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018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docx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docx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

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

经过全盘调整后,全国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后的183所,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院系调整-简要概况

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将中国一举纳入苏联模式教育体系。

伴随着政权更迭而进行的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需要大量的工科技术人才,教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按产业部门、行业来甚至按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例如拖拉机学院、坦克系等等),确定招生和学生分配;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垄断,学生全部免费。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培养“专家”的教育体制。

中央政府对这种图景还是持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高校教育制度要改,但要慢慢来。

但正如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突然疾进一样,随着抗美援朝和苏联来华专家的到位,随着领导们对自己党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信心满满的增长,高校改革突然就由和风细雨变为狂风骤雨,一往无前的在1952年开展起来。

经过小范围的院系调整试验后,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11月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

52年秋季,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北京“八大学院”等,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于1953年结束。

经过调整后,不仅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全国高校数量由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53年后的183所,更重要的是,52年以前的那些著名高等院校,几乎经历了面目全非的结构改造。

  以南京大学为例:

调整前的南京大学有文、理、工、农、医、法、师范等7个学院共35个系,经过这场伤筋动骨的院系调整后仅保留了文、理方面的13个系,并且严格分成文科和理科,南京大学由一个综合性大学变成了虽然名义上叫综合性大学实际上却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类似欧美的文理学院,其他的12所综合大学也大体如此。

院系调整-全盘苏化

“向苏联学习”,是这次院系调整的主方向。

在苏联的教育理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中国教育工作者,包括师范院校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逐章逐节地进行学习。

国家还确定俄文为“第一外语”,清华大学首创的专业俄文阅读速成法被广泛推广,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当时,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学习是单向的,只允许老老实实地学,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或批判。

开始时,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教育理论持怀疑和保留的态度,甚至在专家讲课的时候公开提出质疑。

为此,他们在各大高校相继开展的“人人过关”、“个个洗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都受到批判。

清华大学教授潘光旦反对苏联式的灌输教育,认为这样会培养出一大批毫无判断力的青年,在学校学会了道听途说、鹦鹉学舌的本领,出了学校以后,就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据当时的清华学子回忆,“对潘光旦先生的全校大检查,好像有三四次,每次检查都达四个小时”,这位学生回忆了其中一次的场景:

“在暗夜里,学生们席地坐在成府的马路上,人声如潮,灯光晃动,显得异常恐怖。

”后来,潘光旦被调到中央民族大学,写文章检讨《我为何仇美仇不起来》,继续进行思想改造。

院系调整-社科遭撤

  这次大学院系调整的特点是:

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另外,还根据计划经济和工业建设的需要设置新专业,“新的专业的面则常比西方大学生主修的专业要窄”。

据一位老教师回忆,当时决定学校哪个系哪个专业与谁谁合并,实施进度很快,扛起行李就出发,而且限期上课。

不少学生都是在西北某大学入的学,却在东北某大学毕的业。

后来人们所知道的北京海淀区“八大学院”也兴建于那时,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院系调整的确加速了工业人才和师范类人才的培养,调整后工科学生数大增。

相反,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而遭到否定,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被停止和取消。

此后,一大批社会学学者或者转行民族学,或者遁入图书馆做资料员。

南京大学的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去了地理系搞经济地理,曾任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柯象峰到外文系当了普通老师。

正如祖庆年先生所说,1950年代院系调整后,“哲学系竟失去了存在的余地”。

院系调整-自主权

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1952年,国家成立了高等教育部,原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改任高教部部长。

1953年,政务院发布本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教师的思想改造学习今年暑假前即可告一段落,院系调整工作在今年暑假亦可大部完成,各类高等学校的任务和培养人才的目标均较以前明确,统一招生与统一分配毕业生的制度已经确立,这些条件将便于中央高等教育部及其他部门进一步加强直接和具体的管理。

”高等学校丧失了教学自主权。

以清华大学为例,这次涉及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设置上,与欧美大学的通才教育模式相对,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一般称之为专才教育。

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各院系不设专业,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重在学习基础理论,四年级着重学习专门知识。

院系调整后,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有计划、分专业培养技术人才。

学制也进行了调整。

解放前,清华大学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学苏”后,取消学分制,实行学年制。

学生在修业期间必须按照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和通过每学年所规定的学习课程和教学环节,不能自由选课,一般也不能转系或转专业,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挥。

教学计划成为学校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

全国高等学校学习苏联,开始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用苏联教材。

院系调整-私教退出

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早在院系调整之前,中央政府就开始逐步取消教会大学,并改造和限制私立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时,私立大学全部被裁撤。

圣约翰、震旦、沪江,这三所由教会创办的著名学府,也在院系调整中被裁撤,分别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被誉为“东方哈佛”的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资格最老的教会大学,沪江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震旦大学则由爱国神甫马相伯先生创办。

作为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大学,圣约翰大学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也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

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包括顾维钧、林语堂、宋子文等,都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影响。

