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9650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docx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docx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终南山幽趣记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唐代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会运用“以不全求全”的艺术手法。

你看,借大一座终南山,只用四十个字就勾画出了它那高大绵延的形貌。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海拔1700多米,去天甚是遥远,说它“近天都”乃是艺术夸张。

诗人登上终南山,但见“白云”弥漫,眼前的景物全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

白云浮游於眼前,人好似腾云驾雾一般。

朝前走,白云似在有意躲闪,不敢正面相撞;回望,原已分身两边的云朵,又合拢来了,依然是茫茫云海。

走出“白云”幽绝处,前面目之所及则是蒙蒙“青霭”,仿佛再走几步,就可触摸那“青霭”了,可惜!

尽管不停地走,总是摸不着。

三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眺,终南山从北到南广阔无垠,景物依稀可见,只用“分野中峰变”五字就写尽了。

那里富有的奇妙景观,如“高峰夜景留,深谷昼未明”;“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带雪复衔春”和“洞远皆通岳,川多更有神”等种种天生气色,—一写真写实是很难的。

难就难在:

“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

”那么,要欣赏终南山的悠悠白云,青青烟霭,奇耸山峰,秀丽岩壑,以及同一时间内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的阳光等生动逼真的景观,诗人也好,画家也好,全无能为力,只有身历其境者,才能幸运地享受自然美!

我们就是在诗家的启迪下,去寻访“阴晴众壑殊”所包含的奇妙的幽雅趣味。

终南山距西安市40多公里,自古就是旅游胜地。

春天,我们结伴同游,先游中峰一带的玉泉洞、金华洞、日月岩等名胜古迹,观赏山间傍晚那抹在林梢上的“霁色”,目睹秀丽的山峰,宛如锦绣画屏,说它“列翠满长安”,真是写得十分准确。

诗中有画,画面逼真,色彩鲜明,若非置身其中,何能有此感受呢!

以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小台得名的主峰南五台,山腰清泉翠竹,苍松荫郁,确有“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之感。

据《关中通志》载:

“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

”为探虚实,我们沿蹬道直登峰顶,南望终南群峰,宛若翠屏环列,芙蓉插云;北望秦川,莽莽苍苍,壮丽河山,尽收眼底。

五座山峰之间有大小庙宇四十多处,布局得体,建筑精巧,流连其间,遐思不已。

大台顶峰原有建於隋代的圆光寺。

现寺虽毁仅留遗址,但登临其上,确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别具幽趣。

最后我们游了翠华山。

它也是终南山的主峰之一,又名太乙山。

相传因汉武帝在这儿祭过太乙神而得名。

山间有太乙谷,从谷口入山,约走5公里山道,就到了景观集中的大正峪村。

村庄位於顶峰,要沿着村前怪石林立的十八盘盘旋而上。

村旁有太乙池,面积约7公顷。

相传唐天宝年间,山峰崩裂,堵塞山水,汇集成地,池水青绿如蓝,山影倒映水面,随着阳光反射角度不同而变化奇异。

村东头有龙涎窝一景,溪流为瀑,奔泻作响。

村东北有老君堂、金胜堂。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桂林山水

到了桂林,每日面对着这胜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看着它在朝雾夕辉、阴晴风雨中的变化,实在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于是众心里,羡慕起住在桂林的人们来了。

虽然早在二十三年前,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过半年多;但那时候,一来年青,二来也没有看风景的心情,除了觉得这些山水果真奇展品,七星岩里还可以躲躲空袭之外,于它的胜美之处,实在是很少领略的。

一九五九年夏天——刚好过了二十年,李可染同志由桂林写生回到北京,寄了一幅画给我看,标题是《桂林画山侧影》。

一下子,我就被画幅吸引了,画面把我带了一种可以说是幸福的回忆中——不仅是桂林的山水,连同和这相关联的那一段生活,都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

