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8446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docx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docx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何为数据?

何为信息?

信息和数据有何区别?

所谓数据是由原始事实组成的。

要表示数据通常有三个方面事情要做:

数据名称、数据类型、数据长度。

当原始事实按照具有一定意义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在一起时,它就成了信息。

信息是按一定的规则组织在一起的数据集合,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而产生的。

这种组织规则和方式具有超出数据本身以外的额外价值。

2、什么叫系统?

五个基本要素?

特性?

有哪几类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元素(部件)有机集合而成的,能够执行特定功能的综合体。

五个基本要素:

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

特性:

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稳定性,相似性。

按抽象程度分类:

概念系统,逻辑系统,实在系统

按系统功能分类:

社会,经济,军事,企业管理

按与外界关系分类:

封闭式与开放式

按系统内部结构分类:

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3、什么是系统方法?

什么是系统观点?

说出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兼顾、使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

所谓系统观点,就是不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把一个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把一个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着的综合体,从整体上追求系统的功能最优。

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的主演步骤:

①定义问题:

列出一个或一组希望达到的目标

②列出资源和约束:

供选择的技术或手段以及每个系统所需的“成本”或资源

③给出方案:

一个或一组数学模型

④评估被选方案

⑤选择最佳方案并实施

⑥总结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4、什么是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可以输入、处理、输出数据和信息,并提供反馈、控制机制以实现某个目标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集合。

5、什么叫管理?

如何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管理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是管理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对各种资源和实践环节进行规划安排、优化控制的总称。

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工具和手段,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存储和传递等功能,同时具有预测、控制、组织和决策等功能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①它是一个人——机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需要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系统的长处,一些工作由计算机系统处理,一些工作要由人进行处理,使人和计算机系统和谐工作。

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它是人和信息技术的综合体,也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综合体。

③它是一个动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软件产品,因此它具有其他产品所具有的生命周期的特点。

6、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①信息处理功能。

②预测功能。

③计划功能。

④控制功能。

⑤辅助决策功能。

7、事务处理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支持每日的运作

有很高的效率,能完成对大量数据的处理

逻辑关系简单

重复性强

能支持许多用户

8、你认为哪些主要学科有助于理解管理信息系统?

首先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的发展,它是产生本学科的直接原因

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又是依赖于现代技术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管理活动中大量的、复杂的数据,没有现代技术的支持是难以完成数据的加工处理的。

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预测和决策功能,必须运用数学和运筹学的方法和模型来解决。

此外,管理信息系统还从哲学、系统理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行为科学等学科吸取了有用的观点、概念和方法。

第二章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由哪些特点?

①经济全球化

②现代技术更新加快

③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④“虚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2、试述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①管路体制和理化

②管理方法科学化

③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④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的支持

(一)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

1.支持计划编制工作

2.支持对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

3.支持计划的基础——预测

4.支持计划的优化

(二)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的支持

(三)信息系统对领导职能的支持

(四)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

4、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①情报阶段:

包括找出、识别和确切地表述需要做出决策的问题或情况,即确定决策目标,也就是决定要对什么做决策。

②设计阶段:

我们要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也就是要开发实现目标的替代方案。

③选择阶段:

我们要对在设计阶段开发的各种替代方案进行评估,从中选择一项。

④执行阶段:

就是将以选择的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

5、决策的类型

按指定决策的组织层次分:

战略,管理,业务决策。

按问题的结构程度分:

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

6、企业信息化如何定义?

简述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①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企业信息化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过程。

②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

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开发信息资源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在企业信息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③信息化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

信息化作为一种时代进步的推动力,突破了信息科学和技术的范畴,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④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就在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⑤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循序渐

行和反馈控制管理过程。

⑤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自动化,尽可能抛弃手工管理过程。

9、为什么某些组织理论家认为有的企业不再需要中层管理者?

