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788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

《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docx

宝鸡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宝鸡中学2014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10页,第Ⅱ卷11至12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甚至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

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

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

《庄子》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

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

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

暗示才耐人寻味。

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

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

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中国哲学著作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比如《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老子》,全书只约有五千字。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因此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C.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中国哲学著作的系统推理和论证还不够明晰,他们惯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这些是中国哲学著作简短的原因。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是很明晰,但暗示有余,正因为这样,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这也算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所以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是很正常。

C.照中国的传统,因为言外之意可由读者读出,因此好诗才“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认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

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

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

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

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

彻里曰:

“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遽止之。

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钧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

廷臣顾忌,皆莫敢言。

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彻里辩愈力,且曰:

“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

”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

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

“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他栅②闻之,悉款附。

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

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注】①学田:

旧时办学用的公田。

②他栅:

其他营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常侍左右俾:

使、让。

B.民不胜烦扰胜:

承受。

C.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输:

缴纳。

D.还朝以闻闻:

听闻。

5.以下各组句中,全都表明彻里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3分)

①寒饿且死,宜加赈给②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③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④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

⑤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⑥家资不满二百缗

A.①④⑤B.①②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彻里年幼丧父,富有体恤之心。

曾经跟随太祖东北征战而还,因见军队所过惊扰民生,建议应该给予赈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B.彻里不畏权贵,坚决与之斗争。

桑哥作为丞相,乱用党羽,百姓不胜其苦,彻里痛斥桑哥罪状,皇帝震怒,命侍从打了彻里脸颊。

C.彻里秉公执法,对佞臣毫不留情。

桑哥被诛,彻里奉命前往江南,抄没桑哥同党家产,并将他们在闹市处以死刑,结果大快人心。

D.彻里治军严格,征讨深得人心。

大盗欧狗长期作乱未被平复,彻里带兵征讨,秋毫无犯,对于投降之人多加宽慰,最终欧狗被敷押至军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2)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5分)

9.古人注重用字推敲,个别是之谓诗眼。

请赏析颈联诗眼。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前赤壁赋》)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暗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

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

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

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

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

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

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

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

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

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

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

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

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

且慢!

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

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

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

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

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

“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

“是!

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

“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

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

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

“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

“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

‘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

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

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

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到的技艺。

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

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

“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

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

谢谢。

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

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围绕“暗记”展开故事情节,做暗记,移暗记,寻暗记,除暗记,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

 B.“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

 C.“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一段照应了前文介绍胡笛时所说的“装裱技艺高,人品不错”,也突出了石丁的疑心重,从而反衬出胡笛的坦诚、大度。

 D.“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这段描写表现了胡笛对石丁不信任自己的不屑与不满。

 E.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

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

(2)小说题为“暗记”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析。

(6分)

(3)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结合小说加以概括。

(6分)

(4)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安排合理吗?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何泽慧:

风骨无需雕饰    薛之砚

  10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2006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

“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

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

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从2005年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

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

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

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

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

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

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

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

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

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

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

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

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组的组建。

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

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

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2011年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

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

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

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

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80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这些事件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

  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意长,早在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明确表达自己的心意。

  C.何泽慧将事业与国家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便是真实的写照。

  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这样写旨在说明总是赞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E.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表现她“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2)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

请简要分析。

(3)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开始写起,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特点和作用。

4、文章最后写道:

“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请你结合何泽慧的一生,从“朴素”和“信仰”两个角度任选其一,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伊两国石油公司领导人正式签署了100亿美元的石油进出口合同,双方都表示,无论国际形势怎样变化,都将信守这一君子协定。

B.北京最牛违建业主自2007年起,就在天台上不断施工,建造“小别墅”,其他业主不堪其扰,纷纷搬走,如今这栋楼已十室九空。

C.近年来,电子商务创造了巨大的快递需求,而快递物流又是电子商务金瓯无缺的环节,两者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D.朝鲜在北部地下核试验场悍然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虽然美韩此前宣称可能以特殊方式遏制朝鲜进行核试验,但终因投鼠忌器而作罢。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很多网民认为,让不让座是道德问题,打人则是法律问题,所以打人者一定要受到法律惩罚,不让座的人们,需要社会舆论促使其自我反省。

B.凭借孙杨强大的爆发力,最后50米奇迹般的反超法国队和日本队,从第五名追到第三名,抢到一枚宝贵的铜牌。

C.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D.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公平竞争的好风气。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苍凉,是人在历史中与命运相抗衡之后得到的一个无奈又不甘的结果,

,。

,从而展现出我们人生中那样一种细腻委婉的情致。

①在戏剧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悲剧

②而这种价值的破灭酿成了悲剧的产生

③苍凉为什么也可以是一种美呢

④而是让人超越、玩味

⑤因为它不是让人裹挟其中不可挣脱

⑥它是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A.⑥②①③⑤④B.①⑥②③⑤④

C.③⑤④②①⑥D.⑥②③⑤④①

16.阅读下面新闻,请简要谈谈你对这材料的看法。

(6分)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二中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3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遭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

直到今天,林森浩依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给出一个明确解释,他唯一承认的是,这仅仅是一个愚人节整人“游戏”,以为只会让黄洋肚子不舒服,没想到会致死,他说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负面情绪。

(不超过80字)

答:

17.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上下语意连贯,句式与画线句相同。

(5分)

生活中,我们也一样望闻问切。

高雅的人,望望背影就能望出了他的书卷气;

,;,

;和善的人,握握双手就感知了他的慈悲心。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片宁静的湖泊,面积不大,湖水碧绿,偶尔有鱼儿浮出水面吹个气泡,旋即逃遁了。

一位老人家坐在湖岸边怡然自得,一根烟抽完收一次网,总能在3至5次的几率中捕获一尾鲫鱼,微微泛黄的鱼背,体态丰盈饱满,鲜活乱蹦。

老人家的捕鱼工具,简单到令人咋舌,五根发黄的竹子,一张缝缝补补千百次的旧渔网。

再看老人家捕鱼的方式就是傻瓜式的收网,每次老人家抽完烟,旋即收网,收网的方式就是拉一下系在竹竿一头的绳子。

阿基米德曾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老人家无意地运用了这一方法,用四根竹子支撑起一张渔网,再用一根竹子做支点,一头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