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038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岛战争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岛战争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岛战争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岛战争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岛战争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岛战争研究.docx

《马岛战争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岛战争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岛战争研究.docx

马岛战争研究

 

马岛战争研究

马骏

同志们,100多年前,也就是在1883年深秋的一天,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乔治,达尔文为了考察海洋和潮汐,率领一支考察队航行到了南大西洋,当航行到美洲大陆和南极大陆之间,他发现有一个小岛犹如一叶小舟在汹涌的海涛中飘摇,他站在舷窗前向目标望去:

只见浓重的海雾笼罩着的这个小岛,乱石间,沙滩上,不见寸草,唯有一群肥笨的企鹅在追逐和嬉闹。

达尔文登上了小岛,然而却毫无所获,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船上,心情沉重地在考察日志上写道:

这是一个阴森森的荒岛!

       

可是,这位科学家放笔的一瞬间,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百年后,他所描述的“这个阴森森的小岛”,一场战争竟使它为全世界所瞩目,这场战争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英阿马岛争夺战。

  由于教材对前三个问题介绍的比较详细,同志们又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时间关系我只简单归纳一下前三个问题,侧重谈一下最后两个问题。

  一、马岛概况与战争起因

   

(一)马岛的概况  

达尔文笔下的那座阴森森的荒岛,其实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一个群岛,全称叫马尔维纳斯群岛,它位于南大西洋西部,恰扼麦哲伦海峡通往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通往南极大陆的前哨的中转站。

马岛战争就发生在马岛及其附属岛屿一带海域。

(二)战争起因 

马岛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主权之争。

历史上对马岛提出主权要求的有四个国家:

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

由于法国和西班牙先后放弃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所以马岛主权成为英国和阿根廷之间存在的争议问题。

   

英国认为:

我们第一个发现和占领了马岛,马岛应归英国所有;阿根廷则说:

我们从西班牙手里继承并第一个对马岛行使了管辖权,马岛应归阿根廷所有。

双方各执一端,争议了一个半世纪,但谁也设有足够的法律依据说服对方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马岛问题久拖不决,使阿根廷失去了耐心,他们认为,如果哄不走进入阿根廷草场的英国牛,就用鞭子抽走它!

阿根廷之所以这时决心武力解决马岛问题,一是马岛在70年代发现石油,经济价值增大;二是想通过解决马岛问题,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缓和国内矛盾。

   

英国之所以对阿根廷的诉诸武力的行动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因为一是维护帝国尊严,马岛毕竟是英国昔日殖民辉煌的最后几缕余光之一,二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马岛的地理位置是一种潜在战略交通资源。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一个要夺,一个不给,最后难免一战。

那么,双方是如何运筹帷幄,摆兵布阵的呢?

下面就回答这个问题。

二、双方企图与作战编组

从地质学上来说,马岛属于大陆岛,原为美洲大陆的一部分,因此距阿根廷很近,仅有约510公里,但距英国却有1.3万公里。

所以这场战争,对阿根廷来说具有中远海作战性质;对英国来说具有远洋作战性质。

(一)阿军企图与作战编组

阿根廷战略上判断:

英国远离马岛,鞭长莫及,实施远洋作战可能性不大;美英虽是盟国,但与己关系友好,美可能采取中立;夺占马岛有与殖民主义斗争的性质,可以得到拉美及其他国家的同情。

   

根据上述判断,阿根廷决心实施代号为“罗萨里奥行动”的马岛登陆作战。

企图:

以大陆为依托,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乘英不备,夺占马岛,造成既成事实,迫使英国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根据企图,阿军决心:

组建特混舰队,夺占马岛及附属岛屿,然后转入防御。

从阿军的战略判断、企图与决心,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判断失误,盲目乐观,过于自信;

2、心存侥幸,缺乏应战准备。

(二)英军企图与作战编组

英国战略上判断:

马岛归属尚待谈判解决,阿军以不宣而战方式将其夺占,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出兵马岛,将会得到全国朝野的支持;阿虽与西方国家关系密切,但从利害关系考虑,如果与阿一战,这些国家会站在自己一方,而不会支持阿根廷。

