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0013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docx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docx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

李继耐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变革的巨大动力。

江泽民同志敏锐洞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就加快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一书,汇集了江泽民同志1983年以来关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文献,是他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深入进行理论思考的结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科技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

通过认真学习研读,我深切地体会到,这部论著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进程,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历史规律的高度深刻阐明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代。

江泽民同志从历史规律的高度,深入考察信息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深刻阐述了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深刻阐明了信息技术发展对生产要素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的每次进步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丰富了生产要素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全面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生产的重大影响,敏锐发现信息技术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生产要素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技术、知识和信息,强调信息是一种可以无限利用的生产要素,信息的开发利用使技术、知识等新生产要素得以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这一科学判断,丰富和拓展了生产要素的内涵,深化了人们对信息是支撑和引领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的认识。

  深刻阐明了信息技术发展对生产方式变革的巨大促进作用。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正推动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江泽民同志敏锐洞察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深刻指出: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在空间上的灵活安排及有机结合,优化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刚性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柔性生产方式,单一集中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模块组合型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正在从以工业化为主导向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转变。

这是对信息化条件下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深刻阐明了信息技术发展对生活方式转变的巨大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网上信息传输、网上交流、网上交易、远程医疗等一系列网络服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丰富。

江泽民同志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深刻指出: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的活动突破了对传统交通、通讯手段的依赖,拓展了发展空间和交往空间;使人们获取、传输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改善了生活品质,为数字化生活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改变了传统学习模式,促进了终身学习,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这些重要观点,深刻揭示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充分展示了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美好前景。

  从时代发展的高度敏锐把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态势,江泽民同志以“站在前沿看未来”的宏阔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分析影响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科学判断世界信息技术及产业发展的趋势,为我们追踪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占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依据和遵循。

  深刻揭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江泽民同志指出,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呈现出高性能、宽领域、多方向的特点。

他强调,集成电路进入纳米时代,系统级芯片将成为发展方向;网络技术加速向宽带、无线、智能方向发展;量子计算、光子计算、生物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可望产生新的突破,计算技术和计算机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软件系统加快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高可信的阶段迈进;等等。

根据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走向,江泽民同志预见:

信息技术“正处于新一轮重大技术突破的前夜”。

这些分析判断,科学、严谨、深刻,可以帮助我们增强预见性、前瞻性,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深刻揭示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促进了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

江泽民同志对未来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作出了一系列科学判断。

比如,关于数字化生产服务,江泽民同志指出,它是由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从而有效促进物质生产与服务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关于信息化武器装备,江泽民同志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武器装备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着各国武器装备体系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部分。

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拓展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

  深刻揭示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走势。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全面考察分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强调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推进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并精辟概括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特征。

关于增长稳定性特征,江泽民同志指出,信息技术产业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推出,并衍生出大量新的需求;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速度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向下一代网络转型等因素,也有利于改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增长。

关于发展集聚性特征,江泽民同志指出,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的规模效应以及整体协作能力,空间集聚效应将长期影响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布局。

关于发展融合性特征,江泽民同志指出,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终端产品的功能融合、运行平台上的服务融合以及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的相互融合等。

这些科学分析和论述,为我们加大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本依据。

  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指明中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江泽民同志辩证分析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思考,科学回答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应如何发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途径等重大战略问题,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始终注意把握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着眼于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江泽民同志基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出了发展我国电子工业“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和发挥电子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先导作用的重要思想,有力促进了我国微电子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强调要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008年,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作出“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的战略判断,提出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他还精辟论述了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发挥国内市场优势、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注重政府和市场联动四大战略思想,阐明了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的核心基础产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战略重点。

  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针。

江泽民同志从规模结构、创新能力、企业发展、技术应用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剖析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矛盾及其深层次原因,明确提出了推进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24字方针,即“自主可控、开放兼容、融合集成、军民互动、市场导向、跨越发展”。

这一方针,既立足国情又放眼世界,既着眼现状又面向未来,抓住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明确产业定位,推动信息技术产业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实现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信息技术产业强国。

