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9040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x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4节 训练反馈篇.docx

第三章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节训练反馈篇

第4节 训练反馈篇

传记

(2012·中山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流浪生涯

陈廷一

1895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天空微微发暗,头顶有一团乌云,遮住了太阳。

孙中山乘坐的客轮,经过数日航行,终于抵达檀香山港口。

檀香山,是他少年求学的地方;檀香山,是他胞兄孙眉发迹起家的地方;檀香山,也是他在海外亲手建立起兴中会的地方。

这里,有他的骨肉侨胞;这里,有他的启蒙恩师和同学;这里,有与他志向相同、谈说投机的朋友。

义举(指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一个名列榜首被通缉的政治犯,他要寻找避风的港湾,首先想到了檀香山。

今天,他回来了,九死一生地回来了。

革命不成,全家遭殃。

他的母亲及妻儿已先他一步来到这里逃难。

一想到这些,他又不无暗暗自责。

他急切地向亲人走去……

再说孙母,在官府搜剿、家乡难留、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举家逃亡。

孙母来到檀香山,虽然日子过得好好的,孙儿绕膝,儿媳也知书达理,三代同堂,可她却因担心儿子的安危终日以泪洗面。

半夜里经常说着梦话:

“帝象(孙中山乳名)儿你在哪儿?

”在官府搜查最紧张的日子,她自己的性命也难保,可是她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孙中山。

大儿子孙眉经常劝说也无济于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到檀香山后,自己安全了,但她更担心中山儿的安全。

郊区那座圣堂,她不知去了多少次,做了多少次祈祷。

多少次她在梦中梦到中山儿,醒来原是一场梦……

“妈,我回来了!

”孙中山推开门,一下跪在母亲的膝下。

“这不是梦吧?

”母亲喃喃道。

这时,大哥大嫂、妻儿闻知中山安全回来,都赶快跑过来。

大家说着重逢话,母亲才从梦中彻底醒来:

“你回来了就好。

妈还以为你死了呢!

重逢时,亲人们无法责备中山,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中山却已经开始自责,他让全家受了多少惊!

然而他的自责并不意味着后悔,他坚信,失败乃是乌云一时遮掩了太阳的光辉。

乌云过去,明丽的阳光不是在中天之上吗?

失败并没有使他失志颓废,相反,更坚定了他那拨开乌云见太阳的决心。

但是,母亲终日唠叨不停,妻子整日以泪洗面,大嫂话里带刺。

这一切,孙中山心里都十分清楚。

他理智地处理,从不辩解。

因为乌云还笼罩在他的头上,义举毕竟没有成功。

他不能不面对现实。

在家里,他是低头进低头出,端碗吃饭,小声说话。

可到了外面,他仍是我行我素,一如既往。

他常出去串联同志,召开会议,推广兴中会,以期光大革命。

然而,义举失败已为此地人们所悉,檀香山的形势也使他失望,不再像先前那样一呼百应,人们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在失败面前,不少人丧失了斗争的信心;不少人当面说他风凉话;不少人开会不到……家庭矛盾与社会情绪,使他清醒地认识到:

“久留檀岛,无大可为,遂决计赴美,以联络彼地华侨,盖其众比檀岛多数倍也。

孙中山的心里鼓起了风帆。

孙中山在檀岛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家庭矛盾又起。

孙中山不情愿在矛盾中让步半寸,他有他的事业,他有他的追求。

报国孝母不能同存。

他终于再次选择了报国之路。

一天晚上,在餐桌上,他当着所有亲人的面,委婉地提出到美洲旅行的设想。

除大哥孙眉外,家里其余人都想不通。

无父遵兄,最后在孙眉极力说服下,孙中山才得以出行。

儿行千里连母心。

在孙中山动身的前几天,母亲已开始忙碌,为他购买食品;妻子为他洗换衣物,打点行装。

孙中山也借机游览檀岛风光。

说实在话,他在檀岛的时间不短,可是游览观光还是第一次。

临行前他要把檀岛深深地印在心里。

(选自《辛亥之父孙中山》,有删改)