院系调整后,圣约翰大学的教员分别去了不同的高校,位于人称“梵王渡”的约大校园,也被划归到一所新成立的高校——华东政法学院。

后来,一部分又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办公机构。

至此,在建校73年之后,圣约翰大学正式走入历史。

圣约翰大学最重要的象征莫过于那棵大樟树,连同它的精神,也在六十年代消失了。

五大母校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并称为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工科基本被剥离(除浙大),文法商管医各科也大大受损,尤其是厦大,纯粹的有出无进。

其他的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如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等也是一蹶不振,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成为历史的代名词。

(1)浙江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浙江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

  浙江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并入复旦大学。

  理学院药学系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

  理学院地理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

  2)、文学院人类学系并入复旦大学。

  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其

  余部分调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

  3)、法学院停办。

  4)、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

  5)、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学院。

  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并入南京农学院。

  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为东北林学院。

  农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

  6)、工学院航空系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

  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并入华东水利学院。

  工学院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

  调整后的浙江大学只保留工学院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系,并入之江大学相关

  工科及厦门大学电机系。

(2)南京大学

  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基础上建立起东南大学。

  1927年,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

  1928年2月,更名为江苏大学;同年5月,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去掉国立二字,径名南京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南京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

  东南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工学院独立为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工学院水利系和兄弟院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

  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与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

  2)、师范学院独立为南京师范学院。

  3)、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组建为南京农学院。

  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并入南京工学院。

  农学院的森林系与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森林系合并,组成南京林学院。

  4)、医学院改称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迁至西安并入第四军政大学。

  5)、法学院经济系调至复旦大学。

  法学院的法律系和政治系调至华东政法学院。

  6)、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调整后的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主体,并入金陵大学文、理学院。

并且并入复旦大学

  德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

  浙江大学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

(3)厦门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厦门大学拥有7个学院。

  厦门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工学院航空系并入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学院电机系并入浙江大学。

  工学院土木、机械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部分拆入河海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

  2)、政法学院(包括政治、法律两系)归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3)、航海学院与集美水院(今集美大学)合并。

  4)、商学院企业管理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5)、理学院海洋系中的物理组并入山东大学。

  6)、农学院与福大农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

  7)、1954年,文学院教育系并入福建师范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

  调整后的厦门大学保留文理学院,并入浙江大学、中南矿冶学院部分师生及福建协和大

  学财政学院。

52年之后陆续又有院系调出。

(4)武汉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武汉大学拥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

  武汉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

  文学院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

  2)工学院矿冶系与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3)水利系分出,与河南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工学部)

  4)农学院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立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系以及农化系的相关专业参与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现江南大学)

  5)机械系与电机系与广西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电机系电信专业调至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6)土木系与湖南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

  土木系建筑设计专业调至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7)经济系与华中大学,中原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医学院分出,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调整后的武汉大学只保留文,理两个学院,调入广西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的相关系科。

(5)中山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山大学拥有八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师、研)。

  中山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工学院参与组建华南工学院。

  2)、农学院参与组建华南农学院。

  3)、医学院参与组建华南医学院。

  4)、师范学院参与组建华南师范学院。

  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保留文理法研学院,并入岭南大学文、理学院,并将广州以及中南地

  区部分高校的有关系科调入。

  (著名教授陈寅恪、陈序经、姜立夫、容庚、梁方仲等调入任教。

八大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合并包括教职员工、在读学生、教学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并于1952年暑期正式招生开学。

这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把该地区称为“八大学院”的历史由来。

这八所学院今天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四川大学航空系、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合并组成。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由清华大学矿冶系、北洋大学矿冶系、唐山铁道学院矿冶系、中国矿业学院合并组成。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由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由北京工业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等校冶金系科及北京工业学院采矿、钢铁机械、天津大学采矿系金属组合并组成。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由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合并组成。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由北京农业大学机械系、北京机耕学校及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成。

院系调整-部分高校

清华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拥有五个学院(理、工、文、法、医)。

  清华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文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2)、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3)、法学院并入北京大学。

  调整后的清华大学只保留工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各系并入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同济大学拥有五个学院(理、工、文、法、医)。

  同济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又改名同济医科大学。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同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医学院,重建强大的医科。

  2)、文学院、法学院等调入复旦,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建设。

  3)、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入武汉大学。

工学院著名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等学校,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

  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4)、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并给复旦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并给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学校。

  调整后的同济大学调入交大、复旦、圣约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遂成为国内最大的以建筑土木工程为主的工科大学。

天津大学

  1951年8月1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前,天津大学拥有两个学院。

  天津大学院系调整状况如下:

  1)、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

  理学院地质组参与组建北京地质学院。

  2)、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并入清华大学。

  工学院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大学。

  工学院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调入北京钢铁学院。

  工学院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调至武汉水利学院。

  工学院矿治工程系调至唐山成立河北矿治学院。

  工学院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

  工学院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往天津轻工业学院。

  调整后的天津保留工学院主体,并入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以及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铁道学院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

四川大学

  院系调整前,四川大学拥有六大学院(文、理、法、工、农、师范),共几十大学科。

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四川大学情况如下:

  1)、四川大学航空系(川大航空系整合了云大航空系),后与清华航空系(清华航空系整合了天大、厦大等航空系),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三校航空系最终共同组建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后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目前世界上仅存有两架P-61夜间战斗机又称“黑寡妇”,一架在美国的俄亥俄州空军博物馆,另一架在中国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馆。

此飞机曾经为四川大学所有,也是当时国内高校唯一一架研习飞机,1952年随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一并划归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

  2)、四川大学土建铁道专业调往参与组建中南土建学院,后中南土建学院分化为长沙铁道学院和湖南工学院,分别为现中南和湖大的渊源之一。

  3)、四川大学化工、农产等系与兄弟院校组建四川化工学院,1952年在四川成立的四川化工学院和在上海成立的华东化工学院是新中国最早的两所化工专业高校,至今仍保持了强大的化工学科实力。

  4)、四川大学工学院剩余部分独立,以其为主体独立建院成立成都工学院,成为当时全国八大主要工学院之一,是西南地区侧重建设之工学院。

  成都工学院拥有1956年全国首批国家二级教授8人(在当时全国主要的重要工科大学和工学院中处于前列,也是西南地区第1名),其中2人于1959年升为国家一级教授。

  5)、成都工学院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仍名成都工学院。

成都工学院发展为后来的中科院、国家教委(即今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

在与四川大学重新合并之前,成都科技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科研经费等重要指标,均雄踞当时的西南地区所有高校第1位。

  6)、四川大学政法学院师生400余人调往重庆参与组建西南政法学院,即后来的西南政法大学。

调入组建西政的师生中,川大人数均为最多,实力最强,法学历史最有悠久,是当时组建西政学术贡献最大的高校。

  7)、四川大学农学院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化四个系的教师26人,学生165人于1952年调整到西南农学院。

调出的教授、副教授,有侯光炯、李驹、张文湘、李隆术、刘佩英、刘明钊,赵烈、王道容等。

并从西南农学院、云大农学院等调入小部分师生。

西南农学院后为西南农大,现并入西南大学。

80年代初重庆高校共有3个首批博士点,其中之一是西农土壤学博士点,领军人物就是当时从川大调过去的侯光炯院士。

  8)、四川大学农学院剩余部分,独立建院,全迁雅安,成立四川农学院,后为211院校------四川农大。

彭家元、曾省、程复新、李荫桢、张松荫、佘耀彤、陈之长、刘运筹、王善佺、陈朝玉,杨允奎,杨凤、杨志农、周开达、颜济、夏定友、荣廷昭、郭万柱等川农的顶梁柱级知名教授,基本都可追源至川大农学院时期。

人才济济的川大农学院时期为后来的四川农大在国家科技奖励等科研学术上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

  9)、四川大学师范学院本科部分调往西南师范学院,现并入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学院的主要优势学科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知名开创性的大师级人物,大多都来自当时的实力雄厚的四川大学师范学院,如普施泽、张敷荣、叶麟、何其恺、张增杰等。

  10)、四川大学师范学院专科部分调往当时的四川师院,后该校又分化为四川师院(今川师大)和南充师专(后为南充师院/四川师院/西华师大)。

先后担任四川大学教育系主任及教务长的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刘绍禹教授(创建当时西南地区唯一的心理实验室),于50年代调任四川师院院长。

  11)、四川大学地质系调往重庆大学,而后重大地质系参与组建成都地质学院,即成都理工大学。

  12)、四川大学地理系,与浙大地理组,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共同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13)、四川大学经济系的彭迪先教授受西南局之委派做为四川财经学院筹建小组主任,领导创办了四川财经学院(之后又调回了川大),彭先生向西南局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要从四川大学经济系带些人过去,协助筹建四川财经学院.西南局同意了彭先生的要求,于是在1951年10月,刘诗白,柴咏,何高著,高成庄,罗经先,税显光和归润章等一批教授随彭迪先教授从四川大学来到了光华园,协助创建四川财经学院(即今西南财经大学),1952~1953年,四川财经学院由当时西南地区17所学校的财经系科合并成立。

  此外,等等,还有一些个别系科从川大调往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社科院所等科研机构。

  至此,川大只剩下了文、理两大学科。

一些本应加强和保留的文理科,也有不同程度的学科和师资外调。

  补充:

(一)成都工学院(成都科大)部分

  从川大独立出来建校不久的成都工学院,保留了大部分学科(如机电、化工、水利、材料等),但也再迁出了一些学科,遵高教部指示:

  1)、其植物纤维造纸工学调天津大学(之后再从天津大学调往天津科大)。

  2)、糖品物工学调华南工学院,是今天华南理工的优势学科之一。

  3)、1960年土木工程系整体迁至重庆,参与组建重庆交通学院,是重庆交大土木学科的源头。

  补充:

(二)华西协和(华西医大)部分:

  1951年,华西协和大学更名为华西大学。

1950年到1953年,华西除保留医科外,其余院系情况如下:

  1)、华西大学文理学院调入川大。

华西大学藏品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则调整到川大。

  2)、华西大学农学系科与相辉农学院、省立教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