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8219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安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

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

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他答曰: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了“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

在《涉江》里,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抽思》里,他说“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在《怀沙》里,他又说“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这些诗句都表明,屈原的独立是要立得正、立得直。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这种人格还体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具体可考的事实证实了屈原人格的“独立不迁”。

D.“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

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C.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D.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作品上有争议,但其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三个判断,完成4~7题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

“孟子!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

“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穆公访诸蹇叔——访:

咨询,征求意见 

B.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悖:

错误 

C.穆公访诸蹇叔——诸:

之于 

D.相与之久也 ———与:

结盟、结交

6.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B.蹇叔认为,千里奔袭,容易泄漏消息,疲惫之师也难以取胜,指出师出必败,并预测出遭晋军伏击战败的地点,然而秦穆公利令智昏,坚持进军郑国。

 

C.吕祖谦认为,当年秦穆公为了与郑国结盟甚至不惜和晋国把关系闹僵,而现在又对郑国发动战争,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本质相同,那就是出于对秦国利益的考虑。

D.吕祖谦指出,秦穆公是个利欲熏心的政治野心家,一旦有人开出比烛之武更诱人的条件,他就会立刻和烛之武翻脸断交,全然不顾两人多年的交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蟹

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8.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螃蟹形象?

(4分)

9.诗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仰观宇宙之大,         。

(《兰亭集序》)

(2)        ,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

(3)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4)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

(5)     ,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

三、阅读张海迪《不沉的船》完成11——14题(18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1~14题

不沉的船

①今天凌晨铁生走了,没想到他走得这么突然。

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史铁生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

几十年,他一直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他真的是一个精神上的钢铁汉!

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铁生文学作品中的那份沉静更显珍贵,他从容地阅读了生命这本大书,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

他的生命痛苦,灵魂却是那么纯净。

他总是让我们那么感动。

现在他累了,要去休息了,我们不要打扰他……

②想写很多,现在只有泪水……我看见他向远处走了,没坐轮椅,他回头笑笑,挥挥手,依然那么淡定从容,铁生,请走好!

③那天傍晚去看铁生,是希米开的门,她还是那么笑着,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好像从不知道有什么忧愁似的。

之前我和希米通电话,她说“那史”得了肺炎,现在好些了,昨天刚出院。

我就说好吧,那我就去看他。

“那史”是希米对铁生的爱称。

今天在一些健康者的脸上也已经不太容易看到希米这么开朗的笑容了,而她总是像个孩子一样,笑得纯真而快乐。

可是她的重负是外人很难体验的,她是一个文学编辑,也做翻译,这是费心力的工作,家里还有“那史”这样一个病人,他每周都要做几次肾透析。

有的人在这样的重压之下也许会愁眉不展,而希米却依然乐观豁达,因为她有自己的世界。

读过她翻译和编辑的书,我知道她身上拥有一种哲学的力量。

她的心灵与“那史”一样宁静而美丽,那是一个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那里绿草如茵,碧水潺潺,超越了世俗的一切尘埃,是宽广而辽阔的天地……

④与希米说着笑着,穿过门厅,来到卧室,我看到了“那史”,他依然宽厚地微笑着,就像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他一样。

他正倚着被子坐在那里。

他跟我握手,那手有点热,有点绵软。

我让他躺下,他不干,非要坐着说话。

与铁生聊天一点也不用拘谨,他的话语就像他的模样朴实而亲切。

他说:

“你知道最近有媒体说我病危了,我这不又好了。

”我笑了说:

“我知道你会好的,有一位女作家跟我说过,这叫沉船不破,破船不沉。

经常生病的人反而能抗过去呢!

”铁生说:

“海迪你还是再呼吁一下安乐死吧。

”我说:

“天啊,现在不行,因为牵扯的问题太复杂了!

⑤这时我看到墙上的一个镜框,黑白照片上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都是七八岁的样子。

他们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他们手牵着手,表情天真又稚气。

你猜猜他们是谁?

铁生问我。

我说我看出来了!

