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9053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201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总分:

150分时量:

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成语或短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共商国是暗度陈仓暴殄天物(tiǎn)斗转参横(shēn)钟灵毓秀(yǜ)

B.优柔寡断鸠占鹊巢东风骀荡(dài)乳臭未干(chòu)纤尘不染(xiān)

C.一幅对联隔靴搔痒栉风沐雨(zhì)日臻完善(zhēn)舐犊情深(shì)

D.稗官野史明火执杖为虎作伥(chāng)佶屈聱牙(jí)俾众周知(bǐ)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并在叙述和描写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深感震撼。

B.在那个完全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旧时代,张大伯因无儿无女,晚年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到头来只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一路走低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天香》写一个上海士绅家族几代人声色犬马的生活,并引出其女眷所习的“天香园绣”,是流传沪上的又一“传奇”。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那些指责这一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它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B.学生冒雨为撑伞的领导表演节目、在阳光底下暴晒夹道欢迎领导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的教育者要深刻反思这些事情是由于什么深层原因所造成的。

C.异地高考是一项有利于打破教育地域特权、维护社会公正的改革,它不仅免去了部分考生的奔波之苦,更可以消除当前高考制度中蕴含的户籍歧视。

D.蛇年春晚主持阵容打破了惯常的“三男三女”组合模式,改用“四男两女”组合,刻意拉大了主持人的年龄跨度和风格搭配,亦庄亦谐,新颖活泼。

4.下面八句诗是晚唐时期湖南籍诗人李群玉的五言律诗《岳阳春晚》中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去翼灭云梦②寂寞对汀洲③不觉春物老④云沙鹧鸪思

⑤来帆指昭丘⑥块然湖上楼⑦所嗟芳桂晚⑧风日沅湘愁

A.④⑧③⑥⑤①⑦②B.③⑥④⑧①⑤⑦②

C.④⑧③⑥⑦②①⑤D.⑥③⑧④⑤①③⑦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管仲论

[宋]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①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②,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③。

彼桓公何人也?

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

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

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呜呼!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

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晋)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④之虐,不如孝公⑤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

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

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岳麓书社,有删改)

【注】①竖刁、易牙、开方:

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

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

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

②四凶:

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③少正卯:

春秋时鲁国人。

④灵公:

晋灵公,晋文公之孙。

⑤孝公:

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攘:

排斥

B.其祸蔓延,讫简公讫:

至,到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絷:

拴,系,捆住

D.而义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漫不足信也逆:

违背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B.文章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实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并批评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自代为“不知本”。

C.针对管仲临死前不荐贤者的举动,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像史进蘧伯玉,萧何举曹参那样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D.苏洵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管仲这位历史人物,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只是评判管仲的过失,揭示管仲的真面目。

8.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0分)

(1)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3分)

译文:

(2)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4分)

译文:

(3)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3分)

译文:

(二)文言文断句。

(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白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B.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

C.稼轩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D.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同答后面的问题。

(8分)

村晚茅塘马上

[宋]雷震[宋]贺铸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①忽忽②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注】①壮图:

过去的抱负。

②忽忽:

形容时间的流逝。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落日”意象,你最欣赏哪首诗中的“落日”意象所呈现的意境画面?

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

(4分)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说明。

(4分)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

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

(2)山寺钟鸣昼已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4)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李密《陈情表》)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

①汉魏以后,由于佛教的传播和禅宗思想的流行,以诗论禅、援禅入诗渐成风气。

诗人谈禅,禅师写诗成为雅趣,历代诗人以此相沿成习,诗学与禅义又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

禅是天竺之语,全称禅那,公元初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后成于东汉至南北时期,而兴盛于大唐。

佛教从开始被视为一种仙术,到后来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学术流派,最终上升为中国人的哲学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体系,禅定之说和禅宗之学功不可没。

“禅”在汉语中通常被理解为“思惟修”,亦名“静思虑”。

其实,这都是人们提高自身智慧和品德修养的一种通称,也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

禅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修炼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

②虽然诗歌属于文学艺术,禅属于宗教,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层面,但是二者的内心观念却有互相衔接之处。

禅是融合的精神概念,是启迪思想的审美境界的意识。

诗是文字中最美妙的言辞,是文中最精彩的华章。

禅可以“思惟修”,亦可“静思虑”,定坐可以调养身心,静思可以超越自我之狭隘。

③禅融于诗始于唐代。

禅在当时诗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也涌现出了很多擅长以禅入诗、在诗中表现出禅理禅趣的诗人。

王梵志、王维等是其代表人物。

王梵志的诗见于敦煌残卷,影响甚大,被称为梵志体,内容多为阐释佛家教义,以浅近语言劝人为善。

如“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

中唐时期的寒山子也写过不少模仿梵志体的诗。

甚至宋代理学家的诗也有仿作的痕迹,在“二程”、朱熹,特别是邵尧夫的诗中都可得到印证。

④禅师为诗,主要是实现了禅对诗的渗透,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理解,从而赋予诗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