竞争日趋激烈和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缩短,迫使企业不得不简化管理层次,裁减管理人员。

管理层次过多,虽然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但是信息沟通容易受阻,被管理者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

也正因此,扁平化企业组织结构才应运而生,它能够实现信息迅速传递、决策准确及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1、简述数据库设计的过程。

①用户需求分析

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它是整个数据库设计过程的基础。

②概念结构的设计

概念模型的设计是不依赖于任何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它是对用户需求的归纳,能够方便、准确地表示出信息世界的常用概念,与具体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无关。

③逻辑机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模型从E-R图转换成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一般是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

④物理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是为数据模型在可用的硬件设备上确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方法,并建立索引等。

3、什么是数据仓库?

它与传统的数据库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数据仓库是支持管路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变化的,但信息本身是相对稳定的数据集合。

数据仓库将来自不同数据库的信息结合在一起。

市局仓库将企业中各个业务数据库中的信息结合起来,数据仓库只包含与用户进行决策有关的信息。

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信息使用一系列二维表来表示的,而在数据仓库中,不是这样,大多数数据仓库都是多维度的,即它们包含若干层的行和列,称为多维数据库。

在企业中,大多数数据库是面向事务对象是我,而数据仓库不是面向事务对象的,它们是用来支持企业中各类决策任务的。

4、什么是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的过程是什么?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抽取出有效的、新颖的和潜在有用的知识的过程。

数据挖掘的过程一般由三个主要的阶段组成:

数据准备、挖掘操作、结果表达和解释。

第四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概述

1、ERP的发展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中期——MRP(物料需求计划)

2.20世纪70年代中期——反馈功能的闭环MRP

3.20世纪80年代初期——MRPII(制造资源计划)

4.20世纪90年代初期——ERP(企业资源计划)

2、ERP的主要作用

1.提供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业务数据和资料共享

2.理顺和规范业务流程

3.分析手段更加规范和多样,减轻了工作强度

4.加强内部控制

5.通过系统的应用自动协调各部门的业务,使企业的资源得到统一规划和运用

6.帮助决策

第七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1、总体规划的任务

(1)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

(2)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3)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开放的可行性

(4)制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2、总体规划的特点

(1)系统规划是面向全局、面向长远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结构化程度较低。

(2)系统规划是高层次的系统分析,高层管理人员是工作的主体。

(3)系统规划不宜过细。

系统规划的目的是为整个系统确定发展战略、总体结构和资源计划,而不是解决系统开发中的具体问题。

(4)系统规划是企业规划的一部分,并随环境发展而变化

3、总体规划的原则

1.支持企业的总战略目标

2.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

3.摆脱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结构的依从性

4.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

5.便于实施

4、总体规划的步骤

(1)确定总体规划的性质。

(2)收集相关信息。

(3)进行总体战略分析。

(4)定义约束条件。

(5)明确规划目标。

(6)提出未来的略图。

(7)选择开发方案、提出实施进度。

(8)通过总体规划。

5、总体规划的方法

(一)关键成功元素法(GSF)

1.识别目标。

2.识别GSF。

3.识别性能指标。

4.数据字典定义

(二)战略目标集转化方法(SST)

战略规划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信息系统战略目标的过程

(三)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从企业目标入手,逐步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

它摆脱了管理信息系统对原组织结构的依从性,从企业最基本的活动过程出发,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决策所需数据,然后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

作用:

①确定出未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整个系统的子系统组成以及开发这些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②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工作步骤:

1.准备工作。

2.定义企业管理目标。

3.识别管理功能。

4定义企业过程。

5定义数据类。

6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6、三种方法的比较

1.关键成功因素法:

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利于确定企业的管理目标

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从组织的各类管理者的角度识别管理目标,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它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前者。

3.企业系统规划法:

最大特点是具有比较强大的数据结构规划功能,它全面展示了组织状况、系统或数据应用情况及其差距。

可以帮助众多管理者和数据用户形成组织的一致性意见。

7、信息系统的初步调查的内容

1.新目标的目的和要求。

2.组织结构的概况。

3.现行系统的运行情况

8、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技术可行性。

2.经济可行性。

3.社会可行性

第八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1、信息系统开发的策略

1.自行开发。

2.委托开发。

3.合作开发。

4.利用现成的软件包开发。

5.信息系统外包。

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

(一)结构化开发

基本思想是: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特点:

①系统观点

②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应得的成果。

③自顶向下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的系统实施。

④工作成果文档化,文档资料规范化、标准化。

五个阶段:

1.规划2.分析。

3.设计。

4.实施。

5运行和维护。

优缺点:

①优点:

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密切结合,更强调自顶向下的观点,更强调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即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

②缺点:

系统的开发周期太长;不大符合人们循序渐进地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工作劳动量非常大,有时会造成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适用范围:

大系统或系统开发缺乏经验的情况

(二)原型法

根据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快速开发出一个原型系统,并提供给用户,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直至实现新系统。

开发步骤:

①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

②开发初始原型系统

③对原型进行评价

④修正和改进原型系统

优缺点:

优点

1.认识论上的突破

2.改进了用户和系统设计者的信息交流方式

3.用户满意程度提高

4.开发风险降低

5.减少了用户培训时间,简化了管理

6.开发成本降低

缺点

1开发工具要求高

2解决复杂系统和大系统问题很困难

3管理水平要求高

适用范围:

①用户事先难以说明需求的较小的应用系统。

②决策支持系统。

③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三)面向对象法

基本概念:

1对象:

是现实世界中具有相同属性、服从相同规则的一系列事物的抽象,也就是将相似事物抽象化,其中的具体事物称为对象的实例。

②对象的属性:

是指描述对象的数据,可以是系统或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数据类型。

③类:

是具有相同属性和相同行为描述的一组对象。

④行为:

是指一个对象对于属性改变或消息(message)收到后所进行的行动和反映。

4关系:

是指现实世界中两个对象或多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特点:

①封装性②抽象性③继承性④动态链接性

四大阶段:

1.分析阶段。

2.设计阶段。

3.实现阶段。

4.运行维护阶段。

优缺点:

优点:

以对象为中心,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结构的转换,缩短了开发周期

缺点:

需要一定的软件支撑,并且在大型开发中不进行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自直接采用自底向上的开发,同样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训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

3、CASE

定义:

是计算机技术在系统开发活动、技术和方法中的应用,是软件工具与开发方法的结合体。

CASE工具:

是指能够支持或使结构化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中一个或多个阶段自动化的计算机程序(软件)。

CASE的目的:

使开发支持工具与开发方法学统一和结合起来;通过实现分析、设计与程序开发、维护的自动化,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效率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最终实现系统开发自动化。

CASE环境的特点

①在实际开发一个系统中,CASE环境的应用必须依赖于一种具体的开发方法。

②CASE只是一种辅助的开发方法。

③由于CASE环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开发系统的软件基础。

(二)CASE采用的软件工具

①查询语言

②报表生成器

③图表软件

④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

⑤应用软件包等

4、系统分析的任务

1.分析用户要求2.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3.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分析4.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5.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6.提出系统分析报告

P220~232五个图

5、代码设计

代码的功能:

1.识别2.分类3.排序4.特定含义5.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

代码设计的原则

⑴唯一性

⑵标准化与通用性

⑶合理性

⑷稳定性

⑸可扩充性与灵活性

⑹具有规律性

⑺简洁性

代码的分类:

1.顺序码2.区间码3.表意码4.合成码

6、代码设计的步骤

1.确定代码对象。

2.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

3.确定代码的种类和类型。

4.考虑检错功能

5.编写代码表

7、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

1.硬件获取2.软件获取3.用户准备4.人员的平庸5.场所准备6.数据准备7.安装8.测试

9.试运行10.用户验收

8、系统切换的三种方式的优缺点

直接方式:

简单,人员、设备费用很省,但风险较大。

平行方式:

需要双倍人员,设备,其费用比较大,可靠性大大提高,风险较少

逐步方式:

即可避免直接方式的风险,又可避免平行方式的双倍费用,不足是接口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