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8086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docx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docx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中

 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    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    太弱    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    一般有咳嗽现象    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    太弱为脾弱    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脉象解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

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

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

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

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

虚证:

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

实证:

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

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

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

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涩脉主要是血不畅

郁脉主要是气不畅

脈法

十二經脈,獨取寸口,榮行脈中,衛在脈外,脈分陰陽,一脈兩動,先至者氣,後過者血。

一脈兩動,是說氣血,先至者氣,後過者血。

這裏每一次脈的搏動,都包含氣血,診脈時感應到的脈象中,也分兩動。

脈之五藏分部:

腎沈心洪,肺浮肝弦,四季皆緩,以應四時。

東方肝脈,其形弦長,弦而濡弱,肝之正脈。

南方心脈,其形洪大,頭大本小,心之正脈。

西方肺脈,其狀毛浮,氣至而浮,肺體之位。

北方腎脈,其象應冬,收藏之象,沈到地下。

中央脾脈,陰陽俱緩,緩脈之形,四脈同見。

一脈兩動,要在診脈時詳細體查,在每一次搏時,我們摸出來的脈,都有兩動,多體會。

關於五藏分部,這是常脈,也就是平脈,平脈不是說一次只能見到一種脈,我們平時說的平脈,也就是這裏說的緩脈,它是個複合脈,包括了前面的浮沈弦洪四脈,四脈同見的,就是緩脈,這標誌著人的五藏氣血運行正常。

在這裏有幾個概念我們要把它和以往的書上說的分開看,這是民間的一種脈法,來自口傳心授,我不想私密為己有,發出來給大家看。

先說弦脈,弦是一種脈形,是脈的搏動沒來時就能摸到的,而不是指脈來時的狀態,如果按住尺脈後面,在寸關部,脈雖然不搏動,脈若弦,依然是弦的,所以和脈的搏動無關,它是肝脈。

浮脈,是指脈來時的狀態,不是脈位元,不是脈形,而是指脈勢,氣至而脈浮,為肺之脈。

脈來一動時,它能在天部見到,就是浮脈,這裏先說平脈,不要和病脈的浮混淆了。

沈脈,和浮相對,能在地部見到,就叫沈。

洪脈,是說脈勢頭大本小,脈形也大而長,其來時,氣血均至,其去時,是逐漸去的,過渡平緩,這是心脈。

緩脈,包含有上面四脈,四脈同見,至數調勻,弦中帶濡,能浮能沈,頭體尾三部俱全,就叫緩,說明脾胃氣旺,這是標準的平脈。

天有冬夏,脈分陰陽

來者為陽,去者為陰

所來者氣,所過者血

浮則為氣,沈則為血

寸者為陽,尺者為陰

右脈主陽,左脈主陰

寸浮主表,尺浮主裏

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

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色在脈先,其病當急

脈先於色,病來久長

色脈不失,雖病可治

色脈相克,危亡立見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風則浮虛,寒則緊急

濕令脈濡,燥令脈大

暑之中人,脈大而數

三陽脈至,其形當浮

二陽脈至,實大而長

一陽之脈,其形為弦

三陰脈來,三部俱緩

二陰之脈,微細欲絕

一陰之脈,脈微而厥

診脈法

診脈方法:

氣定神閑,若有所思,若無所思,若脈之無脈,法當取自然,心身閑定,手不可僵,病家微彎肘,掌心向對側耳旁為宜。

右手診右,左手診左,兩手有別,互換再診。

醫者手指尖須平齊,視人高矮與臂長短布指,中指定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寸前也當查,尺後仍須看。

先視手掌,可知人命,病之新久,運之順逆。

再看尺後,可查肉之堅脆,身之正色,毛孔開合,膚溫寒涼。

然後言診。

診脈當取太過不及,先明平脈,再言病脈,所謂平,就是平常,正常,經常的意思,無病的脈。

在前面說過,脈能見到五藏中的浮沈弦洪四脈,合起來才是平脈的緩脈。

病脈=所把得的脈-這人的平脈。

病脈的脈象:

浮脈--浮取即得,重按沒有輕取明顯,有別于平脈的浮,氣至而脈浮,方可言浮,血至而浮,其脈為大。

在寸主表,在尺主裏,三部俱見,從虛實看。

沈脈--和浮相反。

脈取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大脈--脈道大,浮沈左右取均見,為大脈。

脈大為勞,為虛,為氣少血多。

細脈--和大相反,浮中沈底伏僅一處可見,細為血少。

長脈--脈之一動,長過寸關尺三部。

長者氣實。

短脈--和長相反,脈之一動,寸不及尺,尺不及關,三焦不歸其部。

數脈--脈行急數,兩次脈間隔時間短,氣至者為熱,血至者為虛。

遲脈--和數相反,脈行遲滯,兩次脈間隔時間長,氣先至為寒,血先至為瘀。

動脈--脈來或大或小,或左或右,無頭無尾,此名為動。

大小不等者,心動神搖。

左右動者,肝氣虛。

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滑脈--翕奄沉,名曰滑,脈來有頭無尾,氣血同至,陰陽相摶。

胃氣實之脈。

澀脈--艱澀難行,如水下流沙。

氣不至獨見血。

為氣血傷。

緊脈--無頭無尾,陰入陽中,數急而過,此脈主寒。

微脈--弦之不弦,獨見脈形。

芤脈--脈浮大中空,名芤。

芤為營氣傷。

革脈--脈弦大中空,名革。

寒虛相摶,陰陽斷絕。

濡脈--脈軟,和絃相反,專指脈形,不從脈勢看。

肝氣被傷,濕氣流行。

結脈--脈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

促脈--脈來數,時一止複來者,名曰促。

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一二三陽脈,三陽取太陽,二陽為陽明,一陽為少陽,三陰為太陰,二陰為少陰,一陰為厥陰。

原來背過的脈學,純源於民間,但年代久遠,遺忘得差不多了,原來也是手抄本上的內容,書已經遺失,能想起多少打多少出來,遺漏也就在所難免。

希望大家指正。

如果有看過類似內容的人來看到此帖,希望能共同來整理。

右脈主陽,左脈主陰--這裏不對應五藏六腑。

大凡看法,左為血,右為氣。

左右不一的脈,從這個看。

菽的大小輕重,不要去管原來一菽有多重,診脈時,從輕觸皮膚算起,就是三菽,到按之至骨,為九菽,中間的自己化分的。

大脈的一個脈形,可以從三菽看起,一直到九菽之重,但細脈就沒有這麼多了,細脈只看脈位的深淺。

脈診做為中醫的一種必須的診法,我們要把它學好,不要認為是四診之末而不重視,能熟練的多掌握一種診法,對於一個醫生來說也是好事。

也不要因為難就知難而退。

但脈診不是為了診斷出一個西醫的病,或者是一種顯耀自己水準的手段。

我們現在說的脈法,最終目的是為了據脈用藥。

西醫的“病”,不對應中醫的病,更不對應中醫的證,這點必須要清楚。

當然一些現代脈法中可以診出相應的“病”,也是可以參考的。

個人看法,現在流行的脈學分為三個流派,其中也有交叉點。

一是以《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古脈法,也就是現在這個帖子中的內容,它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診出病機,能據脈用藥;再就是以《脈經和《瀕湖脈學》為代表的脈學,我叫它為後世脈法,這也是現在中醫必學的脈法。

這是一種有點含混不清的脈學,但大體能分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但也問題不少,因為一些內容被弄混淆了,所以有時候要舍脈從證。

這個最大的好處是容易掌握。

還有是現代脈法,這是以全息理論為指導的下的脈學,這種脈法的好處在於可以診出西醫的病,有些高手甚至可以知道病人身體上的一個傷疤,但對於中醫來說,只能做為一種參考,現在就是明顯知道病人有個什麼病(西醫的病),對中醫來說,也可能用藥的半點價值也沒有。

這幾種脈法中,可以相互補充,但要全部學進去是非常困難的。

脈象所反應的是一個人的整體身體狀態,所以在平時要多積累經驗,事先從整體上瞭解你面對的這個人會是什麼樣的脈,這點最為重要,我們說人受各種因素影響後,身體發生的各種變化,對脈也產生影響,相應脈象就會隨著改變,這其中有常有病,要把常態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得出的結論才是我們要的,也就是說你診到的脈減去常脈,剩下的才是病脈。