这正是他们——童年的铁生和希米!

photoshop(一种处理图片的软件)把他们永远连接在一起了,他们的手和心。

铁生快乐地笑了,而我却忽然有点伤感,真希望他是健康的,生活得长长久久,与那心爱的人。

我想起去年来看铁生,他给我一本诗刊,里面有他写的十首诗,其中有一首叫做《希米,希米》。

他写道:

希米,希米,见到你就像见到家乡,所有神情我都熟悉。

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藩篱……这黑白照片凝固着当下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让物质的一切在它的面前都褪去了颜色。

⑥铁生忍耐着许多男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他却像一泓深蓝的湖,轻轻荡漾着,没有一丝涟漪,因为远离尘嚣,所以淡泊宁静,因为懂得生命,所以活得从容。

在那个简朴温馨的小屋里,我们聊了很久,临走的时候,我对希米说的还是一句话,让“那史”好好休息啊!

⑦新的一年,绿的春天,冰雪就要融化,不沉的船又要起航了……

11.第⑤段画线句“铁生快乐地笑了,我却忽然有点伤感”,其中史铁生的“笑”是因为:

;我的“伤感”是因为:

(6分)

12.文章怀念的对象是史铁生,却用不少笔墨写其妻子希米,谈谈你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4分)

13.第①段说“他从容地阅读了生命这本大书”,请概括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史铁生在病中“从容”面对生命。

(4分)

14.文章以“不沉的船”为题目有何意义?

(4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种做人的傲骨,不随波逐流、不与俗世为伍的书生意气是父亲独有的,那是一种隐隐的力量,那是留给子孙的财富。

B.“四季有明理而不说”,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C.自春运火车票开卖以来,前往火车站售票大厅购买返乡火车票的人不绝如缕,售票口时而出现“长龙”。

D.梁启超先生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里边的那一段时,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那一年马丁·路德·金虽然倒下了,但是“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却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也在全世界站起来。

B.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线后将适时组织开展微访谈、微直播、微调查等,关注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

C.“最坚强高考女孩”肖丽,尽管身患癌症,左腿高位截肢,却毅然走进“一个人的考场”,最终凭高分圆了大学梦。

D.我校在元旦第五届艺术节期间,将兴办各种活动,来活跃校园气氛,发挥学生特长,打造书香校园。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

①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将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

②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

③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

④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⑤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

⑥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A.③②⑤①④⑥      B.③⑤①②④⑥

C.⑥①④③②⑤D.⑥③②⑤①④

18.商务印书馆历时七年修订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大量新词酷语,如“雷人”“给力”“北漂”“八卦”“嘚瑟”“山寨”等,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和热议。

你是否赞成这种做法?

请发表简短的评论,不超过90字。

(5分)

100

100

五、写作(5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从不同角度“想”开去。

请选择一个角度,根据所“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近日,每日三餐吃人剩饭的拾荒老人杨克宽突然离世,留下了相依为命,轻度精神病的哑巴妹妹。

邻里帮忙入殓时发现其腰缠布条中竟有十多张银行存折,且存款竟达百万元之巨。

这个消息在鹿江街炸开了锅。

(《江西日报》2013年4月1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同学们:

①围绕故事“想故事”,杨克宽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②围绕故事“想结局”,杨克宽留下百万元之后会怎样:

③围绕故事“想对策”,怎样才能少一点这样的人间悲剧?

安康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附:

文言文译文】

秦伯(心里)赞同,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

“不行!

假如没有那人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

“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

恐怕不可以吧?

(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

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

”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

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

蹇叔为这事哭着说:

“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

”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

“你知道什么!

(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

“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

肴有南北两座山:

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天下的事情由于利益而结合的,也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分离。

秦国,晋国联合军队来攻打郑国,郑国形势危急,看来快要灭亡了。

这时候烛之武出使秦国游说秦穆公,言谈之间保全了行将灭亡的郑国。

不仅仅是使秦国退兵,还成功的得以让秦国帮忙戍守边境而离开,改变得何等迅速啊!

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背弃晋国而亲近郑国,背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原来的深交、招致新的怨恨;抛弃即将到手的成功,抛弃现成的有利形势、冒着危险和艰难。

要不是利益深深切合了秦穆公的内心,怎么会导致像这样匪夷所思的结果?

秦穆公对于晋国,相互结盟也已很久了,互相信任的程度也应该很深了,互相信任的程度也应该很深了,相互的交情也会很深厚,一味沉醉在烛之武许诺的利益中,像鼻涕唾液似的抛弃了晋国,对于郑国来说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

有朝一日有人出比烛之武更大的价钱,我就敢断定秦穆公一定会和郑国翻脸去跟他合作。

三、实用文阅读(18分)

五、作文19.(50分)根据学生实际,阅卷教师自行确定赋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