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 04 赤壁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789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必修1 04 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1 04 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1 04 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1 04 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1 04 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必修1 04 赤壁赋.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1 04 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必修1 04 赤壁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必修1 04 赤壁赋.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104赤壁赋

赤壁赋

本课话题 ——乐观豁达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点评】 谪居的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情于山水明月,用乐观驱散了阴霾,用旷达消蚀了挫折。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李白一生充满乐观情怀。

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种乐观的情怀,让诗仙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终豪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即使是寂寞失落之时,也要“花间一壶酒”,用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乐观。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

——朗弗罗

2.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华盛顿

3.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

4.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杨万里

5.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

——瞿秋白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壬戌(  )(  ) 属客(  ) 窈窕(  )(  )

冯虚御风(  )桂棹(  )舳舻(  )(  )

倚歌而和(  )愀然(  )酾酒(  )

山川相缪(  )横槊(  )渔樵(  )

江渚(  )匏樽(  )蜉蝣(  )

【答案】 rén xū zhǔ yǎo tiǎo pínɡ zhào zhú lú hè qiǎo shī liáo shuò qiáo zhǔ páo fú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山川相缪(    )

(3)举匏尊以相属(    )

【答案】 

(1)“冯”同“凭” 

(2)“缪”同“缭”,连结,盘绕 (3)“尊”同“樽”,酒杯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望

(2)歌

(3)如

(4)属

(5)绝

(6)于

(7)而

(8)之

(9)其

【答案】 

(1)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动词,眺望,向远处看/形容词,有名望的

(2)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曲调

(3)动词,往/动词,如同/动词,及,比得上

(4)动词,音(zhǔ),致意,引申为劝酒/名词,音(shǔ),类/名词,音(shǔ),等,辈

(5)动词,断/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副词,非常/副词,达到极点

(6)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到/介词,被/介词,比

(7)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8)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代词,指后文的“歌”/代词,代“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9)代词,它,指“一苇”/代词,它的,指洞箫/代词,它,指箫声/代词,他,指曹操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_______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________

(3)顺流而东也(    )________

(4)扣舷而歌之(    )________

(5)下江陵(    )________

(6)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

(7)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

(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

(9)哀吾生之须臾(    )________

(10)击空明兮溯流光(    )________

(11)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向西、向东 

(2)名词作状语 向南 (3)名词活用为动词 向东进军 (4)名词活用为动词 唱歌 (5)名词活用为动词 攻下 (6)名词活用为动词 打渔、砍柴 (7)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8)动词的意动用法 使……舞动,使……哭泣 (9)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哀叹 (10)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1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发白,发亮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

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

美貌的女子。

【答案】 

(1)天上的斗宿(南斗)和牛宿,星宿名。

(2)白茫茫的水汽。

(3)浩荡渺远的样子。

(4)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固一世之雄也(    )

译文: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译文: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译文:

                                    

(4)何为其然也?

(    )

译文:

                                    

(5)而又何羡乎!

(    )

译文: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译文: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译文:

                                    

(8)凌万顷之茫然(    )

译文:

                                    

(9)客有吹洞箫者(    )

译文:

                                    

(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译文:

                                    

(11)渺渺兮予怀(    )

译文:

                                    

【答案】 

(1)判断句 (曹操)本是一代盖世英雄。

(2)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3)被动句 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击败的地方吗?

(4)宾语前置句 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

(5)宾语前置句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6)状语后置句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之下游览。

(7)状语后置句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8)定语后置句 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9)定语后置句 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10)省略句,谓语“如”省略 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11)主谓倒装句 我的思绪十分悠远。

[常识·速览]

豪放词派开创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之子,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最后北还,病死常州。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诗代表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春夜》《荔枝叹》

词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散文代表作

《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治所。

诗人在废黜黄州的困顿中,并没有真正心灰意冷。

旷达的胸襟使他随缘自适,善于处变,并不忘时时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

[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出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 ①乐观旷达 ②悲 ③议论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

致意,引申为劝酒

B.白露横江白露:

白色的露水

C.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

D.纵一苇之所如如:

【解析】 B项,“白露”应为“白茫茫的水汽”。

【答案】 B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作者通过吟诵《诗经》篇章来表现自己在明月美景下的情致,极富韵味。

