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971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docx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部分。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人的一生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发展变化。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本章内容是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

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观念和思想直接推动了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

随后,福禄贝尔(p.forebel)、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达尔文:

《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这些思想和研究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

普莱尔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并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

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问世和演变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后,西方儿童心理学又经历着一个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1)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有霍尔(g.s.hdl)的问卷法、比内(a.binet)的测验法、格塞尔(久ce8eu)的发育常模、杜威(j.dewey)的机能主义和儿童中心说以及施太伦(w.sum)的人格主义等。

他们的成就为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化以及教育的要求,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和著作在量和质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相继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和学说,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派等,以及这些学派的演变都表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在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不断增新、不断拓展着。

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更广泛地探讨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将发展心理学提高到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二)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至此,“发展心理学”的内涵被明确为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霍尔在20世纪初《青少年心理学》一书的发表就将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了青春期。

同时霍尔也研究了老年心理,并出版了《衰老:

人的后半生》。

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c.c.juns)是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在本世纪20--30年代,荣格阐述了他的毕生心理发展观念。

这些都为毕生心理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何布渥斯(h.z.honi~wedh)和古德奈弗(f.l.goodeno)的《发展心理学概论》与《发展心理学》出版,正式提出了“发展心理学”的名称。

20世纪中期之后,对成人心理发展的研究从多方面开展起来。

近40年来有约40本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问世。

这些著作涉及到成人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论、方法,包括认知、人格、道德、社会性等内容,也包括咨询、干预和治疗以及病理、环境和教育等。

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入。

(三)我国的发展心理学

1.我国发展心理学观念和思想的历史悠久

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既古老又年轻。

根据文献记载,在2500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有了丰富的发展心理学的思想。

自孔子、孟子、老子、荀子以后,历代许多思想家就以“性”与“习”或“性”与“伪”的形式,阐述了在发展过程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观点,并提出了划分年龄阶段的思想(刘范,1989)。

这些思想很早就提出,并论及到遗传与环境、先天和后天等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他们也结合教育实践有所体现。

但是,这些思想都没有成为科学的发展心理学。

2.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有一批心理学家,他们把欧美的儿童心理学介绍到中国。

这些心理学家有陈鹤琴、肖孝嵘、黄翼、孙国华等。

最早的研究是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编制和修订儿童心理测验的有艾伟、陆志伟、吴天敏等。

艾伟、肖承恩等各撰写了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50年代几乎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

前苏联曾强调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突出强调社会教育和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突出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主张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等。

这些思想在当时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中都有体现。

近半个世纪,我国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基本上处于模仿阶段。

在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队伍方面均未能树立起中国儿童心理学应有的地位。

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儿童心理学家们身负发展中国儿童心理学的重任,努力开拓新的研究工作。

现在我国的发展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长足的进步,并将进一步对世界发展心理学作出创新和贡献。

(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性进展,也出现了某些新的发展趋势。

1.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传统的观点多认为新生儿是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

后来由于方法学上的突破,大量的研究揭示了新生儿就具有了不起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反应外界刺激的能力,例如,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

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丰

富的资料。

许多著名学派的新兴派别几乎都修正了原有学派忽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缺点,重视儿童社会性的研究。

3.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

一些新的研究改变了皮亚杰的实验设计,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修改了实验方法,结果发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并非是截然区分开的,同时发现年幼儿童已经具有很多重要认知能力。

4.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成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已经由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转变为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规律。

5.系统的观点已经渗透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运用了系统思想。

随后,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整体性、动态性、联系性和开放性等一切系统方法越来越广泛地被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接受。

把心理发展作为自组织系统来分析已经渗透到发展心理的研究中。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为研究的科学性所必需。

-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要求研究者要尽可能地把握所揭示的心理现象的客观性和对心理现象解释的客观性标准。

首先,从研究课题的设计、方法的确定、结果的处理等整个过程中都要坚持科学性和严格要求。

其次,从研究者本身来说,必须严守科学态度,严防测或从主观期待和主观印象出发进行推论。

更不允根据研究者个人对结果的“期望”而故意删舍数据。

再者,所得的材料也可能渗入研究者的主观成分,从而使结果受到人为的污染。

以上各方面都是遵守客观性原则所必须注意的。

(二)能动性原则:

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他们要作出自己的选择,接受外来的影响,并主动地加以反映。

这种反映包括被试者积极地配合、努力地自我表现,也包括接受暗示或接受别人影响的从众心理。

同时更要注意在研究过程中主试者和被试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三)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在研究心理发展和分析心理现象时需要考虑特殊现象与一般规律的关系、量的变化与质的变化的关系、静态现象与动态发展的关系、某一种心理因素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

在分析结果时还要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关系。

(四)教育性原则:

发展心理学研究一定要符合教育的要求,不应该采取任何对被试者身心发展不利的措施;不允许向被试者出示跟教育目的和任务相矛盾的问题、作业和图片材料;更不允许有与道德教育相违背的各种形式的现象出现。

