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史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8298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建史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建史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建史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建史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建史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建史读书笔记.docx

《城建史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建史读书笔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建史读书笔记.docx

城建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在法国尼斯NIZZA地区考古发现的迄今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的原始人聚居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建筑

卡纳克神庙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古建筑物之一,也是埃及最大的神庙。

第二章       古埃及的城市

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 城西为奴隶区,城东有集市。

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

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  城市分北、中、南三个部分

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

1、 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 出现最早的城市功能分区3、 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4、 进行了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第三章 古西亚文明

乌尔城:

公元前3000年,苏马连人和卡德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设了一些城市。

乌尔城约建于公园前2000~2100.城市平面呈卵形,有城墙与城壕(宫殿庙宇和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西北高地,有厚墙围绕)

三个文化中心:

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

古墨西哥地区:

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

古玛雅地区:

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

著名的马丘比丘(MACHUPICHU)遗址

特奥蒂瓦坎城:

天神降生之地、印第安文明发祥地、太阳神、月神和羽蛇神崇拜、雄伟的庙宇建筑

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在新巴比伦时期城市商业十分活跃,称为东方贸易的中心(跨幼发拉底河,筑有两重城墙。

以乌尔都克神庙为中心)

第五章 古希腊的城市

四个历史时期:

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古典时期为古希腊文化的代表 荷马时代以后,公元前8至6世纪,是古希腊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经济剧烈变化和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

爱琴文化的代表---克里特岛与迈西尼岛

圣地建筑群:

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

卫城:

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雅典卫城:

在一个陡峭的高于地面70~80米的山顶上,卫城发展了民间的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是三向量的实体各个建筑物是处于空间的关键位置上,从卫城内可以看到周围山峦的秀丽景色。

它既考虑到置身其中时的美,又考虑到从城下四周仰望时的美。

其视觉效果均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来设计的。

德尔斐(Delphi)的阿波罗(Apollo)圣地就是这类圣地的代表。

它顺应地势、修建了曲折的道路,沿路布置了许多小小的建筑物

雅典卫城建设的主要目的

第一,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炫耀它的霸主地位;第二,把卫城建设成为全希腊的最重要的圣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来,以繁荣雅典;第三,给各行各业的自由民工匠以就业的机会,建设中限定使用奴隶的数量不得超过工人总数的25%;第四,感谢守护神雅典娜保佑雅典在坚苦卓绝的反波斯入侵战争中赢得的辉煌的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工匠的积极性很高。

雅典城:

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

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

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

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

在☆米利都城的实践:

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

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道路采用棋盘式路网。

中心开敞空间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

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

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

☆普南城: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于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执政时进行了彻底重建。

城市背山面水,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

结合地形,建起自上而下蜿蜒的城墙。

第一层最高为底米特神庙。

第二层是雅典娜波利亚斯神庙。

第三层是市场、鱼市场以及会堂。

第四层最低,建有竞技场、体育馆。

7条东西街道,15条南北台阶式步行街。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但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间有计划的配合。

第六章

古罗马的历史分为3个时期:

伊达拉里亚(前750~前300);罗马共和时期(前510~前30);罗马帝国时期(前30~476)从前395年开始,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建都在君士坦丁堡,西罗马建都于罗马城,西罗马于476灭亡 东罗马发展成拜占庭帝国(封建制)

罗马营寨城:

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在道路交叉处修建神庙。

☆共和广场:

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

建筑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协调,规模更大。

广场开放、轴线对称。

☆罗马帝国广场:

在罗马共和时期,共和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

帝国广场是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约300米左右。

帝国广场建筑群之间以垂直轴相交。

营寨城:

提姆加德、兰培西斯和阿奥斯达:

帝国时期所建,规划布局共同特征是按照罗马军队的严谨的营寨城方式建造的城市有两条相互垂直的大干道成十字交叉或十字相交,在交叉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

第七章  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一、城市是自发成长的;

三大起源类型:

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  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二、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

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四、中世纪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五、中世纪城市与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

六、建筑群具有美好的连续性、丰富感与活泼感,给人以良好的美的享受;

七、城市的弯曲街道既可以挡冬季寒风,防夏日暴晒,又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丰富的城市景观:

