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877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

《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

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卷

Ⅰ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选题:

(30个小题,每题2分。

请同学们将试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地理兴趣小组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探究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

步骤如下:

1.将书本打开并斜放于桌面上;2.将一些豆子置于瓶中,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3.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如下图所示)的外形特点。

回答下面小题

1.该试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D.风力沉积

2.该试验形成的堆积体模拟的地貌是:

A.沙丘B.沙滩

C.山麓冲积扇D.河口三角洲

【答案】1.C2.C

考查外力作用及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1题详解】

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图中的实验有颗粒物质的选取,形成的是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此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该地貌是由于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出山口的位置上由于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在山前形成的扇状堆积体,为流水沉积作用,CZQ。

故选C。

【2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该实验模拟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滩是由海浪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与海水的顶托作用共同形成的。

据此判断C正确。

故选C。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

下图是阜阳闻集草莓大棚种植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3.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B.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C.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作物光合作用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4.冬季大棚打开门时,正确的空气流动情况应该是下图中的()

A.

B.

C.

D.

5.夏季农民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作物存活率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3.C4.A5.D

【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题详解】

塑料大棚相当于温室具有减弱光照强度,提高大棚内的温度,从而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的空气的温度和土壤水分,因此只有C项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题详解】

由于大棚内温度高,故大气上升高处形成高压,而门外温度低大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故上部大气由大棚内流向门外,下部气体由门外流向大棚内,符合此特征的为A图.

【5题详解】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削弱太阳辐射,避免大棚内温度过高,减少作物水分蒸腾.D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影响,理解其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6.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绿洲地区的气温日较差更大

B.半沙漠地区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比绿洲早

C.温度数据取自于当地的冬季

D.图中太阳辐射最强与温度最高的时间一致

7.若此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①时段内,a处的近地面风向主要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答案】6.B7.C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及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6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绿洲的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变化比半沙漠的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变化和缓,说明绿洲地区的气温日较差更小,A错误。

绿洲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比半沙漠地区滞后,B正确;新疆属于温带地区,温差大,冬季最低气温会小于0℃,结合图中两条曲线的数值判断,C错误;太阳辐射最强时是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气温最高时要滞后2小时,D错误。

故选B。

【7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①时间段半沙漠的温度高于绿洲的温度,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白天沙漠是热源,垂直方向上升气流,形成低压;绿洲是冷源,垂直方向是下沉气流,形成高压,风向由高压吹向低压,即由绿洲吹向半沙漠,在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结合方向标,判断为西南风,C正确。

故选C。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9.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8.C9.C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和水循环。

【8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C正确。

故选C。

【9题详解】

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故选C。

10.下图表示构成热力环流的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和海拔状况。

回答下题。

能够正确表示环流方向的是:

A.甲→丙→丁→乙→甲

B.乙→甲→丁→丙→甲

C.甲→乙→丙→丁→甲

D.乙→丁→丙→甲→乙

【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详解】读图可知,甲和乙位于近地面,甲地是高压,乙地是低压;丙和丁位于高空,丙地气压较高。

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因此热力环流中空气的流向为。

甲→乙→丙→丁→甲,故选C。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1.“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A.①环节B.④环节C.⑤环节D.⑦环节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修建水库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等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图中的③

B.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主要是由③⑦构成的水循环

C.人工降水会改变①的时空分布

D.植树种草会造成⑤(下渗环节)的增加

【答案】11.B12.D

本题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断即人类活动水循环的影响和意义。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图中①环节为蒸发;④环节地表径流;⑤环节下渗;⑦环节湖水蒸发,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可以通过修建水库、植树造林、跨流域调水施加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地表径流,B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修建水库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等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是图中的④,A错误;使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主要是海陆间大循环造成的,环节应该是①②③④构成的,B错误;人工降水会改变③的时空分布,C错误;植树种草会造成⑤下渗的增加,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

读图“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3.“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过程中,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水汽输送B.降水C.植物蒸腾D.下渗

14.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①减少内涝发生   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提高江河水位  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3.D14.A

【13题详解】

所谓“雨水银行”就是将路面及绿化场地的雨水收集起来,通过地下铺设各类特种矿石进行物理过滤净化,集中到地下的雨水储蓄系统,再通过雨水再利用系统,将其用于水岸景观,绿化浇灌等。

由此可知,储蓄雨水是把雨水储蓄到地下,增加了下渗,因此影响的水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选项D符合题意。

“雨水银行”对水汽输送、降水、植物蒸腾环节影响不大,因此A、B、C不符合题意。

【14题详解】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将雨水存储起来,可以减少内涝发生,①对。

绿地的灌溉用水充足,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②对。

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可能降低提高江河水位,③错。

绿地得到发展,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错。

A对,B、C、D错。

故选A。

读下列环流箭头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5.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为:

A.白天的海风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D.夜晚的陆风

16.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关于四地气温、气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

A>B>C>DB.气温:

A>B>D>C

C.气压:

A>B>C>DD.气压:

A>C>B>D

17.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错误的是:

A.A地

海洋,B地为陆地B.②为径流输送

C.④为水汽输送D.③为蒸发

【答案】15.A16.C17.A

本题考查海陆风、热力环流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学会应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海陆风

判读。

读图分析,风从A吹向B,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说明吹的是海风,白天陆地升温快,温度高,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故白天吹海风,A对、B错;夜晚陆地降温快,温度低,形成高压,海洋热容量大、降温慢,形成低压,故夜晚吹陆风,图中显示的是海风,C、D错。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图中气温、气压的判读。

根据图示判断,近地面A处气流下沉,判断为冷空气下沉,为高气压;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为热空气上升,为低气压,故A处的气温较B处低,因B处靠近近地面,C处的热量来源于B,故B处气温大于C处,AB错误。

垂直方向上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

越往高空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大于低压,故气压的大小为A>B>C>D,故D错误、C正确。

故选C。

【17题详解】

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A为陆地,B为海洋;图中的序号分别表示为水循环的环节为:

②为径流、③为海洋蒸发、④为水汽输送、①为降水,据此判断,A错误,BC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错误选项,故选A。

“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山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大地银装素裹,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8.这句话涉及到的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依次是:

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下渗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④①D.①③④②

19.以下地理过程最能体现海陆间水循环的是:

A.冬季风南下B.台风登陆C.塔里木河河水蒸发D.海水蒸发

20.这—段话说明参与此水循环的地球圈层有:

①水圈②地幔层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18.A19.B20.D

【分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及其环节的判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类型。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断,从大海中的水滴到天上的白云,涉及的环节是蒸发和水汽输送;从天上的白云到地面的白雪,涉及的环节是降水;渗入地下,涉及的环节是下渗,因此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依次①③②④,故A项正确。

【19题详解】

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随着气流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

落到地面上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入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被称为海陆间水循环,台风登陆代表的是水汽输送,体现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B正确;冬季风南下是从陆地吹响海洋,而水汽输送的环节是从海洋吹响陆地,A错误;塔里木河河水蒸发参与的陆地内循环,C错误;海水蒸发海上内循环、陆间水循环均有,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连续运动的过程;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因此水循环联系的地球圈,不包括地幔,D正确。

故选D。

【点睛】水循环及其类型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分隔相邻两条河流流域的山岭或高地),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

(径流量:

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某过水断面的水量。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

2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下渗减少 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3.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河径流量相较于植被恢复前,发生的变化是:

A.甲河径流量的增加量多于乙河,两河径流总量增加

B.甲河径流量的增加量少于乙河,两河径流总量增加

C.甲河径流量的增加量多于乙河,两河径流总量减少

D.甲河径流量的增加量少于乙河,两河径流总量减少

【答案】21.B22.C23.D

本题以某流域植被变化对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植被的作用及其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地质构造对径流的影响。

【21题详解】

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故B符合题意,ACD错。

【22题详解】

考查植被的影响。

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

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ABD错。

故选C。

【23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地表径流)减少,由于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小于乙河,故D符合题意,ABC错。

故选D。

24.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啸是一种常见的波浪形式

B.潮汐是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C.洋流是指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有规律的流动

D.波浪、潮汐、洋流、海啸均蕴藏巨大能量,能被人们方便利用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海水的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或狂风引发的剧烈的海水运动,并不常见,A不正确;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B不正确;洋流是指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有规律的流动,C正确;海水运动的能量目前不方便被人类利用,目前开发较少,D不正确。

故选C。

25.沿海各地,每日涨潮落潮的时间是:

①有规律的   ②无规律的   ③准确可查的  ④多变无法预测的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潮汐的相关知识

【详解】海水的涨落发生在白天叫潮,发生在夜间叫汐,所以也叫潮汐。

从一天看来,因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潮汐波由东向西,沿周日运动的方向传播,一次潮汐涨落经历的时间是半个太阴日,即12小时25分,所以地球洋面上沿海地区,每日涨潮落潮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且是准确可查的,①③符合题意,A准确,BCD错误。

故选A。

26.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即1千克海水中含盐类物质的克数不足1%,比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3.5%还低。

读图回答下题。

对该海区盐度低的原因,解释欠合理的是:

A.纬度高,气温低,蒸发较弱

B.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较多

C.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较高

D.众多河流汇入,带来大量陆地淡水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影响盐度的因素。

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主要和该地的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关系、降水量、海域的封闭状况、地表径流等方面有关系。

