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8225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有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有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有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有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机物.docx

《有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物.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机物.docx

有机物

有机物知识点

一、化学性质

1、烃

一)烷烃甲烷分子式:

CH4电子式:

结构式:

立体结构:

正四面体型

烷烃通式:

CnH2n+2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空气小。

俗称:

沼气,是天然气、瓦斯、煤矿矿坑气体的主要成分。

2、化学性质:

CH4通常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酸性高锰酸钾不反应

1)氧化反应燃烧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H2、CO、酒精)

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

2)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CH4+Cl2光CH3Cl+HCl(还可生成CH2Cl2、CHCl3、CHCl4)

气体液体液体液体

注意:

甲烷和液溴取代不能和溴水反应。

现象:

1气体颜色褪去2试管内液面上升

3试管内液面上有白雾4试管内壁附着油状液体

3)稳定性CH4高温C+H2(工业上制炭黑,制墨或橡胶的填料)

C16H34高温C8H16+C8H18(裂化汽油的主要成分,能使KMnO4(H+)溶液褪色)

(直馏汽油是C8~C11的烷烃,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

二)烯烃名称化学式(分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电子式实验室(最简式)立体结构

乙烯C2H4CH2==CH2CH2平面型分子

烯烃通式:

CnH2n化学性质与乙烯相似。

1、物理性质: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略小于空气。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快慢的标准,乙烯可做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2、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燃烧CH2==CH2+2O22CO2+2H2O(火焰明亮,稍有烟)

能使KMnO4(H+)溶液褪色CH2==CH2KMnO4(H+)CO2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打开,加进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乙烯能使溴水褪色,不能和液溴反应)

CH2==CH2+H2Ni加热CH3—CH

乙烯水化CH2==CH2+H2O一定CH3CH2OH

CH2==CH2+HX一定CH3r—CH2X

3)加聚反应:

因加成二聚合的反应。

乙烯可以聚合成聚乙烯。

三)炔烃乙炔CH三CH直线型分子通式CnH2n-2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1)氧化反应

燃烧2CH三CH+5O24CO2+2H2O(火焰更明亮,有烟)

能使KMnO4(H+)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CH三CH与H2、Br2、HX加成同乙烯,完全加成用量加倍。

乙炔水化CH三CH+H2O一定CH3CHO

乙烯催化氧化2CH2==CH2+O2催化剂加热2CH3CHO+2H2O

3)加聚反应

乙炔可以加聚合成聚乙炔。

2、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CaC2+2H2O

Ca(OH)2+CH三CH↑

碳化钙俗称电石

注意:

1)常用食盐水代替水减缓反应速率

2)因碳化钙常含有硫化钙、磷化钙等杂质,使得生成的乙炔还有硫化氢

磷化氢等杂质二有特殊臭味。

3)除杂:

用硫酸铜或氢氧化钠溶液可除去杂质。

四)苯及其同系物

芳香烃:

含有苯环得烃。

苯的同系物:

含有一个苯环,且侧链是烷烃基。

通式CnH2n-6(n>5)

苯C6H6

平面型分子(六个碳原子完全一样,分子内部没有单键和双键,是一种特殊的键。

1、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燃烧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最明亮,浓烟)

有机物燃烧,随碳百分含量的增多,烟越浓,火焰越明亮。

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

2)溴代铁或卤化铁做催化剂和液溴取代不能用溴水,但苯可萃取而使溴水褪色。

—Br

+Br2+HBr

无色油状液体密度比水大难溶于水

注意:

长导管的作用:

导气兼冷凝,

现象:

烧瓶中的液体导入盛水的烧杯,底部会看到褐色油状液体(溶有溴的溴苯),除杂用氢氧化钠溶液,振荡,静置,分液。

3)硝化反应

—NO2

+HO—NO2+H2O

(硝基苯:

物理性质同溴苯)

注意:

温度的控制:

水浴加热,

现象:

反应后底部会看到黄色有装的液体(溶有二氧化氮的硝基苯),除杂同溴苯。

4)加成反应

 

甲苯

1、物理性质同苯

2、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燃烧C7H8+9O27CO2↑+4H2O(火焰最明亮,浓烟)

