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材料分析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348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材料分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原材料分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原材料分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原材料分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原材料分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材料分析1.docx

《马原材料分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材料分析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材料分析1.docx

马原材料分析1

材料分析题

(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

尽心下》)

荀况认为:

“传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摘自《荀子?

王制》)

材料Ⅱ

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

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

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

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材料Ⅱ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与感觉相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Ⅲ

俄国哲学家波格丹诺夫则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Ⅲ的观点与材料Ⅰ和材料Ⅱ的观点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Ⅲ和材料Ⅰ、Ⅱ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世界的范围之内,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际上,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以下是有关唯心主义思想的哲学材料。

材料Ⅰ

陆九渊: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

王守仁:

“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

材料Ⅱ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

“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秉此理,然后有性;必秉此气,然后有形。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

朱子语类》)

材料Ⅲ

列宁:

“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

请回答:

(1)简析材料Ⅰ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Ⅱ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你对于材料Ⅲ的理解。

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

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

“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Ⅰ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

伽桑狄说: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

“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

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材料Ⅲ

列宁指出:

“‘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

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

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Ⅰ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Ⅱ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Ⅲ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材料Ⅰ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Ⅱ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于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迷失方向。

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来论证其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借而攻击唯物主义思想。

(3)材料Ⅲ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并反击了它们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进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Ⅱ

毕达哥拉斯认为: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Ⅲ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Ⅳ

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相同吗?

并加以评述。

(2)材料Ⅳ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

材料Ⅰ、Ⅲ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水,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Ⅱ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Ⅳ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它给予唯心主义哲学以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但是浙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有关材料如下。

材料Ⅰ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

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

于是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

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Ⅱ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

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

在此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Ⅰ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10分)

(2)通过材料Ⅱ,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

(10分)

答案要点:

(1)①矛盾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分)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无效供给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两种情况,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6分)

(2)①材料Ⅱ运用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

这一理论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分)②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的大市场中存在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5分)

7.在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

“污染环境的是谁?

”“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

”“能保护环境的是谁?

”拉开门,里面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10分)

(2)运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10分)

答案要点:

(1)①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分)②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够做到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则人与自然是相互协调的。

反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那么,被破坏的环境又会反过来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处于对立之中。

(6分)③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不断地使两者从对立到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才具有应有的价值。

(2分)

(2)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度的理论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即把事物量的变化局限在度的范围内。

(4分)②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

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决不能无节制地过渡索取。

因此,人类行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反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6分)

8.郎咸平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当年他在美国求学时,报纸报道:

韩国三星电子准备投资十几亿韩元进行自主研发。

听到这件事后,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以一亿韩元在一周内可以获得的技术,硬要投资十几亿韩元研发三五年,那是浪费。

”可是,韩国三星电子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今天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大型企业,“现在你还敢笑三星吗?

(引自《大河报》2005年12月16日“七日财富”第11版)

请回答:

(1)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内容是什么?

(8分)

(2)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12分)

答案要点:

(1)①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2分)②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分)

(2)按照内因与外因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其次要坚持改革开放,引进技术。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不仅不能很好的做到引进技术,而且不可能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支撑起现代化的发展。

更何况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永远也引进不来。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又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发,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2分)

9.阅读下列有关自由观的材料。

材料Ⅰ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

《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Ⅱ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

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

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

《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材料Ⅲ

恩格斯指出:

“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答案从略。

10.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但同时也日益面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危机、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繁、核战争威胁、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等“全球问题”,这使得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人们再也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请回答:

(1)科学技术带来负面效应的根源是什么(10分)?

(2)怎样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又克服其负面影响(10分)?

答案从略。

11.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使得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期,有人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请回答:

(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0分)?

(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实质是什么(10分)?

答案从略。

1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但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不仅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而且在不同条件下所处的地位也各不相同。

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请回答:

(1)矛盾统一性的含义、表现及其作用是什么(10分)?

(2)联系实际谈谈这些观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10分)。

答案从略。

13.材料1: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材料2: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3: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

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

——温家宝2009年2月,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演讲

问题1:

这三段话涉及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10分)

问题2:

试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谈你对“和谐”的理解。

(10分)

14.材料1: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孟子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费尔巴哈说:

“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

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1)材料1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10分)?

(2)材料2与材料3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10分)?

15.材料1:

马克思认为: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

材料2:

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

——摘自:

《科学》

材料3:

生态方面:

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

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

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摘自金鑫:

《世界问题报告》

材料4: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摘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材料5:

约翰?

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

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

2003年10月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

“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

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

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

”——摘自:

中国环保网

材料6:

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

——摘自:

可持续发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分析这两段材料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

为什么说“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

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10分)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

(10分)

(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并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10分)

16.材料1: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

“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

霍尔巴赫为了克服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