据上述判断,英国确定了“以军事手段为主、外交与经济手段为辅,重占马岛”的方针,决心实施代号为“共同行动”的远洋登陆战。

企图:

以强大军事优势,迫使阿军从马岛撤兵,恢复马岛原有状况。

   

根据企图,英军决心:

组建南大西洋特混舰队,迅速完成战略展开;实施海空封锁,夺取制空制海权,切断马岛与大陆的联系;登陆马岛及附属岛屿并实施有效控制。

 从英军战略判断、企图与决心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判断准确,决策迅速,目的明确,目标有限;

 2、集中兵力,三军联合,统一指挥,速战速决。

 双方摆兵布阵停当,已成剑拔弩张之势,战争风云在南大西洋上空愈来愈浓重,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进行的呢?

下面我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三、作战简要经过

自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起,到同年6月14日英国夺回马岛止,马岛战争共历时74天。

这次战争可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历时29天,从4月2日阿军占领马岛起,至4月30日英军完成战略展开、对战区实施海空封锁止。

主要作战行动有:

1、阿军占领马岛及附属岛屿;

2、英军特混舰队向战区开进;

3、阿军增兵马岛,加强防御;

4、英军抵达战区,夺占南乔治亚岛;

5、英军完成战略展开,实施海空封锁。

该阶段行动有以下特点:

1、阿军行动突然,出其不意,但准备不足;

2、英军反应迅速,行动坚决,战备程度高;

3、军事与外交并重,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阶段历时20天,从5月1日全面封锁战区起,至5月20日英军基本达成海空封锁目的、完成登陆作战准备止。

主要作战行动有:

1、英军对马岛实施火力打击,削弱守军防御;

2、英军实施封锁作战,切断阿军海上交通线;

3、阿军以空制海,实施反封锁作战;

该阶段行动有以下特点:

1、外交努力失败,军事打击为主,交战程度激烈;

2、海空封锁与反封锁是主要作战样式;

3、以空制海是主要作战手段。

第三阶段历时25天,从5月21日英军在马岛登陆起,至6月14日英军重占马岛及附属岛屿、阿军战败止。

主要作战行动有:

1、英军在马岛实施登陆作战;

2、阿军实施抗登陆作战;

3、阿军航空兵继续实施空袭作战;

4、英军向纵深发展进攻,占领全岛。

该阶段行动有以下特点:

1、以联合作战方式实施登陆作战;

2、避开强点登陆,实施纵深机动作战;

3、主岛作战的胜利决定战争全局。

  

随着英军重占马岛及附属岛屿,马岛战争也结束了。

这场战争的硝烟散了,但却给世界军事界、政治界留下许多值得总结与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交战双方各有哪些强点与弱点?

从理论上看,有可能战败的英军为什么胜利了?

同样,从理论上讲,有可能胜利的阿军为什么却失败了?

下面就这些问题谈点肤浅认识。

四、战争特点与经验教训

首先回答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即这场战争的特点问题。

1、目的有限,时间短   

这场战争中,虽然双方投入大,意志坚决,但是作战目的有限,仅限于马岛及其附属岛屿,避免战争进一步扩大,始终没有正式宣战。

由于目的有限,作战条件先进,所以战争时间短,仅有二个多月,为二战之后局部战争所仅有。

2、作战条件现代化   

这场战争使用了除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以外的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双方对抗的空间不仅在陆海空,还有空间战场和电磁战场。

作战样式复杂,即有传统的火力战,而且还有电子战、信息战、空间战、心理战等等,即使火力战也有不接触、精度高、速度快的特点。

3、作战双方力量不等 

这场战争是在作为弱国、小国的阿根廷与作为强国、大国的英国之间进行的,而且阿根廷得到的外援基本上是道义上的,而英国却得到了美国等盟国的实际上的援助,因此阿根廷战败有着客观必然性。

当然,从理论上讲,任何一场战争作战的双方力量都不是均等的,在一定条件下,弱国、小国能打败强国、大国。

但是在高技术条件下,弱国、小国打败强国、大国的难度大为增大。

下面分析一下双方的强点与弱点。

阿军强点有:

