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0069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ocx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ocx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第一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

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两层含义:

1、无心理疾病

2、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适中

(三)意志品质健全

(四)人格稳定协调

(五)自我意识正确

(六)人际关系和谐

(七)社会适应良好

(八)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三)意志品质健全

什么是意志健全?

•行动的自觉性

•行动的果断性

•行动的顽强性

•反应适度

(四)人格稳定协调

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双重人格(电影《绿茶》)

(五)自我意识正确

了解自己

悦纳自己

完善自己

(六)人际关系和谐

了解、理解他人

乐于接受他人与被他人所接受

心理的分类

心理健康观念细化

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2、孕期卫生3、生理疾病和外伤4、内分泌异常

(二)心理因素

1、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2、心理矛盾和冲突3、压力与应激4、心理挫折

(三)家庭因素

1、家庭解体2、家庭不和3、亲子关系紧张4、错误示范

(四)学校因素

1、负担重、压力大2、教师的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方法3、不良的师生关系4、班集体中不良的环境与风气

(五)社会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环境的影响2、社会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3、大众传媒与社会风气4、社区环境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学习问题•问题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

情绪问题•问题表现为,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

人际交往问题•问题表现为:

不能正确地与异性、父母和老师进行交往。

行为问题•问题表现为:

说谎问题、攻击、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

自我方面的问题•问题表现为:

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

性心理问题

学习问题•学习困难、考试焦虑

人际交往问题•异性交往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行为问题•厌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自我意识危机

情绪问题抑郁、焦虑、愤怒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第一节心理辅导概述

一、心理辅导概述

(一)基本含义心理辅导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在适应与发展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和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二)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会调适------调适性辅导-----基础层次

寻求发展-------发展性辅导------高层次

(三)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

(一)学习辅导学习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习惯

(二)人格辅导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青春期

(三)生活辅导休闲、消费、日常生活技能

(四)生涯辅导

第二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个体辅导

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

(二)团体辅导

(一)行为疗法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n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华生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观察学习

行为疗法---定义

行为治疗家认为:

适应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可按相反的过程进行治疗。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试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以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目的。

行为疗法----强化疗法

强化疗法,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

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负强化

案例

•一位母亲诉说:

小雄是她家3岁的男孩,每到吃饭的时候,全家总被他弄得鸡犬不宁。

没坐上二、三分钟他就会从椅子上溜下来,躲在桌子底下发出怪声或拉人的脚;到厨房里东摸西弄,还会打开抽屉,把东西倒出来。

如果我们将他拽到椅子上,他就会嚎啕大哭……。

总之,不管怎样,每天,他一定会闹得一家人没心情来好好吃一顿饭。

小雄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境:

在晚饭的餐桌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正兴致勃勃地边吃饭、边聊天。

此时,

•行为:

小雄从饭桌边椅子上溜开,四处游荡。

•即时后果:

父母、姐姐立即放下碗筷,追逐小雄,拽他回桌边吃饭。

•长期后果:

父母与姐姐的注意与追逐满足了小雄受到关注的需要,进而维护和增强了小雄离开饭桌的行为。

方法

•当小雄离开座位到处游荡时:

谁也不理他

•当小雄回到座位上:

家里的其他成员要及时与他交谈,关注他、关心他。

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

由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创立(20世纪40年代)

n猫实验室中小铁笼:

响声-电击,看见铁笼或听见响声就发抖

拒绝进食

放在铁笼

放在实验室

放在实验室隔壁房间

克服方法

放在实验室很远的地方,实验室依稀可见

往实验室挪近一点的地方。

实验室

铁笼

这是交互抑制的作用。

饥饿的猫进食后得到一种满足和快意,这种满足和快意可以抑制焦虑紧张反应。

不过这种抑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只能对付比较轻微的焦虑。

所以沃尔普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每次只增加一点焦虑,逐步增加,最终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对于人类来说,肌肉松弛技术就有对抗焦虑的作用。

于是沃尔普以全身松弛代替食物作用,以想象自己暴露于可怕的刺激物面前代替实际暴露,创建了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是:

