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40007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湘南中学2018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

时间:

120分钟分值:

100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缘木求鱼”,这是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对美国此次贸易保护措施的普遍看法。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经贸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交往。

美国自身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任性地玩弄贸易保护主义,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根本行不通。

而企图通过打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更是误入歧途、错上加错!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因果颠倒。

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最有效的办法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而是要扩大美国出口。

贸易是两国企业、消费者在自愿基础上做出买卖选择的结果,放宽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才是增出口、减逆差的正解。

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限制对华出口,尤其是美国高科技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却始终不愿卖给中国。

人家想要的,你捂着不卖;人家不想买的,你却强买强卖,自然就会扭曲市场交易,造成国际贸易不平衡。

美国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如果出口管制放宽,对华贸易逆差可减少35%左右。

不放松出口管制,反而一再加强进口限制,美方的套路无异于扬汤止沸、火上浇油,只会进一步扰乱中美正常经贸合作,损害两国长远利益。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罔顾事实。

近些年,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金融等领域的开放成果有目共睹。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认真履行承诺,严格遵守规则,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已下降到去年的1.7%左右,同期美国的经常项目贸易逆差占比,则一路降至2.3%。

面对中国扩大开放的诚意和努力,面对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美国却搞选择性“失明”“失忆”,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简单归罪于中国,挥舞着贸易保护的大棒,粗暴要求中国减少千亿美元贸易顺差,这完全是不讲事实、一厢情愿,办不到、达不到,已被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共同抵制。

挑动贸易战,美国错在是非不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消费率,决定了美国在全球贸易上必然有逆差,且这种逆差不仅对中国有,跟世界许多国家都有。

与此同时,美国又必须保持比较大的贸易逆差,才能向全球输出美元,维持美元的国际支付货币地位。

一边享受着世界各国贡献的廉价优质消费品,一边又在责骂别国占了便宜,这种畸形的心态和做法,早已为全球众多经济体所不齿。

不问贸易失衡的对错黑白,一味迁怒中国,美国发起的这场贸易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败得很难看。

(摘自吴秋余《美国为逆差大打出手是缘木求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全球各大机构和财经媒体一致认为美国此次玩弄的贸易保护措施是“缘木求鱼”。

B.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圈,只要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就不会误入歧途。

C.扭转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要扩大美国出口,而不是限制中国出口。

D.各国要增出口、减逆差,必须自由选择,不受交易限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敏锐眼光、理性思维,驳斥了美国企图挑动贸易战减少逆差的做法。

B.文章从中美角度,以总分议论结构,深刻批驳了美国挑动贸易战的三大错误。

C.文章在驳斥中以事实论证、反证、对比论证,指出美国挑动贸易战定会惨败。

D.文章针对问题,论述的层次分明:

美国错在因果颠倒、罔顾事实、是非不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果美方放松出口管制,减少进口限制,就不会扰乱中美经贸正常合作,符合两国长远利益。

B.美国政府不限制特别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才是扭转当前中美贸易逆差的最明智选择。

C.如果能正视并加强中美贸易结构的持续改善,不搞贸易保护,美国贸易逆差占比就一定会下降。

D.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储蓄率较低、消费率较高,决定了其在全球贸易上必然对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有逆差。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

“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

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甚钦迟之。

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选自《晋书·隐逸传》,有删节)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属:

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造饮辄尽造:

置备

C.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赡:

供给

D.以亲老家贫亲:

父母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B.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C.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7.下面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自小就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于为文,受到乡邻的敬重。

B.陶潜笔下五柳先生的性情、行为及处境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C.为了有隐居之资,他先后担任了祭酒、参军、县令等一系列官职。

D.陶潜简慢自尊,因为不愿拜见督邮,而离开官场,隐居不仕。

8.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三、古诗词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0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1)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_____,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2),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庄子《逍遥游》中的两句“_____,”表明了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的心志。

(4)《陈情表》中用来“形容人无依无靠,非常孤单的样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出身寒微,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无人赏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松写人,寓意深长。

“刺’’字不但准确勾画出小松向上冲刺的外形特点,而且把小松的精神也表现出来了;“不识"“始道"两个词语则讽喻那些之人。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上边

王祥夫

①人们把这个村子叫“上边”,因为它在山上。

②别人都搬下去了,上边,就只剩了刘家老两口,好像是,他们是留下来专门看守上边的空房的。

③但时间久了,房子也不愿独自坚守了。

先是,慢慢渗水漏雨,接着房顶上就慢慢破出个洞,洞一点点变大,最后整个屋顶都塌圮下去了。

只剩下几株黄啦啦的狗尾草,在风中嗖嗖地怪叫。

时不时蹿出的野狐,夜半扑腾的老鸹,让房子原来的主人再也不愿意靠近它们。

来上边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而在一片断墙颓园之中却让人意外地发现还有户人家在这里生活着,却又是两个老人。

这就让这上边的他们有了一种神秘感,好像是,老刘家真是与众不同了。

这倒不单单因为老刘家的儿子在太原工作。

④刘子瑞天一亮就出去弄庄稼去了。

饭做好的时候,刘子瑞的女人便会出去一回回地看,看一回,再看一回,站在院子的门口朝东边看,因为刘子瑞总是从那边上来。

她在这院门口简直就是看了一辈子,从前呢,是看儿子回来,现在呢,只有看自己的男人。

有时候,连她自己都觉着自己有些奇怪,为什么不搬到下边去住?

