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案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0298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docx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教案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docx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

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至第十六周

课程名称

区域经济学

课程性质

必修专业基础

总学时:

48

理论:

48学时

实验:

0学时

任课教师

韩淑梅

职称

副教授

授课专业

班级

经济学1240312404国贸12401、12402

教材名称

区域经济学教程

主编

孙久文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

简介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教学重点与

难点

教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政策。

教学难点:

区域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关系

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使学生掌握,学会区域经济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际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

2.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

1.埃德加·M·胡佛着,《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2.保罗·克鲁格曼着,《发展、地理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伯尔蒂尔·奥林着,《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

4.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

5.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6.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本课程教学进程(附学期教学进度表)

分院检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学院部门

检查

意见:

年月日

导论

课程名称

区域经济学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

总学时48

理论:

48学时

实验:

0学时

任课教师

韩淑梅

职称

副教授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经济学1340313404

教材名称

区域经济学教程

主编

孙久文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和

要求

阐述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区域经济学,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极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

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热点问题引入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讨论,在此基础上阐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

主要参考资料

1.埃德加·M·胡佛着,《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2.保罗·克鲁格曼着,《发展、地理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伯尔蒂尔·奥林着,《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

4.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

5.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6.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教学基本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本章能力素质

训练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探讨,明确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的特点,使学生到达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结合。

部门检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学院检查

年月日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

自然区域

政治学:

行政区域

社会学:

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

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

  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

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

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狭义对象:

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部分:

区际关系

第四部分:

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

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第六部分:

区域经济学的展望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

赫希曼于1958年在《经济发展》

艾萨尔德于1960年在他的《区域分析方法》

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区域再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再开发法;日本从1962年开始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划分各种类型的城市经济圈的构想;法国也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进行区域规划,1963年正式成立全国区域发展委员会,实行领土整治计划地区化,并以9大城市或城市群体为核心,将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英国于1945年制定战后第一个门业布局法。

一、古典区位论

》。

(2)1909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A.韦伯的工业生产布局的工业区位论(),《论工业的区位》。

(3)1932年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的城市规划布局的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4)1940年德国地理学家A.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实际上是工业区位论),《经济的空间分析》。

二、现代区位理论

(1)从单位经济客体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优化决策与实践中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密切联系,从区域整体和动态角度研究。

(2)从纯理论模型研究变为力求贴近区域实践和现实的区域计量研究,由静态的空间区委选择转变为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课题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变化过程的决策为预测未来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3)决策对象除农业、工业、市场外,又进一步扩大到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商贸、服务、金融、保险、旅游等,决策目标不仅服从于成本利润、市场,还考虑到出行、居住等行为。

三、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动向

(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

(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

(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二)新制度学派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三)区域管理学派(p18)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思考题: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都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课程名称

区域经济学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

总学时48

理论:

48学时

实验:

0学时

任课教师

韩淑梅

职称

副教授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经济学1340313404

教材名称

区域经济学教程

主编

孙久文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和

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制度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含义及分类。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制度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

荷兰病模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环境问题入手展开分析,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主要参考资料

1.埃德加·M·胡佛着,《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2.保罗·克鲁格曼着,《发展、地理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伯尔蒂尔·奥林着,《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

4.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

5.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6.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教学基本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三、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本章能力素质

训练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探讨,明确区域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的相关案例分析,使学生到达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结合。

部门检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学院检查

年月日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一、概念和特点

自然环境: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部分,包括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区域经济发展面对的自然条件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也包括经过人类利用改造后的自然环境。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更大。

自然资源:

是指在自然环境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要素及其综合体。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1、自然资源满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2、自然资源能够影响国家间及各国内部产业的分布

3、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质量等影响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地区的发展模式

消极影响:

1、“荷兰病”效应

20世纪60年代,作为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由此,荷兰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天然气行业,出口也因此得以快速增加,经济显现繁荣景象,但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因严重挤占社会资金,打击了本国的农业和其他制造业部门,从而削弱了出口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严重的通货膨胀制成品出口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因此,学术界将这种由资源采掘部门急剧膨胀而导致的传统制造业部门发生萎缩的经济现象,称为荷兰病

2、寻租与腐败

丰裕的自然资源就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天然租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极易诱发寻租行为的产生。

3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忽视

首先是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采部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本身就对熟练或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严重不足

其次,资源富集地区的政府和居民往往对资源存在过度依赖思想,以至常常低估或忽视新的经济政策、投资教育等的长期收益。

再者,坚持自然资本是最重要资产的国家会产生错误的发展观和过分的安全感,疏于对外国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造成对教育的投入和经费开支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更使得制造业和其他创造性行业的人力资本配置不足,阻碍了技术进步,其长期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

三、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一)纯自然资源型

(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三)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四)资源缺乏型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定义: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p29)

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

(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

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将人对于自身的投资都归于消费。

把劳动看做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这种劳动仅需要少量知识和技能,因而他们将劳动作为同质的投入品。

(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

把人口变动作为外生的和已知的,技术积累和知识积累被假设为外生的变量,不是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因素。

(三)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因素的重要性已得到新增长理论的详细考虑,并将继续推动新增长理论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一、制度

什么是制度?

道格拉斯?

诺思指出: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大类:

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

(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三、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

(一)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四、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个(好)的制度的主要作用就应该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制度结构来减少交易中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稳定行为的预期。

思考题: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2.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4.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5.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6.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7.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课程名称

区域经济学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

总学时48

理论:

48学时

实验:

0学时

任课教师

韩淑梅

职称

副教授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经济学1340313404

教材名称

区域经济学教程

主编

孙久文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和

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阶段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机制。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教学重点:

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机制,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阶段理论。

教学难点: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辅助以课堂讨论。

主要参考资料

1.埃德加·M·胡佛着,《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2.保罗·克鲁格曼着,《发展、地理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伯尔蒂尔·奥林着,《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

4.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

5.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6.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教学基本内容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三、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本章能力素质

训练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学生深入理解比较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应用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现实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部门检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学院检查

年月日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

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内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

内尔森认为,不发达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提高和降低的趋势,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影响,即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导致人口的增加,从而使人均收入的水平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或者更低的水平。

内尔森主要是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这个问题,并指出,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不能靠国家进行投入,这种状态很难被打破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是由于人均收入太低,导致供给方面储蓄水平太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太小、投资引诱不足,从而造成了贫困恶性循环。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1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2连锁效应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着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连锁效应包括:

(1)前向关联效应。

(2)后向关联效应。

(3)旁侧关联效应。

(三)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

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

第一是其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的明确性,无论范围大小,都可以成为明确的开发行动。

第二是其开发的时效性。

第三是其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梯度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

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所处的阶段。

如果区域主导专业部门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列入高梯度区;反之,由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属于低梯度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二)增长极模式

基本观点:

增长极:

是指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内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

三种效应:

支配效应:

支配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配作用和地位。

连锁效应:

支配产业(创新)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

乘数效应:

连锁产生的更广泛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经济增长极

作为东北第一城的沈阳,目前已成为全国的设备制造业中心和东北地区的物流中心与金融中心。

以沈阳为中心连同大连、长春、哈尔滨共4个副省级城市,共同构成东北城市圈的主轴、进一步形成4个城市群。

4个城市群以?

°沈大长哈?

±为主轴联网辐射,在区域分工体系中形成既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共同体。

该地区只要加快体制创新,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