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7092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x

《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x

语文八年级下《《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礼记》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文章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

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

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

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通假字

①《兑(yuè)命》曰(“兑”同“说”,指殷商

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xiào)学半(“学”同“敩”,教导。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之此乎”。

三、朗读指导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

乎!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旨:

味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困:

困惑。

自反:

自我反思。

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

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学学半: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知道有不理解的地方。

知道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

教学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

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

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理”。

2.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答案示例:

先用“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文末引用《尚书》中的话作结,有何好处?

答案示例:

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

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答案示例: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2.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案示例:

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

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类比论证,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

证据。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

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节选)》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

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虽有佳肴》:

________。

《〈问说〉(节选)》:

________。

答案示例:

教与学 学与问 实践出真知 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六、课堂小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己。

只有教与学相承相续,我们才可以在学习中进步,在教学中成长。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虽有佳肴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背课文,复习巩固生难字词。

二、新课导入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丽和谐的世界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大道之行也》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

三、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

从春秋战国直至西汉建立的几百年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作者借孔子之口,感叹自己出生太晚,没有能够赶上黄帝、尧舜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幻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2.检查预习

(1)重难字

选贤与能(jǔ)修睦(mù)矜(guān)

男有分(fèn)恶(wù)

(2)通假字

①选贤与(jǔ)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6)文言句式

倒装句

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藏于己”即“于己藏”。

)四、朗读指导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五、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大道: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

施行。

选贤与能: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讲信,讲求信用。

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亲其亲: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人;第二个“亲”指父母。

有所终:

能够善

终。

所,代词,指符合年纪能得到照顾与安排,下面三个“所”字同。

有所用:

能够为社会效力。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

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

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废疾,有残

疾而不能做事。

男有分:

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女有归:

意思是女子有归宿。

归,指女子出嫁。

乱贼:

指作乱害人的事。

作:

兴起。

谋闭而不兴:

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谋,指奸诈之心。

闭,闭塞。

兴,起,生。

大同:

指理想社会。

2.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六、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划分为几层?

答案示例:

三层。

第一层(1、2句):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3、4句):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5、6句):

总结全文。

2.课文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

答案示例:

大同。

(二)精

读课文,内容探究

1.“大道”指什么?

“大同”指什么?

答案示例: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里。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答案示例: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答案示例: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

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品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案示例:

此句体现了“大同”社会人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在共同劳动中尽全力工作,不偷奸耍滑。

只有树立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跟文中的“大同”社会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答案示例:

有。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

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了全社会的关爱。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大同”理想?

答案示例:

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产生于此时的“大同”

理想,反映了人民希望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因素的强烈愿望。

这也成为了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依托和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

它的提出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样的理想也是从维护阶级统治的根本出发的,有其局限性。

同时由于内容的空泛,无法转化为社会改造的目标,最终成为封建政治的辩护系统。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古今中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

孔子:

大同。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陶渊明:

世外桃源。

洪秀全: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马克思: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孙中山:

天下为公。

七、课堂小结

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

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让我们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八、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九、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大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