好像是,她怕这个她住了一辈子的村子寂寞,她对村子里的一草一木太熟悉了。

要是自己走了呢,她常常问自己,那庄稼,那树,那鸽子该怎么办?

要是儿子一下子从太原回来呢?

怎么办?

⑤偏巧呢,天又下开了雨,而且是下个不停。

屋子又开始漏了。

刘子瑞上了一回房,又上了一回,用塑料布把房子苫了一回,但房子还是漏。

⑥雨下了两天,然后是暴太阳。

鸡又活了,有的鸡就飞到房上去,要在房上耙。

刘子瑞的女人就一遍遍地把鸡从房顶上骂下来。

⑦忽然呢,她愣住了,是谁上了房?

从后边,上去了,“唿哧、唿哧”地赶房上的鸡。

房顶上的塑料布给从房后边“哗啦哗啦”扯下去了。

是谁?

谁上了房,刘子瑞的女人不是用眼,是凭感觉,感觉到房上是谁了。

是不是拴柱?

刘子瑞的女人问了一声,声音不大,像是怕把谁吓着。

答应的声音也跟着到了房后。

心是那样的跳,好像是,这又是一个梦,房后边怎么会没有人?

人呢?

⑧儿子是回来了,先是在地里忙了一天,然后去了一趟下边,又把同学招了上来给房子上一层泥,这么一来呢,刘子瑞这里就一下子热闹了。

⑨刘子瑞女人烧了水,出去看了一回儿子在那里和泥,出去看了一回还不行,又出去看了一回。

儿子踩泥的时候在那里每耙一下,刘子瑞女人的嘴就要张开一回,泥草耙好一大堆,她的嘴也就合上一回。

她在那里看了一会儿子耙泥,然后又慌慌地回去,去端开水了。

拴柱,喝口水。

刘子瑞女人对儿子说。

儿子呢,却说不喝不喝,现在喝什么水?

我给你把水放这儿,你咋不喝点儿水?

刘子瑞女人又对儿子说。

不喝不喝。

儿子还是说。

声音好像有些不满,又好像是不这样说话就不像是她的儿子。

仔细想想,当儿子的都是这种口气,客气是对外人的,客气有时候便是一种距离。

刘子瑞女人的心里呢,是欢快的,这种欢快挺让刘子瑞女人激动的。

⑩儿子压完了房顶,又去把驴圈补了补。

鸡窝呢,也给加了一层泥。

儿子说,做完了这些,下午就要往回赶了。

他这么一说,刘子瑞女人就又急了。

急什么?

她自己也说不清,其实她昨天晚上就知道儿子今天下午就要回去了。

她迈出院子去,跟着儿子,好像是,怕儿子现在就走。

儿子又看看天,说最好是别下雨。

刘子瑞女人跟在儿子后边就也看看天,也说是最好别下雨。

儿子进屋去了,刘子瑞女人也忙跟着进屋。

⑪刘子瑞的儿子是下午两点多走的,刘子瑞要送一送儿子,好像是,习惯了,儿子每次回来他都要送一送,送到下边的站上去。

⑫刘子瑞女人跟在刘子瑞和儿子的后边,踮着小脚,一直把儿子送到了村子边,然后就站在那里看儿子和自己男人往下走,一点一点变小,直到儿子和自己男人的人影儿小到一下子不见了。

⑬她再看,就只能看到庄稼,远远近近的庄稼;石头,远远近近的石头;山头,蓝汪汪的山。

山上是寂寞的,远远近近,蚂蚱在叫着,它们为什么不停地在那里叫?

也许,它们是嫌山里太寂寞?

但它们不知道,它们这么一叫,人的心里就更寂寞了。

(有刪改)

1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刘家老两口的生活状况。

(4分)

 

12.小说第③段着力叙写了“上边”的破败荒凉,有什么作用?

(4分)

 

13.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刘子瑞女人什么样的心理?

(3分)

心是那样的跳,好像是这又是一个梦,房后边怎么会没有人?

人呢?