因此选择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设计研究都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被试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试者的心理发展、有利于教育这一重要原则。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研究方法,由于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和要求条件的不同,可以进行不同方式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方法。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两种主要方式。

(一)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

在纵向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按照实验设计,安排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要按时去考察同一些个体,以得到他们的心理活动随时间的进展而发生的变化信息。

追踪考察的整个时间长短应根据目的和要求而确定,如数月、数年或整个一生。

各次考查的时间间隔也因研究内容和受试者的年龄而异。

年龄越小,心理变化进程越迅速,考查时间的间隔就要越短。

年龄越长,变化较慢,间隔时间可变长些。

有以日计、周计、月计,也有以年计的。

纵向研究的优点是:

它可以系统地了解同一些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变化,便于揭示量变和质变发展心理学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容易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它的局限性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历程中容易丢失样本。

延续时间长和反复测查,可能会影响某些被试者情绪,从而影响某些数据的可靠性。

(二)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横断研究是了解心理随年龄而产生的变化。

横断研究可以研究儿童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心理特性,也可以进行综合性研究。

被试组的选择与各组间年龄间隔的抉择,可根据研究的需要而确定。

横断研究的优点是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大量的资料,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减少费用,节省时间和人力。

其局限性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的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所呈现的组间差异结果中可能会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三)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为了弥补纵向和横断研究的不足之处而取其所长,研究者们也采用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设计。

比如将纵向追踪研究的年程(如3--6岁)分成不同的阶段组分别进行追踪考察。

如3岁、4岁、5岁各取一组群,同时进行追踪研究,一年以后三个组的发展历程衔接起来。

同时在各年龄的衔接期上最好有一段时期的搭界,使衔接期成为平行重复期,以便增强各组群之间的连续性。

以上是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式,其中横断研究是常用的方式,其他两种方式用得不多。

除此之外研究者们根据需要,还采用其它种种设计,如因任务要求不同而有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因被试者数量而划分组群研究与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在特殊儿童、异常儿童研究中多用。

实际上个案研究就是将纵向研究应用于单一的特殊被试者身上的追踪研究。

另外,为了考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而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

还有为了分析遗传因素的影响而进行的血缘关系研究等。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记录被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进行观察研究必须目的叨确、选择适合对象、制订周密计划、做好记录。

根据需要可采取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的时间记录法,也可采用事件记录法等。

记录要准确,不能概括地记,更忌讳用观察者的想法和语言“转译”儿童的言语、猜测儿童的行为表现。

有关的内容不要漏记。

最好同时采用录音和录像。

最好由两人同时记录,以便考察记录的信度。

观察时尽可能减少外界干扰,最好设观察室,通过单向玻璃并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优点是所得材料比较客观、真实,因为是在自然生活和活动条件下进行观察,所以对言语表达和行为操作有困难者较为适宜,如婴幼儿、弱智儿童或其他心理障碍者。

观察法的缺点是不容易控制条件,有时可能观察不到所要求的行为,也不易深入到内部过程,有时

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可能出自于偶然。

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1.直接观察: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受试者的外部行为,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这又可分为自然观察(现场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2.间接观察:

研究者不必直接见到被试者,而是通过某种媒介了解被试者,以取得心理发展资料的观察法可以统称为间接观察法。

例如,分析儿童的作业及年幼儿童的图画、年长儿童的学科成绩等。

(二)实验法

实验法要求安排一定的情景,严格控制条件,使其中的各种条件保持不变,只变化某一条件(自变量),以探查心理变化(因变量)。

一般实验法需设实验组和控制组,以进行比较。

通常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具有专门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的。

这种实验条件控制严密,且可以重复。

这种方法,一般偏于应用在生理机制和感知记忆等心理过程的研究。

对幼小儿童曾有过条件反射法、眼动法和去习惯化法等需要特别记录反应的方法。

自然实验是在儿童的自然生活中或教育条件下进行的。

研究中只要求改变或控制必要的自变量因素,其他条件都保持现实的环境条件。

实际上,这是一种控制观察法。

它具有实验室实验和观察法的一些优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两者的不足。

其局限性在于现场背景难以把握,样本的代表性不易控制。

(三)访谈法与临床法

1.访谈法是通过口头交谈了解、收集被研究者有关心理发展和问题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谈法有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前者,谈话的内容、过程都设计好统一的要求和结构,后者则不需要。

居于两者之间的谈话法也称为半结构访谈。

为了更好地发挥访谈法的特殊作用,访谈者必须事先作好周密的计划,保持现场的和谐氛围以利沟通,掌握因势利导的交谈技巧、善于设问和追问,灵活全面地作好记录等。

访谈法的优点是便于交谈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可以遵循特定的目的,按计划层层深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

其局限性是访谈效果受访谈者自身素质的影响,访谈结果不易量化等。

2.临床法是皮亚杰率先卓有成效地运用的研究方法。

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

一般做法为:

第一步由主试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结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

如此连续要求被试者做出解释,直到主试者感到满意为止。

这种方法对主试者有较高的要求。

要求主试者具有高度的机敏,善于恰当地提出问题,立即作出判断,并迅速提出新的问题;主试者必须熟悉所研究的领域,同时要求了解并熟悉被试者的一般情况。

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有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进程、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等。

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心理发展由什么决定的。

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大体可以归成两类,

【篇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本书信息:

作者:

刘金花

书名:

《儿童发展心理学》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9月第3版

二、本书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从逻辑上讲,发展心理学应全面地研究人生的各个阶段,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研究婴儿、儿童与青年。

发展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兴趣仅限于学校儿童,后来才往前推移到学前儿童,再扩展到新生儿与胎儿。

而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2、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摘抄:

具体内容摘录1:

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以来存在着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发展中作用的争论。

这种争论有时又称为“先天与后天之争”,“成熟与学习”之争,或“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争。

这场争论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最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p7)

我的思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判断一个儿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比较武断,好像只有两种原因,一种就是受家里人遗传影响,如虎父无犬子,还有一种就是受身边人影响,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前者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就是遗传决定论。

由高尔顿为代表人物的遗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

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而后者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只要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和健康的婴儿,就能培养成他想培养的任何职业。

随着教育的进步,大家也都发现了不论是单纯的环境决定论还是遗传决定论,其实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父母把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例子,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被压力击垮,失去美好的童年甚至是走上极端。

同样的,用遗传决定论来看待一个孩子也不公平。

将孩子的父母的错误延伸到孩子头上,让孩子去背负父母的骂名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弥补。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因此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的共同决定论出现了,核心就是:

人类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遗传相辅相成的。

我认为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承认两者的影响,不排斥任何一个,但是却说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作用论出现了。

当初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二者的区别,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遗传和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否能够相互影响。

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遗传基因,并且遗传基因也能改变环境,这种动态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这个新的角度入手或许能够让这个领域的研究走的更深入。

而对于平常人来说,贯彻实行优生优育,并且在孩子出生之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保障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方式。

具体内容摘录2: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连续的,又是分阶级的,每个阶级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p82)

我的思考:

皮亚杰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识发展理论家,他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指引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道路。

在这个阶段,儿童出生到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

在这个接单,儿童的反射联系非常频繁,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习惯性动作,例如吮咬手指、吮吸奶头等,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孩童的这些习惯性动作,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咬指甲或者是抓到不能入口的物品要即使制止。

到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时期(2到7岁)儿童出现象征性功能,用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东西去象征一些相对复杂的事物,这个

时候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玩具,让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个时期丰富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的思维又受到知觉到的事情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个是发展特点不可避免。

等到了第三阶段(7到11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就有了进步,出现了守恒性也就是可逆性,举例来说当相同数量的珠子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里面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就能意识到两个杯子里面的珠子数量是一样的,而小一些的孩子则会认为高一些的杯子里面的珠子多或者是直径更大的杯子里的珠子更多一些。

这个时期的的孩子同时也学会了群集运算,学会自己所见的事物分类处理。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此时儿童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试着通过假设进行推理。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但是由于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成长的,过多强调了生物学的因素作用,对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有所轻视,因此后来出现了信息加工理论,结合了认识过程中感性的部分和理性部分,最终形成了信息加工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的“新皮亚杰学派”研究和重视教育作用、重视应用性与整体性研究。

这说明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来自于实践,并且与时进步,不断更新,才能更加丰富地发展理论。

具体内容摘录3:

信息加工系统的有些方面并不随着年龄而变化。

儿童与成人一样有感觉登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有些东西一旦进入长时记忆,年幼儿童记住它十分容易。

然而,为什么说承认信息加工要比儿童好呢?

记忆结构起了什么变化?

什么特征被改变了?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

(p103)

我的思考:

有足够证据表明,年幼儿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言语材料比成人少,并且和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很少主动复述材料,及时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

原因简单来说一个是因为年幼的儿童记忆材料相对于年长儿童少的多,二是因为年长儿童会主动将脑海中的材料整合归纳成几个范畴,年幼儿童则不会。

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年幼儿童的教育和年长儿童的教育需要分别对待。

在年幼儿童得得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运用复述和强调策略,来巩固短时记忆,形成长

时记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

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一般记在学习之后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后就会记得很牢。

并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复述方式例如背诵、抄写、默写、朗读等,还要加入趣味性较高的方式例如开展短剧表演,诵读比赛等,内容也要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太过抽象的儿童理解不了。

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自己上课的尺度,了解儿童能接受的范围,既不能轻视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又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能力。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和归纳。

毕竟教授知识不是教师的最大任务,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能力。

具体内容摘录4:

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

惟权威型父母是较为理想的父母,当然,这要视儿童所在社会化目标和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定。

(p207)

我的思考:

父母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

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