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军队合成军一样调整企业组织结构.doc
《像军队合成军一样调整企业组织结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像军队合成军一样调整企业组织结构.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像军队合成军一样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新作战模式变革
在最近几年的军事大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
一支人数有限,但是受过非常严格训练的战斗小部队,可以称之为“战斗小分队”或“特种部队”,乘着机动性能非常好的直升机或运输机,长途跋涉,远距离空投,潜入敌方阵地,通过望远镜,寻找敌人的重要目标,然后,通过军用GPS或卫星通讯系统,将方位和指令传到后方指挥中心,然后,在十几秒或几十秒内,导弹或从飞机或从航空母舰或从阵地上呼啸而出,直击目标而去!
这是一种新的现代作战方式,有两个特点:
第一、模式创新:
对整个作战系统的高度依赖,远远超过对个人能力的依赖。
传统的作战,高度依赖的是战士的个体作战能力,而这种作战新模式,是一种基于大量资金的长期投入形成的高科技作战能力、依赖整体系统的高效能而形成的战斗模式。
这种作战新模式,在经济落后、科技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作战模式上的高度创新,使两支战斗部队的战斗力,从一开始就远远地拉开了差距。
这是一种基于体系的竞争力,给你看到了,告诉你了,你也学不会,做不到,只能望洋兴叹。
一句话,是体系和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主导了战场的优势。
第二、对士兵个体的充分和严格的培训,提高战士个体的素质,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消耗提高效能。
在这种新模式下,在一个战士身上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让他们接受比以前多得多的严格培训,使战士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
当然,同时还要给他们更高的工资和福利。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是提高了作战单位的个体成本,好像有点不合算。
但是,由于一场战争的胜负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所以,如果每个成员的素质大大提高,用更少的、更低的消耗、损失和成本,去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的可能性就提高了。
而且,从每个成员消灭对方、保存自己、获得胜利的回报角度看,每个个体成员的“投资回报率”是大大提高了,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消耗(成本)提高了效能(效率)。
这种新作战模式的两个特点是硬币的两面,不仅存在于军事组织中,在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新模式的“市场版”。
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是非常注重投入公司资源,包括投入自己公司内部的资金、人员、时间,以及聘请专门的外脑?
?
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软件外包公司等,以此来建立全公司的体系化的核心能力。
这种体系化的核心能力建立,表现在建立公司内部的全球统一的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也还表现在建立公司外部的全球统一的供应商体系、合作伙伴联盟、大客户服务体系、专利共享互换体系、品牌管理体系等。
这样的一种专注和投资,最终的结果是,公司体系资源的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对员工个人,甚至包括董事长和CEO的依赖越来越小,使整个公司成为一个管理健全,体系完善的大平台,谁来了都能管,谁走了也还照常运转的具有独立生命的社会组织生命体。
而且,这种管理平台的改进是持续的,每年有预算,真的可以说做到了“年年改、月月改、日日改”的程度,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告诉你,你也学不到,做不好。
而同时,跨国公司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这种注重是从公司品牌在大学校园里的建设开始的。
以宝洁公司为例,这家外资企业从人才招聘的角度,就把当年毕业的22岁大学生和25岁硕士生里的学生,全部挑最优秀的,招了进去。
那它是如何招聘的呢?
做广告,是用最好的印刷品;去演讲的人,坐豪华的汽车(虽然可能是租来的);面试,是包租学校附近最高档的饭店;进入公司的起步工资,要比一般的大学生高出20%~30%;来了公司以后,集中统一的严格培训;明明是普通的员工在内部的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轮岗,却可能会给你一个“管理培训生”的头衔,给大学生一个荣誉感;还三天两头给你点新的洗发液拿回家让你孝敬老爸老妈?
?
实际上那又值几个钱呢?
陆军中的“班”:
大型组织中的最小管理单位
在新作战模式中,体系竞争力至为关键,那么军队是如何构建一个班、一个连、一个军团以达成体系的呢?
先问一个小问题:
陆军部队最基层的战斗单位“班”的正常人数编制,为什么是12个人?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军队,皆如此。
这是因为陆军部队在无数次的训练和实战中,逐渐总结发现,一个有战斗力的基层战斗集体,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战斗人员。
但是,这种最小战斗单位中战士的数量,又不能太多。
士兵们在战场上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作战,所以需要对相互掩护、协同、配合的战斗伙伴们,相互非常熟悉。
大家不仅要相互认识,而且还要对对方的各种动作和眼神非常熟悉,熟悉到默契,这样才能在战斗中相互掩护对方。
这样一来,这个被称为“班”的最小战斗单位,就需要限制规模,以达到成员之间的相互熟悉和默契。
可以料到,开始的时候,军队的最小战斗单位“班”的编制也不是12个人,或多或少。
但是,随着在实际战斗中的不断检验和调整,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班12个人的稳定编制。
12个人一个班,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总共有两个团队领导,平均一下,每个团队领导管理5个人。
一个人管五个人,这和一个部门经理的管理跨度是不谋而合的。
更进一步,在真的打仗的时候,有时一个普通班可以被加强成为一个“加强班”。
一个加强班又有多少人呢?