能使KMnO4(H+)溶液褪色

2)溴代

 

注意:

1、2、3均可取代。

饱和碳原子上的卤代反应在光照条例下进行,苯环上的卤代反应在铁粉的催化作用下进行。

甲苯中苯环使甲基变得活波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甲基使苯环邻对位的氢变得活波,说明有机物中不同的基团和官能团之间可相互影响是行之略有不同。

3)硝化

 

甲苯硝化反应生成2,4,6-三硝基甲苯,简称三硝基甲苯,又叫梯恩梯(TNT),

是一种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

它是一种烈性炸药,广泛用于国防、开矿等。

4)加成同苯环生成甲基环己烷。

二、烃的衍生物

一)酯乙酸乙酯CH3COOCH2CH3官能团:

酯基—COO—通式CnH2nO2

水解反应(取代)条件稀硫酸加热可逆号,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水加热

CH3COOCH2CH3+NaOH

CH3COONa+CH3CH2OH

二)酸乙酸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通式CnH2nO2

1、酸的通性(与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CO2)

1)使指示剂变色

2)H前金属+非氧化性酸盐+H2↑(硝酸和浓硫酸除外)

3)酸碱中和

4)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5)强酸制弱酸:

强酸+弱酸盐弱酸+强酸盐

(CO2或SO2通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无现象)

2、酯化(取代)条件浓硫酸加热可逆号

浓硫酸加热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注意:

1)药品添加顺序:

乙醇——浓硫酸——乙酸

2)为防止暴沸常加入碎瓷片或沸石

3)浓硫酸的作用:

催化剂、吸水剂

4)导气管未插入液面以下防倒吸

5)饱和碳酸钠的作用:

反应乙酸、吸收乙醇、降低酯的溶解度。

三)卤代烃溴乙烷CH3CH2Br官能团溴原子—Br通式CnH2n-1Br

1、水解反应(取代反应)条件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

CH3CH2Br+H2O氢氧化钠加热CH3CH2OH+HBr

CH3CH2Br+NaOH水加热CH3CH2OH+NaBr

2、消去反应条件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

CH3CH2Br+NaOH醇加热CH2=CH2↑+NaBr+H2O

αβ—C上必有H原子,才能消去。

3、—X的检验

1)加入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产生X—)

2)加入过量的硝酸(中和过量的碱,验证AgX的存在)

3)加入硝酸银(AgCl白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黄色沉淀)

四)酚官能团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

 

1、物理性质:

无色晶体,暴露于空气中因被氧化而显粉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常温在水中溶解度较小,65度以上与水任意比互溶。

2、弱酸性俗称石炭酸

C6H5—OH+NaC6H5—ONa+H2↑

C6H5—OH+NaOHC6H5—ONa+H2O

OH+H2O-+H3O+

ONa+H2O+CO2OH+NaHCO3酸性H2CO3>C6H5—OH

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酸性C6H5—OH>NaHCO3

注意:

后边这两个反应生成物都与用量没有关系

3、取代反应

OH

是和溴水反应不是液溴。

Br

Br

+3Br2↓+3HBr

Br

现象:

白色沉淀

4、显色反应:

遇到Fe3+显紫色。

五)醛乙醛CH3CHO官能团醛基—CHO通式:

CnH2nO

1、加氢还原(还原反应:

加氢或去氧)

CH3CHO+H2Ni加热CH3CH2OH

2、催化氧化(氧化反应:

加氧或去氢)

2CH3CHO+O2催化剂加热2CH3COOH

3、与氢氧化二氨合银的反应(银镜反应)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注意:

1)静(环境安静)、净(试管洁净)

2)银氨溶液的配置:

把稀氨水滴入到稀硝酸溶液中,先沉淀,后沉淀消失,消失后再滴加几滴氨水(保持碱性环境),要现用现配。

3)出现银镜。

4、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CH3CHO+2Cu(OH)2+NaOH加热CH3COONa+Cu2O↓+3H2O

注意:

1)氢氧化铜的制备: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2)现象:

砖红色沉淀。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六)醇乙醇CH3CH2OH官能团—OH通式CnH2n+2O