B.“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之情。

C.在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任一叶扁舟在茫无边际的江面上漂荡,委婉表达了贬谪后失意茫然的心情。

D.本段写作者与客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示了作者身心与自然相融合,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 C项,“失意茫然”不当,第一段主要写作者置身美景中的喜悦之情。

【答案】 C

二、阅读课文2至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客悲原因的一项是(  )

①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泣孤舟之嫠妇 ④哀吾生之须臾 ⑤知不可乎骤得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D.①③⑥

【解析】 ②表达物是人非、英雄不再的感慨,④哀叹人生短暂,⑤是理想不能实现的伤感。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歌词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B.第2段的“悲”是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的。

作者借助夸张,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音调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C.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然客人表现得极为悲伤,但作者的心情极为欢畅,二者形成对比。

D.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人物,是描写;再由“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最后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抒情。

【解析】 C项,第3段中的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一面。

这是作者借客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答案】 C

三、阅读课文4至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作者达观态度的一组是(  )

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⑥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A.①②⑤B.③⑤⑥

C.③④⑥D.①②④

【解析】 ③⑤是作者客观陈述自然现象,⑥描述主客宴后的情景。

这三句话都不能体现作者达观的态度。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4段中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B.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

既然客观世界如此,我们就没必要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

C.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人就会得到思想上的解脱。

作者认为解脱的真正出路在于“清风明月”,故应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D.本文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飘飘欲仙的快乐,也暗示自己被贬谪黄州后消极归隐的思想。

【解析】 D项,本文结尾,暗示了作者自己虽遭迫害被贬黄州,但并不消极的人生态度。

【答案】 D

[话题·互动]

话题:

对于作者在文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说他是消极的,有人说他是达观的,你是如何认为的呢?

学生甲:

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

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的心情,酒酣耳热后凄怆的洞箫声与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

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也没有变。

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

从这儿,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是达观的吗?

我的观点:

                                    

                                    

                                    

                                    

                                    

观点一:

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既有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消极,也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达观。

[壬(rén)戌: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既望:

十六日。

既,过了。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苏子:

苏轼自称。

泛:

飘浮。

兴:

起。

属(zhǔ):

通“嘱”,劝酒。

明月之诗:

指《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一说指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

窈窕(yǎotiǎo)之章:

《月出》首章中“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句子。

一说指《诗经·周南·关雎》首章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

少焉:

不一会儿。

斗牛:

斗宿、牛宿,都是星宿名。

斗,也称“南斗”;牛,也称“牵牛”。

白露:

指白茫茫的水汽。

横:

笼罩。

纵:

任凭。

一苇:

一片苇叶,指小舟。

如:

往。

凌:

越过。

万顷:

指广阔无边的江面。

茫然:

形容江面旷远迷茫。

冯(pínɡ)虚:

凌空。

冯,同“凭”,乘。

虚,太空。

御:

驾。

遗世:

遗弃尘世。

羽化:

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

[扣舷:

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桂棹(zhào)兮兰桨:

棹与桨都是划船的工具,前推的叫桨,后推的叫棹。

空明:

月光下江水明澈。

渺渺:

悠远的样子。

予怀:

我的心。

美人:

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

常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洞箫:

即“箫”。

箫管上下直通,故称“洞箫”。

倚:

循,依。

和(hè):

伴奏。

袅袅(niǎo):

指洞箫声婉转悠扬。

幽壑(hè):

深谷,这里指深渊。

潜蛟:

潜伏的蛟龙。

舞、泣:

都是使动用法。

嫠(lí)妇:

寡妇。

]

[愀(qiǎo)然:

忧愁凄怆的样子。

正:

整理。

危:

端正。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缪(liáo):

同“缭”,连结,盘绕。

舳(zhú)舻(lú):

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船后掌舵的地方叫舳,船前安棹的地方叫舻。

酾(shī)酒:

斟酒。

槊(shuò):

像长矛的兵器。

渔樵:

打鱼砍柴,名词用作动词。

渚:

江边。

侣、友:

名词意动用法,即“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匏(páo)尊:

用葫芦做的酒器。

匏,葫芦的一种。

蜉蝣(fúyóu):