那些先前不曾领会的,如今领会了;先前不曾认识的,如今认识了。

桂林山水,是这样逼真地又出现在我面前。

这时,我惊叹于艺术的力量之大,感人之深。

并且惊叹之余,还诌了这样四句不成样子的旧诗寄他:

皴法似此并世无,墨犹剥漆笔犹斧;

画山九峰兀然立,语意新出是功夫。

这次重到桂林,置身桂林山水之间,使我又想到了可染同志的这幅画。

于是就记忆,印证了画与山的关系,艺术与真实的关系;明白了它们怎样地从自然存在,经过画家的劳动,变为有生命的、可以打动人心灵的艺术作品。

桂林山水的宜于入画,古人早已注意到了。

宋代诗人黄庭坚就写道:

“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

李成不生郭熙死,奈此千峰百嶂何。

”诗人的意思,恐怕不止是说当时画家画桂林山水的少,还在说,即使李成、郭熙在,也还没有画出如桂林山水的这般秀丽来吧后来元明人多画黄山,到清初的石涛,由于他的出生桂林,才把他幼年的印象,带入山水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到了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便以能“遍写桂林山水”为生平得意,齐白石更说“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了。

所以看起来,桂林山水的入画,对于丰富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该是不无关系的。

至于在文学上,为桂林山水塑造出一种形象,为人所公认,并能传之千古,恐怕至今还要推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两句。

他把桂林山水拟人化,比喻为一个素朴而秀美的女子,确是有独到的观察。

虽然这种形象,在我们时代的生活里已桂林山水的面貌和性格来的。

这次到桂林,登叠踩山,攀明月峰,凌空一望,果然,漓江澄碧,自西北方向款款而来,直逼明月峰下,然后向东一转,穿桂林市,绕伏波山、象鼻山,向东南而去。

正象一条青丝罗带,随风飘动。

而周围的山峰,在阳光和雾霭的照映中,绿的碧绿,蓝的翠蓝,灰的银灰,各各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正象美人头上的装饰,清秀淡雅。

概括一带自然面貌,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来,在文字上是不容易的,往往不是过分刻画,就是失之抽象。

难怪后来的诗人,包括那些知名的如黄庭坚、范成大、刘后村等等,虽都到了桂林,写了诗,但却没有一个形象如韩愈的这般概括而生动。

范成大写《桂海虞衡志》,极力状写桂林山水的奇异,结果是人家不相信,只好画了图附去。

可见用语言文字,表现一些人所不经见的东西,是需要一点艺术手段的。

所以从古以来,山水怎么看,恐怕是各人各有心胸的。

但一切既反映了自然真实面貌,又创造了崇高意境的,则无论是绘画、诗、散文,都成为了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富丽山河,赋予了种种美好的形象和性格,启示了和发展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桂林山水,毕竟是美的。

早晨起来,打开窗子,便有一片灰得发蓝的色扑进房子里来,照得房间里的墙壁、书桌,连同桌上的稿纸,都仿佛有一层透明的岚的照耀,绿得更深,红得更艳了。

当然,这是太阳的作用。

太阳这时还在山那面,云里边。

由于重重山峰的曲折反映,层层云雾的回环照耀,阳光在远近的山峰、高低的云层上,涂上浓淡不等的光彩。

这时,桂林的山最是丰富多彩了:

近处的蓝得透明;远一点的灰得发黑;再过去,便挨次地由深灰、浅灰,而至于只剩下一抹淡淡的青色的影子。

但是,还不止于此。

有时候,在这层分明、重叠掩映的峰峦里,忽然现出一座树葱茏、岩石堎增的山峰来。

在那涂着各种美丽色彩的山峰中间,它象一是一个不礼貌的汉子,赤条条地站在你面前——那是因为太阳穿过云层,直接照在了它身上。

接着,便可以看到,漓江在远处慢慢地泛着微光,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

太阳把漓江染成了一条透明的青丝罗带,轻轻地抛落在桂林周围的山峰中间。

这时,你可以出去了。

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有时是转过一幢房子,忽然一座高倚天表的山峰,矗立在你面前。

