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0075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docx

《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docx

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

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微博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公共话语平台,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来自官方的、民间的、草根的、精英的不同声音,得到了公开传播。

因为各自代表利益的不同,微博上的众多声音,被公众贴上了各种标签,分成了不同派系,难免产生冲突,并形成较大的舆论事件,最终由网上影响到网下,经过传统媒体的放大,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而影响公众议程,进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网络新媒体设置公众议程方面,目前学界已有较多研究文章。

本文尝试在建设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视阈下,分析微博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平台,如何营造一个和谐有序、民主法治的网络虚拟空间,保障公民信息安全,探讨微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微博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影响

微博的话题聚集效应明显。

热点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速度大大超出传统媒体,尤其被拥有千百万粉丝的名博转发或者评论后,其在粉丝中的传播速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微博时代,“一夜成名”已经显得落后,一些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热点话题,往往能在短短1小时内迅速传遍网络,占据话题榜榜首。

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17日发布)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

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

中国微博活跃用户数经历了2010—2011年爆发式增长后,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期。

目前微博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微博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及公众人物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拥有巨大粉丝数量的明星、名人的微博,其话题聚集效应往往更加强大。

微博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2012年以来,微博话题和事件不断进入传统媒体的关注范围。

《南方周末》2012年6月份曾经头版头条报道的方舟子事件,实际上呼应的就是方舟子与韩寒在微博空间上的互相质疑事件。

微博也成为网民监督政府权力的一个重要渠道,现实生活中对腐败官员的监督一直是个难题,但在微博空间中,却显示出了惊人效力,2012年一些被双规的腐败官员,也往往就是微博话题榜上的常客,比如陕西“表叔”、深圳“房叔”等。

2013年频频在微博上实名举报省级以上高官的记者,因其在微博空间中的持续发酵和传播,最终导致传统媒体大量跟进,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在这些事件中,当地纪委和检察机构的及时跟进,成了微博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微博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当然,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微博传播信息大多是个人发布,真实性难以核实,给一些不法之徒和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微博上散布谣言、刻意制造轰动效应,甚至制造虚假事件,诽谤别人,利用微博宽松的话语环境,颠倒黑白、歪曲历史、故作惊人之语等,都给网民和社会带来了信誉损失,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今天的微博,实际上是民争取来的公开、公正、自由的话语平台,若这个平台上的理性声音缺少,脏话、狠话、骂人的话、出位的话、不负责任的话充斥,那就是对公民言论表达权的一种人为损害,让真知灼见的声音逐渐远离微博。

因此,在微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构建和谐微博空间,是对公民话语权和监督权的一种保障。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微博话语平台

1.加强对微博的依法管理

不仅要有来自政府的监管,也需要一些微博平台提供商加强自律,共同维护公众利益,构建法治环境,使得人人畅所欲言,文明发声。

加强政府对微博的法治监管,是为了营造一个人人可以对其言论负责的场域氛围,使得这个平台的发言者,注意自己言论的影响,也形成一种基于法律保障基础上的发言安全感,不会担心莫名其妙的“噤声”和“被黑”。

让监管公开化、透明化,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不仅政府和企业有监管意识,作为自由发言的公众,也树立一种法治观念,不能在这个公开的话语平台上为所欲为,政府和民众形成双向互动,才能让微博话语平台在保障公民言论表达权方面走得更远。

完善法治,减少人治,使得社会各项事务有法可依,让执法公开、监管透明,对于微博平台来讲,提倡实名发言,不失为一项明智的举措。

实名发言,可以彻底破除匿名发言带来的从众心理。

在匿名、无法追责的情况下,微博上的言论无法监管和追责,对当事人造成的损失大多时候无法消除;一些正义和有良知的言论则淹没在网络暴民发言中,在恣意妄言的匿名状态下,带来的是对理性参与意识的破坏和侥幸心理的滋长。

这样在微博话语平台构建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永远只是一种即时公众,是一种没有身份、没有实名的乌合之众,而不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意义上的民主社会的公众。