一是距离作战地域近,最近处仅510公里,可以以逸待劳,依托岸上基地与劳师远征的英军作战;二是人员与飞机占有较大优势,阿军共有地面部队1.3万人,英军有地面部队9000人,双方比为1.44:

1;阿军共有飞机371架,英军有飞机200架,双方比为1.9:

1,飞机的作战性能各有所长,大体相当;三是战争具有民族性,军民士气高。

阿军弱点有:

一是作战经验不足,阿军有100多年未打过仗,无论从素质、技能上,都有明显不足;二是装备总体上不及英军,电子战能力有限;三是主要武器装备依赖西方,弹药供应受制于人。

英军强点有:

一是作战经验丰富,官兵素质与技能高,作战能力强;二是海军实力强,作战中期双方舰船兵力比为1.24:

1,由于英军海战能力强,因此弱化了阿军地理上的优势,阿军反到成了远程空中作战;三是能够得到西方盟友的支持。

英军弱点有:

一是距离作战地域远,劳师远袭,作战难度大;二是缺少前进基地,舰载机少,保持空中优势困难。

   

从双方作战的强点与弱点分析,在理论上阿军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英军也并不是没有失败的可能,那么是什么因素中断了双方的这种可能性呢?

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先从阿军分析,也就是说分析一下阿军失败的原因。

1、战略判断失误,战争准备不足   

阿根廷在这次战争中有两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想到英国会不远万里与自己征战。

的确,劳师远袭不利于作战,因为作战要有一个良好可靠的基地,若米尼认为:

“所谓作战基地,就是一个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其军队可以从这里获得进行战争所需的物质及增援部队”(《战争艺术概论》第97页)。

而劳师远袭是难以获得这种“良好可靠的”基地的。

在马岛战争之前发生的非世界大战性海战中,还没有一次胜利属于劳师远袭的一方。

例如,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帝国海军三次远征希腊,均被弱小的希腊海军所击败;1588年,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吉利海峡,也被处于弱势的英国海军所击败;1905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远征远东,同样在对马海峡全军覆没。

从这点意义上讲,阿军的判断不能说没有道理。

阿军的错误在于其把英国不出兵的“可能性”,认作是“必然性”,进而在思想上、物质上、心理上缺少准备,阿根廷报纸就曾自信地认为:

“女人不会走入战争!

”然而,恰恰相反,女人真的走入了战争。

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我们这个星球变小了,当“铁女人”派出的庞大舰队用20天的时间,走完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波罗的海舰队222天的海程来到马岛海域时,阿根廷和世界惊呆了。

 

加尔铁里总统事后曾对意大利记者说:

“我断定那是几乎不可能或完全不会有的事。

无论如何,我决没有料想到英国会如此大动干戈,谁也没有料到!

”   

阿军第二个没想到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偏袒和支持英国。

战前,阿根廷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密切,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最坚定的盟友,因此,阿根廷认为一旦自己与英开战,这些国家会保持中立。

然而,现实将阿这个幻想击得粉碎,美国等西方国家没有保持中立,他们对英国的偏袒与支持使阿根廷雪上加霜。

比如,阿军的武器装备来自西方国家,这些国家对阿实行禁运,使阿军武器装备的消耗得不到补充,战争难以长期持续下去;战前,阿海军具有一定的反潜作战能力,每年都与美舰队进行反潜演习,但是其反潜侦察系统却依赖美国,战争爆发后,因没有独立的反潜侦察系统,而无法有效发挥反潜作战能力,海军舰船受英军潜艇威胁很大,5月2日,当“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英军“征服者号”核潜艇击沉后,阿海军基本避战不出,直到战争结束。

面对这个“没想到”,阿根廷人不仅是惊呆,还有愤怒!

加尔铁里总统6月12日就曾说:

“我对他们很痛心,我要说,欺人太甚了,这是一种背叛!

”这种马后炮式的认识,又与事何补呢?