这样,中国诗固有的冲和恬淡的艺术风格就取得了重要地位。

唐代,一批包括诗僧在内的山水田园诗人崛起并汇成诗派,是事出有因的。

自宋以降,凡是隐迹山林、托足岩阿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有些表现得淡远有味,乃至近于不食人间烟火的,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禅的浸润,直至近代,仍是如此。

⑤在学诗的方法上,宋代诗人严羽著《沧浪诗话》,主张“妙悟”,并注重诗的意境和韵味,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这也与禅宗注重“顿悟”与妙造自然相吻合。

《沧浪诗话》论诗,运用了禅理和禅语,而且成为诗话的一大特色,给后世以启迪,并为清代的“神韵”“性灵”之说开先河,使得某些诗人的作品也随之而带有禅味了。

⑥从禅与诗人的最终分析着眼,禅宗所专注的应该是如何求道而最终悟道。

而悟道的那种最高境界的显示,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叙述的,属于不可说之域;禅机要借助诗的语言来表达,诗要表现的极致也似乎就是禅的追求。

宋人之所以把赏诗与参禅类比,是由于他们看到了二者在本体的性质、进入本体的过程以及体验到本体的感受都有相似之处。

(选自《名作欣赏中旬刊》2010年10期,有删改)

12.下列关于“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禅是天竺语,是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的仙术,形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

B.禅常被理解为“静思虑”等,因此使得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禅是人们提高自身智慧和品德修养的方法,可以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

D.禅隶属于宗教的范畴,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修炼则讲究由浅入深。

1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归隐诗人的部分山水诗表现出淡远有味的风格,说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禅的影响。

B.在中国禅宗历史上,产生了一批作禅诗的诗人,他们的诗引譬联类,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内容。

C.禅与诗结合,使得一些诗歌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含蕴着无法言尽的意味。

D.在唐代,禅开始融于诗,王梵志、王维等都比较擅长以禅人诗。

后来寒山子、“二程”、朱熹等都曾模仿过王梵志。

14.结合全文,谈谈禅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4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清唱

朱以撒

①“那就清唱吧。

”她抿了一口茶,站了起来,轻轻走了几步。

②这个夏初清凉的夜色里,竹木搭就的简易花架上爬满了我叫不出名的藤萝,缀着纤细的花遥遥垂下。

天街仍在盛宴之中,万千星辰。

几个人共同怀有的闲逸心情,以至能细语言说,小口品茶。

看远处愈发朦胧的山林,还有延伸蜿曲的小径,蓦然觉得,时分已经深浓了。

③静下来,倾听。

④她唱的是一支江南小曲,清澈婉转,细腻甜润。

夜间的宁静,使她的咬字尤其清晰,音色尤其清纯。

以前,她都是在台上的,衣饰雍容华贵,身后是一支庞大的乐队,显示着堂皇和厚重。

平时她的身材修长高挑,玉树临风,信步而走就有几分艺术气质随着手的摆动散发出来。

人在台上,真要让乐队给淹没了,她的真实音色,被乐队奏出的黄钟大吕之声遮蔽了,如果没有清唱,外边的人还真不清楚。

⑤没有附加的、装饰的,一个人的真实,像阳光下的曼陀罗花,骤然张开。

⑥一曲终了,人皆散去。

这是我听她唱歌以来,最本真的部分。

⑦这样的机会反而很少。

⑧如果一位歌唱家登台,摒弃乐队的辅助,总是以清唱的面目出现,观众是不能容忍的,似乎即兴、随意,是不能常登大雅之堂的,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演唱。

这就像各式饮料,它的主要成分是水,却由于掺入了各种配料,颜色交错杂陈,味道也变得稀奇古怪。

事实是,人们乐意弃清澈之水而倾心这些浑浊之液。

⑨宣纸用完了,就上一家店铺去购买,选择其中一种白色宣纸。

主人很热情,推荐新到的泥金纸、泥银纸、仿古宣、洒金宣,除了大红色,也有大绿色,各种形制的彩色宣纸横陈,已经把白宣挤到角落边上去了。

主人说有颜色的销路不错,字写于上,视觉效果更加明显。

我没吱声,还是要了两刀上好的白色玉版宣,扛了就走。

我一贯是这样的思路,在白色的宣纸上书写,这是多么自然啊。

白色映衬黑色,一目了然,想在其中掩盖、逃避是徒劳的,当然,刻意、造作也会毫不客气地暴露出来。

我常常为在白宣上的笔墨破绽而焦虑,却也因此让我知错即改,以至越发走向清劲和雅气。

⑩淡素本身就是趋于单纯和简朴。

淡化素化都难以应对这个社会喜爱浓艳的目光,像是嗜荤嗜腥的人,觉得淡素过于清汤寡味了,因此动用许多加工,使之浓艳和浓酽。

“包装”——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多地运用了这个词,每一种有形的物质都染上了包装的丰富色彩,远远超过了这个词的本意。

欧洲的著名诗人里尔克在谈起《卑微者的财宝》一书时,曾经生动地论道:

“这是一本忧心忡忡的书。

”换言之,“包装”也已经成了让人忧心忡忡的词,在华丽的包装之下,我们对于内在的本质,是相信还是疑窦重重?