所以更要瞭解常態下的平脈是什麼樣的。

平脈包括有各種體質的脈,人有形苦志苦的,有形樂志樂,有形樂志苦的,還有形苦專樂的,脈象上都不一樣。

有男的女的,有老的少的,更有高矮胖瘦,等等不一。

天氣的影響,有四季不同的脈。

生理狀態的影響,特別是婦女,經前中後,各有所表,胎孕產後,其脈各異,小兒老人,至數相別,喜怒悲驚,脈隨其變,餓則脈虛,飯則脈滑,渴則脈澀,動則脈躁。

所有這些平脈,都要從各個單一的人來看,但無論是哪種不同的平脈,總是對應個體身體的變化,當然叫做平脈,無論是什麼樣的,都只是微弱的改變,整體上要符合前面說的平脈中的緩脈各要素(之所以強調是前面說的緩脈,是要和現在教科書中的相區別)。

脈象歸納:

認識脈,先要認識脈的各個組成方面。

1.  脈位:

脈所處的位置,現在說寸口脈法,所以只說寸口,位置就不用具體說了,和普通的診法是一樣的。

先說的是脈沒來時在寸口的不同位置,脈沒來時,也有位置的區別,所以沒來的脈仍有浮沈,大凡看法,榮在脈中,衛在脈外,故脈外候衛氣,脈中候榮氣。

而且脈所在的部位分偏內偏外。

平脈多數關脈最浮,尺脈最沈。

這個脈位看身體的久遠變化。

新感從脈位和脈狀的變化看,外感病中多寸脈浮而尺脈沈,就是合看的,不單指脈位。

再說脈來時的脈位,脈來時,一脈之中,可以分上中下三層,加上脈外的位置,就分成了浮、中、沈、底、伏五層,五層中意思不同,浮主衛氣,中主表,沈主腑,底主藏,伏主骨。

籠統看,脈沈者,榮氣微,脈浮者,衛氣衰。

2.  脈形:

是說脈的形態,主要看是大是細,脈來和沒來時的區別,脈的軟硬與及脈管的形狀。

脈在皮膚下的狀態,裏外的鬆緊,氣血的多少,脈體的上下左右活動範圍。

寸脈主上焦,關脈主中焦,尺脈主下焦。

脈形主肝,弦為實,濡為虛。

查脈形時,用手指前後左右撥動它,可以從各信方向探知。

3.  脈動:

脈來一動時,氣血的多少,每一動中都能體現出來,不瞭解這點就不能掌握現在說的脈法。

一般氣在血先,先至者氣,後過者血,氣之至,上下左右鼓指。

血所過,是從尺到寸的方向。

氣血往往同行,但須分別清楚。

脈之長短也在此分別,一動滿三部,是為正常,超過三部為長,不足三部為短。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均不不治。

在不明氣血的情況下,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來查看氣血,查氣法,按住寸前,重按至無脈,查寸脈,按住寸脈查關脈,按住關脈查尺脈,因為重按的情況下,脈沒有血流的速度,而只有壓力搏動,這時得到的是脈氣的狀態。

查血法,按壓尺後至脈氣受阻,只讓血流通過指下,這時在寸關尺三部所得的脈象,就是以血為主的脈。

當然,這其中氣血是不可分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以行血,血以載氣,但其中分別也是要清楚的,不然從脈中就難分氣血。

氣血相摶的脈也有很多,動脈即為氣血相摶不分的,滑脈中有氣血相摶的,也有分離的,分離的比如有孕之脈,陰博陽別為之有孕。

4.  脈律:

脈律主要是是指至數,這個基本不需要說明,但需要說明的是遲數脈,不單指脈律的快慢,遲數也包括有血流的速度,脈搏一致的情況下,血流的速度也分遲數。

脈律還包括脈搏節律的的穩定程度,不穩定的如促結脈。

亦有不穩定之中兼有穩定的,如代脈。

5.  脈勢:

每一次脈的搏動,都有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大體分為頭體尾三部,這裏要完全拋開脈形來說。

脈頭多數先見氣至,隨後是血至,脈體是氣血共同形成的,脈尾為氣血餘勢。

大凡看法,脈頭候肺心之氣,脈體候脾胃之氣,脈尾候緊氣。

肝氣不在此列,從脈形中看。

來者為陽,去者為陰,脈頭為陽,脈體為陰。

6.  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現在多不用,而專取寸口,但遇到疑難病時,三部九候診法可以提供更多的資訊,所以也要瞭解,特別是遇到無脈的、危重的病人,三部九候就會發揮它的作用了。