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建筑体量/色彩/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内,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红色的锡耶纳、黑白色的热那亚、灰色的巴黎、色彩多变的佛罗伦萨和金色的威尼斯等。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早期):

是当时意大利纺织业和银行业比较发达的经济中心。

平面呈长方形,路网较规则。

以市中心西格诺利亚广场著称。

是一个象征共和国独立带有纪念意义的市民广场。

广场上有市政厅,塔楼高达95米,作为城市的标志。

威尼斯(文艺复兴晚期):

意大利最强大最富庶的城市共和国。

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主要港口,也是意大利中世纪最美丽的水上城市。

有世界著名的圣马可广场。

(拜占庭式的圣马可教堂)钟塔、总督府、狮子雕像,两个立柱。

锡耶纳:

意大利著名城市。

由几个行政区组成的,每一区有自己个别的地形和小广场。

广场上有一座显著的、处于中心位置的市政厅和高塔。

第八章    俄罗斯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首都君士坦丁堡:

有水陆防御工事,城墙高耸,碉堡林立。

座落在马尔马拉海西岸,黄金角的一个海拔100米的丘陵上,市中心颇为壮观,有中央大道连贯六个广场。

市中心区由王宫、圣索菲亚教堂(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拜占庭帝国极盛时期的纪念碑)、奥古斯都广场及竞技场组成。

第九章

巴格达:

于762年奠都,于766年建成。

城市平面为圆形,是太阳的象征,直径2.8公里,占地600公顷,有四座城门。

(清真寺)

撒马而罕:

中世纪城市,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宗教中心和通商大道,最著名的市中心列吉斯坦有三个高等经济文学院组成的建筑群。

广场的三个面是3个神学院的正立面。

安守阁:

在名古屋。

武备森严。

第十章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建筑理论与建筑活动:

1934年画家乔托被任为佛罗伦萨的总建筑师。

以后的如米开朗其罗、拉佩尔都有贡献。

阿尔伯蒂继承了古罗马建筑师威特鲁威的思想理论,主张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合理的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而且结合军事防卫的需要来考虑街道的布局。

(“便利与美观”)

阿尔伯蒂的《论建筑》一书,从城镇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和土壤着手,对合理选择城址和城市及其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了探讨。

其典型模式是,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中心通常设教堂、宫殿或城堡。

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2体进行组合。

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的“帕尔曼·诺伐城”

罗马(文艺复兴盛期)市政广场:

米开朗其罗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早的按轴线对称布置的广场之一。

平面成对称梯形。

(元老院27米、档案室20米、博物馆1540年20米、古罗马皇帝骑马像)广场入口的大台阶,以锐角向上面放大,元老院的一层做成基座式的,上两层用巨柱式柱子,使两侧的建筑物从平地起来的巨柱式柱子对比下,显得比实际更高、更为雄伟。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广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广场是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伯尼尼设计,以方尖碑为中心,两侧为喷泉,梯形广场和198米长的圆形广场连接。

巴洛克时期的广场还有罗马的西班牙广场,封闭式广场有纳伏那广场。

第十一章

这个时期法国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

广场

巴黎城市改建:

绝对君权最伟大的纪念碑是对着卢佛尔宫建立的一个大而深远的视线的中轴,延长丢勒里花园的轴线,向西稍偏北延伸,

凡尔赛的建设:

路易十四重建,东面是凡尔赛城。

占地面积为1500公顷,强烈的轴线、对称的平面、十字形水渠以及用列树装饰的道路造成无限深远的透视,反映了法国的王权,超越自然的思想。

法国广场建设:

巴黎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的规划。

广场周围的环境以及广场与广场之间的联系。

有巴黎旺道姆广场(路易十四)正方形的、封闭的、周围一色的,三层:

底层为劵廊,廊里设店铺。

巴黎协和广场(路易十五)。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分布的不平衡带来了城市建设的种种矛盾

1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居住条件恶化;

2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布局混乱)

3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阶级对立,两级分化极端严重)

4城市的盲目扩张,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5提供了更多的公共设施,城市物质生活条件高了,但是大量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6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

城市景观质量下降。

英国的园林:

18世纪30年代由英国造园学院发起的园林设计革命,开创了完全自由的风景园林,抛弃了欧洲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

