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8057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docx

《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docx

组织学复习讲义仅供本班内部复习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本章重点

组织学、组织、嗜酸性、嗜碱性的概念

HE染色法

组织学学习方法要点

一、研究内容与意义

组织学

定义:

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内容: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水平:

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细胞:

是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

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器官:

由四种组织组合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系统:

由若干形态结构不同而生理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

人体器官分类-组织学特征

亚细胞结构

线粒体

游离核糖体

粗面内质网

滑面内质网

中心体

微丝、微管

溶酶体

组织学结构观察

(一)光学显微镜

简称光镜(lightmicroscope,LM)

分辨率为0.2um

石蜡切片术(paraffinsectioning):

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10µm厚)、染色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嗜酸性(acidophilia);嗜碱性(basophilia)

特殊染色

(二)电子显微镜

简称电镜(electronmicroscope,EM)

发明:

1932年卢斯卡、科诺尔,使分辨率提高到0.2nm

超薄切片术(50-80nm)

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

即细胞膜、细胞器、染色体等亚细胞结构

电镜技术

透射电镜术(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TEM)

用于观察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

戊二醛、锇酸双重固定→树脂包埋→超薄切片(50-80nm厚)→电子染色(醋酸铀、柠檬酸铅)

根据电子束在不同结构上被散射程度的差异表现为电子密度高(黑或深灰色)和电子密度低(浅灰色)

扫描电镜术(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

三、学习方法

突出组织学基本内容

组织水平:

层次顺序、特征性结构和细胞

细胞水平:

主要细胞的分布、结构特点(含重要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建立平面和立体的关系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将二维图形还原为三维构像

注重形态与功能的统一

形态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形态结构的必然表现

融会贯通

形态结构功能

嗜酸性线粒体提供能量、参与合成脂类物质

中性滑面内质网参与合成脂类物质

中性微丝、微管构成细胞骨架

中性溶酶体参与吞噬作用

中性脂滴参与合成脂类物质

中性中心体发出微管

中性高尔基复合体对分泌性蛋白加工

嗜碱性粗面内质网合成分泌性蛋白

嗜碱性游离核糖体合成自身结构蛋白

细胞的描述

形态(LM)胞体(形状、大小、有无突起等)

胞核(形状、大小、数量、核染色深浅等)

胞质(嗜性、有无异物、有无颗粒)

结构(EM)亚细胞结构(点主要名称)

功能(根据亚细胞结构的功能来确定细胞功能)

蛋白质分泌细胞

形态(LM)胞体

胞核

胞质(弱嗜碱性或嗜碱性)

结构(EM)高尔基复合体

粗面内质网

酶原颗粒

功能合成分泌性蛋白质

增殖能力强的细胞

形态(LM)胞体

胞核

胞质(强嗜碱性)

结构(EM)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自身结构蛋白质

分泌脂类物质的细胞

形态(LM)胞体

胞核

胞质(嗜酸性或空泡状)

结构(EM)线粒体

脂滴

滑面内质网

功能分泌脂类物质

吞噬细胞

形态(LM)胞体

胞核

胞质(嗜酸性或吞噬物)

结构(EM)线粒体

溶酶体

功能具有吞噬作用

第二章上皮组织

本章重点

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

被覆上皮的分类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

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

构成:

排列密集、形态规则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外基质

特点:

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大多无血管

有基膜和丰富的神经末梢

分类:

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

腺上皮-构成腺体

感觉上皮

功能:

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一、被覆上皮

根据细胞层数和表面细胞形状

分类

1.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

间皮:

心包膜、胸膜、腹膜

其它:

肺泡、肾小囊

特点:

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

磨擦,利于液体流动和物质通透

2.单层立方上皮

特点:

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

分布:

肾小管

3.单层柱状上皮

特点:

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

分布:

胃、肠、胆囊、子宫等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特点:

细胞排列貌似多层,但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实为单层;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柱状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基膜厚