有时是坐在树下,透过茂密的枝叶,又看到它清秀的影子。

或者在公园的亭子里,你刚探出身,一片翠幕般的青峰,就张挂在亭子的飞檐上。

如果站在湖边,它那粼粼波动的倒影,常常能引起你好一阵的遐思。

这样,桂林山水,总是无时无处不在你的身边,不在你眼里,不在你心里,不在你的感受和思维中留下它的影响。

但是,如果住在阳朔,那感觉不知会是怎样的就去过一次印象说,只好用“仙境”二字来形容。

那山比起桂林来,要密得多,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了。

一座座的山峰,从地面上直拔了起来,陡升上去却又互相接连,互相掩映,互相衬托着。

由于阳光的照射,云彩的流动,雾霭的聚散和升降,不断变换着深浅浓淡的颜色。

而且,阳朔的山,不像桂林的那样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把它遮盖得象穿上了绿色天鹅绒的裙子。

这还不算,最妙的是在春天,清明前后,在那翠绿的丛林中,漫山遍野开满了血红的杜鹃。

就象在绿色天鹅绒的裙子上,绣满了鲜艳的花朵。

这使得人在一片幽静的气氛中,能生发出一种热烈的情感。

到阳朔去,最是是坐了木船在漓江里去。

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境界。

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

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漓江的水,是出奇的清的,恐怕没有一条河流的水能有这样清。

清到不管多么深,都可以看到底;看到河底的卵石,石上的花纹,沙的闪光,沙上小虫爬过的爪痕。

河底的水草,十分茂密。

长长的、象蒲草一样的叶子,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向向前流动。

从桂林到阳朔,有人比喻为一幅天然的画卷。

但比起画卷来,那山光水色的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错,却是各有面目,变化万千,要生动得多的。

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远近的山峰完全被云和雨遮住了。

这时只有细细的雨声,打着船篷,打着江面,打着岸边的草和树。

于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到的轻微的声响,把整个漓江衬托静极了。

这时忽然一欸乃,一只小小的渔舟,从岸边溪流里驶入江来。

顺着溪流望去在细雨之中,一片烟霞般的桃花,沿小溪两岸一直伸向峡谷深处,然后被一片看不清的或者是山,或者是云,或者是雾,遮断了。

这时,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但是,接着,“画山”在望了。

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边,由于千百万年风雨的剥蚀,岩石轮廓分明地现出许多层次,就象无数山峰重叠起来压在一起。

这些轮廓的线条,层次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使人们把它想象成为九匹骏马,所以画山又称“画山九马图”。

九匹骏马,矗立在漓江岸边的石壁上,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奔腾跳跃,或临江漫饮,看上去确是极为生动的。

但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画山侧影》,同时在我记忆里复活起来,而且是更为生动地在我面前出现了。

画的篇幅不大,而且是全不着色的白描。

整个画面,几乎全被兀立的山岩占满了,只在画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树木葱茏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个牵牛的人走来。

但这些都不是画的主体,也不引起观者的特别的注意。

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观者的,正是那满纸兀立的山岩。

山岩象挨次腾起的海上惊涛,一浪高过一浪,层层叠竖,前呼后拥,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顶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画山九峰的峰峦来,而山岩石壁,直如斧劈斩一样,棱嶒峻峭,粗涩的石灰岩质,仿佛伸手就能触到。

于是整个画山,现出一种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气势。

这时,在我面前,画山仿佛脱离开周围的山而凸现出来,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和情感的物体。

自然存在的山,和艺术创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为一体。

但是,这只是一刹那间事。

等到画山过去,印象消逝,在我记忆里,便只剩下一种雄奇的意境,奋发的情思了。

……

坐在船头,我木然地沉思着,并且象是有所领悟地想到:

人的劳动,人的精神的创造,是这样神奇!

