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190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汇总

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一)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业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本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1)教师职业理想: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2)教师职业责任:

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教师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

(3)教师职业态度:

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4)教师职业纪律:

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从一点一滴做起,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5)教师职业技能:

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6)教师职业良心;

(7)教师职业作风;

(8)教师职业荣誉;认真履行职业道德义务,掌握良好的职业素质。

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1)从教师的社会责任来看,具有全局性;

(2)从教育的社会地位来看,具有超前性和基础性;

(3)从教师职业及个人素质来看,具有导向性;

(4)从教师的人格评价来看,具有示范性。

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

(1)认识功能;

(2)实践功能—教育功能(学生人格、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品质)、调节功能(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对教育过程、对老师本向)、社会促进功能

5,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1)可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2)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战略举措。

6,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1)说理疏导法—基本方法(包括讲授、报告、谈话、讨论、阅读书籍报刊等形式);

(2)榜样教育法;(3)对比教育法;(4)个别教育法;(5)实践锻炼法。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修养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1)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2)对待学生的道德;(3)对待学生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

2,新《规范》的基本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

政治坚定、业务精通、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4,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勤学、慎独、内省、兼听、自律。

教育学模块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其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

计划性和专业性。

P129

2.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任务:

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P129

3.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

法国

社会学家

错误在于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学起源说

孟禄

美国

心理学家

错误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4.教育的发展:

P130

(1)古代的学校教育,起源于奴隶社会,

A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庠,序,校),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和选士制度),隋唐后(科举制度),宋代(四书《论语》《四书》《大学》《中庸》,五经),明代八股文;B西方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武士)和雅典教育(培养能够适应本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后代),古埃及: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教育的特点:

强烈的等级性、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刻板性、思想统治的道统性、教育过程的专制性及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

(2)文艺复兴后,14世纪欧洲。

(3)近代教育的特点:

A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B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C世俗化;D法制化。

(4)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A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B逐渐走向民主化,C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D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E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我国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

5.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教育者是主导因素。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两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

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活动主体。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地—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P133

6.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7.教育学的发展:

(1)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凯洛夫《教育学》,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发展教学论”;法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多以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形式出现,理解基础上掌握,不需识记)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问:

政治制度是如何制约并影响教育的?

P146

答:

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内容,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制度: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使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手法和手段

4.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具体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5.文化制约教育的特点:

从影响形式看,间接性和隐蔽性;从影响范围看,广泛性;从影响方式和途径看,既有社会意识、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有个人深层心理结构的影响。

文化制约教育的内容、观念的模式:

文化制约教育内容,文化观念制约人的教育观念,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

6.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教育传递、传播、选择、创造和更新文化

(三)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1.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身体发展,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另一方面是指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一方面是指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个体心理倾向或意向的发展。

2.关于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格塞尔、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顿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问:

遗传素质的含义及其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P149

答: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素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遗传素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决定个体发展。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聪明早慧”、”大器晚成”,因材施教)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内涵: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与标准。

2,层次结构:

(1)主导性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

3,功能: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4,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即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2)智育(3)体育(4)美育P158-159

6,素质教育的含义,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7,素质教育的组成:

(1)政治素质

(2)思想素质(3)道德素质(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5)身体素质教育(6)心理素质

8,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指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教育史上,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共有四种类型: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P164)

(五)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称,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2,影响学制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民族文化传统。

3,当代学制发展(改革)的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2)提前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P167

现代学制:

阶级性,生产性,群众性和普及性。

P168

欧美现代学制类型:

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苏联型学制。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现代学制从性质上看,分为资本主义学制和社会主义学制。

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902年

“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

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

该学制未实行,但从此形成旧中国现代学制

1904年

“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张之洞、张百熙、荣庆

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最大特点:

修业年限长

1912年

“壬子癸丑学制”

蔡元培任教育部长时

1922年

“壬戌学制”

新学制

参照美国“六三三制”

普通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收力;(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6)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9)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0)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11)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12)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P171-172)

终身教育的特点:

民主性(普及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

*(六)教师与学生(客观题为主,师生关系、教师职业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部分会以简答题或论述题出现)

1,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示范性,(3)创造性,(4)长期性,

(5)群众和个体的统一性。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1)传道者,

(2)授业解惑者,(3)管理者,(4)示范者,

(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

3,教师素养的结构:

(1)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

(2)知识素质,(3)能力素质

4,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能力熟练程度由一般化到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过程。

包括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和教师职业能力专业化的提高过程。

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老师。

6,学生的特点(本质属性):

具有发展的主动性,是具有可塑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体一定的自觉性;一方面,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人格、性格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除了具有自我发展的潜力之外,还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和向师性。

7,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完整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师生关系的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2)良发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9,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本身—最主要因素,

(2)学生—重要因素,

(3)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

10,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出自《学记》)

1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加强自身修养。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七)课程(教育学中比例最大)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的类型:

分类依据

课程类型

特征

应用

主导价值

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学科课程

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以文化知识为基础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

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兴趣、动机、经验是基本内容)(开发内在,丰富个性)

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中学: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分科课程

单学科,相对独立性,完整性,优先性

高中(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便捷地了解学科的基本内容,便于组织教育与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

综合课程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学科

小学(三种形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

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

必修课程

强制性,权威

可分为国家规定、地方规定、校定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按照一定规则自由选择

一般分为:

限定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

国家课程

规定性,强制性

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

地域性,针对性

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

多样性,灵活性

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任务的不同

基础型课程

要求最基本,适应范围大

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拓展型课程

加强文学、艺术鉴赏方面的教育,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类

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研究型课程

注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注重培养探究态度与能力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条件和社会要求(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和具体的学校培养目标);

(2)知识因素(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3)学生因素(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

4,课程标准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P196-197

5,课程标准的内涵:

按门类制定,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6,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内容):

(1)前言;

(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的编写建议);(5)术语解释

7,课程目标的内涵:

广义上即教育意图,包含“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包含:

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上主要指“教育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及培养目标)

8,课程目标的分类:

(1)行为取向性目标—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2)生成性课程目标;(3)表现性课程目标

9,制定课程目标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3)学科体系

10,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1,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1)均衡性-实现课程类型多样化,科目比重均衡化;

(2)综合性(表现在:

A学科内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的联系;B学科之间注重彼此的联系和学科间的渗透;C设置综合课程;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选择性

12,课程评价:

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13,课程资源的含义:

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或者说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14,课程资源的特点:

(1)潜在性;

(2)多质性;(3)具体性

15,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4)个性原则;(5)社会性原则

1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模式:

(1)体验式;

(2)探究式;(3)陶冶式

17,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1)以国家课程为主线,开发学科深化类、学科拓展类、学科综合类的课程资源;

(2)优化整合实践活动资源;(3)开发乡土研究课程资源

***(八)教学

1,教学的意义:

(1)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具有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

(2)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2,小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要任务:

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小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和内容);(3)培养小学生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4)重视在各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3,中学教学的任务: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

(2)发展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中学生优良的个性。

4,教学过程的本质:

(1)认识过程;

(2)特殊的认识过程;(3)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3)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P229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身心发展的过程。

P229

6,*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反映了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学不躐等”);(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7,*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最大优点: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

(2)*谈话法(问答法);(3)读书指导法;(4)*演示法;(5)参观法(预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6)实验法(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7)练习法(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文明行为习惯练习);(8)实习法(实习作业法)(教学实习、生产实习);(9)讨论法(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整节讨论、智时讨论);(10)发现法(其他资料: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活动法)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习成绩的评价

9,备课: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对上课进行计划安排和设计准备的工作。

备好课是上好课乃至做好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