在公共话语平台构建的初期阶段,强有力的政府公权力的介入,实名制发言的推行,不是为了消灭言论自由,而是为了保障理性声音、民主声音的健康成长。

2.提倡各种声音和谐共处,达到一种生态平衡格局

这需要监管者在对微博进行管理的同时,适当提高容忍度,鼓励正当合理哪怕是对立的声音共存于微博平台。

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人人可以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政府不是充当言论的裁判者,而是充当辩论秩序的维护者。

让不同的言论充分发言,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道理,人为的打压和压制,反而会让发言者心寒,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当然,一个人人自卫的言论环境,是很难谈得上是一个真正和谐的环境。

2012年9月份,前北大教授邹恒甫在没有提供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在微博上“爆料”北大某学院院长、教授在某餐厅性侵部分服务生。

鉴于其身份特殊,该微博发布后,迅速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随后北大官方公开在微博上回应,除了一来一往的对话外,北大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起诉邹恒甫侵犯名誉权。

这一事件在微博上迅速成为关注焦点,在此事件发酵传播过程中,作为监管方的政府和运营商的新浪微博,都没有采取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禁止其中任何一方发言,双方在网上“过招”后,转入网下,步入诉讼环节。

这次事件应该是微博发展中的一次典型案例,既保障了当事双方在微博平台上的充分言论自主权,同时又鼓励双方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和名誉权。

这次事件尽管还没有水落石出,但至少在微博话语平台上,双方能够公开发言质疑辩论,已经赢得了掌声。

这就是一种姿态,显示微博话语平台公正、自由的言论环境仍然还在。

3.加强网民的自律意识,提升网民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媒介素养

微博话语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事务的影响正在由边缘走向中心,政府除了加强监管和正确引导之外,还得注意增强主动参与意识,不仅政府机构和部门可以设立微博发言人制度,还可以鼓励一些政府官员主动实名注册,自主发言,这样能带动公众的参与意识,提升网民的法治素养和文明上网素质。

在继各地推行公安微博这一尝试举措的基础上,相关政府实名认证的微博账号也大量出现在门户网站上。

据统计,仅在新浪微博,目前通过认证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超过4.5万个,平均每天有100多个新“官博”诞生。

这些“官博”成为网民们与政府沟通、反映民情民意的一个新渠道。

在新浪微博“新浪认证”下,出现了“政务厅”单独分类,点开后是一个全国省区图。

在各地政务微博开通数量上超过1000个的有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7个省,类别涉及政府、公安、交通、司法、医疗卫生、工商税务等大多数政府部门。

通过微博的互转互联,一个联系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与机构的巨大虚拟关系已然建立。

最近一些政府高官相继在微博实名落户,如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这对微博话语平台的政府发言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探索意义。

以青岛市为例,微博账号“青岛发布”已经成为了市民在网上了解实时政策调整的首选。

作为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开通的第一个政务微博,截至目前已经拥有了近140万粉丝。

青岛市在新浪、腾讯、人民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相继开通了200多个政务微博,基本涵盖了青岛各区市和所有职能部门。

在新浪网近期公布的“2012上半年政务微博影响力榜”中,“青岛发布”在全国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

据统计,青岛公安微博发布厅已发布信息8000余条,被评论数8700余条,接受市民咨询、求助等有效信息近3万条,均及时进行了答复和处理。

青岛公安微博发布厅成为互联网时代畅通、平等、便捷、开放的警民联系新渠道。

在这张虚拟关系网中,网民通过粉丝转发、话题搜索、热点排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广泛参与。

可以对任何政府机构、名人、精英的发言进行跟帖评论,也可以随时通过私信形式实现及时的沟通。

一些政府机构的微博由专人管理,对公众的问询实现了及时回复,同时也利用网络上的流行语“卖萌”等,拉近了政府和民众的心理距离。

就信息传播角度来讲,在政府、社会、公众信息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了直线模式,减少了中间媒介的过渡和转换,减少了政府、公众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失真行为,从而也有助于化解社会情绪,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微博平台上,大量信息是由政府和权威机构发布的,公民个人可以直接进行点击阅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大规模的公民媒介素养的普及教育实践。

传统媒体正在由以往的信息发布者向信息阐释者的角色转移,新媒体正日益承担起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4.建立微博话语平台的分流机制