2、战略指导错误,没有持久作战

这个问题同上个问题有关。

由于战略判断上的失误,阿根廷对战争的前景十分乐观与自信,加尔铁里一是不相信英国人能来夺占马岛,二是即使来了,也不相信英国人会真打,三是即使真打英国人也不会取胜。

当一位阿议员提醒他英国人会来算账时,他笑了,回答:

“来吧,斗志昂扬的阿根廷人管叫他们有来无回!

”当一位将军建议应立即在马岛修筑空军基地,否则阿军飞机只能从大陆起飞,留空时间只有两分钟时,他不耐烦地回答:

“够了,以色列人一分钟就可以打一个漂亮的空战。

”当有人报告马岛粮食储备不足,建议在英军到达之前组织大规模补给时,他仍不介意地回答:

“马岛上有65万只羊,完全可以就地取食,梅嫩德斯将军绝不至于蠢得连这点都想不到吧!

面对初期的胜利和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阿根廷最高决策者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事情:

自己与英国的实力差距!

因此,阿军没有也不可能有打持久战的战略指导。

大家知道,战略上的速决战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必须在总体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而从英阿双方力量的对比来看,阿军是弱军,不可能速战取胜。

阿军要战胜强大的英军,必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力量转化过程,在战略指导上采取持久战,以时间的持久达到换取力量的目的,逐渐粉碎英军战略速决的基础。

而远离本土、没有可靠作战基地的英军最怕持久战,英军在这场战争中,日耗油人均270公斤,是苏军在柏林战役中人均耗油量的110倍,是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人均耗油量的18倍;日耗弹药人均430公斤,是以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人均耗弹量的1.7倍。

英国是一个经济上“夕阳西下”的国家,当年经济形势十分不好,失业率达14%,通货膨胀率达20%,加之政权稳定与否受公众舆论影响较大,如果战事旷日持久,英国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承受不起的。

因此,设想一下,如果阿军战略指导上采取持久作战,这场战争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由于阿方在战略问题上的一系列失误,致使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女神”在阿军身上略一徘徊,就飞向了英军。

从战略决策对战争影响的意义上来认识,我们可以说:

“由一头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打不过由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羊!

”况且阿军也不是什么好狮子,这就涉及到阿军失败的第三个原因。

3、作战消极,协同不力

由狂热精神支撑起的战争自信心,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衰减成消极情绪。

这一点在阿军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是三军作战思想不统一。

阿陆军与海军坚决主张占岛,绝不让步,但空军却主张慎重行事。

战争中,随着“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的被击沉,当初求战最切的海军最先避战;陆军虽然态度仍最强硬,但却没有作守岛的充分准备与部署;只有空军英勇作战。

这说明从开始占岛起,三军思想就不统一,抱有侥幸心理,没有作好与英军作战的充分准备,当战事不利时,三军又各行其事,缺乏实际的应急部署和打到底的决心。

二是缺乏主动求战的精神。

特别是在抗登陆作战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阿军占领马岛后,既没有分析敌人可能登陆的地段,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研究制定抗登陆作战方案,也没有构筑坚固工事,形成抗登陆防御配系;当英军登陆时,阿军既没有进行“半渡击”,也没有进行“背水击”,反而退守纵深,结果让英军站稳了脚跟;在纵深作战时,阿军也未能坚守要点,稳定防御,反而将要点轻易放弃,龟缩进斯坦利港,最后开城投降。

三是三军协同作战不利。

阿军有一个统帅机构,由三军司令与国防部长组成,叫军事委员会,但由于三军作战思想不统一,加之门户之见很深,所以仍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整体力量。

5月2日,阿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击沉后,海军司令伊萨克·安纳亚中将为保存实力,不顾空军反对,将兵力收缩到近海,避战不出,直到战争结束,致使空军在丧失制海权的情况下,孤军作战,由原来的优势变成劣势,最后丧失了制空权;在抗登陆作战中,阿三军也是各打各的。

在5月21日英军登陆时,阿空军出动了70架次飞机空袭英军舰船和滩头阵地,然而却没有得到陆军的协同配合,岛上守军不仅没有趁航空兵的火力支援效果,攻击立足未稳之敌,反而在阿航空兵打得正起劲的时候后撤了。