一般看法,人迎比寸口脈常大三倍,以候陽氣。

少陰脈以候緊氣,脈在太溪,,陽明脈以候胃氣,脈在趺陽。

絕脈

診脈,當先辯生死,有可治不可治,人病脈不病,雖病易治,脈病人不病,短命而死。

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脈藹藹硬如車蓋者,此為陽結,脈累累如串珠者,此為陰結,脈瞥瞥如羹上肥者,此為陽氣微,脈縈縈如蛛絲者,陰氣衰也。

五藏脈,真脈一見,離死不遠。

肺死藏,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心死藏,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脾死藏,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腎死藏,浮之堅,按之亂加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第一讲:

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左手:

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

右手:

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

附:

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

整体来看:

            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

            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第二讲:

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此讲纯用白话,无法尽意,单用古文,无法阐明,最后弄得文白夹杂,望读者见谅)

    问:

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

  

    答:

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

),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问:

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

      答:

《内经》: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此乃肺主气,为气之源动力,明鉴也。

      或问:

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

      答曰:

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

肺既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

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

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第三讲:

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脉法炼习开始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手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

余氏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

五步概括为:

“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

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

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

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活,则感觉不到。

    第五步“气”法:

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此法又分三个境界:

1、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与心跳齐为初级。

2、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2倍左右为高级。

3、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4倍左右算是通神了。

个人体会修炼此步法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祖训: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第四讲:

脉象之首脉——郁脉

    郁脉:

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乃相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理论分析:

人之所病,不外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房室金虫所伤。

不论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受损部位的经气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等分别;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具体细论在下一讲)。

      主病:

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

      左寸出现郁脉  心脏出现问题或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  肺脏出现问题或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    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    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    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    右侧腰腿部、子宫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时用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虚),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

    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

    总按为第一,求得粗与细

    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第五讲:

切脉如捉贼

切脉是找出病变的部位,病变性质,好比寻找入室之盗贼。

贼有外贼家贼之分;病有外感内伤之别。

贼有翻墙撬门开窗等入门途径;病有自口经皮肤循经络之不同。

贼有潜藏,病有伏邪。

擒贼先擒其贼王,治病必求于根本。

明白邪之特点,就如同知道贼之特性,切脉如捉贼,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此间关键是要明白贼之特性,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

风令脉浮,寒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此乃六淫贼邪之特点。

外邪致病,各有特点,此乃外邪本身个性使然。

邪气伤人,无论伤何经何脏,在寸口均有反应。

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主皮毛,易伤风邪;肺经受风,六脉皆浮;经气源头,右寸独郁。

寒邪伤人,首犯太阳,膀胱寒水,同气相召,经循背项,腰背颈僵;右尺郁紧,此乃明证。

夏伤暑湿,湿困脾土;脾失健运,四肢酸楚;升降失常,大便稀溏;右关郁浮,时时见濡。

秋燥伤肺,易伤肺阴;干咳痰少,肺阴亏耗;毛发脱落,皮肤干燥;右寸短促,郁浮兼见。

火邪从君,日夜难眠;日久伤阴,亏及血分;心受其累,头亦昏沉;左寸浮数,郁虚同现。

六淫伤人,从外而入;单邪较少,数邪同侵;临证巡查,当明贼性;六部详看,仔细分明。

大怒伤肝,胁肋相煎;气血逆乱,大厥可生;肝郁克土,脾胃受损;详查左关,郁实弦见。

久怒气结,胁痛连连;肝胆郁涩,久生癥结;散结疏肝,别忘养阴;左关如豆,癥结已成。

过喜伤心,致气涣散;君心涣散,其脉自乱;脉缓无力,浮郁而散;恐能胜喜,临证不难。

忧思气结,脾脏受困;清阳不升,头昏脑沉;四肢乏力,精神困顿;右关郁涩,大怒可胜。

悲为肺志,其令气消;肺叶不主,开阖失司;面色苍白,冷汗流离;右寸虚浮,可用喜胜。

惊恐为患,可使气怯;肾主二便,伤及失禁;夜卧恐惧,由肾及心;右尺郁散,左寸时现。

七情内伤,自内而生;家有叛贼,内乱难惩;药之无功,相胜可平;脉法自然,魔由心生。

 第六讲:

切脉如抚琴

    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脉象难明。

    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

    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

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切脉之境界,非言语可以描绘,上述过于玄妙,临证可从基本学起。

但一点必须切记:

不可过于紧张;不可过于松懈!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驱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

  比  如:

胃食管返流病,在右侧寸口可以见到脉象有上越之势。

此胃气上逆所致。

胃气上逆,自然胃酸向上返流了。

  再比如:

高血压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