  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江泽民同志针对制约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推进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他强调,要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努力掌握一批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核心信息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信息产品,从根本上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要努力做大做强信息技术产业,发挥政府采购激励创新的功能,鼓励使用首台首套国产产品,大力推进电信、计算机、广播电视三网融合,建设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实行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建立支持创新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发挥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保障支撑作用;要造就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大批高端技术人才,进一步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积极参与国际高端人才竞争;要健全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这些符合国情、切合实际的重大举措,必将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应对挑战的高度突出强调加快我军信息化建设步伐

  江泽民同志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他就强调要注意从这场战争中研究现代战争的特点。

随后多年,他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战争,对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建设和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与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作出了科学判断,指出高技术战争的本质就是信息化,人类战争正在进入信息化阶段,信息化战争将逐渐取代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信息化武器装备将成为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非接触、非线式作战将成为重要作战方式,体系对抗将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特征,太空将成为国际军事竞争新的战略制高点;等等。

  在对世界新军事变革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把信息化作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核心。

他还领导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强调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上来;科学确立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强调积极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武器装备的体系对抗能力,加快信息化军队建设步伐。

  书中的有关重要战略判断和战略谋划,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对军队信息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必将指引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完成我军建设机械化、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胜利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作者为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 

提高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

张作荣

 

提高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提高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迫切需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

  

  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是指领导干部运用网络科学研判舆情、正确引导舆论、及时处置网民意见和要求,以及善待、善用、善管媒体等方面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提高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迫切需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

  建立网络培训制度,提高领导干部熟练运用网络功能的能力。

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面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有的领导干部观念陈旧、行动迟缓,甘当“网络边缘人”,不仅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对网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观”。

这就需要调整充实现有的领导干部培训规划,建立网络培训制度,使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具有熟练运用网络的实际能力。

  建立实时上网制度,提高领导干部准确研判社会舆情的能力。

网络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社会舆情。

由于工作性质和具体要求不同,不可能统一安排领导干部的上网时间,但应从制度上规定领导干部必须挤出时间上网,了解网络舆情,开展网络调研。

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领导干部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调研面,克服传统调研形式的局限性,降低调研成本,提高调研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领导干部听到更多的真话、了解更多的实情、汇集更多的民智,从而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建立网络议题应对制度,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

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有效疏导和消解“网络舆论风暴”,科学矫正网络失范行为,进而形成主流网络舆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

为此,应在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把握社会群体心理的基础上,抓紧建立网络议题应对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对各自工作领域内网民所关心的议题进行积极回应和正确引导,及时解疑释惑、化解矛盾。

回应,就是通过坦诚沟通、平等交流,与网民进行良性互动,保障民意诉求的表达顺畅无阻;引导,就是善于把握网络舆论先机,激浊扬清,趋利避害,推动形成主流网络舆论,确保网络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建立网上信访制度,提高领导干部及时处置网民信访诉求的能力。

与传统信访形式相比,网上信访快捷、高效,深受广大网民欢迎。

开展网上信访,可以拓宽信访渠道,方便人民群众反映问题,为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提供平台。

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开展网上信访工作的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应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并使之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网上信访制度,对网上信访事件的受理、办理及其法律责任进行规范。

  (作者为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扎实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

王瑞连 吾金平措

今年初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构建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基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根据这一要求,西藏自治区将昌都地区定位为西藏东部经济区,规划建设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和藏东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昌都地区决心以此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把握自身优势,找准发展定位。

由于历史和地域等诸多原因,昌都目前仍属于欠发达地区。

同时,昌都也具有许多独特的发展优势:

作为西藏的东大门,昌都自古以来占据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战略地位,是藏、川、滇、青四省区的结合部,具有东出、西联、南下、北上的区位优势,具备与周边经济区域协作互动发展的条件;丰富的“三江”水能和矿产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以为昌都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资源支撑;作为我国香格里拉核心旅游区,昌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旅游商贸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年来,中央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援藏政策,全国人民为昌都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谋跨越、促发展的决心大、信心足;等等。