4、官兵军事能力差,战斗力低下  

许多军事家都认为,训练和勇敢比现代化装备更重要。

在现代化战争中,最善于把技术应用于作战的一方,的确增大取胜的可能性。

但是,现代化装备要能实际发挥作用,还要靠使用这些武器装备的士兵,正如恩格斯所说:

“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马恩全集》第15卷第232页)。

   

应该承认,英阿双方在这场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装备总体上是不等的,阿军落后于英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武器装备都落后。

阿军的许多装备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先进装备,特别是陆军的武器装备,更是相差无几。

如果阿军战略上不失误,战术运用得当,最大程度发挥出现有装备的作用,是有取胜的可能的。

遗憾的是,阿军没有最大程度发挥出现有装备的作用,因为官兵军事能力与技能太差,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军官指挥能力差。

这一点与拉丁美洲的政治制度有关。

19世纪以后,拉美有一个政治名词,叫“考迪罗主义”,西班牙文的意为“军事独裁者”。

在拉美,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不发达,左右政局的是军事独裁统治集团,即“考迪罗”。

军事独裁者为争权夺利,经常发动政变,致使内乱不断,阿根廷就是这样的国家。

从1962年起到马岛战争止,阿根廷共发生6次以上的政变, 为了巩固统治,阿军军官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士兵服从命令,镇压内乱,而不是提高士兵素质与自己的指挥能力,有的军官连最起码的军事常识都没有。

比如,阿军驻马岛军事长官梅嫩德斯,曾任阿陆军参谋长,叔伯都是搞政变的军人,他本人也精于镇压内乱,素有“屠刀”之称。

然而却不知道如何组织抗登陆作战,甚至用明码发报,报告守军的士气,使英军洞悉守军缺粮、士气低落,一举攻城,迫使他开城乞降。

阿军驻南乔治亚岛司令艾尔弗雷多·阿斯蒂兹海军上校也不懂作战指挥。

他是个军事特工,专门从事跟踪暗杀活动,是国际闻名的恐怖分子。

4月25日,英军在南乔治亚岛登陆后,他却不知如何组织抵抗,致使英军兵临城下,阿斯蒂兹未作任何抵抗,就率军投降。

二是官兵技战术水平低。

阿军采取征兵制,部队新兵多,特别是陆军参战士兵约有60%的人只经过三四个月的基础训练,而且这种训练也主要是平定内乱与边防守卫为主,技战术水平低,缺少战场适应力、坚守力、连续作战力、快速反应力、协同作战力、近战与夜战力及机动作战力。

举几个例子:

英军登陆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夜间登陆,如果阿军善于夜战,英军至少要付出成倍的伤亡,然而,阿军却不会使用手中的夜视器材,致使英军掌握了制夜权,使其独占的空间优势在时间上得以扩展;阿军大口径火炮多于英军,但是战争结束时,火炮却所剩无几,其原因是阿军不讲射击战术,在斯坦利港作战中,阿军炮兵射击后,竟全然不顾英军炮兵可能的反击,不知及时转移阵地,致使英军抓住机会,以准确和猛烈的炮火反击,将阿军火炮几乎消灭殆尽;潜艇作战有一个原则是隐蔽性,4月25日6时,阿军“圣菲号”潜艇在距南乔治亚岛海岸4.3海里处浮出水面航行,准备进港,突然发现英军3架“山猫”式直升机,但是阿军却不知紧急下潜,以致被对方发射的AS-12线导空舰导弹击中,重伤沉没。

此外还有官兵身体素质差,陆军多驻在温带地区,没有进行高寒岛屿作战的适应性训练,体质弱,难以适应战场环境。

以上是我归纳的几点阿军失败的原因,从这几点可以认为,占有人和与地利的阿军,是自己把战争胜利的可能性送给了英军。

这里留几个思考题:

1、如果你是加尔铁里将如何进行战争决策?

2、针对阿军状况,如果战略决策正确,阿军有几分取胜的可能?