1、酯化反应(取代反应)见酸。

2、与钠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现象:

在乙醇中上下浮动。

反应剧烈程度:

C6H5OH>H2O>C2H5OH

3、催化氧化条件:

铜或银作催化剂加热

2CH3CH2OH+O2Cu/Ag加热2CH3CHO+2H2O

4、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

CH3CH2OH浓硫酸170°CCH2=CH2↑+H2O

注意:

温度必须迅速升至170(防止生成过多的乙醚),但不能高于170(防止生成过多的SO2、CO2)

5、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

C2H5OH+C2H5OH浓硫酸140°CC2H5OC2H5+H2O

6、与HX的反应

CH3CH2OH+HX一定CH3CH2OX+H2O

二、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同分异构体:

分子是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

判断方法:

先是官能团异构(利用不饱和度)

再是碳链异构(除官能团外的碳排碳链,但碳碳双键或三键直接排碳链,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苯环有邻对间)

位置异构:

直接定位置——双键或三键

取代H的——羟基、羧基、醛基、卤素原子、(苯基)。

介于之间——酯基(C-H、C-C)

同系物:

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n个CH2的物质。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

同素异形体:

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

氕、氘、氚。

C:

金刚石、石墨C60和O:

O2和O3P:

红磷和白磷。

三、聚合反应

1、加聚反应

1)聚乙烯

2)聚1,3—丁二烯

3)聚氯乙烯

2、缩聚反应

1)α—羟基丙酸的缩聚

2)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的加聚

3)酚醛树脂

四、命名(长、多、近、小、写)、核磁共振氢谱(H的种类)、红外光谱(官能团)、质谱图(分子量)

五、糖、油脂、蛋白质

糖类

1、糖类的定义:

从结构上看,糖类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2、糖类的组成特征:

由C、H、O元素组成,通式Cn(H2O)m。

所以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

3、葡萄糖

(1)分子式:

C6H12O6

(2)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3)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有甜味、溶于水。

用于营养物质、制药、糖果、制镜。

葡萄糖与果糖(五羟基酮)互为同分异构体,果糖没有还原性主要用于食品。

(4)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发酵时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生理氧化反应:

C6H12O6(s)+6O2(g)→6CO2(g)+6H2O(l)+放热

与银氨溶液反应:

(制镜以及在保温瓶胆上镀银)

CH2OH(CHOH)4CHO+2[Ag(NH3)2]++2OH-→CH2OH(CHOH)4COOH+2Ag↓+H2O+4NH3

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检验是否患有糖尿病)

CH2OH(CHOH)4CHO+2Cu(OH)2

CH2OH(CHOH)4COOH+Cu2O↓+2H2O

②还原反应:

葡萄糖加氢还原生成己六醇,说明葡萄糖是直链化合物。

③酯化反应:

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五乙酸葡萄糖酯。

4、蔗糖和麦芽糖(C12H22O11)

(1)蔗糖和麦芽糖分子组成相同结构不同,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2)蔗糖:

无色晶体、有甜味、溶于水、分子中不含有醛基,不具有还原性,麦芽糖:

白色晶体、有甜味、溶于水、分子中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能够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能够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共热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3)蔗糖和麦芽糖都能发生水解反应,但水解产物不同。

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

5、淀粉和纤维素

淀粉:

白色粉末的固体、不溶于冷水部分溶于热水,无醛基,没有还原性。

纤维素:

无色无味固体、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无醛基,没有还原性。

(1)淀粉和纤维素是两种多糖,虽然其分子通式都是(C6H10O5)n,但聚合度n值不同,所以淀粉和纤维素“异构”而不“同分”,不是同分异构体,并且高分子化合物由分子长链组成,每条高分子链所含的链节数(或聚合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同分异构体”这一概念在高分子化合物里几乎已无意义。

(2)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都无还原性,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3)淀粉在酸或酶作用下能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4)淀粉遇碘显蓝色,可用于检验淀粉。

(5)纤维素能水解生成葡萄糖。

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它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分泌消化液。

