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14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030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1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1314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121314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121314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121314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121314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21314周教案.docx

《第121314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1314周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21314周教案.docx

第121314周教案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民俗民风

子课题:

《端午的鸭蛋》

第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人

1:

问:

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

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

2、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

谁能帮老师介绍一下汪曾祺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

小说《受戒》、《大淖记事》(2003年被评为国家优秀短篇小说。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

放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能否把文章的题目改为:

家乡的端午节

讨论明确:

文章分别写: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文章的思路是:

端午,鸭蛋,端午的鸭蛋。

所以不能。

2:

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过渡:

那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讨论明确:

外地一样的: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

喝雄黄酒”

较为独特的: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两种。

作者特别钟情的:

吃玩端午的鸭蛋

老师小结:

八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其中作者对鸭蛋更是情有独钟,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

它能更作者带来怎样不一样的快乐呢?

 

 

放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讨论明确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民俗民风

子课题:

《端午的鸭蛋》

第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

请听2-5段的录音,完成下列问题

⑴:

请以:

好一个____________的高邮鸭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句式说一段话来感受一下作者的赞美与自豪之情(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可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⑵:

端午的鸭蛋有趣在哪里?

明确:

(1)名声远播

1与众不同令人惊喜

④历史悠久⑤质细而油多

⑥吃法多样⑦色彩鲜艳

小结:

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过渡:

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

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

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

明确

(2)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小结:

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

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4:

那么,作者是带着赞美,自豪,怀恋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过渡:

那么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本文的语言。

四: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轻声朗读课文2-5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汪曾祺行文的语言特色。

讨论明确:

 

 

小结:

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

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轻声朗读课文2-5段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寄情山水

子课题:

小石潭记

第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

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板书:

小石潭记,柳宗元)感知文章

(1)初读: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读一遍停)

(2)正音:

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

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悄怆幽邃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2)齐读:

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评价大家读得很好,并且带着感情,我们从就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板书:

乐凄)

看来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是先欢乐后凄凉,凄中作乐,我们来听一遍录音,看是如何把握这样感情的

(4)听读(播放多媒体)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酝酿一下感情,下面我们分开男女生来比赛朗读,看谁读的好。

 

点评:

读得很好,读出了美,同时读出了柳宗元的欢乐和忧愁

 

请大家打开课文第124页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

 

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男女生来比赛朗读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寄情山水

子课题:

小石潭记

第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互动探究

第一: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你认为小石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板书:

石——奇、水——清鱼——欢)

第二,看来大家已沉醉其中,小石潭确实是一幅极美的图画,有清脆的水声,有婀娜的翠蔓,也有姿态万千的石头,尤其是透过蓝晶晶的潭水看到的鱼,更是人见人爱,可以说有声、有形、有色、有影,小石潭简直就是一处人间仙境。

下面让我们仔细再品味一下,作者此时还有一种什么感情?

为什么?

『教师明确』、凄凉。

因为这个小石潭四周都是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所以作者感觉到神色凄凉,寒气透骨。

第三、前面小石潭的美景让作者感到欢悦,现在却又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欢悦——凄楚这种感情变化?

(请结合作者写作背景来理解)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洲,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除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文人,他时刻牵挂着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尽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呢?

(板书:

寄情山水)

【指导背诵】:

背诵

欣赏这么优美的景色,难道你不想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印入你的脑海吗?

下面就请你挑选出你最欣赏的文段来背诵,时间为1分钟,看谁背得快,背得多,计时开始!

【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也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

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看谁背得快、背得多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民俗民风

子课题:

云南的歌会

第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教学重点:

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

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

教师请学生读课文。

分为三种形式代表三个场面。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云南的歌会是一个_____的歌会”这个句子说一句话。

给学生鼓励。

2.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有哪些不同?

有什么特点?

3.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喜欢参加哪一种歌会?

为什么?

教师教唱几句《刘三姐》对歌中的几句。

三、赏析品读

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

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歌会,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读后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

为什么?

教师点评。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学生首尾接龙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合唱。

 

学生各抒己见。

 

(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民俗民风

子课题:

云南的歌会

第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刚才我们知道了对歌的形式下面我们

精读“山路漫歌”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2.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3.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

4.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三)运用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四、借鉴运用,品味描写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赏析品读

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

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歌会,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

 (五)布置作业

学生互读课文。

 

 

小组的形式。

 

学生择其精要,探讨品味,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学生说出自己感受表达的要清晰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感谢沈从文!

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

在民间感受着美好。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民俗民风

子课题:

春酒

第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导语: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同学们最盼望的无疑是春节。

春节不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压岁钱,可以买很多想要的东西。

但每个地方过年的风俗又不尽相同,那么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琦君的《春酒》。

2、板书课题、作者:

3、简介作者:

(出示幻灯)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

原名潘希真。

浙江永嘉人。

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

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

二、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思乡曲》)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划出你认为能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三、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一)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

为什么?

(第1小组讨论)

板书小结: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了解作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思乡曲》)

 

学生讨论、交流

 

分组合作研讨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民俗民风

子课题:

春酒

第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第2小组讨论)

板书小结:

母亲“我”阿标叔乡邻乡亲

(三)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

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后师作指导,出示幻灯)

1、母亲(第3小组讨论)

(1)“她总是笑眯眯地说:

‘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

’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小结:

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2、花匠阿标叔(第4小组讨论)

小结:

突出花匠阿标叔的热心。

3、乡邻乡亲(第5小组讨论)4、“我”(第6小组讨论)

小结:

表现我充满了童真童趣。

(四)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请谈谈!

(第7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交流:

师指导要点:

人情美(板书)

(五)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指导要点:

对故乡有感情。

问:

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第8组讨论)

指导要点: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达了游子殷殷思乡之情。

问:

所以“春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

指导要点:

怀旧思乡的酒(板书)

四、迁移扩展

你读过这类作品吗?

把你所读作品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分组合作

研讨课文

 

 

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民俗民风

子课题:

《吆喝》

第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放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

知道吗?

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

你们昨天做的,是整理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

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

(讨论如何动笔?

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作者作品简介及处理课后生字词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

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

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b.课文也是按照“引入”(1~3)、“介绍叙述”(4~10)、“评论”(11~14)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导的方法,导的艺术,把问题留给学生解决,及时总结,切勿包办,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板书。

  

2.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

从文中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倾听、讨论

 

作者作品简介及处理课后生字词

学生默读,自我思索

 

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民俗民风

子课题:

《吆喝》

第课时

上课时间:

2013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继续质疑解疑:

要点:

因为各种的吆喝声实在太多,没必要一一描述,只要写其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介绍,主题更突出。

  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

(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3.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

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落实情感目标)

  要点:

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都是当地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真实,更有表现力。

  4.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用?

  要点:

里面的句子、词语是解释前面的方言或起补充说明的,如: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这里是解释;

“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这里是补充说明,方便了读者对课文的理解。

5………(学生自己提出)

四.全课小结:

1、由珍惜民族文化遗产与汪奎元事件的正确与错误之处

2、本文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1.识记字词,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2.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或课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