昆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朝生暮死。

比喻人生短暂。

须臾:

片刻。

挟:

偕同。

遗响:

余音,指箫声。

悲风:

悲凉的秋风。

]

[逝者如斯:

出自《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孔子。

川,河。

逝,往。

斯,这里指水。

盈虚:

指月亮时圆时缺。

盈,指月圆。

虚,指月缺。

卒:

最终,到底。

消长:

消减和增长。

盖:

句首副词,表示假设。

曾:

简直,竟然。

一瞬:

一眨眼。

何羡:

倒装,即“羡何”,指上文的“羡长江之无穷”。

且夫:

发语词,表示另起一个话头。

造物者:

大自然。

无尽藏(zànɡ):

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食:

舒适,引申为享受。

一作“适”。

]

[肴核:

荤菜和果品。

狼籍:

纵横凌乱的样子,也写作“狼藉”。

枕藉(jiè):

互相枕着垫着。

既白:

已经发白,即天亮。

]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

《赤壁赋》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例如文章第三自然段: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三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从而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2.写法指导

如何做到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

写景,又称“景物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抒情,就是抒发作者的感情,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基本形式;议论,就是讲道理,论是非。

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肯定什么或者否定什么。

景物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体现人物性格等作用。

抒情的作用在于以情感人,即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议论性语句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做到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写景要典型,生动。

如《赤壁赋》第一段写景,抓住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突出其静谧、辽阔,生动形象,为下文抒情做好了铺垫。

(2)情感抒发要真挚。

《赤壁赋》中的饮酒放歌,抒发了作者悲凉、幽怨之情,客之悲慨抒发了作者悲哀、消极之情,变与不变的理论表现了作者的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情怀,真挚而动人。

(3)议论要力求观点鲜明,道理深刻。

《赤壁赋》第4段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并从心理平衡的角度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合理解释,有着积极意义。

3.迁移应用

选取你生活中观赏景物的一个场景,写一片断。

注意运用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听 雨

朦胧的睡意里,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悠扬的琴音,穿透耳际。

听,下雨了;是,下雨了。

唯有空灵的雨音,才会有如此的吸引力,令世间生命俱寂、安静,全身心的聆听这天籁之音。

听雨了,安静了。

唯有听雨,往日的浮华才会在淅沥中被细细的雨丝柔柔的洗净,洗净平常日子里的铅华,洗净生命的浮躁。

唯有听雨,忙碌的日子才会如此的安静、休闲;唯有听雨,疲惫的心灵才会真正的属于自己;唯有听雨,思绪才会飘飞,想起童年的朝花夕拾,少年的青葱岁月;唯有听雨,浮躁的心才会稍稍停止追求的脚步,在雨声里小憩。

静静地听雨,一份清灵、一份温馨随之而来。

朋友,让我们打开窗子,静静地听雨吧,静静地聆听天际音符,安享心底的静谧!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艰难困苦及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仍能安之若素。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冷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间,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的悲伤,捕捉到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彻悟了“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多么开阔的胸襟!

多么旷达的精神!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更会经历苦难,但我们只要拥有一颗如苏轼那样豁达的心,就没有转不过的弯、跨不过的坎。

【应用角度】 “心态”“困境与达观”“笑对人生”等。

2.精彩应用

人生之路多坎坷。

人生之舟在岁月的河流上飘荡,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须知“时运不齐,命运多舛”。

泛舟而行,旅途中会有惊涛骇浪、暗礁狂风,面对这一切,我们需要平静的心态——豁达。

豁达是人生宴席上的醅酒,越久越香浓,正如苏轼,被贬黄州,却仍微笑,于是酝酿了《赤壁赋》,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淡然中彰显洒脱。

而贾谊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豁达的心,在人生得意时遭到挫折便一蹶不振,没有了丝毫的锐气,最终郁郁而终,成为千古憾事。

所以说生活的风再大也不怕,命运的雨再大也不怕,只要微笑着豁达地去面对,总有一天会为自己赢得晴天丽日。

[佳作·领悟]

雪野里的精灵

①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真正体味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拜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②那是苔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

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

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

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③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

它的前句喻生命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

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

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④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

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

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⑤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哨采访。

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

我与哨长挟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

这里,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⑥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