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9544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docx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docx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切韵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切韵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念

“切韵”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切韵

 

①五卷。

 

隋陆法言撰。

 

陆法言(562-?

)名词,一作慈,字法言,以字行。

 

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

 

开皇中为承奉郎,因其父得罪朝廷,坐罪除名。

 

曾与刘臻、萧该、颜之推等人讨论音韵,评议古今是非、南北通塞,参考各家韵书,于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切韵》。

 

《切韵》是魏晋以来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韵书的定型作品,在音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是书新旧《唐书》并加着录,五卷。

 

自宋以后,公私书目均未着录,盖自《广韵》盛行,此书遂佚。

 

今仅存陆法言《切韵序》和若干残卷。

 

陆氏《切韵序》附载于《广韵》卷首,该序叙写作缘由、目的、原则颇详,是研究《切韵》性质和特点的重要材料。

 

据序文可以了解以下几点:

一、《切韵》之作,是在分析比较实际语音与古今方域不同的基础上,参酌诸家取舍,以赏知音

为目的编撰而成的,因此分析务求精密,重分不重合,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但《切韵》音系与实际语音亦不能相去太远,如果相去甚远,则无法用作“私训诸弟子”的教材。

 

二、《切韵》之作,虽然完成于法言之手,但其提纲,乃共同讨论所确定,而且“萧、颜多所决定”。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

“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

 

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说明审辨古今雅俗,参酌诸家取舍的标准,是“帝王都邑”,认为唯金陵与洛下的语音最为纯正。

 

而金陵之音实指中原士流侨居江左之后所操语音,与洛下语音的区别不一定很大。

 

根据《切韵序》以及其他材料,可知《切韵》音系的基础是当时的洛阳音系,但也多少吸收了部分其他方言和古语的特点。

 

在审音辨韵时,它以“从分不从合”为原则,分韵较细。

 

唐封演《闻见记》谓《切韵》共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

 

王国维谓封演所记是合并长孙讷言所增加的字数计算的,实际没有这么多。

 

近人根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考定:

《切韵》共分五卷,全书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故析为二卷,上、去、入声各为一

卷。

 

分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上卷自一“东”至二十六“山”,下卷自二十七“先”至五十四“凡”,共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

 

王国维《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文载《观堂集林》卷八)云:

“巴黎国民图书馆藏敦煌所出唐写本《切韵》凡三种:

第一种存上声‘海’至‘铣’十一韵,四十五行,复有断烂,计存全行十有九、不全行二十有六,以第三种校之,韵字较少,注亦较简。

 

……第三种余考定为长孙讷言注节本,则此本韵字较少,当是法言原本。

 

第二种存卷首至九‘鱼’,凡九韵…则长孙讷言笺注本也。

 

第三种存平声上下二卷、上声一卷、入声一卷,而平声首阙‘东’‘冬’二韵,入声末阙廿八‘铎’以下五韵,中间复稍有阙佚……盖长孙讷言注节本也。

 

又以书体言,则第一种为初唐写本,第二种、第三种并唐中叶写本,亦足证前者为陆氏原本,后者为长孙笺注本若其节本也。

 

②《唐书·艺文志》着录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五卷,唐李舟撰。

 

李舟字公受,赵郡高邑(今河北高邑县)人。

 

曾官金部员外郎、校书郎、虔州刺史等职,封陇西县男。

 

《唐书》无传,《杜工部集》有《送李校书二十六韵》,王国维《李舟切韵考》(《观堂集林》卷八)考证李舟事迹颇详。

李舟《切韵》今已不传。

 

宋徐铉在改定《说文解字篆韵谱》时曾以李书为主要参考书,他在《序》中说:

“《韵谱》既成,更与诸儒精加研核。

 

又得李舟《切韵》,殊有补益。

 

其间疑者,以李氏为正。

 

李舟《切韵》的部分反切保存在《韵谱》中,其部次亦可通过《韵谱》考知。

 

清黄奭《汉学堂丛书》对《李韵》亦有所辑录。

 

王国维氏认为李舟作《切韵》当在代宗德宗之世,晚于孙愐,故能据《唐韵》而修订之。

 

《李韵》有两大主要贡献:

(一)把“蒸”“登”两韵改排在“青”韵之后,使“阳”、“唐”、“庚”、“耕”、“清”、“青”、“蒸”、“登”顺序排列。

 

把“覃”、“谈”两韵排在“侵”韵之后,使“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顺序排列。

 

经李氏调整,各韵遂以类相从,顺序较为合理。

 

(二)调整了四声相配关系。

 

唐时其他韵书四声不能相配,上去二声末四韵尤为混乱,《李韵》上声末四韵以“湛”(即“豏”)、“槛”、“俨”、“范”为次;去声以“陷”、“鉴”、“”、“梵”为次;入声以“狎”、“洽”、“业”、“乏”为次;以配平

声“咸”、“衔”、“严”、“凡”,遂使末四韵四声相配,秩序井然。

 

王国维云:

“要之,诸部以声类相近为次;又平上去入四声相配秩然,乃李舟《切韵》之一特色。

 

大徐改定《篆韵谱》既用其次;陈彭年亦江南旧人,又尝师事大徐,故修《广韵》亦用之;以后《韵略》、《集韵》诸书,虽升‘严’、‘俨’、‘酽’、‘业’四韵与《广韵》异,然四声之次无不相配,故李舟《切韵》之为宋韵之祖,犹陆法言《切韵》之为唐人韵书之祖也。

 

乃南宋以后,皆以《广韵》本于陆法言、孙愐,遂疑其次第亦本陆、孙,致使李舟整齐画一之功不显于世,使陆、孙二韵残本及二徐《篆韵谱》不存,此事湮没终古矣。

 

(《李舟切韵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