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适用于焦虑、恐怖状态 

操作步骤

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

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

第三步,系统脱敏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

经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逐渐脱敏。

1.学习放松训练

求助者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处于舒适状态,双臂自然下垂或搁置在沙发扶手。

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例如,静坐在湖边或者漫步在一片美丽的田野上,使其达到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

然后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

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一般6-8次即可学会放松。

要求求助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2.建构焦虑等级

引导求助者说出引起焦虑的事件或情境并按照引起焦虑事件或情境从小到大排序,一般是让求助者给每个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最小焦虑是0,最大焦虑是100。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焦虑等级表,0代表完全放松,100代表高度焦虑。

 

理想的焦虑等级建构应当做到各等级之间级差要均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层次。

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

要使这一等级的刺激定量恰到好处,要使各等级之间的级差比较均匀,主要取决于求助者本人。

要求求助者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象出各种刺激画面,画面要具体、清晰,并且置身其中能出现相应的情绪变化。

当然,如果有实际的刺激物,就用不着闭目想象。

 

3、系统脱敏

(一)

求助者基本掌握放松技巧后,就可以开始脱敏训练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

首先让求助者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

待求助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

3、系统脱敏

(二)

每次放松后咨询师都要询问求助者有多少焦虑分数。

如果分数超过25分,就需要继续放松。

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不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此时算一级脱敏。

接着让求助者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不再焦虑紧张时为止。

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

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

案例:

一个考试焦虑的学生

事件

1.明天就要考试了,我还有很多书没有看

2.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3.我收到了试卷

4.我被一道题难住了

5.时间快到了,我根本做不完

6.考试后,我和别人对答案,发现自己的许多答案同他们不一样。

咨询员:

我们现在从焦虑等级中最弱的刺激情景开始。

明天就要考试了,可你还有很多书没有看,你可以围绕这一情景,利用你的想象力在脑海中生动地加以描绘。

请你把这一情景在头脑中保持一段时间。

(停20秒)请你告诉我,你想象到了什么景象?

紧张程度怎么样?

求助者:

明天就要考试了,我还有很多书没有看,我非常紧张,紧张地喘不过气来,脑袋也晕了。

我拼命地翻书、翻书……同学问我一个问题,我一个都回答不出来,怎么办?

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复习了,我出了一身冷汗……

咨询员:

你很紧张,让我们重新进入放松状态。

深深地吸进一口气,保持一会,再保持一会。

(约10秒)好,请慢慢地把气呼出来,慢慢地把气呼出来。

(停一会)现在我们再做一次。

(放松训练)现在你感到完全放松了吗?

求助者:

(点头)

咨询员:

请你在重新想象一下刚才的情景,明天就要考试了,你还有很多书没有看……

按照上述程序反复进行,直到当事人想象中不伴随焦虑反应时为止,这说明,当事人对“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已经脱敏成功,松弛反应已经抑制了想象中的相应焦虑反应,接下来对第二种情景进行脱敏,由此类推。

操作前注意事项

学生受到过充分的放松训练

所有足以引发焦虑的刺激已包容在焦虑层级表中

学生对情境能形成清晰的想象

操作中注意事项

(1)焦虑事件的层级表由双方商定。

(2)每次脱敏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脱敏事件1—3个。

不能赶进度,一定要确认一个事件已经不再产生紧张才能进行下一事件的脱敏。

(3)如出现疲劳应及时终止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及应用

-------

(二)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Congnitivetherapy)

认知疗法:

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

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适应不良认知

认知治疗基本模式

1.寻找不良认知

2.改变不良认知

3.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4.情绪和行为的好转

5.新的认知模式

认知疗法

治疗过程:

一般分为四个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 

认识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型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建立新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代替旧的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Therapy,RET),又称ABC理论

Ellis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

ABC理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

诱发性事件对事件所持的信念情绪及行为

合理情绪疗法模型

举例

事件A:

出席一重要会议,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晚了。

情绪C:

紧张、害怕、自责、沮丧

信念B:

1、我怎么这么差劲,连开会时间都会搞错

2、我总是把事情搞糟,真无用

3、别人会认为我是一个大傻瓜

4、在众目睽睽之下迟到,真是丢人现眼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明显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过分概括