1.文章写出了孙中山在革命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中山认为“久留檀岛,无大可为”,“遂决计赴美”,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报国孝母不能同存”,这是自古以来的事实,对于孙中山的选择,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陈光标:

慈善如山财富如水

谭 浩

他是一名“乐意做一个最优秀的地球清洁环卫工”的企业家;

他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两小时,率领公司120名员工和60台大型机械设备组成民间救援团队昼夜兼程,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

他坚持不懈地把致力于再生资源回收产业赚的钱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赠款物超过10亿元,受益人群达50多万人次;

……

这位被很多人称为“中国首善”的人,就是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

数年如一日,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诠释了“慈善如山,财富如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我们所做的产业,本身就是对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

陈光标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十分自豪,“我当初选择建筑垃圾环保再生处理这个行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对于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翻开公司的介绍画册,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清晰展露——黄埔公司始创于2003年,创建之初就致力于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再利用方面的科技创新。

目前,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拆除企业,在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下,大大提高了废旧混凝土的利用效率,推进了城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泡沫塑料等白色污染的环保化、零排放处理模式。

在陈光标眼里,再生资源利用工作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慈善事业,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环保慈善。

陈光标说,我们所做的产业,本身就是对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

再生资源利用,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是一件符合人民群众意愿的大好事,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必须踏踏实实做好。

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首善”彰显品牌效应

改革开放30年的积淀,让众多民营企业家已经或开始懂得,尽管谋求自身发展是企业的天职,而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也是等同于企业发展同样重要的目标,这是社会衡量一个企业的双重标准。

人们已不记得陈光标灾后多少次来到四川了。

最近的一次,陈光标又为灾区送去200万元现金、2000台台式电脑、160台笔记本电脑和3部依维柯公务车,总价值近千万元。

其实只要一提起陈光标,还是最初的一幕让人记忆犹新。

“5·12”地震刚刚发生几小时,陈光标的企业便展开了救援行动。

在整个抗震救灾的过程中,黄埔公司共在灾区拯救出131人,协助掩埋了近万具遇难者的遗体。

只要翻阅一下黄埔公司的发展历程,人们会惊奇地发现黄埔公司的实力每年都在成倍增长,一年一个新台阶,而每年的捐赈也在成倍提高,这似乎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十多年的时间,陈光标累计捐款捐物的数额已超过10亿元,得到他帮助的贫困人口超过50万。

因为在慈善公益事业上的杰出表现和在四川抗震救灾中的汗马功劳,陈光标被尊称为“中国首善”,陈光标和他的黄埔公司声名远播。

黄埔公司很快便得到的市场反馈即是,自从抗震救灾之后,黄埔公司的业务便源源不断,前来洽谈生意的人应接不暇,“根本不用业务员去找”。

为“环保慈善”奔走呐喊,共同打造和谐家园

陈光标深谙善行天下,唯要先下好善待员工这“一盘棋”。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把江苏黄埔打造成利企利民利国的可持续产业是陈光标的追求。

多年来,公司不但为员工办理“五保”齐全,逢年过节都为员工发放福利。

汶川地震后,陈光标还萌生出一个念头——建立公益机构,向公众传播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技能。

“公司多年来从事废旧拆迁工作,熟悉房屋结构,也积累了丰富的救援与防护经验。

”从四川回来后,陈光标就捐资1亿多元在南京建设防灾减灾培训中心,免费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的民兵预备役、青少年、大中小学生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开放,至今已经举办培训70多场。

而每次培训数万元的食宿、培训费用则从黄埔公司公益基金里支付。

“你不是中国首富,但你是中国首善!

”一位领导曾经感慨万千地对陈光标说,“你这几年为中国慈善事业奔走呐喊,在无形中唤醒了很多有良知的人,共同加入到和谐家园的建设中来,这比捐1000个亿都重要!

”(选自2009年11月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第一部分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

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首善”陈光标做过哪些善举?

请作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光标“慈善如山,财富如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何现实意义?

请结合文本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访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迟子建访谈录

记者:

评论家认为你的小说是“本色写作”,你是一个人如其文和文如其人的“本色作家”。

你认同评论家对你所做的这个归类吗?