构建和谐的微博话语平台,需要让微博平台变得多样化,分流不同意见场,让不同的声音能在这个平台上各得其所,和谐生存,从而营造一个生态平衡的格局。

比如要进行微博营销的可以组织成微博营销圈,讨论公共事务的可以组建公共事务讨论圈,讨论学术的可以组建文化圈,这就有点类似网络论坛里的不同板块和栏目。

把内容进行分流,不仅有利于各自找到不同的话语空间,还可以减少公众的精力浪费,促进各板块内容的理性深入发展。

几大门户网站比如新浪就已经对成千上万的微博账号,根据其内容自动进行了分类,但现在还缺乏跟网民个人账号之间的有效链接,公众登陆微博大多是自动刷屏,无法根据合适的分类机制,找到自己的兴趣组和微博话题圈。

在合理引导公众议程和微博话题方面,各个微博门户网站还是大有可为的。

微博话语话题的分流机制,笔者认为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这个公共话语平台的权威性。

在这个平台上说真话的人多了,来自政府、协会乃至专家学者的声音多了,自然,依据丛林法则,那些颠倒是非的声音就会减少,网民的自觉、自律意识就会加强。

通过实名认证制的推行,也便于加强对网民言论的外在约束,提高发言者的责任意识,避免攻击性、诽谤性言论,增强协商性、集思广益性言论,发扬群众智慧,共同净化微博话语平台,使之成为一种理性、权威性的和谐话语空间,也能促进社会的文明进程。

三、小结

在建设微博话语平台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笔者认为有三点是需要加强的:

一是坚持法治化策略,二是坚持多元化策略,三是大力鼓励和提倡广泛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民参与热情和参与理性。

网友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微博话语平台法制监管、运行机制健全了,政府的服务意识、互动意识提升了,自然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健康、文明有序的公共意见表达平台,使其成为化解社会矛盾、聚集社会良知与正义的“公共领域”。

在网络这一“公共领域”中,规则越早建立,就越能兴利除弊,抑制“负效应”,释放“正能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微博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公共话语平台,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来自官方的、民间的、草根的、精英的不同声音,得到了公开传播。

因为各自代表利益的不同,微博上的众多声音,被公众贴上了各种标签,分成了不同派系,难免产生冲突,并形成较大的舆论事件,最终由网上影响到网下,经过传统媒体的放大,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而影响公众议程,进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网络新媒体设置公众议程方面,目前学界已有较多研究文章。

本文尝试在建设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视阈下,分析微博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平台,如何营造一个和谐有序、民主法治的网络虚拟空间,保障公民信息安全,探讨微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微博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影响

微博的话题聚集效应明显。

热点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速度大大超出传统媒体,尤其被拥有千百万粉丝的名博转发或者评论后,其在粉丝中的传播速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微博时代,“一夜成名”已经显得落后,一些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热点话题,往往能在短短1小时内迅速传遍网络,占据话题榜榜首。

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7月17日发布)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

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

中国微博活跃用户数经历了2010—2011年爆发式增长后,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期。

目前微博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微博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及公众人物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拥有巨大粉丝数量的明星、名人的微博,其话题聚集效应往往更加强大。

微博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2012年以来,微博话题和事件不断进入传统媒体的关注范围。

《南方周末》2012年6月份曾经头版头条报道的方舟子事件,实际上呼应的就是方舟子与韩寒在微博空间上的互相质疑事件。

微博也成为网民监督政府权力的一个重要渠道,现实生活中对腐败官员的监督一直是个难题,但在微博空间中,却显示出了惊人效力,2012年一些被双规的腐败官员,也往往就是微博话题榜上的常客,比如陕西“表叔”、深圳“房叔”等。

