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8258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地理部分课标卷标准解析版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评析及解析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胡朝阳老师

一、2011年高考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评析

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整体难度和去年相比,有所降低,题目不偏、不怪、无“超纲”内容。

“知识抽样,突出主干,能力立意”的命题特征在试卷中表现明显。

本套试题必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

气候特征、产业活动、区域定位及分析、水资源利用、等值线判读分析、地理景观图的阅读与分析等内容。

选考部分考查的主干知识有:

旅游地优势条件分析、崩塌、滑坡的成因、湿地变化及影响。

文综试题又一次让考生们体会到了“新高考”的威力:

题目灵活,注重能力。

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没有特别偏、特别怪,不知道怎么入手的题目。

总体来说,地理考试选材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很好的突出了能力的考查,从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地考查了地理思维,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同时试题有适当的创新,体现新课标改革的精神,在经历了新课标改革后,可以说新课标卷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总体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课标卷有两个方面有变化,一个是从题量上来讲,35道选择题,然后地、政、史三科,一科两道必做综合题,还有选做题,地理是3道,历史4道,加起来48道题,题量增加,阅读量增大,肯定给考生一种无形中的压力。

还有从结构上来讲,课标卷除了前面的选择题,必做的非选择题,后面加了选做题,试题结构有了变化,课标卷的这些变化应该是今后文综考试的重要方向。

第二,从知识考察方面来看,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但不注重知识的覆盖面。

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还是以考主干知识为主,以前的全国卷在地球和地图、自然地理这方面的题量非常重,全国卷把地球知识作为试题区分度的主要方面。

但今年的课标卷这部分内容没有了,而人文地理知识的题量非常大,课标卷选择题自然地理就3个题,而且是地图部分,非选择题也只有第36题的第一小题为自然地理,其余全部属于人文地理部分。

通过分析,发现人文地理题并不好做,选择题中很多选项迷惑性很强,有一定难度,由此就有区分度。

从而看出,课标卷在知识点的考察上不强调覆盖度,命题的点非常集中,主要是工业、农业等。

第三,从能力立意来看,文综考试都强调能力立意,全国卷能力立意的特点是考察深度思维。

今年考察的是新家坡,围绕新家坡水资源短缺这个问题设了三个问题。

2010年全国卷里面考到一个地中海地区的葡萄生产,围绕葡萄设问,问的非常细。

以前高考试题中对尼罗河、刚果河也是进行多角度设问,都体现了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考察非常重视深度思维,围绕一个内容,从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地考查了地理思维,所以深度思维的考察在新课标卷中很有特点。

第四,地理的特点,跟历史、政治有一个共同的区别,那就是图象。

图象阅读能力是地理高考最为突出的要求,今年的试题中第9~11题的地理景观图,第43题的地理剖面图等的阅读有一定难度,整套试题对于图象阅读能力的考察是比较到位的,这也是高考地理有特色的地方。

第五,今年课标卷有一个特点,就是彰显了课改。

主要表现在,第一是试题没有标准答案。

如第36题提到新家坡水资源短缺,问了一个问题,水资源短缺除了新家坡自身修坝,自己解决问题,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再如第37题中国国家500强企业在什么位置,在什么地方,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任选一个地方,让考生分析,为什么选在这儿,这个题没有标准答案,非常开放。

这就是课改的体现。

还有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高考的时候不可能合作,但是自主学习非常明显,因为试题给出一大段文字材料,这个文字材料实际上是让考生自主学习,把材料领会,才能做题,这是自主学习的体现。

还有探究,在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出现考生以前见过或者是做过的题,情境是新的,材料是新的,社会是新的,在这个情况下考生怎么样才能够比较完美的把答案答出来,出了探究思维,没有别的办法可讲,思维程度还是非常难的,比较有挑战性。

第六点,关于热点问题,课标卷面对热点的时候,一直都是冷热点。

今年高考地理试题还是和以往的文综地理试题一样,时政热点仅作为背景材料呈现,让人感觉高考是与时俱进,对于答题没有太多的干扰。

二、2011年高考课标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土厂停产。

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

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B.一般零部件厂C.核心零部件厂D.整车厂

【答案】BC

【解析】该组题从日本地震的热点切入,考察工业联系与工业区位。

该题要结合题内题外知识解答。

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是市场,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

