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9145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docx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docx

《公共经济学》第113章重点

2.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

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

社会边际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可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3.市场失灵的表现

o微观经济缺乏效率

n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搭便车”

n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n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

o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n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

o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第二章

1.外部效应

某些个人或企业的行为活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简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2.正、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

负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

例如,由于污染环境,造纸行业的生产会给除纸张交易双方之外的其他人或企业造成损害。

无论买者或卖者都未核算其给第三者带来的这一成本。

假定造纸行业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在一点相交,这点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D代表着购买者可从纸张的消费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益,也就是纸张的社会边际效益,即D=MSB。

供给曲线S代表着企业为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的纸张所付出的边际成本。

但是,这条曲线所代表的边际成本仅是私人边际成本,即S=MPC,而未将生产每一追加单位纸张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包括在内,也就是未计入外部边际成本MEC,社会边际成本MSC=MPC+MEC。

因此,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小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不加干预的纸张市场的均衡在MPC=MSB点实现,这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不是最佳的,因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应是MSC=MSB。

有效的均衡应当在包括了私人边际成本和外部边际成本在内的社会边际成本恰好同社会边际效益相等这一点实现,即MSC=MPC+MEC=MSB。

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多状态。

正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

例如,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就是带来正的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接种疫苗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一点。

需求曲线D所反映的仅是消费者自身可从接种疫苗中获得的边际效益。

消费者的决策所依据的仅仅是私人边际效益,而未包括外部边际效益。

这样一来,在D与代表接种疫苗的社会边际成本的供给曲线S(为简化起见,这一例子假设提供疫苗接种的私人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相交点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上,接种疫苗的社会边际效益超过了私人边际效益,依据私人边际效益做出的产量决策是不具有效率的。

社会边际效益(MSB)可通过将私人边际效益(MPB)同外部边际效益(MEB)相加而求出。

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益,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不足状态。

3.正、负外部效应政府解决办法及其具体内容

矫正性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

其操作办法是:

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所以,矫正性的税收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xx性税收的作用可简要归纳为:

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上;增加物品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物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所以,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

xx性财政补贴的作用可归纳为:

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并降低消费者为其支付的净价格,进而将其产量调整至社会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最佳水平;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益,从而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第三章

1.公共物品(特点说)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

全体社会成员联合消费,共同受益,即它具有效用的非可分割性;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受这些物品或服务,并不排斥、妨碍其他社会成员同时享用,即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它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其付款的社会成员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即它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

2.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有何特点

3.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自愿捐献

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

成员较少的社会中,通过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达到最佳水平

3.4.2林达尔均衡条件与免费搭车者的出现

在人数稀少的社会中,可能会存在林达尔均衡

林达尔均衡:

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林达尔均衡的前提条件:

1.每一社会成员都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

2.每一社会成员都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的可能

在成员众多的社会中,会出现免费搭车者现象,而且成员越多,人们免费搭车的欲望越强烈,由此导致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量下降的可能性越大

4.免费搭车

免费搭车者是指那些寻求不付任何代价而又得到效益的人。

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中,人们完全有可能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

第四章

1.投票

2.投票悖论、循环

每一种被否决的提案,当与另一种可选择的提案配对时,都有可能变成胜利者,就是按所配对的次序的不同,三种可选择的提案在多数规则下都有可能获胜。

这种现象被称作“循环性”。

一旦出现这种循环,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便具有不确定性,政治均衡也就不存在了。

这时,没有任何一种提案可以战胜其他所有的备选提案。

3.xx、多峰偏好

单峰偏好指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

对于这个唯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

多峰偏好:

是指投票者的偏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

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

最初,当人们偏离其最偏好的选择目标时,境况会因此变坏。

但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其境况则会最终变好。

多峰偏好是导致投票悖论的原因。

4.投票交易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投票交易使原本不能获得投票通过的提案获得通过,便有可能造成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结论:

投票交易使两项本来在分别投票的情况下,不会获得通过的提案,当组合在一起并放进一项提案进行投票时,却双双获得通过。

有效率的提案不一定获得通过,通过的提案不一定都有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通过的提案,保证是多数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是通过提案当中最接近效率原则的。

5.。

配对投票

当有三个或更多的方案备选时,就其中的任意两个方案进行的投票。

2、官员作为经济人,也是为了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

通过对政治过程的观察,可以发现官员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与政府支出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官员有不断扩大本部门权限的趋势,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大。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行为的特点,为政府部门(官员)追求公共权力极大化提供了可能。

----缺乏竞争性;----缺乏激励机制;----非利润化;----缺乏敏感性;----个人影响力较大。

府部门及其官员的行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及其效率会产生很大影响。

他们将公共权力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

政府部门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同私人部门生产或提供私人物品或服务存在很大差别。