迟子建:

不太认同。

小说是用文字搭建的想象世界,而作家是会思想的人,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既复杂又单纯的,用文字反映出来的世界是既客观又离奇的,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作家的性情,却不可能完全浸透作家所有的情感。

所以说,一个作家不可能做到完全“本色写作”。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不可能通过作品完全展现出来。

记者:

还有评论家说,你的小说都是在向后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在追忆中怀想的“逆行的精灵”。

你觉得这种评判恰当吗?

迟子建:

应该说,评论家作这样的评判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

但可能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有偏差。

我的小说是写到历史,但并不是向后看。

其实,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逝去,不断地成为当下的历史。

昨天的事是历史,即便我的作品在关注当下,完成时也变成了关注历史。

只不过,我对远的历史比对近的历史更感兴趣,因为我认为有距离的历史可以看得更客观;而在写近的当下时,历史的客观性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记者:

其实,你很多的中短篇都是在关注当下。

迟子建:

是的,我的中短篇几乎都是当下题材的。

评论家说我在向后回溯,是因为大家对历史出发点的判断不一样,在理解上有偏差。

记者:

你的小说多以故乡东北为故事背景,你也曾经说过,故乡是你最大的创作源泉。

不知道在你以后的创作中,是否还会固守在故乡的土地上?

迟子建:

一个作家,如果能把自己熟悉的地方写深写透,写到八十岁能写完就很不错了。

很多作家在评论家的影响之下,总想求大求全,多方突围,到头来可能反而没有一样能做得好。

而评论家也常担心作家以某个固定的地方为写作背景,题材会枯竭。

我觉得,完全不必有这种担心。

就像挖一口深井,当井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之后,就永远都不会枯竭。

我有一部分作品并非写故乡,但如果评论家把我的所有作品都归入与故土有关的写作,我也不否认。

我的写作会有渐变,不同的作品会呈现不同的风貌,但不会刻意求变,更不会脱离我的故土去写作。

记者:

在你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你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感受力,这种感觉的敏锐性非一般人能比。

这是不是你一直保持高产写作的原因?

迟子建:

有一定的关系吧。

文学写作是一种安慰心灵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内心感受力的推动。

这种感受力我想是与生俱来的。

我从小就对万事万物的变化特别敏感。

这种能力,应该是无法拷贝的。

记者:

你的小说,总是由小人物的具体生活构成,即便是《伪满洲国》这样以一段历史为题材的长篇,也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

但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你并未放弃过去的风格,却讲述了鄂温克民族上百年的兴衰史。

它触及的是民族文化的题材,可以说是宏大题材,你是有意向宏大题材靠拢吗?

这是否是你今后写作的一个转向?

迟子建:

我个人认为,《伪满洲国》才是宏大题材,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是一个弱小民族。

但不管如何,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的风格没有改变。

我之所以选择了这个题材,是因为我熟悉这个民族的一切。

在我亲眼看到的事实中,我深切感受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文化在丧失,一些文化被人以文明的名义扼杀掉。

因此,我特别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在一百年的历史中,我感受到苍凉和悲凉。

历史不是断裂的,一百年前的生活,依然还在延续着。

虽然它在现实中退缩,但历史和现实并没有严格的分割。

评论家把它看做是一个宏大题材,或许是站在静止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了。

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

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说,我讲述的是这支部落式微的过程,是一首挽歌。

(选自《作品》,有删改)

1.从文中看,迟子建认为自己的小说具有哪些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看,记者和迟子建本人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普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数字遗产

刘 露

眼下,QQ、MSN、电子信箱以及游戏账户下的虚拟武器装备、宝藏等,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它们也将是21世纪现代人拥有的数字财产。

人活着的时候,可以随意打开电脑,用QQ、MSN与朋友、同事聊天,用邮箱收发信件,在博客上写文章,登录账号玩游戏……可人去世后,QQ、邮箱、博客以及游戏账号里面的东西,究竟算不算遗产,能否依法继承,又该如何保护呢?