最近一次和包装有关的是在武夷山,学生来访,带来上品的大红袍。

一个精美的袋子里,是一个精美的盒子,盒子上带着扣。

体积骤然大了起来,还有分量的沉甸。

为了行程的便利,我一层层打开,接触到内部,是两罐精美的茶叶,便取出放入旅行袋中。

他来送行,我把袋子盒子还给他,让他拿回去继续包装别的茶叶,做到物尽其用。

包装使物品上升了档次,就像人穿上了高档的礼服。

其实,对我这样的人,毋须如此。

有人找我说事,讲了前两句客套,我就缺乏耐心倾听了。

请他直说。

少了过程迂回,从速地抵达目的,话语中有了一种坦然。

语言的装饰是言说的大害,让人不知有多少是真实可信的,多少是客套无用的。

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我不知道他如何秉笔慢书,琐细而不厌其烦,这里边,有多少是多余而乏味的呢?

我少年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土豆加牛肉”,真是语言的典范,不知是谁发明了如此感性的表达——带着弹性的筋脉、肌腱的牛肉块、牛排和酥松甘甜的土豆——它的学名叫马铃薯,像是快马脖颈上铃铛那么浑圆、丰满。

如此饱满的两种生命放在一个大锅里炖,耐心等待着香气从锅盖的缝隙中奔涌而出。

这个口号平白地安慰了我辘辘的饥肠,愿意为它付出我的青春。

后来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也就不再言说,但是它深深进入了少年的味觉、视觉,不能忘怀。

如果生活真像清唱那么简淡,毋须粉饰,素面、素色,清澈见底,也就离本质未远了。

现在我们的视觉、味觉、触觉,在过分装饰的外表下,已经无力辨其真伪。

那种在每日喝一杯牛奶,剥一粒鸡蛋都要倚仗仪器的检测,不免过于沉重。

一个寻常市民要成长为辨识真伪的专家是不可能的,那样的日子使人过度警觉而倍感疲惫。

海边的小住,看讨海的船泊岸,一筐筐的海鲜卸下,马上被女人勤快的手捞出,杀好洗净,放入锅中清煮、清蒸或者清炖,并不向客人建议红烧、油炸。

和鱼虾一同下锅的只是一些去腥的姜,或者调味的葱花,此外再无多余。

简单,本来的滋味不至冲淡,将真实地让口舌接纳。

就着海风闲谈,心思闲逸。

15.联系全文,请简析“清唱”的含义。

(3分)

16.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7.文中说“‘包装’也已经成了让人忧心忡忡的词”,结合全文,请分析原因。

(6分)

18.文中作者说“语言的装饰是言说的大害”,在《硬笔书法二题》中作者又写道“创作很需要一种散漫的情绪”。

结合本文内容,从语言、结构、选材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作者散文创作的这种无拘无束、自由任意的“散漫”风格。

(8分)

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分)

19.阅读下面选段,同答问题。

(12分)

孟子曰:

“有为者辟①若掘井,掘井九轫②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尽心章句上》

【注】①辟:

同“譬”。

②轫:

同“仞”,长度单位,古代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1)孟子这句话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4分)

(2)联系现实或白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

(8分)

20.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

标题:

中评社北京2月4日电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全国31个省(区、市)的人大会议相继召开。

各省级政府都向当地人大提交了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答卷。

有记者发现,去年全国各省(区、市)核算出的GDP相加总量达到57.69万亿元,比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12年初步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51.93万亿元高出5.76万亿元,相当于多出一个广东的经济总量。

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年。

据介绍,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不仅呈现出“l+12"的局面,而且有递增的趋势。

例如,2009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2.68万亿元;2010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3.2万亿元;2010年31省区市GDP超出全国总量3.5万亿元;2011年31省区市GDP总和超出全国总量4.6万亿元,而2012年地方GDP之和竟然超出全国5.76万亿元之多。

有的地方在统计GDP时搞双轨制:

“摆政绩时是一个数字,要补贴时又是一个数字”,甚至身兼“百强县”、“贫困县”两个头衔。

如果没有扎实的经济发展与民生的改善,表面土的GDP繁荣,非但没有意义,还可能误导宏观决策,挤占民生空间。

而有的地方官员还躺在GDP政绩的沙发上沾沾自喜。

统计数字注水、GDP层层加码,地区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

(1)给这则新闻材料拟一个标题。

(4分)

(2)白选角度,写一则15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8分)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最近,《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77.9%的受访者痛感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

民调揭示做好人的心理成本:

“71%的人表示会被怀疑动机不单纯;50.6%的人认为会被嘲笑。

②一网友发帖:

“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

③季羡林说过:

“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的人就是好人。

请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