政府部门之间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竞争;政府部门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公共物品或服务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将公共权力极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公共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控制的社会资源的数量正相关。

因此,公共部门权力极大化必然带来政府预算规模的极大化,这会导致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过剩,高于其最佳水平。

政府部门通常拥有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垄断权,只有政府部门本身能够掌握有关这些物品或服务的信息,这使得官员们将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社会效益人为夸大,从而使得通过投票过程所决定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进一步增加。

7.中间投票者定理

中间投票者定理认为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提案会最终获胜。

中间投票者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

第五章

1.公共增长趋势

对于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值得作为重点提及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以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倾向于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履行越来越多的职能的角度做出解释;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倾向于从公共收入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动荡而增长,并导致公共支出相应增长的角度做出解释;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倾向于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公共支出结构做出相应变化的角度做出解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则倾向于从公共部门劳动生产率偏低必导致其规模偏大的角度做出解释

2.公共支出的结构、分类

对公共支出的理论分类,可根据分析问题的不同需要进行如下区分:

按照公共支出的性质,可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按照公共支出的目的性,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按照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可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按照公共支出的受益范围,可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第六章

1.成本——效益分析法内容

对公共预算决策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就是把公共预算资金的作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

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项目和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劣次序,并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项目或方案。

第七章

1.公共收入有哪些形式?

最主要的形式是?

(1)税收:

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的公共收入。

(2)公债:

政府凭借自身信用,采取有偿取得公共收人的一种形式。

(3)其他收入:

行政收费、捐赠、国有资产经营收入、战争赔款等。

1.定义:

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人的一种形式。

2.公共收入原则

一、受益原则

1.含义:

指的是政府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所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效益相联系。

二、支付能力原则

1.含义:

指的是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2.优点:

政府所提供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可以使社会成员的境况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状态。

3.不足:

存在支付能力的测度问题。

第八章

1.税收的公平?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税收的“横向公平”,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税收的“纵向公平”,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

2.税收的效率?

(微观、宏观)税收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

它包括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两个方面。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应尽可能地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实现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税收的额外负担分为两方面:

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额外负担。

这两方面的额外负担,都表明经济处于无效率或低效率的状态。

税收的额外负担越大,意味着税收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越大。

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税收的额外收益是指税收所发挥的除筹集收入之外的调节经济的作用。

增加税收额外收益的主要途径,在于重视和灵活运用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税收的行政效率即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是否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得了最大的税收收入。

税收成本,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

狭义的税收成本亦称“税收征收费用”,专指税务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广义的税收成本除税务机关征税的行政管理费用外,还包括纳税人在按照税法规定纳税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即“税收奉行费用”。

3.税收公平衡量标准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有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受益原则,是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

获得效益多者应多纳税,获得效益少者可少纳税,不获得效益者则不纳税。

受益原则在解决税收公平问题方面具有局限性。

支付能力原则,亦称“能力说”,是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

纳税能力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可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税。

支付能力原则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怎样测度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

根据测度标准的不同,可分为以客观标准测度的客观说和以主观标准测度的主观说。

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消费三种尺度。

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

而牺牲程度的测定,又以纳税人纳税前后从其财富得到的满足(或效用)的差量为准,具体有均等牺牲、比例牺牲和最小牺牲三种尺度。

第九章

1.税制?

2.按课税对象性质等税收分类?

收按课税对象的不同归并为如下三类:

第1类:

所得课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资本利得税、超额利润税、战时利得税、房地产收益税等。

第2类:

财产课税,包括一般财产税、个别财产税、遗产税、继承税、赠与税、净值税、资本税、土地税、房地产税等。

第3类:

流转课税,包括销售税(营业税)、国内产品税、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等。

3.税制基本构成要素

4.税收分类

二、税种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标准:

1.以课税权的归属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

6.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三、现代税种的分类:

1.现代税种的主要类别:

(1)所得课税:

凡对纳税人的所得额或利润额课征的税收。

(2)财产课税:

凡对纳税人的财产按数量或价值额课征的税收。

(3)流转课税:

凡对商品或服务的流转额课征的税收。

5.税收与税率关系(拉弗曲线)

拉拉弗把税率和税收的关系用一条曲线来说明,这条曲线被称为“拉弗曲线”。

其基本点是:

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制,在一定限度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

(如图9-3所示)

结论:

拉弗曲线表明:

税收随税率提高而增加,但是税源不会因税收增加而增加.因此,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后,税源减少,收益下降,继续提高税率非但不能增加税收,反而会减少税收.