 

14.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分。

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20题4分,21题3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语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歆羡(xīn)懵懂(měng)浸润(qīn)含英咀华(jǔ)

B.绮丽(qǐ)着装(zháo)崔嵬(wéi)敷衍塞责(sè)

C.岑寂(cén)手帕(pà)飙升(biāo)越俎代庖(bāo)

D.杜撰(zhuàn)骸骨(hái)耸立(sǒng)光阴荏苒(rǎn)

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戳穿食不裹腹绊脚石备受青睐

B.闲暇大相径庭照相机拭目以待

C.置喙有恃无恐名信片坚如磐石

D.通谍人情世故座右铭不胫而走

17.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当前的网络直播市场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鱼目混珠,一方面直播平台中教唆犯罪等违法违规内容并不少见,另一方面直播过程中的侵权问题也屡屡被诟病。

B.在这个追求速度的“快时代”,对效益的追逐导致一些从业者忘记了初心,这或许本也无可厚非,但文化产品的创造必须要有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C.20世纪80年代,曾有日本学者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此虽是三人成虎,当时却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学者振兴中国学术的雄心壮志。

D.八月份时,他俩同时被邀请到沈阳参加一个经济大论坛,鬼使神差,命运总不让他们两人见面,他们只能通过电话、书信等交流。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爆款音乐节目成为IP,由此衍生出巡回演唱会、主题快餐厅同样大受欢迎,开辟了版权运营开发的全新领域。

B.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试图再现长安盛景,花了6年时间在湖北襄阳建了一座“唐城”,来开掘与时代气象相结合的内容。

C.远去了鼓角争鸣,沐浴着新时代的光辉,流淌着家国血脉的郁孤台给人以温暖、希望和永远向前的力量。

D.作为当地老百姓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张家界阳戏艺术剧团在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指导与合作下,组织了“戏曲进万村”精准扶贫巡回演出。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2分)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20.请为以下几种情况各写一则祝福语。

(4分)

(1)你的邻居搬新家了,你应该说:

(2)你的朋友远行了,你应该说:

21.李逵、罗刹女、刘姥姥分别出自我国哪三部文学著作?

(3分)

答:

分别出自,,。

六、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40分)

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民族。

有人说,“文明”意味着一个国家高度繁荣的文化、高度自觉的精神;有人说,“文明”意味着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也有人说,“文明”意味着一个人拥有健康的思想、得体的举止和优雅的语言。

周易《周易·贲卦》说: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你是怎么样看待“文明”的?

请写一篇文章,加以论述。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A.范围扩大,“普遍看法”不等于“一致认为”。

B.无中生有,导致“误入歧途”还有其他情况,不单是“搞贸易保护主义”。

D.扩大范围,原文是“放宽交易限制”。

2.C【解析】文中没用反证法。

3.C【解析】表述太过绝对。

4.B【解析】造:

造访。

5.C【解析】均为连词,于是。

A.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B.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D.动词,做\介词,为了(或“因为”)

6.B【解析】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7.C【解析】前后因果关系不当

【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

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

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

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

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

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

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

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

“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

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

“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

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

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像羲皇。

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

“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琴弦发出声音呢。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

8.(4分)

(1)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尽头,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修养最高的人能忘掉自我而顺应万物,修养达到神化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名声。

9.(6分)

(1)落霞与孤骛齐飞,渔舟唱晚;

(2)云无心以出岫,抚孤松而盘桓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0.积极进取(或“奋发向上”“勇敢向上”“顽强坚韧”)目光短浅(或“不识人才”)(每点2分,共4分)

11.(4分)所住老屋破败不堪,说明老人生活条件艰苦;别人都搬走了,只剩两个老人守在老屋,说明老人的孤独寂寞;天一亮就去弄庄稼,又养了鸡和鸽子等,说明老人的辛勤劳作。

(至少答出2点,每点2分,答满4分为止)

12.(4分)破败、荒凉的情景与老人的坚守形成反差,产生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儿子修苫破屋等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营造了感伤的氛围。

(每点2分,答满4分为止)

13.(3分)猜测是儿子回来之后的激动;生怕这不是事实的担心;想一探究竟的急切。

(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3分)

14.(4分)写刘子瑞女人只能看到庄稼、石头、山头,表现了她努力想看儿子而不得的失落与无奈,运用叠词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失落与无奈;以声衬静,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与开头的寂静呼应,使全文笼罩了一层寂寞感伤的氛围;以景作结,引发读者深层次思考,余味无穷。

(至少答出2点,每点2分,答满4分为止)

15.D【解析】A项“浸润”中的“浸”读“jìn”;B项“着装”中的“着”读“zhuò”;C项“越俎代庖”中“庖”读“páo”

16.B【解析】A项食不裹腹—食不果腹;B项名信片—明信片;C项通谍—通牒

17.B【解析】B项、无可厚非:

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使用正确。

A项、鱼目混珠:

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不合语境,应用“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C项、三人成虎:

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不合语境,句中没有“使人信以为真”的意思。

D项、鬼使神差:

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巧合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多用于贬义。

应用“阴差阳错”(由于偶然因素而造成差错)。

18.C【解析】A项,句式杂糅,改为“由此衍生出了同样大受欢迎的巡回演唱会、主题快餐厅”;B项,搭配不当,第二句承前主语与谓语不搭配;D项,搭配不当,“作为当地老百姓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应该是“张家界阳戏”,而不是“艺术剧团”。

故本题选C项。

19.C【解析】A项,承蒙:

是谦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

B项,高足:

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

D项,恭候:

谦辞,恭敬地等候。

20.(4分)参考示例:

(1)乔迁新居,祝幸福美满

(2)祝一路顺风,平安顺利

21.(3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2.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