它象是在人和自然之间,搭起了一座神话中的桥梁;又象是一门神话中的金钥匙,打开了神仙洞府的门。

人们通过这桥梁,走进这洞门,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蕴,自然的灵魂。

桂林山水,从地质学的观点看来,不过是一种“喀斯特”现象:

石灰岩的炭酸钙质,长期为水溶解,而形成“溶洞”地区。

除桂林外,云南的石林,也是地质上所谓的“喀斯特最发育”的地区。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们本身原无所谓美丑。

它些山水的美,和有些山水的不美,或不够美,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观察和比较的结果。

而这美丑的观念,正是人对自然界施加劳动和意识作用的产物。

人对自然的这种劳动和意识作用,已经是历史形成了,自然美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

并且,在不同的时代和阶级,不断地改变着人对自然美的观点,而使得人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深刻和丰富起来。

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从古以来就成为了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欣赏自然美,进而帮助人们“按照美的法则”,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

和所有的艺术一样,它的力量是建筑的对自然的深刻观察深刻,而且描写具体;因而看起来真实而且有力。

结果,就使你从对山水的具体感受中,不知不觉进入了画家所创造的精神境界。

无论是雄伟,无论是壮丽,无论是种种可以使你对祖国山河油然而生的爱恋情绪。

这时,你会感觉到,你的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有力量的,是饱和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在内的激昂奋发的情绪。

于是,画家的劳动,也就在这时得到了报偿。

可染同志近年来画了不少写生作品,他把自己这种创作方法叫做“对景创伤”。

在这些作品中,当然没有凭空虚构,但也没有临摹自然。

他总是描写一个具体对象,并且把所描写的对象放在一个具体刻画中,去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

这样,就在这些叫做“写生”的作品中,产生了那种人人可以看得见,感觉到的祖国河山具体而又普遍的典型性格。

也许正是在这一点土吧,《桂林画山侧影》成功了。

它透过对桂林的石炭岩质的真实而大胆的刻画,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精神面貌。

因而对观众,对我,产生一种能以根据自身经验去进一步认识生活的艺术的力量。

有关中国山水的名家散文:

峨眉天下秀

“不曾游过峨眉,不能算到过四川,”这句话是否合理,还待事实来证明。

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一日清晨高高兴兴地上峨眉了。

内了纠思,吾儿方刚,吾友魏文翰、杨伯屏坐上了汽车,昨夜一阵雨,今天晴了,从特别的新鲜空气中出发。

经双流县、新津县、到邓公场,面前一条河,汽车装上渡船,人从浮桥上渡过。

这浮桥由政府捉民船多只连系成功的。

桥旁揭有规则,向渡客征取渡资,每人二百文,车四百文。

但据收钱人告我:

“九十多条船,每三天分一次,每次分得两三吊(合一角或一角几分),那里够吃!

”昨天,匪一百多人挟手枪来劫汽车,还奔向彭山县城里绑去十几个人,县长督队下乡剿匪去了,这是从河边树荫下卖小吃的自言自语中听得来的。

过鼓山县,到眉山县,肚子饿了。

进了一家小饭店,老板太太端上来一碟泡菜,甘美极了。

又是一碟,又是一碟。

甲说:

吾们来运动这位太太到上海去开一支店,包管大发达。

乙说:

吾们不该说空话,须得大家“各尽所能”地帮助好一下。

于是你说我说,要伯屏以大文学家资格撰一篇《发卖泡菜公告》文,要文翰当一个泡菜店太太常年法律顾问,要我呢,去劝请申新两报各发行一张泡菜特刊,大家高兴得了不得。

苏东坡放弃了故乡美味,定要吃杭州花猪肉,生在今天要忏悔了。

临走,还再三地叮嘱来要再吃一顿。

对门眉山县立女子中小学,略略地参观,女生体格却个个好。

一到平羌江边,便望见峨眉了。

淡青色一长条横卧在白色暮云的上边,淡红的残阳笼罩着,何等秀丽!

