的信任,对班级的负责。

而我的处理却显得过于简单?

丝毫没有考虑到子嘉的处境和心昭的心理。

可是,该怎么补救?

【策略】

事情过去一个星期了,这个问题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一个念头忽然闪现,给孩子送一份生日礼物,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她严守班规。

尽管生日过去已经两天了,但“天天快乐”不是比“生日快乐”更重要吗?

于是,在一次班队课上,我第一件事就是为心昭送去了一枝毛笔——她可是班里的小小书法家。

这份礼物既是对她生日的祝贺,也是对她遵守班规行为的肯定。

在全班同学羡慕的眼神下,她微笑着上台接受了礼物,教室里自然地响起掌声。

孩子真好!

一句肯定的话,就让他们绽开了笑容。

此刻,我相信他们的笑是真诚的,他们的掌声是真诚,他们对班规的认同也是真诚的……

【思考】

又一个生日故事画上了句号,但在时间的长河里,也许又会有这样的小浪花腾起。

“情”与“法”的冲突总是不断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有人说“执法如山”,有人说“法不容情”,但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我们的责任不仅是维护一种安定有序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以我们的教育行为来影响人,感化人,教育人。

在这里“情”与“法”又有了新的诠释——

1、以“情”为本

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言:

教育没有了爱,就如同池塘没有了水。

“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情”的感召力要远远大于“法”的威慑力。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情感,学生才会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因此,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它的出发点首先是“情”,合乎情理,“法”才具有存在的前提。

但这“情”不是某一个人的私情,而是维护集体中大多数成员利益的“常情”。

就如上述案例,“生日禁请令”这一班规的设立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团结和谐、朴素纯良的集体氛围中健康成长,因此,它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

但在出现问题时,我以一个“执法者”的身份,断然禁止,让学生在心里上一时难以接受,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抵触心理。

如果置之不理,师生之间便可能会逐渐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理解他们心理,因此这份礼轻义重的生日礼物是从“情理”上对学生表示理解,这种基于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法”,才能真正感召学生对“法”的心理认同。

2、以“法”立班

如果说“情”是池塘里那一方盈润的水,那“法”可以说是装载这池水的塘,它框定着“情”的边界,规避着“情”的泛滥。

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告诉我,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班集体,也需要有“法”可依。

但“法”的制定需要学生的认同,也就是从学生出发,而不完全是“集体至上”。

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这学期我将班规的内容和语言表述方式进行了改革。

具体如下:

五(3)班班级公约

快乐每一天

1、笑脸迎人,礼貌待人,不说脏话,不伤害他人身心。

2、保持环境和个人的整洁,让自己身心愉快。

3、遇到困难不抱怨,不退缩,乐观面对。

4、事事早做准备,避免让自己遭遇失败。

进步每一天

1、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按时上学放学,作业及时完成。

2、做一个爱动脑筋的人。

课堂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不懂就问。

3、做一个懂得自律的人。

不做任何影响他人的事,严守纪律,知错就改。

4、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用自己的行动赢得别人的信任。

5、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热心助人,做事勤恳,负责到底。

3、“情”“法”互动

可以说,在教育的园地里“情”与“法”是两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只有“情”与“法”的互动与交融,才能既规范学生的言行,又感化学生的心灵,达到表里兼治的目的。

面对孩子的“生日宴请”这个问题,说实在的,我一直想不出一个简单而又长效的方法去圆满地解决。

但我想,也许我们无法用同一种方式去对待完全不同的每一个孩子,于是总会有不同的故事上演,生活因此绚烂多姿!

靠近孩子赏识童心

——如何对待患有多动症的特殊孩子

【背景】

在我们的身边你会发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可爱、聪慧,但却“活泼”异常,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无限的烦恼。

这些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几乎任何时间内都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

他上课坐不住,小动作不停,屁股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或离位走动,而且在家庭、客人面前也有类似的表现。

像有马达在驱动他一样动个不停,不感到疲劳。

而对于家长的说教就象耳旁风一样充耳不闻。

学习和玩耍的时候都显得心不在焉:

听讲不专心,注意力易受外界无关刺激而分散。

常招惹同学,所以经常招到同学们的排斥。

多动症儿童表现顽皮、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难以控制自己,虽然老师批评,甚至家长棍打,也无济于事。

自控能力差或好,只是一个相对的个性表现,也是大脑功能,心理素质差异。

多动症儿童往往会给自己、家长和老师带来无尽的苦恼。

由于多动、注意力不集中、部分患儿伴有知觉活动障碍(综合分析障碍和空间定向障碍),使得他们学习困难,粗心大意,在朗读、作文、语言口头表达等方面存在问题。

智商虽大多在正常范围,但考试成绩常常不理想。

翻开他们的试卷,你会发现:

字迹潦草、字体大小错落无序、常抄错答案或漏掉偏旁部首。

由于常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即使他们已经做出努力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因为难以自我控制行为,做事缺乏深思熟虑且不顾后果,故总是把事情给办砸了,久而久之害怕挫折,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低下,自我形象不佳;常因为他们的攻击行为而不合群,和小伙伴难以和平相处,有的甚至冲动伤人或自伤。

有2/3的儿童伴有其它相关的行为问题,如品行障碍(说谎、逃学、偷窃等)、对抗性障碍(跟家长老师有抵触情绪,为人处事常逆其道而行之)等。

【具体问题情境描述】

三(3)班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从我接班的第一天起,我就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与心血。

几载的风风雨雨交织成一曲既欢快又忧伤、有坦途又坎坷的校园之歌,徜徉在师爱的河流里。

我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经受失败的考验。

三年来,我教育的最大感受是——学会赏识,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冰心曾说过: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可爱,同样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要学生身上布满阳光,教师心中要有一轮太阳。

”而我们常常会因为过分看重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

学生王某,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上课总是有小动作:

把纸片、橡皮塞进嘴里,咬铅笔头,抠碎橡皮,用剪子剪书包带。

小屁股还不时地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有时干脆坐到别人的位置上。

不是用脚踢前排同学的椅子,就是把头埋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做《课堂作业》时,常常会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溜跶。

没过几天,他的名字就被烙在所有任课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脑海里,每当听到任课老师和其他学生家长的牢骚话,我就不免感到很棘手,因为刚入学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他还总是丢三落四,今天少了铅笔,明天就又忘带书了。

他的文具、书本等总摆得横七竖八。

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东张西望,常被窗外得鸟叫声所吸引。

有时每回提问,他总是支支吾吾、答非所问。

而有时老师尚未提问完,他就站起来抢先回答。

课间常捡纸片、树叶往同学身上扬。

他还是个“小马虎”,作业、考试常常抄错数,或是丢一个符号,或是漏抄一行文字;而且很少记全作业题目。

成绩总是忽高忽低,为此特意作了智商检查(结果完全正常)。

于是我多次找他谈话,但每次他总是再三向我保证:

“徐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好吗?

别告诉我妈妈,行吗?

”但每次与之“君子协定”、“约法三章”总是无效。

有一天上英语课时,他竟然用镜子借太阳光调皮老师,还用手拽同桌女生的辫子。

他又一次被我“请”进办公室,当看到王某站在我面前,表现出一副魂不守舍、惊惶失措的样子。

我的心不禁又软了下来。

但为了维护老师的尊严,我故作严肃地问:

“震远,知道老师为什么找你谈话吗?

”他摇摇头,又点点头,低声说:

“老师,我知道自己又做错事了。

”我的声音变得响而重了:

“别人都能做好,而你明明知道错,为什么就不去改正呢?

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

这次非告诉你家长不可。

”“不要,老师,不要……”震远用乞求的目光望着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