2013年频频在微博上实名举报省级以上高官的记者,因其在微博空间中的持续发酵和传播,最终导致传统媒体大量跟进,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在这些事件中,当地纪委和检察机构的及时跟进,成了微博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微博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当然,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微博传播信息大多是个人发布,真实性难以核实,给一些不法之徒和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微博上散布谣言、刻意制造轰动效应,甚至制造虚假事件,诽谤别人,利用微博宽松的话语环境,颠倒黑白、歪曲历史、故作惊人之语等,都给网民和社会带来了信誉损失,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今天的微博,实际上是所有网民争取来的公开、公正、自由的话语平台,若这个平台上的理性声音缺少,脏话、狠话、骂人的话、出位的话、不负责任的话充斥,那就是对公民言论表达权的一种人为损害,让真知灼见的声音逐渐远离微博。

因此,在微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构建和谐微博空间,是对公民话语权和监督权的一种保障。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微博话语平台

1.加强对微博的依法管理

不仅要有来自政府的监管,也需要一些微博平台提供商加强自律,共同维护公众利益,构建法治环境,使得人人畅所欲言,文明发声。

加强政府对微博的法治监管,是为了营造一个人人可以对其言论负责的场域氛围,使得这个平台的发言者,注意自己言论的影响,也形成一种基于法律保障基础上的发言安全感,不会担心莫名其妙的“噤声”和“被黑”。

让监管公开化、透明化,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不仅政府和企业有监管意识,作为自由发言的公众,也树立一种法治观念,不能在这个公开的话语平台上为所欲为,政府和民众形成双向互动,才能让微博话语平台在保障公民言论表达权方面走得更远。

完善法治,减少人治,使得社会各项事务有法可依,让执法公开、监管透明,对于微博平台来讲,提倡实名发言,不失为一项明智的举措。

实名发言,可以彻底破除匿名发言带来的从众心理。

在匿名、无法追责的情况下,微博上的言论无法监管和追责,对当事人造成的损失大多时候无法消除;一些正义和有良知的言论则淹没在网络暴民发言中,在恣意妄言的匿名状态下,带来的是对理性参与意识的破坏和侥幸心理的滋长。

这样在微博话语平台构建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永远只是一种即时公众,是一种没有身份、没有实名的乌合之众,而不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意义上的民主社会的公众。

在公共话语平台构建的初期阶段,强有力的政府公权力的介入,实名制发言的推行,不是为了消灭言论自由,而是为了保障理性声音、民主声音的健康成长。

2.提倡各种声音和谐共处,达到一种生态平衡格局

这需要监管者在对微博进行管理的同时,适当提高容忍度,鼓励正当合理哪怕是对立的声音共存于微博平台。

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人人可以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政府不是充当言论的裁判者,而是充当辩论秩序的维护者。

让不同的言论充分发言,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道理,人为的打压和压制,反而会让发言者心寒,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当然,一个人人自卫的言论环境,是很难谈得上是一个真正和谐的环境。

2012年9月份,前北大教授邹恒甫在没有提供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在微博上“爆料”北大某学院院长、教授在某餐厅性侵部分服务生。

鉴于其身份特殊,该微博发布后,迅速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随后北大官方公开在微博上回应,除了一来一往的对话外,北大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起诉邹恒甫侵犯名誉权。

这一事件在微博上迅速成为关注焦点,在此事件发酵传播过程中,作为监管方的政府和运营商的新浪微博,都没有采取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禁止其中任何一方发言,双方在网上“过招”后,转入网下,步入诉讼环节。

这次事件应该是微博发展中的一次典型案例,既保障了当事双方在微博平台上的充分言论自主权,同时又鼓励双方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和名誉权。

这次事件尽管还没有水落石出,但至少在微博话语平台上,双方能够公开发言质疑辩论,已经赢得了掌声。

这就是一种姿态,显示微博话语平台公正、自由的言论环境仍然还在。

3.加强网民的自律意识,提升网民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和媒介素养

微博话语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事务的影响正在由边缘走向中心,政府除了加强监管和正确引导之外,还得注意增强主动参与意识,不仅政府机构和部门可以设立微博发言人制度,还可以鼓励一些政府官员主动实名注册,自主发言,这样能带动公众的参与意识,提升网民的法治素养和文明上网素质。

在继各地推行公安微博这一尝试举措的基础上,相关政府实名认证的微博账号也大量出现在门户网站上。

据统计,仅在新浪微博,目前通过认证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超过4.5万个,平均每天有100多个新“官博”诞生。