临江坐下,泡一壶茶,饮看它一下。

渡青衣江,过双福场,到峨眉县的北郊;正征工筑路,县长方勉耕迎入县府小坐,趁天未黑,每人买了一双草鞋,急急地行,到山下报国寺宿。

从成都到眉山县一百八十里,眉山到峨眉县城一百六十里,到报国寺十八里。

二号晨八时半坐滑竿(即山轿)上山,独方刚步行。

我所见体格的强健坚实,方刚总可算一个。

他从出生到现在,没有生过一回病。

除了两只眼戴上近视镜以外,没有可指摘处。

峨眉山恍惚是他的老家,好几回从树林子里,从山腰里跑出那山村老百姓来高叫着:

“黄先生!

黄先生!

”他带他的妻儿来避署,步行上山下山,不止一年了。

他要维护他政党的游山生活态度,更要在父母面前十足表现出他从老练的行动中夹带着的顽皮孩子气,有时向前跑在他的母亲身边说话,时向后跑在他的父亲身边说话,大概他的劳顿程度,不会比那滑竿夫子输着的。

其实我在三十七岁时上庐山从莲花洞上去下来,足足五天,也是这样步行的。

不过到了四十七岁上庐山只一部分步行了。

到五十七岁再上时,终于不忍轿夫的失业,放弃步行政策了。

原来上峨眉山有大小两路都从峨眉县城起,以到达山顶为目的。

大路由报国寺、龙门洞、武显风、万年寺、华严顶、洗象池、雷洞坪而达金顶、万佛顶。

小路由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华严寺、大峨寺、广福寺、双飞桥、牛心寺、洪椿坪、经九十九倒拐,而至遇仙寺、莲花寺、洗象池与大路合。

游客偷懒,或但求略观大意,取得游艺机过峨眉山的资格,那么在大路上走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回去,也尽可以骄傲一般从没有踏过峨眉一寸土的朋友了。

因为大路经过整理,比较平稳好走。

若论风景的幽僻,当然要算小路。

很多道地的游客,从小路上去,大路下来,不但是包括一切风景,而且“先难而后易,由苦而得甘”,给吾们极好的人生途径的暗示。

吾们公议关于游程,一切听命于方刚。

他虽然没有否认这“小去大来”的原则,地从小路中间指定一段更小更幽僻的途径,就是伏虎寺,解脱桥,不西走雷音,华严,而西南走新开寺。

新开寺及其附近,近年西国我多往那里避署。

方刚每年避暑,了都在那里,这时候还没有到夏天,当然不能看到新式的建设,而且从新开寺某一地点,可以远望金顶整个的庄严形势,全山除了这一地点,还没有第二处可以获这奇观,盖望见整个的金顶,实比上金顶还要难。

所以我们决心向着那里走,不料到达那地点,大概因为没有预先通报的缘故,给不凑趣的云封锁着,仅仅从云顶露出二峨的尖,而终没有能□见大峨金顶。

那时已过正午了。

未来的目的地,为大峨寺。

一到大峨寺,便走上通行的小路和了。

可是从新开寺去,这一段却为平常人所不到,缘着山边小径,走,走,一会儿,新开寺前几丈高的大析树,伏在脚下了。

千回百折,路又是窄,又是陡,到四时左右,好容易到达大峨寺,一尝那神水池边的神水,摩挲那石刻阵抟所写“福寿”两大字,和苏东坡所写“云外流春”四小字。

经中峰寺、观音寺到龙升冈,各人的肚子,不约而同的叫饿,就山村里大吃其汤团。

不好了,中午时候,四面山谷里蒸上来的云气,发生变化了。

快走!