一般是有18个战士编制。
其中还是有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
总共还是有两个团队领导。
平均一下,每个团队领导管理8个战士。
军队打仗是远在有现代市场经济和MBA管理之前的事情,最早的军队编制的设立的时候,肯定没有考虑后来那些MBA玩意儿。
但是,在流血和死亡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出来的军队,最后被广泛采用在稳定的组织结构中。
支部建在连队上:
抓住大型组织执行力的关键点
对于大型组织,管理的一个难点是组织的执行力。
原因在于,一个大型组织,天然存在着由于内部层级而产生的内部损耗和衰减,存在着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土壤。
这是客观存在,不管谁当头,都一样要面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史得到一点启发。
在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会议,叫“古田会议”。
我们军队的执行力,或者叫在党领导下的战斗力,以这次会议为分界线,水准大为不同。
在1920年代~193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从南昌起义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发展历程中,一开始的时候,红军也同样存在着其他军队类似的问题:
打了败仗就有军官大批士兵开小差,下级不听上级的命令等现象。
当时我党我军的很多领导人,是行伍出身,在国民党军队或其他军阀的军队中带过兵,打过很多胜仗,非常富有战斗经验,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从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或者说,没有找到一个系统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那么,“古田会议”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这个会议就确立了一条简单的原则:
党的支部,建在连队。
为什么党的支部不建在营一级、团一级,而要建立在连呢?
这和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层级和跨度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一个支部,一般有5个支部委员,少的也有3个支部委员。
在支部下面,有党小组,一般是3~5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有3~5个党员。
这样一来,全连就有10~20个党员。
这10~20个党员,都是什么人呢?
都是当团队领导的,老百姓俗称“当官”的。
他们是连长、副连长、指导员、3个排长(一个连一般有3个排)、9个班长(一个排一般有3个班,一个连一般有9个班)。
不是党员,就不能当这样的领导,要当,先要入党。
领导看中一个有潜力的小伙子,想提拔他,先考虑要解决他的入党问题,然后才能提拔他。
这成为了军队的组织管理原则。
就是这样的组织管理原则,把整个部队就管住了,把执行力也就是战斗力的问题,从组织制度上解决了。
在一个大型组织中,建立另外一个小型组织,用小型组织来管理大型组织,用少数领导来管理多数人,成为这个有几百万人的大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组织原则。
在现在的公司中,如果是上市公司,中层以上干部,有的时候还包括不是中层干部的一些重要(技术、销售或管理)骨干,通常会有期股权,这个有期股权的员工名单,其实就是建立了另外一个小型组织。
那么,那些不是上市公司的公司又如何呢?
通常是有其他类型的组织:
中层干部会议啦,后备干部培训班啦,等等。
还有的公司,是通过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例如住房标准、配备司机、配备秘书、培训权利、休假权利、车贴标准,手机标准)来在大型组织中形成小型组织。
虽然用的办法不同,名目繁多,但是,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
跨级任命:
避免失控的灵丹妙药
一个大型组织,由于人数太多,所以,经常会出现“山头主义”,而一旦形成“山头主义”,接下来就是容易失控。
一个组织的二级或三级单位,不忠诚于这个组织,而是忠诚于二级或三级单位的领导个人,这个问题在大型企业里也是广泛存在的。
那么,军队是如何解决的呢?
军队解决的办法就是:
跨级任命。
举个例子,以当今军队的主要组织形式?
?
旅为例。
在一个旅中,营长的任命权,不是在团长手中,而是在旅长手中。
但是,营长是由团长提名的,也就是说,团长有提名权,旅长有决定权。
这样一来,就把提名权和决定权分离了。
为什么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呢?
原因是从两个方面找的:
如果营长不听团长的,那么团长就没有威信,就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战斗力。
但是,如果营长只听团长的,那么,如果团长要哗变了,那么危险就非常大。
由于军人手中有枪,所以,一旦一个营长听了一个哗变的团长的话,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
所以,旅长要对营长要有影响力,营长应该还对旅长要有沟通渠道。
当任命是由旅长(背后是旅党委)签发的时候,这种沟通渠道天然就建立起来了。
在我们的军队中,这种“跨级管理”不仅体现在任命上,还体现在很多其他方面。
例如,调动部队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有段时间里,调动正规军的一个排,都是要报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的,要经过中央军委副主席一级的批准的。
这种“跨级任命”的原则,不仅在军队中使用,也体现在我们政府的管理中。
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在部长下面的一个层级是局长。
局长在工作中,是直接听命于部长的。
但是,局长的任命书,又是谁签发的呢?
不是部长,而是国务院总理。
不要小看这张任命状,这是一种任命决定权的象征。
这同样表明了政府部门的一种提名权和批准权(决策权)的分离。
这样的原则,对于一个公司的董事会,是应该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董事会不仅要熟悉、了解、认识和任命一个公司的总经理、CEO,还要比较了解和任命这个公司的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
这样,就可以在董事会成员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形成一种沟通的渠道。
这种沟通渠道,在一个公司正常发展的时候,是没有太多和太大的意义的。
但是,当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或CEO不能很好的经营这个企业的时候,此时,这种沟通渠道就非常有用和非常重要了。
面向战场的组织变革
新作战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与协同,在现代化的战场环境下,把一个班,一个连,一个军团整合协调以应对体系化的战争,这是一种复杂的组织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最近10多年的军队改革中,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是,把战场上的主力?
?
单一的陆军军队,改革成为包含有多个兵种的综合性的合成集团军。
按照我的观察,这是整个军队,从整体的组织结构,按照军事战场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个重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措施:
从平时的管理开始,从训练开始,就把真实打仗需要的各个兵种整合在一起,协同配合,以提高和增强胜利的概率。
原来一般的陆军,部队的主要构成都是陆军师、旅、团,虽然也配备有炮兵、工兵等各种兵种,但是都属于辅助、支持的性质,从理念到战略、从战术到配置,从训练到战斗,都不是作为作战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环节,所以,真正的“合成”和“协同”并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也并没有落实到组织结构中,更多的还是在战术训练中强调。
现在的合成军,则是从编制开始,就注重在战场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