糟糕至极

驳斥D:

1.每个人都会出现记错时间的这种情况

2.错过开会时间,只能说明我不够细心,并不能说明我无用,许多事情我会是干得很不错的

3.可能有人会认为我真傻,但只是少数认如此,大多数人会对我迟到持无所谓的态度

4.迟到是不对的,别人可能会对我表示不满,但这并非糟糕透顶。

我继续开会,继续我的工作。

效果E:

通过自我辩论消除自责

治疗步骤

1、心理诊断阶段。

直接或间接地向求治者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

找出其不合适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信念(注意把咨询的重点放在目前的问题上,如果过于关注过去的经历,将阻碍合理情绪疗法的进行)

2、领悟阶段。

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让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及其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3、修通阶段。

通过多种治疗技术,帮助求治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方法(黄金原则:

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布置家庭作业

4、再教育阶段。

巩固心理治疗的成果,并进一步消除其他的不合理信念,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理性情绪疗法使用举例

求助者:

女,30岁,大学毕业,现任某工厂技术员。

主要问题:

婚姻冲突。

两年前结婚,但婚后不久,发现丈夫对自己漠不关心,不做家务,而且经常夜不归宿,两人感情逐渐出现裂痕。

丈夫数次提出离婚,她也想离,但因自己爱面子,怕人议论,又考虑到孩子、住房等问题,一直没有做出最后决定。

为此,她一直处于矛盾、冲突、抑郁以及怨恨丈夫的情绪状态中。

咨询师在了解了求助者的基本背景情况后,决定对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下面是咨询过程中的几个片断。

咨询师: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

那还用说吗?

我们俩经常吵架,他一点儿也不关心我……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吗?

咨询师:

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们可能并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

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

是你对这些事的一些看法。

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

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

求助者:

会是这样吗?

咨询师:

我们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玩,你把你小孩非常喜欢的一个风筝放在长椅上,这时走过来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结果把风筝压坏了。

此时,你会怎么样?

求助者:

我一定会很气愤。

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毁坏别人的东西。

咨询师:

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样?

求助者:

哦——原来是个盲人,他一定是不小心才这样做的。

咨询师:

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

不会了。

我甚至有点儿同情他了。

咨询师:

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你前后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了。

求助者:

的确是这样。

看样子我的问题的确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做怪。

咨询师:

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

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在夫妻间是常见的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象你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求助者:

……难道是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

可是,我还看不到我的想法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咨询师:

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做的。

[分析]咨询师在向求助者介绍ABC理论:

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和宣讲,而是通过举例;在求助者稍有领悟之后,咨询师马上结合她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咨询师还没有指出求助者的某个具体的不合理信念,但他已经使求助者对下一步的工作——寻找不合理观念并加以辩论有了心理准备。

这对下面的咨询是很有好处的。

[分析]通过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咨询师是如何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我对别人怎样,别人也对我怎样”进行辩论的。

咨询师不仅通过各种质疑性的提问,也通过列举假想的情境来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一观念的不合理性,并引导她对自己的问题加以主动思考。

可以看出,咨询师在使求助者放弃这一观念的同时,也在教会她如何用新的、合理的观念来代替。

也就是说,咨询师不仅是一个辩论者,也是一个正确信息的提供者。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及应用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美国罗杰斯创立n

特点:

1.充分相信人的潜力,认为来访者有能力找出更好的应付现实生活的方法。

2.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员不是指导者,也不是权威或专家,而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伙伴或朋友。

在来访者谈话时,咨询员要以执情的态度倾听,不打断、不解释,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也不妄加评论,只是对来访者的发言表示兴趣、理解和耐心。

也就是说,应把主动权交给来访者,以来访者为核心。

3.强调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应建立融洽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最重要的。

咨询员应创造一个真诚、温暖和理解的咨询氛围。

在这种氛围里,没有人告诉来访者做什么,没有人对来访者干扰和控制,只有咨询员的温暖、关怀和理解,使来访者感到轻松、自由、安全,可以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一吐为快。