冒着雨,过那广福寺,到以飞桥,雨越发大了。

双飞桥是两条桥跨在黑白两水上,过桥后两水合流,从昏沈沈地浓绿的树荫下,向着一块巨石冲撞,大声像雷鸣。

要描写这境界,只能用一“幽”字。

只觉雨天比晴天更好,清音阁前,刘光第题联:

“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全山题字多极了。

大都是有钱的,有权的,有名的,越能打动和尚们的心弦,留的字越多。

这联是戊戍六君子之一所题,我就破例录下。

天黑了,冒着雨望上走,路更是窄陡,六时半到牛心寺,宿。

从报国寺迂道到这里,约五十余里。

牛心寺建筑分新旧两部分,设备收拾很好。

大凡房屋建筑易,管理难。

就把“完”——不破烂,“整”——不倒乱,“洁”——不龌龊三字做标准,说得上的就很少了。

尤其是深山里寺观:

形式的表现,究竟和那和尚六根的清净成正比或反比,谁敢说泥我于峨眉所见不少寺字,就觉这里很过得去。

知客僧清权颇大方。

三号晨天转晴了。

游客有坐着“背子”过这里的,试坐一下,很不安。

背上设一小凳扎束紧牢,客跨而坐,面向靠背,紧紧地扶着,走时,客颤巍巍地前后左右摇摇不定,无一分秒得放心,试一下才知滑竿的舒服。

八时四十分另了牛心寺南行,路很难走。

右边是高峰在的斜坡,坡势的倾斜,不止四十五度,也许达到六十度左右。

左边是深溪,望准着斜坡很窄很窄的路线,靠着走,忽而望上,忽而望下,我自己还不觉得什么,只觉我夫人的肩走在前面,越看越觉危险了。

幸而方刚打着头阵,可以稍为安我夫人的心。

好容易,到着三道桥,原来这是一条小径,若经会佛寺、大坪,须过蛇倒退,还要窈曲难走哩。

三道桥就是从这一山坡,跨上那一个山坡,又跨上那一个山坡,十时光景到达洪椿坪。

洪椿坪为峨眉大丛林之一,规模相当的宏大。

“洪椿晓雨”,列在峨眉十景中。

算了,昨天的晚雨,衣服已够湿了。

今天不望他再来一个晓雨了。

沿途土人携工具作修路状向游客乞钱,初见,大感动,从丰的赠与。

后来愈给愈多,恍然悟他们乞钱是目的,拿工具作势给游客看,是他们的手段。

虽然,我总称赞他们所采取的气钱方法,比较合理,将来峨眉山行政局成立,何妨来一个“弄假成真”:

路修整了。

山民生计得补助了。

反正游客预备着化钱,当然乐意施舍了。

更望上走,困难到了。

叫做九十九倒拐,这个名称,就不免有些吓人。

莫怕,走!

走!

左一个拐弯,右一个拐弯,约莫走了三四十个拐弯,原来我忘报了节气,今天是清明前两天,在山下当然是“绿杨补絮,红杏飘帘”。

那知深山中还是满天冰雪,自从上这九十九倒拐,越走,雪越深,到某一地点,实在有些办不了。

滑竿早放弃了,一片斜度约达六十度的山坡,没头没脑地满铺着雪,雪底下全是冰,又陡,又滑,如果还有几十个倒拐,都是这样,怎么得了呢同行都面面相觑,说不出一句话,还是我提议,“怎么样诸位!

进呢退呢怕须考虑下吧!

”到底方刚勇敢,作说:

“证我一个向前走,”走不到一丈地,忽从斜坡旁又找到一拐,雪渐渐少了。

纠思的滑竿,夫了加了班,大家鼓着勇气,拚命地走!

走!

