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645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docx

《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docx

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

永城市人民政府文件

 

永政〔2006〕13号

   

永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永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业:

    《永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遵照落实。

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备自实际做好本乡镇.本行业详细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强力推进永城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00六年三月十四日

 永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根据《中共永城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永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思和工作重点,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五”期间建设成就

“十五”期间,我市按照“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认真实施“科教兴永”、“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战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计划胜利完成。

初步预计,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30.9亿元,五年年均增速为14.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266亿元,年均增长22.3%;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省第9名。

工业经济增长迅速,以煤炭为主并向后关联的电力、铝工业构成的“黑色经济”和以面粉加工为主的“白色经济”,成为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44.1∶36.2∶19.7调整为26.6∶54.2∶19.2,城镇化水平达到28.5%,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6亿元,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87MW,光缆、宽带已经覆盖全市各乡镇,电话用户覆盖了全部乡镇的737个行政村,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全面推进科教兴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完善市、乡、村医疗保健网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保持较低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306元和2700元,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吸引了上海宝钢集团、巴西CVRD公司、泰国正大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来我市投资,外贸出口总额由“九五”末的864万美元上升到1196万美元。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健全。

  总体看来,“十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群众得到较大实惠的时期,为“十一五”时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市具备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地区基础产业的支持加大、“三农问题”的倍受关注、我市列入扩权县(市)以及我省对我市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建设的支持等,使我市加快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和淮海经济技术协作区中心位置的特殊区位,使我市成为我省“承东”桥头堡;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中国面粉城,煤炭、电力、冶金、食品等工业的蓬勃发展,较雄厚的产业基础使我市成为豫东平原最具实力和活力的县市之一;我市煤炭勘探面积不断扩大,煤炭开采和后续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土地复垦工作的良性展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我国节能优先战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市相关产业发展;资源依赖性过大,煤炭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采煤塌陷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农民增收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短缺,煤炭开采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时期”。

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将我市打造成为有较强辐射力的中心城市,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落实“五个统筹”,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加强体制创新,建设富裕永城、生态永城、和谐永城。

 第二节 发展思路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建设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煤炭能源生产基地、煤化工基地和食品工业基地为目标,全力实施“六五四五三”工程:

坚持根植经济创新发展、边缘城市突破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循环经济、城乡统筹发展、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并举六大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名市、科教兴市、商贸活市”五大战略;强化提高煤炭、电力、冶金、食品四大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培育煤化工、林纸一体化、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和汉文化旅游五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以煤~电~铝、煤~煤化工、煤~电~建材、粮食~面粉~食品和林纸一体化等为主的“黑白绿”三色循环经济。

经过10~20年的努力,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竞争力较强的第二产业为核心、发达的第三产业相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将我市建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新型工矿城市,成为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河南省东引的窗口、承接沿海地区经济辐射的前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区。

第三章 战略目标与任务

 第一节 战略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力争达到18%,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500元以上。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达到11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二、三产业比调整为15.5∶68.0∶16.5;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实现所有行政村和人口规模较大的自然村通水泥(油)路。

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000MW以上。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

城镇供排水、供热、供气和污染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

——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

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提高,在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确保95%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城镇和农村居民食用支出占生活费用支出比重分别下降到20%和40%以下;城镇和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分别达到25%和8%。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总人口控制在141万人左右。

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90%,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

  第二节 战略任务

 ——争取政策支持,加快体制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强县扩权”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在行政区划、土地审批等方面得到更大支持。

培植草根经济,促进国有骨干企业支持地方企业、国有经济带动民营经济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优一强二活三,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型向“二三一”型的转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黑白绿”三色循环经济;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旅游、商贸服务、房地产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突出以工促农、以工哺农、以工带农、工农互动、城乡共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建设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为目标,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以采煤塌陷区和工业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

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改进招商策略;面向沿海开放地区,吸引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积极吸引永煤集团、神火集团和裕东电厂等龙头企业加大在永城投资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进一步完善交通、电力、邮电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

 第四章 产业空间布局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在全市形成“一心、两轴、十大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

即:

加快东城区建设和西城区改造,强化中心城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形成沿311国道和省道S201(条苑线)的两条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轴线。

建设以煤化工、电力、造纸等大型骨干工业为主的沱南工业基地,以电力、铝工业、焦化等为主的神火工业基地,以面粉、饲料及特色食品为主的演集、城关食品工业基地,芒山汉文化旅游基地,陈官庄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基地,鄼城、龙岗、马牧“绿色”永椒生产基地,高庄酥梨生产基地,演集、陈集、茴村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绿色”奶牛养殖基地,芒山、侯岭速生杨种植基地等十大产业基地。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第一章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一节 优化农业结构