弗曲线是一条描述税率和税收收入关系的曲线,它由美国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拉弗(ArtherLaffer)提出。

其基本内涵是:

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度。

在一定限度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因为税率提高不会等比例地导致税源的减少。

第十章

1.税收对生产者、消费者的影响(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等)生产者行为是指生产者在如何运用自己可支配的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的方面所作的各种抉择或决策。

税收对生产者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干扰来完成的。

一般来讲,税收对生产者行为有两方面的影响: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生产者所面临的课税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造成生产者减少课税或重税商品的生产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生产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课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使生产处于较低水平。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如何使用自己既定的收入来达到最大的满足程度方面所作的各种抉择或决策。

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通过影响市场价格来实现,表现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

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之后,会使课税商品价格相对上涨,造成消费者减少对课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

2.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

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影响同样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

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课税会降低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使劳动和闲暇两者间的得失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

替代效应的大小,在课征所得税情况下,由其边际税率决定。

如果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政府征税极可能促使纳税人减少劳动投入量。

在这种情况下,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表现为替代效应。

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征税会直接压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

收入效应的大小,由纳税人的总收入与其缴纳税款的比例即平均课税率决定。

如果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政府征税极可能会促使纳税人增加劳动投入量。

在这种情况下,税收对劳动投入的影响,表现为收入效应。

实践中应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综合在一起,分析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总效应。

例如,通过分析可得出结论:

人头税较之比例所得税有更多的激励纳税人增加劳动投入的效应;比例所得税较之同额(收入效应相同)的累进所得税能更多地激励(或更少地妨碍)人们增加劳动投入;具有累退性质的商品税较之同额(收入效应相同)的累进或比例所得税对劳动投入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第十一章

1.税收转嫁与归宿

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种种途径而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税收归宿是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入增长中自行消化,称为消转;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而向后转移给征税要素出售者负担,称为税收资本化。

3.税收转嫁取决于什么

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状况的关键。

税收的转嫁与需求弹性的关系,可分作四种情形来考察:

当需求完全无弹性,即Ed=0时,所征税收会全部向前转嫁,而落在生产要素的购买者身上;当需求完全有弹性,即Ed→∞时,所征税收会全部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而落在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或生产者自己身上;当需求富有弹性,即∞>Ed>1时,所征税收向前转嫁就困难,只能更多地向后转嫁而落在生产要素提供者或生产者的身上;当需求缺乏弹性,即1>Ed>0时,纳税人转嫁税负就相对容易,所征税收会更多地向前转嫁而落在购买者身上。

税收的转嫁与供给弹性的关系,也可分为四种情形考察:

当供给完全无弹性,即Es=0时,所征税收会全部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而落在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或生产者身上;当供给完全有弹性,即Es→∞时,所征税收会全部向前转嫁,而落在购买者身上;当供给富有弹性,即∞>Es>1时,所征税收的大部分会通过价格提高向前转嫁出去,而更多地落在购买者身上;当供给缺乏弹性,即1>Es>0时,生产者转嫁税收困难,所征税收会更多地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而落在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或生产者自己身上。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绝大多数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富有弹性或缺乏弹性。

一部分税收可通过提高价格的形式向前转嫁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另一部分税收则通过成本增加向后转嫁给生产者或生产要素的提供者。

至于转嫁的比例怎样,则要视供求弹性的力量对比(即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之间的对比)而定。

如果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则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的部分较大,即税收会更多地落在生产者或生产要素提供者的身上。

如果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则向前转嫁的部分较大,即税收会更多地落在购买者的身上。

第十二章

1.公债的种类

●按发行区域分类:

国内公债与国外公债;

●按发行时间分类:

短期公债、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

●按发行主体分类:

国家公债与地方公债;

●按流通与否分类:

可转让公债与不可转让公债;

●按举债方式分类:

强制公债、xx公债与自由公债。

2.可转让公债

(1)国库券

短期公债的最主要形式,期限有3个月、6个月、9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发行目的:

调剂短期资金余缺,便于政府现金管理.不影响预算年度财政平衡.

●特点:

1.安全可靠,是仅次于货币的金融资产(称近似货币)

2.高度流动性,面额多样,便于投资收益可靠.

3.短期银行信用规模扩大、利率上升,刺激投资和消费.

(2)中、长期债券

中长期公债的主要形式。

有些国家称中期公债为“财政部债据”,长期债券称“政府债券”,也有些国家统称为“政府债券”.中期债券的期限通常为1年~10年,10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

各国标准不一.

发行目的:

实现预算年度公共收支平衡,弥补财政赤字.其实质是实现调节经济政策目标。

(3)预付税款券

一种临时性的短期公债。

发行这种债券的目的是吸收企业准备用于纳税而储存的资金。

3.不可转让公债

储蓄债券。

是专门用于吸收居民储蓄的债券。

它是不可转让公债的最主要形式。

一般均在几年或十几年以上.

第十三章

1.财政政策的几个乘数

2.财政政策的工具有?

3.自决的财政政策?

作用机制?

4.非自决的财政政策?

作用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