居然走上仙峰寺,纠思暗暗地计数,原来只有五十个倒拐,九十九打个对折。

仙峰寺旁有洞,相传仙人所居,殿上却又供着佛像。

故一名九老洞,俯看诸峰都在脚下,峨眉山高度,差不多及一半了。

下午二时四十分行。

一步步望下,忽见一道瀑布,即双飞桥下黑龙溪的源头。

这段风景极好。

又望上行,十五里,遇仙寺,五里,莲花石,吾们所走的小路,到近莲花石处,与大路合。

困难又来了。

前面号钻天坡,又号鹁鸪钻天大概以前经过路陡处着实不少。

但旋陡旋平。

钻天坡的倾斜度,既过于以胶作何地,前人的足,将触及后人的戾和顶,而又一气衔接,中间几乎没有可以休息处。

名为五时牵头好十里不不止。

行人的劳顿,直过于走五倍十倍长的路,却并没有十分危险;但论陡而且长,就吾所走过。

这钻天直骠算第一。

钻天坡走尽可能就职洗耳恭听象池。

准备宿在这里,一天功课又算完毕。

全天行七十五里。

峨眉古时亦是道家地。

黄帝从天皇真人问道,葛由骑木兰羊上绥山,鬼谷子入洞洞著《珞□子》,孙思邈幅巾受药,以及吕洞宾,陈希夷种种仙迹,可说“不一而足。

”自从普贤菩萨开道场说法,就一变而为“佛国”。

洗耳恭听明池相传变更贤过此洗象处。

上山以来,心着是走路,还没有余暇多看风景,这时候要玩赏一下了。

出寺门一望,吾们还没去过的华严顶匍伏在脚下,极东望杖虎寺诸山,一堆堆橡土墩子。

据说要是没有晚烟笼罩着,还可以看到峨眉县城,粗粗略略看来,只觉左边一带是高峰,像碧玉的屏风巍巍地掩护着,此外千山万山,都比本山为低。

山的规模已不小了,加上每一山坳,满装着白漫漫的云气,黄金色的晚霞烘衬着,正浏览间,寺僧招大家入客堂晚餐,只见客堂前天井里一大堆和天吉同大而高过阶的石的雪,吾想叫它做“雪碚”,因为四川凡大石平铺着的都称碚的缘故。

餐故。

餐毕,再开门一望,原来今天是阴历三月十二,月光像白昼一般,千山万山早昏沉沉地睡着了。

无量数的云气,一道一道奔向山坳里,好像中间装置着吸云机,尽量地吸收似的。

这道理我住在天台山最高处见过“华顶归云”才懂得。

云大概也是朝出暮归的呀!

可是静态的山,早因倦极蜷伏不动,白茫茫一片在绝平的形态上作微微的皱纹,只觉大地一些声息都没有。

我急问纠思:

你看像什么这就是“云海”呀!

凑趣的小少弥,搬五六个椅子让大家坐着看,却不见了伯屏,许久!

许久!

才懒懒散散地走回来,只说了一句:

“吾不要回去了。

”到底大家无可奈何地进了客房去睡,回头一看,浩浩的天空,莽莽的云山,雪雪白的月色,还是阵列着。

和尚们还说:

“这是诸位的福所,由几夜都没有月。

”可是有了月便看不到佛灯。

四号晨起,发生问题了。

纠思在成都临上山时,医生说她血压过高,上山不得。

她兴趣好得很,方刚呢!

极意要讨母亲欢喜,当然不便加阻止,到洗耳恭听胆池,已达七千多尺高度,若到金顶,须高一万一千多尺,冒险未冒得太厉害了。

可是他的母亲,游兴还是很高,怎么办呢若是方刚陪他的母亲留在洗象池,当然也好。

可是吾们上山又没有人指导,有阙拜候了。

华严顶是一区,这洗象池也是一区,方刚的母亲,最欢喜是猴子。

方刚就提议,母亲留在这里陪猴子一天,吾们赶上金顶,当天赶回来吧!

母亲答:

“可以,可是你须坐我的滑竿钱。

”原来母亲的心里,很不忍心看她的儿子连天浑身大汗的步行,得这机会,就要挟一下,作为交换条件。

方刚连说:

“好!

好。

”母亲还对着儿说: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在寺里做下些面,回来请你们吃。

”问题就此解决。

一面小沙弥去请山居士,我们四个人急急上山,原来峨眉山男香客称大居士,女称二居士,虎称王居士,蛇称长居士,猴了称山居士。

四个人四肩滑竿儿,方刚当着母亲面前坐上,从寺后靠着弓背山望而却步上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