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

对于大多数年轻的中国网民来说,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还很遥远,但在很多欧美国家,数字遗产继承已经提上日程。

迄今最为著名的数字遗产案件发生在美国。

一名美国士兵的家人希望得到自己阵亡儿子的电子信箱密码,以整理他的信件。

但雅虎公司一直拒不提供密码,直到法院判决后才同意提供。

数字遗产纠纷也催生了一个新行业——数字遗产守护者。

“遗物守护者”“财产锁定”“死亡开关”等网站就是专门用来守护数字遗产的。

其方法是用户将登录信息告诉值得信任的亲戚或朋友,在用户遭遇不测之后,由亲戚、朋友登录该网站,手动激活发送电子邮件的程序,以获得相关信息和数据。

“遗物守护者”的创立者杰瑞米·特曼说,“数字遗产,你可以不理解这事儿,但不能完全不去想。

从现在开始算,我相信5年后大多数人都会将他们的‘数字遗产’列入遗嘱。

在中国,个人账号以及相关信息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到底归谁所有,谁可以继承、谁可以进行审查和修改,在国内的网络环境中,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直到今天也没有哪一家互联网公司能给出一个明确而满意的说辞。

这也就造成一些网民对未来数字遗产继承上的担忧。

纵观当前网络公司提供的数字产品服务协议,如长期不使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会被提供服务的公司回收,电子邮箱3至6个月没登录就会被冻结然后被注销。

游戏账号因为涉及“虚拟财产”,情况更加复杂。

不少法律专家认为,网络中的游戏账号、武器装备、经验值、宠物、金币具有财产属性,应当受到立法保护。

即便是那些外人不会感兴趣的QQ、邮箱、博客,对于死者家属或亲友来说,也是死者留下的遗物,保留这些网上的虚拟物品,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就像死者的书信、照片等遗物一样,虽然没有财产价值,但谁能说这不是遗产,不可以被人继承呢?

不过也有法学专家认为,对这些所谓的“数字遗产”立法保护并不现实,而且没有必要。

“首先,我国法律保护的财产,只是现实中的财产而不包括虚拟财产,因此也就不存在继承的问题。

其次,QQ、电子信箱、游戏账号等数字财产大多具有很强的人身专属性,即往往只针对专有主人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如果主人离开了人世,这些数字财产的价值大多会随之消亡,也就不存在继承的问题。

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人数字档案中心,包括存放家庭相册、文件、信函和视频。

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人世,这些“数字遗产”将如何处置呢?

相信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遗产的保护问题会逐渐明朗,并最终得到解决。

(选自《百科知识》)

1.文章第六段提到杰瑞米·特曼说“数字遗产,你可以不理解这事儿,但不能完全不去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科普文章,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请举例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财产已经与我们形影不离了,那么你如何看待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呢?

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告

(2012·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MBA教育市场乱象调查分析:

MBA教育别走歪了

这两天,在北京开着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陈朋,像挑白菜一样在3张MBA研修班录取通知书间犹豫,并深感如今的MBA“不靠谱”。

1991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复旦、人大等9所高校试行招收MBA研究生,首批招生只有84人;而到了2011年,开展MBA专业学位培养的招生院校已超过230所,毕业生规模超过20万。

从最初行业领军人物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小企业主遍地的“普及培训”,MBA从“神化”到“异化”,让人唏嘘。

(一)

“我们的MBA教育有全日制和研修班两种。

”8月10日,一家重点院校的MBA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全日制MBA需要经过全国统一的联考和本校的复试,毕业时拿正规学位证书,但是难度比较大;如果你是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管理经验丰富,可以读个研修班,这个报考条件比较宽松。

事实上,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者,进入中国20年的MBA教育,已经衍生出一整套名目繁多、规格各异的“菜单”。

当然,均价格不菲。

有人这样评价,在一片繁华热闹中,MBA留给旁观者们更多的是一种遗憾:

中国的MBA教育缺乏起码的责任感。

不管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好像是在从事一项“投机买卖”。

从2010年9月开始,几大名牌高校纷纷大幅调高MBA价格,从12万元到18.8万元不等,即便随意上个考前班,都要付出近6000元人民币的高价。

今年7月底,北大光华学院将2012年度的MBA学费上调了4万元,达到20.8万元;清华经管学院MBA也涨价6万元至18.8万元,这些录取严格、教学广有口碑的名校,是MBA“菜单”中的“鱼翅”“海参”。

