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445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周明学

2012、5、14

课程标准: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9世纪70年年代前后,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之所以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不是时间上的间隔,由于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是连续不断的,不存在类似于年级之间暑假的间隔,主要是出现了新因素产生的新成果(新发明、新技术),呈现了新的特点,产生了新的影响。

再用“工业革命”的称号,不足以体现“四新”,故名之曰“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政治上:

资产阶级统治在欧美亚进一步确立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法国1870年9月革命;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

经济上:

(1)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资本:

工业革命中的资本积累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理论上:

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近代物理学、化学的进步)

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电磁学的建立为发电机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建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使化学工业的发展具备了理论前提等。

2、成就:

(1)新能源的利用——电力、石油的广泛应用

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传统三大能源:

煤炭、电力、石油。

其中,煤炭、石油是一次能源(天然能源),电力是二次能源(人工能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

煤(用于蒸汽机,外燃,须有锅炉,体大而重,笨重,低效)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电力:

1866年德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机械能→电能,能量转化)→发电厂

电力的优点:

易于传输;高效

工厂:

电动机(电能→机械能)

电力应用于生产、生活,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

发电厂到工厂之间,需要输变电技术。

远距离输送电,路上会有损耗。

为了减少输送过程中的损耗,发电厂的电出来时,需要变压技术,主要是变高,电压越高,输送过程中损耗越少。

工厂接收电时,也需要变压技术,主要是变低,变到生产所需要的正常电压。

所以,输、变电技术也很重要。

电力的作用:

动力传输、信息传输。

前者包括发电机、高压输电网、电动机、照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电钻、电焊等,后者包括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等。

所以出现电力工业、电器制造业等新兴工业。

②石油:

提炼出汽油、柴油、煤气、煤油等,用于内燃机等,出现石油工业等新兴工业。

(2)新动力机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火车、汽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燃机(燃料:

煤油、汽油、柴油、煤气,体小能大)→汽车、飞机、内燃机车、远洋轮船。

影响:

①解决了交通工具的新的发动机问题(形小、功大)

②推动了石油工业的产生、发展(开采、化工)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电讯事业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信件、邮件(1840年英实行的便士邮政制,超重加倍,故当时信短,文学作品的短小精悍为主)。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话(美/贝尔),电报(意/马可尼)。

(4)新工业的出现:

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工业、电器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化学工业、电讯工业等。

化学工业产品:

从煤、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人造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染料是能使纤维和其他材料着色的物质,分天然和合成两大类。

染料是有颜色的物质。

但有颜色的物质并不一定是染料。

作为染料,必须能够使一定颜色附着在纤维上。

且不易脱落、变色。

1856年Perkin发明第一个合成染料--马尾紫,使有机化学分出了一门新学科——染料化学。

(5)老工业中新技术的采用——炼钢技术的大发展

最明显:

钢铁工业,采用了新的冶炼技术 质量得到提高,产量持续增长。

钢逐渐取代铁,成为基本的工业原料和建筑材料,钢轨、钢桥代替了铁轨、铁桥。

以上或可概括为:

能源和动力革命:

电力、石油、内燃机。

材料革命:

钢、塑料、人造纤维等

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手段革命:

汽车、飞机、内燃机车、电车、电话、电报。

3、特点:

(1)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工业革命中的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发明者多为技术工人,个别是能工巧匠在生产中偶然发现。

本次工业革命,先有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如电气技术的发展完全是电磁学的发展,化学工业的发展完全是化学的发展。

这是本次工业革命最大的特点,是成为“第二次”的最主要依据。

(2)在多个国家和几乎工业领域同时展开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发明创造集中在英国,英国是“一枝独秀”,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几乎都要靠从英国引进机器来进行。

工业革命起源于棉纺织业,棉纺织业是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行业,推动了其他行业的机械化。

本次工业革命,多个国家同时展开,百花齐放,所有相关国家都有发明创造,尤以德国、美国为最。

(3)技术革新的重心由轻工业转移到重工业

工业革命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

本次工业革命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等都是重工业。

(4)技术领先地位从英国转移到德国、美国

德国: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戴姆勒和卡尔·本茨各自独立制成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美国:

发明大王爱迪生,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4、影响: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人类进入新时代(生产力方面)

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农业为主导→工业为主导;轻工业为主导→重工业为主导。

新时代:

电气时代,电灯时代,钢铁时代,汽车时代等。

(2)形成了垄断组织(生产组织形式)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4)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在世界范围内,政治上,资产阶级统治在东西方的确立,或者直接统治,或者间接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东西方的确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的历史。

阶段:

①开始形成:

14—18世纪。

14、15世纪先后在意大利、尼德兰等地一些城市出现地球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16世纪尼德兰革命、17世纪英国革命、18世纪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荷兰、英国、美国、法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批资本主义国家;17、18世纪东方的亚非拉一些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荷兰、英国的殖民地。

②初步形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工业革命后,俄国(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时间断限,说法不一。

狭义地说,“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德意志统一(1871年)、意大利统一(1870年)成为第二批资本主义国家;东方的亚非拉更多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殖民地、半殖民地开始产生民族资本主义。

③最终形成: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更多民族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的历史,就是东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化

主要途径:

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化)

通过多次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西方产生了一批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革命以前的,有荷兰、英国、美国、法国等,工业革命以后的,有俄国、日本、德意志、意大利等。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四次高潮: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如尼、英、法、美、拉等)、19世纪20、30年代欧洲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②殖民主义扩张活动:

(经济上东方资本主义化)

近代殖民主义三次高潮:

一高(15~18世纪),新航路开辟引起,掠夺金银、贩卖黑奴等;二高(19世纪上中期):

工业革命引起,掠夺市场、劳动力、原料;三高(19世纪晚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等。

殖民扩张的目的在于掠夺财富,不同时期的手段不同。

广大亚非拉等东方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出现外国资本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民族资本主义。

③两次工业革命:

(生产方式上东西方资本主义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三个要点:

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

第一个要点是生产力方面的,第二、三个要点是生产关系方面的。

即使用机器,私人投资,雇佣工人。

以此标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产生的商办近代工业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而世界范围内,西方内部出现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又向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扩展,所以东西方从生产方式上都资本主义化了。

如果说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是指资产阶级对全世界的政治统治,那么它的途径主要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对西方)和殖民主义扩张(对东方)两条。

如果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那么它的途径主要就是殖民主义扩张(在东方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两次工业革命(对西方)及其扩展(对东方)。

如果说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东方亚非拉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那么它的途径主要就是殖民主义扩张。

以上三个体系形成的途径只是概说。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含义:

垄断:

学界关于“垄断”,未有一致的定义,如:

垄断是与自由竞争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排斥、限制竞争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垄断是指少数企业、企业集团利用经济优势地位,以协议、共谋或者其它方式、实质性的限制竞争、排斥竞争,从而在一定经济领域内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行为。

(共谋:

由数人串通在一起,通过合法手段以达到非法目的行为,或者通过非法手段以达到合法目标的行为)

垄断是竞争者以单独或联合、协议、协调一致等方式,凭借市场优势或其他行政权力,控制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状态。

所谓垄断,是指市场竞争主体(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公司、企业和经济组织)以单独或者联合的方式,实施的独占、分割市场等实质上排斥、限制和妨碍竞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竞争者的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垄断是指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利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在经济生活中对生产和市场实行排他性控制,从而限制、阻碍竞争的状态或行为。

垄断是指以单独的或合谋及其他方式,凭借其经济优势,限制、支配他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竞争的有效展开,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

垄断主要是指以单独或合谋及其他方式,凭借其经济优势,限制、支配他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范围内限制竞争的有效展开,违反规模经济的要求,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所谓垄断,指的是市场竞争主体为了排挤其他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利润,以单独或联合的方式,以及有关行政部门为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滥用行政权力,阻碍、限制或支配他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妨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或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垄断的界定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结构的方法,另一是行为的方法。