昌都应充分把握和努力用好这些优势,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找到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抓手。

  明确发展重点,制定科学规划。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重点领域和环节实施突破,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根据中央及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昌都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作为发展重点,制定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规划,确立了“巩固提升一个根本(以农牧业为重点的“三农”工作),完善一个基础(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两个支撑(以矿产和能源为重点的资源开发),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商贸和旅游为重点的三产发展)”的发展思路。

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按照昌都在国家交通规划中的定位,着力构建一个枢纽(国家一级交通枢纽)、两大中心(物流中心和客运集散中心)、三条干线(G317、318、214)、四种方式(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辐射多个省区市的8小时交通经济圈;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放在战略地位,大力支持以玉龙铜矿为龙头的矿产资源开发,搞好类乌齐卡玛多菱镁矿、煤炭资源综合开发,积极推进藏东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藏东电网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国家能源接续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旅游业、藏医藏药、建筑建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为此,昌都提出,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发挥对口援藏工作的综合效益,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用上方便充足的电、吃上干净卫生的水;加快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周边经济圈,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服务“三农”能力,促进农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河流治理和自然灾害防治力度,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大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

刘景新

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市民幸福指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环境建设既包括市容市貌等硬件建设,也包括管理服务等软件建设。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坚持“软”“硬”兼施、多管齐下,大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

  打造精品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环境的物质支撑。

让胡路区坚持以现代意识、精品意识为引领,科学编制城区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功能区划,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后建成奥林国际公寓、未来城等现代城市社区,启动龙岗市场、西寨市场等旧城改造工程,改造建设以世纪大道和铁人大道为骨架、以石油化工专用路为补充的主干路网,城区面貌大为改观。

下一步,将全面改造棚户区和功能较差的旧居住小区,打通“断头路”和“丁字路”,迁出土地利用效益不高的生产性企业,努力把主城区做优、做精、做细。

  注重精细管理,塑造良好市容市貌。

整洁优美的市容市貌是良好城市环境的重要体现。

让胡路区树立大城管理念,注重精细管理,建立了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并大力推进“黑杆”下地、不规范牌匾整治、细部整理、临建违建拆除、卫生环境整治等城市管理工程。

近3年来,累计拆除违章建筑5000余户、11.4万平方米,实施细部整理340处、60万平方米,消除裸露地面140万平方米,整治牌匾广告1.2万块,实现了街路宽敞明亮、街区整洁有序。

今后,主城区将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管理上的多触角、全覆盖;农村将加大以“拆违建、退围墙、修巷道、建两场(休闲广场、便民农贸市场)、治四堆(垃圾堆、粪堆、柴草堆、废旧物品堆)、多植树”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基本实现“村整洁、路通畅、树成荫、民受益”。

  着眼环境友好,加大城市绿化力度。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让胡路区坚持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看待城市绿化工作,确定了“城郊森林化、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小区花园化、村屯生态化”的目标,在城区采取“见缝插绿、空地植绿、垂直造绿、拆墙透绿”等多种方式,推进围学校、围单位庭院、围居住小区造林和路树补植补满;在农村推进“三围一沿”(围院、围屯、围湖造林和沿路绿化)、农田林网、边界林、废弃地和采伐更新造林工程。

近3年来,在主城区植树200余万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9%,提高12.9个百分点;在农村植树造林4.1万亩,农村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15.3%,提高5个百分点。

  增强政府效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政府环境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环境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让胡路区围绕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成立了区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围绕建设优质快捷的服务环境,成立了“改善发展环境投诉中心”,限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将金融、医疗、电信、物业等社会窗口服务单位纳入评议范围;围绕提升干部的精气神,开展了以“赛发展、看项目、比干劲”、“赛管理、看工作、比水平”和“赛队伍、看合力、比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赛三看三比”活动;围绕为企业服务,开展了“我为项目解难题,我为企业办实事”主题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定期走访企业,实现“一对一、全覆盖、个性化”服务。

通过这些举措,增强了政府效能,提高了环境管理水平,保证了城市环境建设顺利推进。

  (作者为中共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委书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