陈朋指着办公桌上一大叠招生简章说:

“我这个年纪肯定不会去复习参加联考了,只能选择在职班或者研修班了。

”咨询了一遍下来,他感到这个领域“鱼龙混杂”——而记者调查了解,1908年诞生于哈佛大学的MBA教育项目,到现在已经有103年。

在我国,真正开始MBA教育的时间并不长,数量却多不胜数,难免鱼龙混杂。

“现在有很多MBA研修班、课程班,这些实际上跟MBA正规教育没有关系,只是借一个名义。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指出,MBA是学位教育,不可能通过课程班来获得学位,“教育部也不允许。

(二)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目前MBA教育市场竞争激烈,已经呈现出群雄逐鹿的态势。

当MBA成为时尚,成为需求时,当公办大学招生的联考,成为许多人难以逾越的门槛时,一些教育机构开始利用各种方式,瞄准市场,捕捉商机。

“很多人读MBA并不是为了增加管理知识和技能,而仅仅是看重毕业后的高薪——这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许罗丹说。

北京金和软件董事长栾润峰表达了同样的担忧。

他认为,现在的MBA教育已经变成僵化的体制性的教育体系。

因此,最近几年,要求对MBA“太过追求数量,质量下滑”进行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

目前,我国MBA培养体系还面临一个问题——学员的低龄化。

据统计,MBA学员的平均年龄已从1997年的32岁左右下降到2001年的26岁左右。

英特宜家(中国)董事总经理丁晖说,“原料”的不理想首先就给MBA“成品”的“含金量”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这就使MBA教育“优秀的管理潜质是唯一的入学标准”的原则形同虚设。

在巨大市场潜力的诱惑下,众多国内外的商学院很早就已开始“掘金”国内MBA教育市场。

MBA教育也经历了从盲目追逐到光环渐渐褪去的过程,到今天,MBA是否已贬值已受到人们广泛质疑。

我们要思考,针对这种状况怎么培养MBA?

(三)

一项调查显示,国内MBA教师中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在国外著名商学院深造过的更是凤毛麟角。

前中国的一些MBA教师本身学历不高,几乎没有企业咨询的经验,大多只能按照国外的教材照本宣科,长此以往,后果不堪想象。

“MBA教育与我们常规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有些区别。

但没经历过商界的人给学生讲商业实践,很难避免空洞,也难怪学生缺席。

”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黄益平说。

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家强说:

“国内MBA市场发展得太快,很多人以前了解不够,以为拿了MBA就意味着高薪职位,还有很多学校对MBA认识不清,大肆举办MBA课程,而市场方面对MBA同样认识不够。

“MBA教育不能只是一种短期行为甚至是一种短视行为,单纯取悦市场无法最终赢得市场。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中国的MBA教育面临重新洗牌,经过五至十年的洗练,会淘汰大批院校。

对此,黄益平认为,只要抓得紧,这些问题其实不难解决。

“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其实关键在学校。

学校管理不严格,学生就很难不偷懒。

如果抓得紧,混文凭的学生就不会来。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9月17日,有删改)

1.根据文意,说说MBA教育市场存在哪些乱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次提到陈朋,还多处引用专家学者的话语,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你认为MBA教育之路应该如何改革才不至于走歪?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要掌握以下的解题要领。

1.了解文体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

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相比,有一种固定的格式和程式化的语言。

它们决定了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结构要素。

而这些结构要素可以使我们快速地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

新闻,就是从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个方面把握,传记则从典型事实、人物特征、作者评价三个方面把握。

2.规范答题

答题时尤其要有较强的得分点意识。

如果仅仅回答一个点(方面)的话是肯定拿不了满分的。

所以在答题时,心中一定要有分点的意识,知道自己的回答应该是多点(方面)的,这也会逼着自己作更缜密的思考。

而老师在阅卷时,也是采点给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