这些“官博”成为网民们与政府沟通、反映民情民意的一个新渠道。

在新浪微博“新浪认证”下,出现了“政务厅”单独分类,点开后是一个全国省区图。

在各地政务微博开通数量上超过1000个的有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7个省,类别涉及政府、公安、交通、司法、医疗卫生、工商税务等大多数政府部门。

通过微博的互转互联,一个联系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与机构的巨大虚拟关系已然建立。

最近一些政府高官相继在微博实名落户,如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这对微博话语平台的政府发言机制建设具有重要探索意义。

以青岛市为例,微博账号“青岛发布”已经成为了市民在网上了解实时政策调整的首选。

作为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开通的第一个政务微博,截至目前已经拥有了近140万粉丝。

青岛市在新浪、腾讯、人民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相继开通了200多个政务微博,基本涵盖了青岛各区市和所有职能部门。

在新浪网近期公布的“2012上半年政务微博影响力榜”中,“青岛发布”在全国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

据统计,青岛公安微博发布厅已发布信息8000余条,被评论数8700余条,接受市民咨询、求助等有效信息近3万条,均及时进行了答复和处理。

青岛公安微博发布厅成为互联网时代畅通、平等、便捷、开放的警民联系新渠道。

在这张虚拟关系网中,网民通过粉丝转发、话题搜索、热点排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广泛参与。

可以对任何政府机构、名人、精英的发言进行跟帖评论,也可以随时通过私信形式实现及时的沟通。

一些政府机构的微博由专人管理,对公众的问询实现了及时回复,同时也利用网络上的流行语“卖萌”等,拉近了政府和民众的心理距离。

就信息传播角度来讲,在政府、社会、公众信息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了直线模式,减少了中间媒介的过渡和转换,减少了政府、公众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失真行为,从而也有助于化解社会情绪,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微博平台上,大量信息是由政府和权威机构发布的,公民个人可以直接进行点击阅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大规模的公民媒介素养的普及教育实践。

传统媒体正在由以往的信息发布者向信息阐释者的角色转移,新媒体正日益承担起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4.建立微博话语平台的分流机制

构建和谐的微博话语平台,需要让微博平台变得多样化,分流不同意见场,让不同的声音能在这个平台上各得其所,和谐生存,从而营造一个生态平衡的格局。

比如要进行微博营销的可以组织成微博营销圈,讨论公共事务的可以组建公共事务讨论圈,讨论学术的可以组建文化圈,这就有点类似网络论坛里的不同板块和栏目。

把内容进行分流,不仅有利于各自找到不同的话语空间,还可以减少公众的精力浪费,促进各板块内容的理性深入发展。

几大门户网站比如新浪就已经对成千上万的微博账号,根据其内容自动进行了分类,但现在还缺乏跟网民个人账号之间的有效链接,公众登陆微博大多是自动刷屏,无法根据合适的分类机制,找到自己的兴趣组和微博话题圈。

在合理引导公众议程和微博话题方面,各个微博门户网站还是大有可为的。

微博话语话题的分流机制,笔者认为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这个公共话语平台的权威性。

在这个平台上说真话的人多了,来自政府、协会乃至专家学者的声音多了,自然,依据丛林法则,那些颠倒是非的声音就会减少,网民的自觉、自律意识就会加强。

通过实名认证制的推行,也便于加强对网民言论的外在约束,提高发言者的责任意识,避免攻击性、诽谤性言论,增强协商性、集思广益性言论,发扬群众智慧,共同净化微博话语平台,使之成为一种理性、权威性的和谐话语空间,也能促进社会的文明进程。

三、小结

在建设微博话语平台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笔者认为有三点是需要加强的:

一是坚持法治化策略,二是坚持多元化策略,三是大力鼓励和提倡广泛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民参与热情和参与理性。

网友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微博话语平台法制监管、运行机制健全了,政府的服务意识、互动意识提升了,自然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健康、文明有序的公共意见表达平台,使其成为化解社会矛盾、聚集社会良知与正义的“公共领域”。

在网络这一“公共领域”中,规则越早建立,就越能兴利除弊,抑制“负效应”,释放“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