分布:

呼吸道

5.复层扁平上皮

特点:

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表层细胞呈扁平状;基底面一般凹凸不平

分布:

皮肤表皮-角化

口腔、食管和肛门-未角化

6.复层柱状上皮

特点:

浅层细胞呈柱状,深层细胞多边形

分布:

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7.变移上皮

特点:

细胞为多层,细胞形态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空虚的膀胱-厚,细胞层数增多,细胞呈大的立方形

充盈扩张的膀胱-薄,细胞层数减少,细胞呈扁梭形

分布:

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二、特殊结构

游离面—微绒毛(microvillus)

纤毛(cilium)

侧面—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

中间连接(intermediatejunction)

桥粒(desmosome)

缝隙连接(gapjunction)

基底面—基膜(basementmembrane)

质膜内褶(plasmamembraneinfolding)

半桥粒(semidesmosome)

1.微绒毛

细胞膜和细胞质向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指状突起,直径约0.1µm

组成:

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

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

功能:

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细胞衣

细胞膜的糖蛋白与糖脂向外伸出的糖链部分。

具有黏着、保护,物质交换、表面抗原性和细胞识别。

2.纤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较长突起,长5~10µm,直径0.2µm,光镜可见

内部结构:

周围9组二联微管,中央2条单微管(9+2);动力蛋白臂,分解ATP后附着相邻微管,产生位移或滑动;基体-纤毛微管的形成点

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功能

3.紧密连接

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超薄切片-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

屏障作用:

封闭细胞间隙,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4.中间连接

细胞间隙内有丝状物;胞质侧有薄层致密物和微丝附着,微丝交织组成终末网

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5.桥粒

呈斑状;细胞间隙有丝状物,中央有致密中间线,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附着板,其上有许多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并折成袢状返回胞质

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受摩擦(皮肤、食管)

6.缝隙连接

结构

超薄切片-3nm细胞间隙,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

冷冻蚀刻复型-细胞膜中有许多分布规律的连接小体(由6个连接蛋白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2nm的管腔)

相邻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管腔通连

功能

小分子物质(<1500D,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离子、信息分子等)可通过,物质交换(使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电冲动传导

连接复合体:

4种连接中2种或2种以上同时存在

7.基膜

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共同形成的薄膜

LM:

HE染色呈粉红色(见于少数上皮)

EM:

基板+网板

基板:

透明层+致密层,由Ⅳ型胶原蛋白、层黏连蛋白、硫酸肝素蛋白多糖构成,上皮细胞分泌

网板:

网状纤维+基质,成纤维细胞产生

功能:

支持和固着;半透膜,利于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分化

8.质膜内褶

上皮细胞基底面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形成的皱褶,内含长杆状线粒体;主要见于肾小管

功能:

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转运

 

9.半桥粒

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之间

结构:

为桥粒结构的一半,质膜内侧也有附着板,有角蛋白丝附着并成袢状折返回胞质

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第3章结缔组织

本章重点

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

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基质、纤维、细胞)

软骨的一般结构和分类特点

骨组织的构成(骨基质、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

骨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意义

骨外膜的结构和作用

长骨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红细胞的结构、功能、寿命及网织红细胞的概念

五类白细胞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血小板的光镜结构和功能

 

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

组成:

细胞+大量细胞外基质(纤维+基质)

特点:

细胞散在分布、无极性

分类:

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血液、淋巴、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防御

来源:

胚胎间充质(间充质细胞+基质)

第1节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

组成:

①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②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③基质(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组织液)

功能:

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

(一)基质

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

蛋白多糖(proteoglycan)又称黏多糖

由蛋白质和多糖(糖胺多糖)组成

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肝素等

功能:

形成分子筛,有利组织液通过;限制细菌扩散

糖蛋白

组织液

毛细血管动脉端血浆成分(水、电解质、单糖、气体等小分子物质)渗出,在组织中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部分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入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功能:

构成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产生或回流障碍,导致组织脱水或水肿

(二)纤维

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又称白纤维

LM:

粉红色,直径1~20µm,波浪状,分支交织成网

EM:

为成束的胶原原纤维,后者直径20~200nm,有64nm周期性横纹

成分:

Ⅰ、Ⅲ型胶原蛋白

特性:

韧性大,抗拉力强

弹性纤维(elasticfiber)又称黄纤维

LM:

HE染色呈淡红色,醛复红染色呈紫红色;直径0.2~1.0µm,细丝状,分支交织成网

EM:

弹性蛋白(位于核心)+微原纤维(由原纤维蛋白构成,位于外周)

特性:

富于弹性

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并存,赋予组织韧性和弹性,使器官兼能保持形态和具可变性

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

分布:

网状组织、基膜

LM:

HE染色呈淡红色,镀银染色呈黑色;直径0.2~1.0µm,分支多,交织成网

EM:

有64nm周期性横纹

组成:

Ⅲ型胶原蛋白,表面覆蛋白多糖和糖蛋白

形态结构功能

嗜酸性线粒体提供能量、参与合成脂类物质

中性滑面内质网参与合成脂类物质

中性微丝、微管构成细胞骨架

中性溶酶体参与吞噬作用

中性脂滴参与合成脂类物质

中性中心体发出微管

中性高尔基复合体对分泌性蛋白加工

嗜碱性粗面内质网合成分泌性蛋白

嗜碱性游离核糖体合成自身结构蛋白

 

(三)细胞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LM:

胞体较大,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

EM:

RER、GC发达

功能:

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多糖等,构成纤维和基质

纤维细胞(fibrocyte):

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macrophage)

LM:

圆或不规则,可有伪足;胞质嗜酸性,可含吞噬物;核小,深染

EM:

有皱褶或微绒毛;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

功能:

吞噬作用

物质基础——溶酶体

特性基础——趋化性(细胞沿趋化因子的浓度梯度,向浓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的特性)

 

方式

特异性吞噬

-通过识别因子(如抗体)识别和黏附被吞噬物(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

非特异性吞噬

-直接黏附被吞噬物(粉尘,衰老、死亡的自体细胞等)

抗原提呈(antigenpresenting)

抗原-包括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生物分子;机体免疫系统能对外来抗原发动攻击

巨噬细胞吞噬了抗原后,在溶酶体中保留抗原决定基,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输送到细胞表面,提呈给T淋巴细胞,故为抗原提呈细胞

分泌:

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溶菌酶、补体,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

浆细胞(plasmacell)

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消化、呼吸道)及慢性炎症部位

LM:

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于一侧

EM:

大量RER平行排列

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即抗体(antibody),能抑制或杀灭细菌、中和病毒,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

肥大细胞(mastcell)

沿小血管分布,于皮肤、消化管、呼吸道较多

LM:

大,卵圆形,胞质充满粗大嗜碱性颗粒(分泌颗粒),核小而圆,着色深,居中

功能: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释放后引发过敏反应

肝素:

抗凝血

组胺(作用快)、白三烯(作用慢):

皮肤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导致组织水肿→荨麻疹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哮喘

全身小动脉扩张,血压急剧下降→休克

统称过敏反应;引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称过敏原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对抗过敏反应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分布:

小血管周围

形态:

似成纤维细胞

功能:

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参与创伤修复

二、致密结缔组织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构成肌腱;大量密集平行排列的粗大胶原纤维,其间有腱细胞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构成真皮、器官被膜等;粗大胶原纤维纵横交错,形成致密板层结构,其间有成纤维细胞

弹性组织:

构成韧带、弹性膜等;粗大的弹性纤维或平行排列,或编织成膜状

三、脂肪组织

由大量脂肪细胞群集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为脂肪小叶

黄色脂肪组织:

由单泡脂肪细胞构成;保温、缓冲、保护、充填

棕色脂肪组织:

由多泡脂肪细胞构成;存在于新生儿,产热能

四、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网状细胞(reticularcell):

星形多突起,突起互连成网;胞质RER丰富,核大,着色浅,核仁明显

网状纤维:

交织成网

功能:

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基本成分,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微环境

第2节软骨和骨

一、软骨

软骨由软骨组织和表面的软骨膜构成

软骨组织(cartilagetissue)

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软骨组织内无血管

软骨是胚胎早期的主要支架,随着胎儿发育大部被骨取代,成体内有少量分布

(一)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chondrocyte)

软骨陷窝:

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内的腔隙

幼稚软骨细胞:

单个分布于软骨周边,小、扁圆形

成熟软骨细胞:

大,圆或椭圆形,核小,胞质弱嗜碱性,RER和GC丰富

同源细胞群:

2~8个成熟软骨细胞聚集成群,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位于软骨中央

功能:

产生软骨基质

软骨基质(cartilagematrix)

即软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

基质(蛋白多糖“分子筛”+水):

凝胶状,渗透性好;软骨陷窝周围硫酸软骨素较多,呈强嗜碱性,形成软骨囊(cartilagecapsule)包围软骨细胞

纤维成分埋于基质中,使软骨具有韧性或弹性;纤维成分的种类因软骨类型而异

(二)软骨组织分类——纤维成分

透明软骨(hyalinecartilage)

分布:

肋、关节、呼吸道

纤维:

胶原原纤维(Ⅱ型胶原蛋白),纤维细且折光率与基质相同,于HE染色切片不能分辨

基质:

含大量水

功能:

抗压性强,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纤维软骨(fibrouscartilage)

分布:

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

软骨细胞:

较小而少,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纤维:

胶原纤维束平行或交叉排列

基质:

较少,弱嗜碱性

功能:

韧性强

弹性软骨(elasticcartilage)

分布:

耳廓、咽喉及会厌

纤维:

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在软骨中部更为密集

功能:

有较强的弹性

(三)软骨膜

软骨表面被覆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外层:

胶原纤维多,起保护作用

内层:

有较多梭形的骨祖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软骨细胞

有血管为软骨提供营养

(四)软骨的生长

两种方式并存

外加生长(软骨膜下生长):

软骨膜内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产生纤维和基质→软骨加厚

间质生长(软骨内生长):

软骨细胞增殖和生长→产生新基质→软骨由内至外扩大

二、骨

206块骨参与构成运动系统;

均由骨组织、骨膜和骨髓构成

功能

支持,保护,造血,贮钙

 

(一)骨组织(osseoustissue)

由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构成

骨基质(bonematrix,骨质):

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有机成分:

胶原纤维(90%)+基质(蛋白多糖、骨钙蛋白、骨桥蛋白、骨黏连蛋白、钙结合蛋白)

无机成分(骨盐):

羟基磷灰石结晶,细针状,长10~20nm

类骨质:

无骨盐沉积的骨基质,钙化后成为骨质

骨板:

骨基质结构呈板层状,同一骨板内纤维相平行,相邻骨板纤维相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

密质骨:

大量骨板紧密规则排列;分布于长骨骨干、短骨和扁骨表层

松质骨:

数层不规则排列的骨板形成针、片状骨小梁,交错成为多孔的网格样结构;分布于长骨骨骺、短骨中心

 

骨的细胞

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cell)

分布:

骨膜

为骨组织中的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

形态:

梭形,较小

成骨细胞(osteoblast)

分布:

单层排列于骨组织表面

LM:

矮柱状,有突起,胞质嗜碱性

EM:

RER和GC丰富,有基质小泡(内含钙化结晶,膜上有钙结合蛋白与碱性磷酸酶)

功能:

分泌类骨质;释放基质小泡,促进类骨质钙化

成骨细胞被自身产生的骨质包埋,转变为骨细胞

骨细胞(osteocyte)

形态:

小、扁椭圆形,多突起

分布:

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所在腔隙称骨陷窝,突起伸入骨小管,突起间有缝隙连接,骨小管彼此相通

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营养骨细胞并输送代谢产物

功能:

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破骨细胞(osteoclast)

为多个单核细胞融合形成

分布:

骨组织边缘

LM:

体积大,2~50个核;胞质嗜酸性;贴骨侧有皱褶缘

EM:

溶酶体和线粒体发达;皱褶缘侧多突起,皱褶缘深面有许多吞噬泡

功能:

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质;吞噬分解的骨质成分

(二)长骨结构

长骨的构成:

骨干、骨骺,表面覆盖骨膜和关节软骨;内为骨髓腔,骨髓充填其中

骨干=密质骨+少量松质骨

密质骨:

环骨板、哈弗斯系统、间骨板

穿通管:

横向穿行于骨板的管道,与骨干长轴垂直,内含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

环骨板(circumferentiallamella)

指环绕骨干内、外表面排列的骨板,分别称为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

外环骨板:

厚,由数层或十多层骨板组成,较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

内环骨板:

薄,仅由数层骨板组成,不如外环骨板平整

哈弗斯系统(Haversiansystem)

又称骨单位(osteon):

指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由哈弗斯骨板和中央管构成

哈弗斯骨板:

10~20层,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

中央管:

内有小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与穿通管相通

间骨板:

骨单位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间的骨板,形状不规则,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未被吸收的残留骨板

黏合线:

三种结构之间以及骨单位表面的一层黏合质,含较多骨盐。

骨小管在此中止,不与相邻骨单位的骨小管连通

骨骺:

主要由松质骨构成,表面有薄层密质骨

关节面有关节软骨:

透明软骨

骨松质内的小腔隙和骨干中央的腔相连通,共同构成骨髓腔

骨膜

第3节血液

概述

血液(blood)

血液有形成分(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血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观察血细胞形态最常用的方法

血像:

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一、血浆

血浆(plasma):

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

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一、血液的有形成分

(一)红细胞

形态与结构

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µm;中央浅染、较薄,厚约1µm;周缘较厚,约2µm

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正常值:

男性为120-150g/L,女性为110-130g/L

Hb结合与运输O2和CO2,即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O2,并带走细胞所产生的大部分CO2

Hb与CO结合更牢固,可导致煤气中毒

网织红细胞

新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在血流中1天后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

正常值:

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

临床意义: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和贫血疗效的评价

变形性

概念:

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原因:

结构基础——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上,称红细胞膜骨架,其主要成分为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

形态基础——双凹圆盘状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的血影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变形性差,易被脾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

红细胞膜中有血型抗原A和/或血型抗原B,构成ABO血型抗原系统

A型-有血型抗原A

B型-有血型抗原B

AB型-兼有血型抗原A和B

O型-二种血型抗原均无

临床输血意义:

人类血液中有抗异型血的天然抗体,若错配血型,首次输血可致溶血(hemolysis)

寿命

平均寿命约120天

老化的红细胞被脾和肝脏的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二)白细胞

从骨髓进入血液,24小时内以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

根据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数量最多

形态:

直径10-12µm,胞质含许多细小颗粒,核呈杆状或分叶(2-5叶)

核左移(1-2叶):

严重细菌感染

核右移(4-5叶):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结构

嗜天青颗粒:

浅紫色,20%,为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等酸性水解酶类

特殊颗粒:

浅红色,80%,为分泌颗粒,含溶菌酶、吞噬素等

功能:

趋化作用,吞噬细菌和异物,大量吞噬后死亡,变为脓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形态:

直径10-15µm,核多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

结构:

嗜酸性颗粒内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及阳离子蛋白

功能:

组胺酶分解组胺

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