19世纪后半叶发生了城市公园运动。

拿破仑第三时期(1853-1870)---欧思曼巴黎改建计划

内容---十字干道和环路;持续17年的道路建设;重视市中心/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大量的绿化建设;城市中心---分区设置中心(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市政设施建设的近代化(相当完善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并且改善了自来水供应,增加了水压);缺失---贫民问题、内外交通衔接矛盾

意义:

未能解决城市的工业化提出的新的要求,未能解决城市贫民问题。

对因国内和国际铁路网的形成而造成的城市交通障碍也未能解决。

但欧斯曼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有重要意义。

促进了巴黎城市的近代化。

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

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第十三章

殖民地的一般特征:

1、城市平面简单,一般为方格形路网;2、殖民统治者对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都无科学预测。

第十四章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早期:

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后期:

欧文的“新协和村”社会制度问题、公社、部分的共产主义、规模/格局/组织形式、理想化实践的失败;傅立叶的法郎吉,《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规模/社会大生产/公共生活、基层组织Phalanstere、Godin戈定“千家村”的实践和失败

意义:

解决社会问题(把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实体,把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解决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工作问题)的积极探索、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渊源。

田园城市(社会问题与改革---霍华德《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1989年《明日的田园城市》1902年改名)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

思想内核:

社会改良的主张

空间模式:

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

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降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工业城市

社会生产不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产生原因“工业城市”理论在19世纪末出现;1901年展示了(法国建筑师)戛涅Garnier的工业城市构想;35000人规模;功能分区:

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先进的交通模式;灵活的发展余地;使用最先进的建材---钢筋混凝土。

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在马德里进步的《进步》

带形城市理论:

城市应有一条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该有限制,但是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高速度、高运量的交通性、设施性脊椎---无限的长度

       城市宽度限度---500米的理想

       城乡结合与城市网络

       马德里周边的带形城市

       对城市分散主义理论的影响

第十五章

盖迪斯(苏格兰生物学家)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学科的贡献:

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他首次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他指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地集中,在这些地区,成交的发展造成了一种趋势,是城镇结合城巨大的城市集聚区或称为组合城市。

重视人们对城市的多样化的要求,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须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

城市研究的综合观;区域协同的综合观;勤奋务实的实践观;深切的人文关怀观。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918年芬兰建筑师为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在当时是一种有关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新的理论。

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城市的位置上,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

这些腾出来的大面积用地应用以开辟绿地。

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可做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则作分散的布置。

大赫尔辛基规划和附近半独立城镇。

格利芬的堪培拉(“田园城市”)规划:

1911年4月,国际竞赛中标方案;30平方公里/2.5万人、南政北住;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把自然风景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广场、放射道、蛛网路。

在堪培拉西部筑了个水坝;把莫朗格罗河懒腰切断,形成一个人工湖,将城市分成南北两部分,用两座大桥连接。

南部以“首都山”为轴心,北部以城市广场为轴心。

市内山光水色相互掩映。

一条条道路向四周伸展,同一层层街道交织成“蛛网”。

十分壮观!

柯布西埃的规划理论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的《阳光城》

(1)其人:

现代建筑大师,上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建筑师中一位狂飙式人物城市规划观点:

1、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家居,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

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中心商业区的集聚功能;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3、合理分布城市各区的密度。

降低市中心的建筑密度和就业密度,以减弱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4、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不知在地面以上。

(美国建筑师斯泰恩)雷德伯恩体系:

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口袋形。

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的,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马里兰、俄亥俄、威斯康星、新泽西)

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实,发展了邻里单位,以此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四面为主要的交通道路,不使儿童穿越。

单位内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并且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以及充分的绿地。

各类住宅都须有充分的日照和庭园。

广亩城市:

城市分散主义最早源自于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都反对现代大城市,主张取消大城市建议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

赖特在1932年发表了《正在消亡中的城市》随后发表了《宽阔的田地》提到了“广亩城市”。

(每户周围有一英亩土地,足够生产粮食蔬菜。

居住区用超级公路相连,提供便捷的汽车交通。

沿着这些公路,他建议规划路旁的公共设施、加油站,并自然地分布在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第十六章

☆大伦敦规划:

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报告。

他吸收了霍华德与盖迪斯等先驱规划思想家门关于以城市周围的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范围的思想。