所谓结构的方法,指的是根据企业在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来判断市场是否达到了垄断状态。

结构的方法的关键是要确定相关的市场。

因为垄断地位和支配市场的能力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存在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之中。

如果所确定的市场范围较宽,那么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就较小;反之,如果所确定的市场范围较窄,那么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就较大。

因此正确地确定市场范围是判断是否存在垄断的前提条件。

相关市场包括两个方面:

相关地区市场和相关产品市场。

前者指的是卖方所经营的地区范围,后者则指的是哪些产品在相互竞争。

所谓行为的方法,指的是以企业行为作为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

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在市场上居于支配地位本身并不构成违法,只有在企业利用或企图利用这种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时才构成违法。

目前世界各国判断是否存在垄断的主要方法是行为的方法。

英国和德国对垄断的界定所采取的方法就是行为的方法。

两国的反垄断政策都明确规定,企业构成垄断状态或市场优势地位并不违法,只有当企业滥用这种垄断状态或市场优势地位时才是反垄断法所追诉的对象。

在这两个国家,存在垄断状态是实施垄断行为的先决条件。

美国反托拉斯法判断垄断的标准同样是采用了行为的方法,但在美国并不是说对市场的份额可以置之不理。

实际上,他们已经习惯了判断垄断的两个传统标准:

垄断实力和故意取得或保持垄断实力的行为。

后者是反托拉斯法的最终的裁判对象,但前者即垄断实力的因素却是故意行为的先决条件。

它和英德两国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德两国对构成垄断状态的市场份额作了预先的法律上的明文规定,而美国法律虽然也强调垄断实力的要素,但并非必备的要素。

他主要是靠法院在审判实践中灵活掌握的。

日本的反垄断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厉的。

它不但对垄断行为,而且对垄断状态也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这也许是日本反垄断法的一大特色吧。

以上定义两个方法,得出判断垄断的两个标准:

是否达到垄断状态?

是否实施了垄断行为?

中国自古称垄断为“榷”。

古代中国的盐、铁、茶长期属于官营之垄断事业,因有暴利之故,国家一旦出现了财政危机,为贴补国用不足,必然实行禁榷制度。

杨宁一教授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一文指出:

垄断问题,经济学有特定含义的,不是简单的规模大、占有的份额多,从经济学角度看,垄断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至19世纪末,是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但不是所有大型企业都是垄断企业;当时的西方国家都制定政策或立法来制止垄断,进而维护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

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就没有提“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了,是大变化。

罗斯福新政讲国家干预较好,不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较好。

垄断组织:

含义: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

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等,攫取高额利润。

垄断组织是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

卡特尔:

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同盟。

参加这一同盟的成员在生产、商业和法律上仍然保持独立性。

辛迪加:

由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以获取垄断利润而建立的垄断组织。

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是丧失了商业上的独立性,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由辛迪加总办事处统一办理。

托拉斯:

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

参加托拉斯的企业,既失去了商业上的独立性,也失去了生产上和法律上的独立性。

所有托拉斯内部的一切业务,如生产、销售及利润分配等,全由托拉斯的领导机构──董事会及其所属机构进行处理。

康采恩:

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

包括工业企业、贸易公司、银行、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

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参加康采恩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一般是大银行资本家)通过参与制加以控制。

它明显地表现出帝国主义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特点。

最早行业:

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都要求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中便应运而生了。

l870年,美国大资本家洛克菲勒建立“美孚石油公司”;9年后,美孚石油公司生产的石油占美国全国产量的90%以上。

1882年,美孚改组为托拉斯,它不仅拥有14家公司,而且掌握另外26家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成为著名的大垄断组织,垄断了美国石油工业。