 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结构。

  在确保粮食总产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粮饲兼用玉米、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土豆等经济作物,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率保持在95%以上。

按照“稳定猪鸡生产,加快发展牛羊,突出奶业”的原则,重点培植一批档次高、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大型养殖基地和龙头企业,支持、引导其向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有计划地推广泡桐9501、泡桐9502、美国杂交马褂木等优良品种,加快速生杨基地和干鲜果基地建设,提高高庄酥梨、永城枣干等特色果品知名度。

  挖掘、发展特色农业。

支持农技部门对永椒和枣树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品种改良,设计、注册产品商标,培育市场,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争取每年有5—8个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认证,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和绿色食品示范市。

 第二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

 拉长“优质小麦的生产与加工”和“畜牧养殖业”两条主要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粮食的有效转化率。

  搞好小麦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现代小食品加工业、饲料生产等,整合小麦加工企业,促进面粉向“精、细、专”方向发展,创造精品名牌。

提高饲料加工企业对当地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畜禽制品、奶制品等养殖业下游产品。

  积极培育面粉加工和畜牧养殖等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实现产业的“裂变”和“集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十一五”期间,争创2-3家省级龙头企业,争创1-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知名品牌。

 第三节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全面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棚架问题。

充分发挥“兴农网”的作用,大力推进以科技、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涉农组织体系,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农业加工和农民生活、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产品上市前处理和农产品销售流通等各项服务,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体系,为农产品产销衔接提供平台。

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建立木材批发、蔬菜水果、食用菌、畜产品等农产品专业销售市场。

优化交易环境,扩大市场效益。

  以培养技术型、经营型、管理型、服务型、复合型的新时代农民为目标,强化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发展劳务经济,打造永城劳务品牌,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益,积极培养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

 第四节 优化农业布局

 以茴村、黄口、侯岭、十八里、陈集、刘河、城关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商品粮生产和转化基地,为“白色经济”和畜牧养殖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以高庄、十八里、条河、芒山等为重点,对原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积极引种、试种、推广新品种,加快形成以酥梨为主的林果生产基地。

  抓住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奶牛小区与“三鹿花花牛集团”合作的契机,以刘河、侯岭、苗桥、顺和等为重点,建设畜牧业养殖基地。

 

第二章 加快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适合农村公路建设、管养新机制,加大农村县乡道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力度。

2006年底,基本解决农村公路有路无桥、宽路窄桥、断头路等问题;2007年,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2010年,大多数自然村通水泥路(油路),县道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乡道、村道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以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和严重缺水地区为重点,解决7.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非安全饮水问题。

 

推广农村清洁能源。

重点推广牧~沼~种生态能源模式,积极发展生物质、煤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

优化村庄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压煤村搬迁和采煤塌陷区复垦、治理,有序推进迁村并点,重点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中心村。

 

第二节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巩固“两基”成果,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鼓励农村利用富裕的教育资源举办学前教育。

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及早全面消除危房。

提高农村师资水平。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多种渠道搞好农民转岗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信息服务,加快农民工向技术工的转变。

到2010年,力争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轮训一遍。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大力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工作,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覆盖面达到95%以上。

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逐步在现有村卫生室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十一五”末,20%的行政村达到“文明卫生村”标准,农村改厕达标率达到5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基层文化阵地。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挖掘农村文化资源。

扩大农村广播、电视、通讯覆盖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开展“文明农户”、“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第三章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广开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继续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购置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以多种方式方法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补贴力度。

 

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通过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有效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较快兴起,鼓励农民进入二三产业经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搞好劳务输出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维权,打造永城劳务品牌,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地务工收入。

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第四章 深化农村改革

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

积极探索和鼓励土地合理、合法流转,建立健全各种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土地占用审批和监督检查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源开采补偿机制和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机制,确保失地农民生产稳定、生活安定。

加强农田水利建管体制改革。

深化农村税费体制、农村流通和农产品购销体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动基层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第三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一五”时期,我市必须在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将加速推进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发挥煤炭资源优势,搞好能源产业整体创新,实现煤炭由初级产品向深加工和综合开发方向转变。

以煤炭产业为依托,积极发展非煤优势产业,稳步转移,逐步替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围绕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黑白绿”三色循环经济,强化扩张煤~电~铝和食品工业,积极培育煤化工、林纸一体化、机械、新型建材等新兴工业,打造沱南工业区和神火工业园两大精品工业集聚区,创建我国中部地区煤炭能源、煤化工和食品工业基地,把永城市建设成我省新型的工矿城市。

  “十一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接近170亿元,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达到61.5%。