题目材料提供了关键信息: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

在中国建的零部件厂是为中国的整车生产厂提供服务,以降低生产成本。

第1题,在中国建零部件厂发生在地震之前,A不正确。

中国的整车生产使用中国生产的配件,减少运费,成本降低,B正确。

汽车制造厂是资金与技术指向型工业,而不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C不正确。

中国生产的零部件主要是供应中国的整车生产,D不正确。

第2题,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部分核心零部件与主要研发机构仍在日本,地震造成了在日本的核心零部件厂停产,中国的整车生产自然被迫减产,而研发中心主要是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转化为具体的生产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故A不正确,C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

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答案】CDA

【解析】本组题也是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3题,巴西人口比美国少,巴西高原面积广大,适宜大豆种植,“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开发种植较晚是最大的优势,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高,大豆生产区气候条件优越,生产技术水平高,但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所以巴西的增产潜力大是因为可开垦土地多,故C正确。

第4题,巴西大豆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

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便宜,D正确。

第5题,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品种退化”严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确。

中国后备耕地资源少,不能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质量。

【评析】1~5题主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分析的信息。

要正确解答这些题目,必须认真审题,仔细阅读试题材料,回忆所学相关原理,分析试题要求进行推断。

本组题难度不大,但选择项的迷惑性很强,导致考生容易出错。

第1、3题有较好的区分度。

读图1,完成6~8题。

图1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B.55mC.60mD.65m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

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

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B.40mC.90mD.65m

【答案】CCB

【解析】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河流等地理事物联系能力。

第6题,图中最高处海拔在80—85米之间,最低处海拔在20—25之间,所以最大高差无限接近65米,但不能是65米。

C正确。

第7题,①②③④四处,③处等高线最密集,流速最快。

C正确。

第8题,仅从地形因素考虑大坝建在如下图示位置,坝址所在位置的河谷海拔介于45m和40m之间,设计坝高13米,则坝顶海拔应基本与55米等高线持平,由图提供的比例尺可知坝顶长约为40米。

【评析】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

体现高考“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要求。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一般都会重视这个方面的训练,所以考生对这类题型比较熟练,大多数考生能较好地解答本组试题。

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

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

据此完成9~ll题。

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D.P箭头指示北方

lO.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B.河流C.沟D.原地

11.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答案】BCB

【解析】本组题利用青藏铁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读图不清直接影响学生做题。

第9题,该段铁路是上坡,所以铁路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A不正确。

因为该段是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虽然是河谷,冬季河流仍然结冰,B正确。

C、D选项做错的同学很多,尤其是选D的多。

题干中“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只是说“上坡段某处”在拉萨以北,并没有给出拉萨的位置与北方位所在(有点文字游戏的意思),C、D不正确。

第10题,M、N间的堆积物在沟口处,所以是流水从沟里带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C正确。

第11题,如图:

如果是防御坡部位崩塌T设施就不建在沟口处,A不正确。

T设施相当于个隧道,铁路从下面穿过,让沟里的洪水与泥沙从上面流过,对铁路起到保护作用,B正确。

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T设施就与河岸平行,而非与河岸垂直,C不正确。

由上面分析,T设施是为了保护铁路而不是为野生动物留下通道,D不正确。

【评析】本组题也较好体现了地理高考关于“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的要求。

本组题是基于地理景观图的阅读,参照试题文字材料,要求考生建立空间概念,把握住关键信息进行解答。

近年高考试题中,地理景观图逐渐成为呈现地理信息的又一形式的载体。

与其它地图相比,景观图能直接反映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形象、直观、生动、亲切,也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

地理景观是环境的一面镜子,提供的信息量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不仅有利于考查图像判读与信息的提取能力、地理空间的想象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景观欣赏与审美能力,还能考查对基本概念、自然原理和自然规律的理解、推导、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

由于景观图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命题取材广泛,便于考查学生的能力,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科特色,加之情境来源于现实生活,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因此,这类试题越来越受专家和老师的好评,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解题策略:

根据题干和图名信息,分析景观图所承载的地理因素或地理现象的特征及相互关系→从景观图中解读的有效信息与相关问题信息进行匹配,准确理解命题意图、把握解题的要求→调动知识储备或课本相关知识作答。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

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10分)

(2)图8为图6中M水坝的景观。

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

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12分)

图8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6分)

【答案】

(1)(10分)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

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12分)

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

原因:

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

原因:

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6分)

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

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

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

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解析】通过试题文字信息和图中经纬线,可以判断该岛国为新加坡,该国为城市国家,地域狭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通过图示的降水柱状和气温折线,所表达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其特点是高温多雨。

试题材料给出该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从淡水资源问题设问,要求考生针对新加坡的国情分析淡水资源不足的原因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答好此题,就要求考生能回忆起淡水资源的相关概念,可利用水资源的类型以及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相关原理和知识。