(C6H10O5)n+nH2O

nC6H12O6

(6)纤维素分子每个链节上都有醇羟基,所以它能与硝酸、醋酸等发生酯化反应,用来制取化学纤维。

(二)油脂

油脂的密度比水小,黏度比较大。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是一种较好的溶剂。

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跟甘油生成的酯类物质。

其结构如下:

(1)天然油脂大都是混甘油酯。

(2)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但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3)油脂是混合物,无固定的熔、沸点。

2、油脂的化学性质

(1)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组成的混合物,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分子中含有C==C,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又叫脂的硬化)。

(2)油脂属于酯类,具有酯类的通性,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在碱存在的条件下,油脂发生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

3、人体内油脂的消化吸收:

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水解酶的作用下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高级脂肪酸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热量。

4、油脂的生理功能:

供能、储能、合成其它化合物的原料、多种生理功能。

5、肥皂与洗涤剂

(1)肥皂的制造:

油脂的碱性水解然后加食盐盐析上层为高级脂肪酸钠下层为甘油和食盐水,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加食盐的目的是降低高级脂肪酸钠的溶解度而使之析出,该过程又叫盐析。

(2)肥皂、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在肥皂、合成洗涤剂中都存在亲水基和憎水基(亲油性)两部分,位于分子两端。

洗涤时,亲水基溶于水中,憎水基则插入油滴中,在水和外力作用下完成去污过程。

所以两种洗涤剂去污原理相同。

虽然合成洗涤剂有去污能力强、原料价廉易得、不受水质(水中Ca2+、Mg2+、H+等)影响等优点,但是大量使用合成洗涤剂已导致水体环境的污染,应引起关注。

【小结】油脂与酯的区别与联系:

酯,是由醇与酸(包括有机酸和无机含氧酸)相互作用失去水分子而成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从结构上看,酯是含有酯基的一类化合物。

脂,指动物体内和植物体内的油脂。

动物体内的油脂是固态或半固态,一般称为脂肪。

植物油脂呈液态,一般称为油。

油和脂肪统称为油脂,它们属于酯类。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

类别

氨基酸

蛋白质

实例

a-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

鸡蛋白、淀粉酶、结晶牛胰岛素等

结构特点

分子中既有羧基,又有氨基

谷氨酸(a-氨基戊二酸)

由不同氨基酸(天然蛋白质由a-氨基酸)缩合而形成的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主要性质

①具有两性,与强酸强碱均反应

②分子间缩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①两性②盐析③变性④含苯环的蛋白质遇浓HNO3呈黄色⑤灼烧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⑥水解生成氨基酸

1、氨基酸

(1)氨基酸的定义:

从结构上说,氨基酸是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化合物。

R-CH(NH2)COOH

(2)氨基酸的物理性质:

天然氨基酸是无色晶体,熔点较高,在200-300℃时熔化分解,一般能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乙醚……

(3)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①两性: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能与酸反应,含有羧基能与碱反应。

R-CH(NH2)COOH+HCl——R-CH(NH3Cl)COOH盐酸氨基乙酸

R-CH(NH2)COOH+NaOH——R-CH(NH2)COONa+H2O氨基乙酸钠

②脱水缩合成肽:

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缩合)

(4)人体必需氨基酸:

人体自身不能够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8种)。

2、蛋白质

(1)蛋白质的定义:

由不同的氨基酸(天然蛋白质都是α-氨基酸)经缩聚形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①蛋白质是由C、H、O、N、S等元素组成。

②蛋白质的分子量很大,从几万到几千万,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为混合物。

③天然蛋白质的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但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2)蛋白质的性质:

①两性:

蛋白质的结构含有—NH2和—COOH,故有两性,它能分别与酸、碱反应生成盐。

②水解反应:

在酸、碱或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肽类化合物,最终逐步水解得到各种氨基酸。

③胶体的性质:

有些蛋白质能溶于水,由于蛋白质分子直径相对很大,已达到胶体微粒的大小,故蛋白质溶液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④盐析:

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可以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从而析出蛋白质,这种作用称为盐析。

盐析是一个可逆的物理变化过程,故不影响蛋白质的性质。

利用多次盐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⑤变性:

在热、酸、碱、重金属盐、紫外线等作用下,蛋白质失去可溶性,同时也失去了生理活性,这种现象叫变性。

变性引起的蛋白质凝结是不可逆的,是化学变化。

⑥颜色反应:

含有苯基的蛋白质和浓HNO3作用显黄色,称为“黄蛋白”反应。

颜色反应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⑦燃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

蛋白质这种特性常用于区别合成纤维与蛋白质(如真丝、蚕丝、纯毛、毛线等)。

【小结】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比较

性质

盐析

变性

定义

蛋白质溶液因加入某些盐的浓溶液而使蛋白质因溶解度下降而析出的现象。

在某些条件下使蛋白质的可溶性以及生理活性丧失的过程。

条件

加入轻金属无机盐(或铵盐)的浓溶液。

加热、紫外线、重金属盐、强酸、强碱,以及某些有机物如甲醛、酒精、苯甲酸等。

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过程

可逆

不可逆

用途

分离、提纯蛋白质

杀菌、消毒等

(3)酶:

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①条件温和、不需加热。

在接近体温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酶就可以起作用。

在30~500℃之间酶的活性最强,超过适宜的温度时,酶将逐渐失去活性。

②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反应;淀粉酶只对淀粉水解起催化作用,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

③具有高效催化作用。

酶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比普通催化剂高107~1013倍。

(4)食物中蛋白质的来源:

①动物性蛋白质:

鸡、鸭、鹅、鱼、肉等。

②植物性蛋白质:

谷类、豆类、蔬菜、水果、菌类等。

③合理搭配食物的意义:

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的数量及成分不同,即营养价值不同,合理搭配各种食物,可以使氨基酸相互补充,提高膳食中蛋白质的吸收与利用。

④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变化及作用:

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多种a-氨基酸,然后再重新合成人体蛋白或构成或修补人体各种组织。

存在:

一切生命体作用:

遗传信息的储存,蛋白质的合成

结构:

水解成核苷酸,核苷酸是由碱基、戊糖、磷酸组成。

(4)核酸

核酸是含磷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合成的模版,RNA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1、维生素的定义:

维生素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它们是人体生长、繁殖必需的物质。

2、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在体内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或辅助催化某些特殊的化学反应。

3、维生素的分类:

习惯上按溶解性的不同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1)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不易排泄,容易在体内积存,主要寄存在肝脏中。

(2)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B12、C、叶酸、泛酸、生物素、烟酸和烟酸胺等。

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容易被人体吸收,多余的则随尿排出体外,一般不宜在体内积存,所以容易缺乏。

4、维生素C(俗名抗坏血酸):

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1)维生素C的分子式:

C6H8O6

(2)维生素C的结构式:

(3)维生素C的存在:

新鲜水果、绿色蔬菜

(4)维生素C的物理性质:

维生素C是一种无色晶体,熔点为190~192℃,易溶于水,溶液显酸性,有可口的酸味。

(5)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

维生素C易失去电子,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在水溶液中或受热时很容易被氧化,在碱性溶液中更易被氧化。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A、滴加紫色KMnO4溶液

 溶液紫色立即褪去。

B、滴加溴水

 溴水颜色迅速消失。

C、滴加碘水

 碘水很快褪色。

D、滴加AgNO3溶液

 立即出现大量黑色沉淀。

E、滴加FeCl3溶液

 FeCl3溶液由黄色变浅绿色。

实验结论:

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6)维生素C的重要功能:

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维持细胞间质的正常结构;促进伤口愈合,维持牙齿、骨骼、血管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帮助无机盐和某些氨基酸的吸收;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解毒作用。

(中学生每天约需补充60mg维生素C)

5、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常量元素:

人和动物体内含量在0.01%以上,包括碳、氢、氧、氮、钠、镁、钙、磷、硫、钾和氯共11种。

(2)微量元素:

人和动物体内含量在0.01%以下,如铁、铜、锰、钴、钼、硒、碘、锂、铬、氟、锡、硅、钒、砷和硼共15种。

在生物体内约占4%~5%。

6、微量元素碘和铁的补充

(1)碘元素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

在人体内的含量仅约为30mg,其中一半左右集中在甲状腺内。

海带、海鱼等海产品中含量最高,蔬菜中黄瓜和洋葱的碘含量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