 第二章 提升传统优势工业

 第一节 做大做强煤炭工业

 抓住河南省实施煤炭资源整合的机遇,加快发展和提升煤炭工业,“十一五”末,全市原煤年产能稳定在1205万吨左右。

加快刘河矿、新桥矿和薛湖矿等基建矿井建设速度。

改建、扩建现有生产矿井,增加原煤生产能力。

积极调整煤炭产品结构,提高煤炭采、选、加工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高炉吹喷煤和烧结用原料煤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钢厂发生炉造气用小块无烟煤25~13mm、化工用煤、电力用煤等产品,创立“永城吹喷煤”品牌。

第二节 积极扩张电力工业

以裕东电厂、永煤集团和神火集团为依托,加强电源点建设,扩大电力工业规模,加强煤电联营、铝电联营,借助电力资源吸引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煤炭、火电与高载能产业的双赢和共同发展。

重点抓好永煤集团50MW热电厂、2×390MW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式发电厂、神火工业园电厂三期1×135MW矸石电厂等项目,搞好裕东电厂二期2×600MW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在2008年前得到核准建设,2010年实现并网发电。

  第三节 发展延伸铝工业

 以神火铝电为依托,适度扩大电解铝规模,重点发展铝板带、铝箔、铝型材、以及铝硅合金、铝镁合金和铝铜合金等铝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煤~电~铝~铝制品循环链。

“十一五”末,全市电解铝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铝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

 

第四节 整合提高食品工业

以实现肉鱼禽蛋成品化、主食加工精细化、营养保健食品绿色化、饲料产品多样化为目标,提高加工深度,努力构建以小麦~面粉~食品与饲料、种植~养殖~畜产品加工、玉米~淀粉~葡萄糖和绿色果蔬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循环链。

以汇丰、华冠、华星、鑫麦源等为龙头,整合面粉加工企业,打造“永城面粉”品牌;以启正饲料、阳光饲料等为龙头,大规模开发饲料系列产品,带动养殖业发展;发展壮大无公害畜牧产品,积极开发奶制品、各类熟肉精制品以及利用畜禽副产品的生化制品等;加快玉米淀粉厂建设,积极开发药用淀粉、变性淀粉、葡萄糖、微生物多糖、氨基酸等产品;扩大皇沟酒业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果酒、果蔬饮料等产品。

 第三章 培育新兴工业

 实施转型战略,培育壮大市场前景好、能够借助现有的产业基础、具有较高技术含量、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并能提供足够就业机会的接续和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资源主导型向多元化的转变。

 

第一节 建设煤化工基地

以永煤集团为依托,沿着煤炭~煤气~甲醇~精细化工的途径,构建煤~煤化工循环链,提高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煤炭资源深度加工增值。

争取到2010年形成80万吨甲醇、30万吨醋酸、60万吨二甲醚、1万吨碳酸二甲醇和3万吨聚甲醛的总生产能力,煤化工行业产值超过30亿元,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第二节 发展林纸一体化

 结合速生杨基地建设,构建林纸一体化循环链。

到“十一五”末,争取形成年产20万吨杨木APMP化机浆生产能力,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第三节 着力培育机械工业

围绕煤炭开采、农副产品加工,着力培育矿山机械、粮食机械等机械工业。

尽快改造提升现有机械工业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

以演集钢厂和陈集钢厂为依托,建设年产1万吨子午线轮胎用高强度钢帘线生产线。

加快机械与电子技术的融合,走机电一体化的道路,逐步向数控化、高精度、高适应性方向发展。

争取到2010年,在机械行业形成2~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机械工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据的比重达到6%左右。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新型建材工业

 构建煤~电~建材循环链,有重点地扩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多种经营规模。

发展新型干法粉煤灰水泥、矸石水泥和加气混凝土砖、矸石空心砖、粉煤灰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及水泥制品等;开发生产高档建筑陶瓷、高档卫生陶瓷等产品。

 

第四章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相对集中,突出特色,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一心、两轴、三大园区、五大产业集群”的空间发展格局,即:

强化以电力、食品、化工、造纸、机械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城区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形成沿311国道和省道S201(条苑线)两条工业发展主轴线;全力打造沱南工业区、神火工业区和煤化工工业区三大精品工业区;形成以汇丰和鑫麦源等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以矸石水泥、粉煤灰水泥和环保墙体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陈集、演集为重点的钢铁产业集群,以顺河、裴桥为中心的板材加工产业集群,以启正饲料、华农饲料等为龙头的饲料产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

  第四篇 加快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

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支点。

加快非农产业发展,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十一五”末,全市城镇人口达到54万人左右。

  第一章 加快建设中心城市

坚持新区建设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