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大面积的湖泊,河流短小,且平均海拔不超过15米,地下水资源不足,淡水资源的储存条件有限,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因此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在其较大河流入海口处修建水坝,通过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使坝内的水逐渐降低盐度,由咸变淡。

此外,新加坡还通过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淡水,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势力进行海水淡化,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措施解决其水资源问题。

【评析】区域地图是用来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空间结构及分布规律的最主要方式,主要有区域地形、河流、气候类型、农作物和自然资源、交通干线等各种地理要素的专题地图,也有区域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地理因素叠加图。

利用区域地图可以表现和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即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和土壤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表现人类产业活动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反映自然条件与产业活动之间的联系。

区域地图与地理要素的叠加有助于说明某种地理事物空间结构的分布规律,无疑是考察学生对空间概念、空间联系、空间规律等理解分析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底图是区域地图的必备要素,一幅地图的底图往往由经纬网、海岸线、行政区划界线和河流湖泊组成。

图中的地理要素既可以独立成图,也可以配合使用,构成比较全面的地理定位系统。

在高考试题中有大量的数据型地理位置和描述型地理位置材料和图表,这些图表大多以经纬度或空间距离、面积等数据出现,其中包含的地理信息体现了该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通过分析便可以回答试题中的一些设问。

解答这类问题,要求考生快速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联系区域基本地理特征进行解题。

37.(18分)图9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

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图9

(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8分)

(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10分)

【答案】

(1)(8分)

分布不均衡。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2)(10分)

举例。

优势条件。

(说明:

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

【解析】本题给出的是“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第1小题是要求通过对地图的阅读,描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的特点。

这是一种“看图说话”题型。

第2小题是一道开放性设问题,考察学生对工业企业区位条件的分析。

答案不唯一,但核心内容是唯一的,考生必须把握好工业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且要熟悉所选区域的工业区位优势条件,所以答好此题有一定难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集中分布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

考生可以回忆我国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区位条件,从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逐项回答,整理成文即可。

【评析】这是体现课改要求的试题。

高考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命题应该在课改方面会有更大的变化和更多的体现,以推动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

本题也体现了“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一考试目标和要求。

是课改要求和高考考试大纲的有机结合。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读图10,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图10

【答案】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

【解析】本题以不断发展的“自驾游”这种新的旅游方式为命题切入点,实际考察学生如何评价旅游资源,考察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行较准确阐述的能力。

从图中可看出该区与旅游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路程在2小时车程内;客源地经济较发达,旅游需求旺盛;区域内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地质公园等,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且各景区之间有公路相通,分布相对集中,这些对发展“自驾游”是十分有利的。

【评析】本题体现高考“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等目标和要求。

本题是高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也是高考复习中的重点内容,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考生对这类试题的解答驾轻就熟,考生的主要不足之处是答题语言不够规范,条理不够清晰,容易失分。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

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

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解析】从试题材料和剖面图可以分析出黄土覆盖在基岩上,与基岩的接触面就成为了土坡的滑动面,且在基岩上黄土厚度不均,呈现出坡顶和坡麓黄土层薄,坡中间厚的特点,这就容易出现一旦人工切坡(如图中所示),加上雨水下渗,基岩与黄土之间形成滑动面,在重力作用下出现滑坡。

黄土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人工开挖边坡,就会破坏坡面地形的稳定性,容易导致黄土崩塌。

【评析】本题考察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黄土直立性强,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冲涮能力强。

黄土崩塌、滑坡入沟谷,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大。

而本题考的区域是长江下游的丘陵地区,降水多,虽然地形较和缓,但丘陵地区坡面的重力作用较强,当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就会十分严重,这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成因有着相似之处。

本题体现了“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等高考目标和要求。

44.(10分)环境保护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

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表1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976

2251

88893

42.99

1986

3721

39639

19.17

2005

1973

19230

9.30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变化特点:

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

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

土壤侵蚀加剧;生态

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

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解析】本题分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描述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这是一个读表描述,分析表格中各项的数据,描述其变化即可,该问题的难度不大;第二个问题是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回忆湿地的功能来进行说明。

【评析】相对2010年高考试题,这是增加的一个选作题,考生的选择范围扩大。

虽然本题的难度不大,但整套试卷的阅读量增大,对考生的答题造成一定干扰,由此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本题涉及的内容可以是高中地理选修部分,也可以认为是高中地理必修3的内容。

这也体现了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内容的交叉与渗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