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877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

【红对勾】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伟大的抗日战争随堂训练(含2013年高考真题,含解析)人民版

考纲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1.(2013·北京文综)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解析:

《天津条约》规定: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美国根据这一条款,完全可以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故D项正确。

获得军费赔偿的只有英法,故A项错误。

B、C两项分别是《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规定,故可排除。

答案:

D

2.(2013·浙江文综)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

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

由题干中“一国所得,诸国

安然而享之”,可知这是指“利益均沾”,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点,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

答案:

B

3.(2013·课标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

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产物。

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选C项。

仅靠设立领事馆并不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排除A项;B项中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

答案:

C

4.(2

012·北京文综)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

“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

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打开中国的市场,西方列强认为获得的政治经济权益不够,所以对中国提出“修约”的要求,故B项正确。

当时西方国家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已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错误。

清政府基本遵守了《南京条约》的规定,故C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时总理衙门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2·海南单科)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

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教案频发”和教堂作恶的传言盛行。

这些信息的出现是民族矛盾加剧导致的,故B项正确。

教案频发、教堂作恶的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不是清政府允许传教,而是列强侵华加剧,故A项错误。

民众受教育程度低与教案频发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已在1864年失败,与“1870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2·大纲全国)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

《南京条约》规定: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该条款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导致中国无法单独决定自己的关税,因此选A项。

答案:

A

考纲考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7.(2011·课标全国)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

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

题干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懿旨,地方督抚大员并不支持,而是积极维持现状。

这不能得出列

强势力受到遏制,亦不能得出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的代理人,排除A、C两项。

虽然地方督抚大员不支持清政府宣战的决定,但还未到分庭抗礼的程度,排除D项。

因此B项是最合适的答案。

答案:

B

8.(2011·重庆文综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B.1895年

C.1898年D.1906年

解析:

材料强调外国侵略者霸占台湾,强租胶州湾等史实。

通过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占领了我国的台湾;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所以题目中的起义自然与义和团运动有关,选择C项。

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间;B项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D项是萍浏醴起义的时间,是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答案:

C

9.(2010·江苏单科)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

从图片信息看,这是甲午战争中威海卫之战形势示意图,此次战役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故A项正确。

答案:

A

考纲考点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0.(2013·课标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

抗战时期,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但该做法并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说明当时国民党中央不愿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仅能说明国民党中央对湖北“减租”的态度,并不能说明A、B两项,故排除A、B两项。

C项表述太绝对,故可排除。

答案:

D

11.(2013·北京文综)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

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解析:

“苏区”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的称谓,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并愿意

参加全中国的国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有意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

合题干材料所描述的历史阶段特征。

答案:

C

12.(2013·安徽文综)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

符合其主题的是(  )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从海上封锁中国,故①错误。

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故②错误。

③④均符合史实和图片的主题,故D项正确。

答案:

D

13.(2013·浙江文综)下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

作为史料,可

以用来佐证(  )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6月,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④。

新四军主要活动在南方地区,而题图显示是“冀鲁豫第六军分区”,是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排除②。

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14.(2013·福建文综)“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解析:

由“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可知文告发表于1941年,A发生于1931年,B发生于1937年,D发生于1937年,仅C发生于1941年12月7日,故选C。

答案:

C

切入点 2014年是中英《南京条约》签字172周年,吸取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1.下图是中英《南京条约》签字的情景,该条约签订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③西方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④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①错,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及土改后完成的。

答案:

C

切入点 关注钓鱼岛问题 

2.2013年9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纽约召

开记者会,无视历史和事实,声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不会妥协”。

这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

回顾历史,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最早源于下列哪一条约(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解析:

《马关条约》规定:

割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推断B项正确。

答案:

B

切入点 主干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3.“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这是革命家章炳麟先生讽刺慈禧太后的脍炙人口的名联,上阕三个“幸”字,下阕三个“割”字,其中“幸古长安”和“割台湾”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中法战争与《天津条约》

B.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C.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与《马关条约》

解析:

“幸古长安”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西太后仓皇出逃西安,往返途中穷奢极欲。

“割台湾”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后所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将中国的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

甲午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六十岁,为庆祝其寿辰,她不顾国家危亡,大肆铺张,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和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而告终。

答案:

D

切入点 核心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不管”出现的时间、原因及其实质,这一地区“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会出现的现象,而这样的地区一度畸形繁荣进一步证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切入点 主干知识:

抗日战争 

5.据新华网报道:

2012年11月2日重庆一展览展出第二次国共合作唯一照片。

这张照片摄于1937年8月,是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期间,周恩来、叶剑英、朱德、黄琪翔、郭秀仪和张群等人在南京黄宅庭院的合影。

下列关于这次国共合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目标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B.这次合作是党外合作的方式

C.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服从国民党的统一指挥

D.合作过程中存在两个战场和两条抗战路线

解析:

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应选C。

答案:

C

切入点 从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和碰撞的视角看两次鸦片战争 

6.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

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解析:

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应选B。

答案: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