4.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咨询者不给予指导,这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与其他心理疗法最根本的区别。

也就是说,咨询员不要代来访者作决定:

也不确定下一步该讨论什么,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不解释和分析来访者的谈话,也不指出他存在的问题。

咨询员可以作情感反应和内容反应,具体方法是重述来访者说话的要点,鼓励来访者继续说下去。

5.关于咨询的内容,不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过去,不一定要追究来访者的病史,而是直接处理来访者现在的情况,尤其是当前的情绪困扰。

6.成功的咨询表现为来访者生活能力不断提高,能妥善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缓解了情绪困扰与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变得更有信心;与他人的关系更融洽,行为也更成熟。

此外,来访者的心理适应能力也增强了,能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及应用

--------多动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

父母童年有多动症状对儿童多动症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2)脑外伤或中毒因素。

幼年时受过脑外伤或食物中毒而导致的神经系统障碍。

(3)教育和环境因素。

不良的成长环境,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导致的多动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矫正

儿童多动症是神经行为问题,因此,治疗起来难度较大,可采用多种方法配合治疗,必要时求助医院神经科,采用药物配合治疗。

强化法,

替代法;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及应用

--------焦虑症

考试焦虑及矫正

中小学生常见的是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因担心考试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考试焦虑的表现

生理反应:

心率加快、呼吸加剧、多汗、尿频、肌肉紧张

心理反应:

苦恼、无助、头脑空白、注意力分散、思维处于僵滞状态、,不能正常归纳、分析和推理

行为反应:

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他们或者胡乱作答,早早离开考场,或者东张西望,无心作答

考试焦虑--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

中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对考试性质和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预测程度

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

临场经验和应试技能、

个体的身体状况如体质的好坏、疲劳过度、睡眠质量,

另外,考试焦虑还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忧虑、情绪不稳定、追求完美倾向的学生更易产生考试焦虑。

客观原因

教师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当面临一些重大的考试时,学生由于意识到考试成绩对自己的意义重大,或者当考试与奖惩挂钩时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

与考试本身有关。

学生自身的气质类型。

考试焦虑的矫正策略

1.重建自我,确立合理的期望值

2.加强考前复习,提高应试技能

3.注意力转移

4.运用一些心理矫正方法。

如放松训练、暗示训练、表象训练、系统脱敏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特征等减少和消除考试焦虑的发生。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及应用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及其矫正

网络成瘾的特征:

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

2)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3)无法控制上网

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

5)一上网就能消散各种不愉快

6)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

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

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

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

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

网络成瘾的危害

对于青少年而言,正是自我发展的重要形成时期,这一发展由于虚拟网络的各种非现实性因素,而使之缺乏良好发展的必要环境,因此容易导致人格缺陷。

自我角色的混乱;

心理生理受损

消极地逃避现实

自我约束力的下降

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网络成瘾的成因

内部原因:

自我满意感的缺失、人格中的某些缺陷、缺乏理解与沟通,过重的学习压力,内心的孤独、寂寞,成人感的无法兑现才更多的沉溺于网络之中的,他们之所以过度迷恋网络是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愉快或压力。

或者说网络成瘾症患者在网络中所体会到的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找到。

外部原因:

现实生活压力过大、生活中的未知变量太多、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的错误教育方式和引导

网络成瘾的防治

家长和老师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中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提高中学生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

建立现实社会的自我满意感是最基本的预防思路。

只有当青少年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到真正的目标和方向,内心充实,情感积极,网络的诱惑力才会减少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及应用

--------抑郁症

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患上抑郁

抑郁症

定义:

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有严重的的焦虑。

表现

情绪:

消极,悲观,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认知:

消极,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报多大希望

动机:

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躯体:

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易产生自杀念头

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1)心境抑郁

(2)丧失兴趣或乐趣;

此外,表现出躯体、思维、意志等其他症状n

病程标准:

持续两周时间n

严重程度:

明显的痛苦烦恼,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造成功能缺损。

排除标准:

排除由疾、物质滥用、离丧等引起的症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确,多因素致病

1、遗传:

抑郁症跟家族病史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