波罗的海纬度偏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受西风影响,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众多河流注入,年均径流量较大,因此海水的盐度较低。

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盐度会升高,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所以ABD属于该海域盐度低的原因,C错误,故选C。

下图为“南美洲南部沿岸洋流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7.关于图中①②两支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为暖流B.均为寒流

C.①是暖流,②是寒流D.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28.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①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B.②洋流的流向会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

C.①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D.②洋流不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

【答案】27.D28.C

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7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该区域为南美洲南部,洋流①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有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的海域)为寒流,根据流经海域判断,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洋流②为巴西暖流,其流向始终为自北向南,故D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选D。

【28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洋流①为秘鲁寒流;洋流②为巴西暖流,①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故A错误、C正确;②洋流为巴西暖流,其流向始终为自北向南,不随季节而变化,故B错误;②洋流有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D错误。

故选C

洋流对调节全球水热平衡起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9.图中洋流对沿岸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①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上限较高

B.②为暖流,使非洲西海岸温度升高

C.③为暖流,给北美洲带来丰沛降水

D.④为寒流,加剧了南美洲沿岸地区的荒漠化

30.图中渔场的成因是

A.寒暖流交汇B.水温高C.上升补偿流D.水质好

【答案】29.A30.A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洋流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渔场形成原因,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29题详解】

①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上限较高,②为本格拉寒流,使非洲西海岸温度降低,③为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④为墨西哥湾暖流,使沿岸地区降水更多,结合选项,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30题详解】

图中渔场为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结合选项,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组需要重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

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2、对海洋生物:

形成四大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欧洲北海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3、对海洋航行:

顺流速度快,省油省时。

逆流相反。

4、对海洋污染:

扩大污染面积,但可以加快净化速度。

Ⅱ卷综合题(40分)

31.下图是“某地近地面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2)在右图中用四个箭头标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3)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和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判断依据是。

(4)若此时为夜晚的海滨地区,则此时近地面吹陆风。

试解释其形成过程。

【答案】

(1)④ ⑤

(2)按要求作出即可

(3)BB处为上升气流,说明温度较高,应该为城区。

(4)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存在,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近地面陆地温度低,气流下沉,海洋温度高,气流上升,陆地气压高于海洋,使近地面空气从陆地吹向海洋。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详解】

(1)根据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等压面位置越偏上气压值越低,反之越高。

同一等压面上压强相等进行。

因此该图中①②③点的气压值相等,在垂直方向上,根据气压变化的特征可知,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图中①与⑤相比,①的海拔低于⑤的海拔,气压①大于⑤;③与④相比,③海拔高于④地,故气压④大于③,综上分析,图中④处气压最大,⑤处气压最小。

(2)热力环流图中近地面气压与高空中气压是相反的关系。

A近地面为高压,B近地面为低压,水平方向上为高压流向低压,故形成逆时针的环流。

具体的环流图如下图所示:

(3)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B地。

因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低压区,是上升气流,郊区是下沉气流。

所以B代表城区,因为B处空气是上升气流。

(4)由于海水和陆地成分比热容不一样,白天海洋温度低,气压高,陆地温度高、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陆地气温低、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吹陆风。

32.阅读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窖指修建于地下的用以蓄集雨水的罐状或缸状容器。

我国西部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万平方千米,约有3420万人饮水困难。

为了帮助西部贫困干旱地区妇女和群众解决饮水困难,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了一项计划,向社会募集善款,修建“母亲水窖”,对西部地区传统水窖内部进行混凝土硬化,减少渗漏,更有效地蓄集到有限的雨水。

(1)写出图中甲、乙、丙代表的水循环类型名称。

(2)上面“水循环示意图”中的A~H环节,哪些能构成海陆间水循环?

请写出这些环节的字母代号和名称。

(3)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两个环节施加影响(写文字)?

此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什么?

(4)水循环各环节中,能够对F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哪一个环节(写文字)?

能够使F环节的水量增大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至少两个条件)

【答案】

(1)甲:

陆地内循环;乙:

海陆间水循环;丙:

海上内循环(

(2)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下渗、G地下径流

(3)地表径流下渗。

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涵养水源,缓解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利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4)降水。

降水量大;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植树种草)。

【分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及其影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详解】

(1)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按照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图中甲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属于陆地内循环;乙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属于海陆间大循环;丙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之间属于海上内循环。

(2)海陆间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随着气流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

落到地面上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汇入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构成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其中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下渗、G地下径流。

(3)水窖蓄水改变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和下渗的环节;好处主要从涵养水源,缓解该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紧张状况分析。

对于我国西北的地区而言,修建水窖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涵养水源,缓解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利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4)据图可知,F为下渗环节,影响下渗量大小的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