  

下面分析英军胜利的原因。

前面谈到同阿军有胜利的可能性一样,英军也有失败的可能性,那么英军是如何克服不利条件,取得了战争胜利呢?

我认为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以下几点原因不能忽视:

1、战略决策正确   

马岛战争有突发性特点,英国并没想到阿根廷用武力占领马岛。

事件发生后,英国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打不打?

英国人认为,这个事件不能用外交手段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

虽然远洋作战风险大,但是只要战略指导正确,用兵得当,完全有可能取胜。

二是怎样打?

即什么时机打、打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的。

英国人认为,必须早打,早打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有利;必须快打,速战速决,不能持久作战;必须控制战争行动区域,只夺占马岛,不进攻阿根廷本土。

战争实践证明,英国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2、快速反应能力强

 决策甫定,战船即发。

4月3日,英国做出出兵决策,4月5日,成千上万的英国人就自发地来到朴茨茅斯等港口,伫立在春寒中,像当年送别纳尔逊、蒙巴顿、蒙哥马利一样,高唱《一路平安》,将一支庞大的舰队送上远航。

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言:

“特混舰队集结速度之快将永垂英军史册。

”那么,为什么英军有如此快的反应能力呢?

我个人认为:

一是决策快,决心大。

英国最高决策层从得知阿军占领马岛,到做出出兵决策,不到20小时,整个过程体现了判断准确、决策迅速、决心坚定、目的明确、协调一致的特点,为迅速进行战略机动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条件;二是战备程度高,动员体制完善。

英军官兵战备意识强,海军陆战队第3旅旅长朱利安·汤普森准将是4月2日接到部队集中命令时,他的3个营分别在3个不同地区,第40营在英格兰、第42营在挪威训练后休假、第45营在苏格兰, 然而官兵接到命令后,4月3日清晨,该旅官兵已全部在朴茨茅斯集结待命了;动员体制也十分完善,政府有一套动员法令和措施,紧急情况下可征用民间一切人力物力。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号是一艘大型豪华客轮,排水量为6.7万吨,5月3日在由美返航时被征用,3天后当一架美军直升机从它的上空飞过时, 

飞行员看到该船“两个硕大的游泳池已被牢牢地焊上,变成了直升机平台,船首也变戏法般地出现了一个直升机坪”;三是作战物资预有储备。

[字幕]英国储备的作战物资多采用分级、配套、多点的方法,各军港码头都储备一定数量的作战物资,能够满足快速反应的需要;四是指挥通信系统顺畅,组织计划周密。

从政府成立战时内阁、定下作战决心,到组成舰队和保障其顺利到达战区作战,涉及到军内外很多部门和环节,如果没有完善严密的组织领导、通畅的通迅系统和高效率的办事机构,势必会造成极度混乱。

3、指挥高效、协调、灵活、有力   

英军远洋作战,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打败阿军,重占马岛,是与其实施高效、协调、灵活、有力的指挥分不开的。

为了达此目的,英军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指挥自动化。

在这场战争中,英军成功地利用自动化指挥系统,保持高效指挥。

例如5月2日,英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在200海里禁区之外发现了阿“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根据规定,伍德沃德无权决定禁区以外的军事行动,于是立即将这一情报报告给联合作战司令部,联合作战司令部马上向战时内阁请示,战时内阁决定将其击沉,“征服者”号接到命令,立即发射两枚“虎鱼”式鱼雷,将阿这艘巡洋舰击沉。

从发现到击沉阿舰整个过程所需时间仅仅是几分钟。

二是指挥权下放。

这场战争是以联合作战方式进行的,为了达到作战目的,必须统一指挥,使三军力量协调一致,为此,战时内阁将指挥权下放,只要是禁区内的作战行动,均由舰队司令官机断决定,战时内阁不过多干预,战时内阁只在战争开始时做了三点指示:

即尽量减少伤亡;不要轰炸阿根廷本土;何时登陆视政治需要而定。

当战局从海上作战转入登陆和地面作战时,英军战区内指挥权也迅速交接,登陆部队司令官统管岛屿作战行动,特混舰队司令官则主要协调各军兵种的行动。

三是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