1901年组成的美国另一家大托拉斯——美国钢铁公司,在成立初期就控制了美国全国钢产量的60%左右。

据统计,1904年,美国的381个托拉斯兼并五千多家企业,掌握着七十多亿美元的资金。

德国的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基本上垄断了德国的电气工业。

为什么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首先产生垄断组织?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首先在这些部门内出现,因而这些部门的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得最为迅速,同时由于这些部门的固定资本规模巨大,这不仅使资本的自由转移比较困难,而且使得各大企业之间竞争的破坏性极大,因此,这些部门的大企业为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便首先形成垄断联合。

后来,随着其他工业部门生产集中的发展和大型企业的出现,垄断组织便逐渐扩展到资本主义各个经济部门。

垄断组织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德国。

2、客观原因:

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跟自己的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

其中一部分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限制或阻碍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某几个大的企业为了避免在竞争中弄得两败俱伤,于是联合起来,共同分割市场,或共同操纵这些产品的销售价格以及某些生产资料的购买价格,以谋取不合理的高额利润,这样便形成了垄断。

主观原因:

(目的)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水平,排除其他竞争对手,追求更多的利润。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企业经营管理:

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通常对经营和管理可以这样理解,企业运营都会包括经营和管理这两个主要环节,经营是指企业进行市场活动的行为,而管理是指企业理顺工作流程、发现问题的行为。

管理始终贯穿于整个经营的过程,没有管理,就谈不上经营。

但经营管理是相互渗透的,我们也经常把经营管理放在一起讲,实际情况也是经营中的科学决策过程便是管理的渗透,而管理中也有经营意识,把经营和管理严格区分开来是误区。

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

营业额、产量、质量、成本、利润、安全、客户满意度等。

最大目标和永恒目标:

利润最大化(利润指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

客观原因: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大吃小)

自由竞争顶峰时,有少量垄断组织。

(2)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飞机制造业等重工业企业,其利润大,所需资金、技术力量也大,非以往独家企业所能承受,垄断组织应运而生,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益加强。

生产社会化理论是全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的理论概括,马克思根据19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历史状况和主要趋势,把生产社会化主要理解为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并认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矛盾,进而提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的结论。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出现了生产集中化和分散化、资本和企业规模大型化和小型化同时并存的二重化现象和趋势,给我们提出了必须重新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理论的重大课题。

在马、恩的理论中,“生产社会化”是用来表达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的范畴。

“生产的社会化”是与“生产个人化”、“生产分散化”相对立的;生产社会化在生产规模上造成的结果和主要特征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大型化,因而它又是与“生产小型化”相对立。

实际上,马克思主要是在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这一含义上来运用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的,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发展的理论中得到证实。

马克思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的、区别于以前一切社会生产的特征,就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及其发展,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分散化和小型化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资产阶级正是依靠生产社会化来战胜小生产的。

在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中,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而得以扩大,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恩格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依据,在《反杜林论》中对生产社会化从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劳动产品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明确地表达了生产的社会化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的观点。

(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页619-634)

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范畴本来具有二重含义,即一方面指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另一方面指生产的相互依存关系。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矛盾时所使用的“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却专门指的是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

马克思恩格斯都把“社会化生产”看作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特点,并且认为它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是矛盾的,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加详细而明确的论述。

恩格斯从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化等方面,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特征,恩格斯所说的“社会化的生产”明白无疑地就是指资本的集中化、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的集中化以及产品是许多人协作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今天,当我们结合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当代现实,重新反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社会化的理论时,我们认为,把生产社会化即集中化和大型化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以前的小生产的主要特征是正确的;认为某些生产的集中可以发展到垄断的程度,也是被证明了的。

但是,把生产社会化仅仅理解为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并且认为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形式,并主要根据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却是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的。

前资本主义时期是生产的分散化、小型化,是小生产。

资本主义时期是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是大生产。

从手工作坊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生产的一般工厂,再到机器生产的大工厂的发展,这是一个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的过程。

(3)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打击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造成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带来兼并、收购的浪潮。

3、影响:

有多重影响:

(1)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垄断并不完全是祸害,有时侯它能带来规模经济,即由于大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使生产过程有可能变得经济合算,因为在现代,能够造成市场垄断的总是大企业,大企业能够利用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