在这个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提出的组合城市的概念。

“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内圈:

主要改造特征:

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降低居住区用地净密度,近郊全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居住区用地净密度,圈内空地尽量绿化。

绿带圈,宽约8公里,圈内设置森林地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就近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

外圈,主要用以疏散伦敦过剩人口和工业企业。

该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5环10放。

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

是战后英国对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贡献。

它们是现代化城镇中第一批设计完好的步行区。

考文垂市中心商业区采用“平面分隔”,广场建筑群以及商业步行区的建筑与小品造型美观,布局较为完整。

斯蒂文乃奇全是采用步行的城市,从中央步行街分出两条往东的步行街与一条往西的市政广场。

勒·柯布西耶的“邻里单位”是带有商店和公共设施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构成。

第十七章

瑞典新城:

首都斯德哥尔摩于40年代末就开始建设新城,与英国新城不同,英国强调独立自足,而这个都是母城的一部分。

有魏林比是1950规划的第一个新城,位于魏林比区内。

日本新城:

千里新城。

林巴恩步行商业区:

荷兰保持了建筑与城市结合的优良传统,成功地塑造了位于市中心的林巴恩步行商业街的建筑形象。

是平面型的布局。

☆印度昌迪加尔:

是印度旁普邦的首府,1951年进行规划并开始建设,由勒·柯布西耶修订,他以城市形态象征生物形体的构思,构成了城市总图的特征,整个城市有明确的分区,主脑为行政中心,孤立于城市的北缘之外,商业中心位于全城中央,象征城市的心脏。

神经中枢位于主脑附近,为博物馆、图书馆等等,地处风景区。

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宛如右手。

工业区位于东南侧,宛如左手。

水电系统似血管系统,分布全城。

道路系统构成骨架。

室内建筑像肌肉贴附。

留作绿化用的间隙空地似肺部呼吸系统。

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规划模式,反映了1933年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

(社会分化,邻里单位面积大体相近,脱离国情,布局机械,建筑距离过大,广场空旷单调,形成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亦不够亲切。

☆巴西利亚:

1956年,巴西名建筑师科斯塔。

内容:

规划人口50万,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

城市平面模拟飞机形象,象征巴西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国家。

机头是三权广场(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机身(长约8公里)是城市交通枢纽,两翼为长约13公里的弓形横轴,沿着“八”字形帕拉诺河湖畔展开,这里是商业区、住宅区、使馆区。

尾部是文化区和体育运动区,其末端是为首都服务的工业区和印刷出版区。

城市主轴和两翼成十字交叉,象征巴西是天主教国家。

(交通设计是现代化的,货运专用线,步行交通设置地下通道和步行街,主干道交叉点设置大型立体交叉。

为突出城市个性:

一、运用高速公路先进技术,二、运用公园绿地湖泊等美化设施,三、处理好东西主干道的空间布局和突出三权广场上的宏伟建筑群。

)缺乏人情味、缺乏亲切宜人、雍容和蔼的气氛。

☆城市集聚区:

荷兰兰斯塔德和联邦德国莱茵-鲁尔是欧洲两个最大的城市聚集区,亦即多中心城市地区。

兰斯塔德(包括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位于荷兰西部,其主要特点是把一个大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分开又联系的有机结构。

突出特点是“多中心”性质。

联邦德国莱茵-鲁尔是个复杂的多中心的城市聚集区。

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对人的关怀与对社会的关注):

1955年在阿尔及尔召开国际现代建筑师会议第十小组的成立大会。

会议批评了CIAM的旧思想和观点,提出了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关于城市和建筑的新思想新观点。

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簇群城市(史密森最早提出),这是第十小组关于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综合体现。

第一章

原始居住形式: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在靠近河流的较高台地上,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低下,水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水的墩上。

城市的产生:

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度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与国外大部分情况相一致

第二章

我国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附近发现商代的一段夯土和大片遗址

城与市及城市:

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

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

[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

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

第三章

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

高毋近阜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第四章

汉都成长安:

汉袭秦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城市共12个城门。

城东北为手工业作坊、城南直至曲江池,汉长安有9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

六市在道东,三市在道西。

一般的居住地段称为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1有60闾里,

第五章

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

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水经注》载“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

特点:

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铜爵、金虎三台。

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

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半部,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