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6952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docx

《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docx

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曹小娟文学概论申请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本科)推荐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课程学校西安工业大学课程名称文学概论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他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文艺学课程负责人曹小娟填报日期2015年4月陕西省教育厅制2015年1月填写要求1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2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3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报内容填写。

4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

5“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建设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基课程负责人曹小娟性别女出生年月1981.03本情况最终学历博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学位博士行政职务所在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通信地址(邮编)西安市未央大学城学府中路2号西安工业大学,710021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否曾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否曾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年份否原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无教学情况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要讲授文学概论,授课对象主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学校评教结果一直稳定在一、二等。

2012学年,讲授文学概论与文学概论汉语言文学本科110901级。

2013学年,讲授文学概论与文学概论汉语言文学本科120901级。

2015学年,讲授文学概论汉语言文学本科130901级。

二、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1文学概论,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3届,学生250人。

2010-2011年第2学期授课班级1009011009022011-2012年第2学期授课班级1109012012-2013年第2学期授课班级1209012文学概论,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5届,学生300人。

2010-2011年第1学期授课班级0909010909022011-2012年第1学期授课班级1009011009022012-2013年第1学期授课班级1109012013-2014年第1学期授课班级1209012014-2015年第1学期授课班级1309013外国文学史,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1届,学生40人。

2013-2014年第2学期授课班级1109014应用文写作,专业选修课,1学时/周,1届,学生83人。

2011-2012年第1学期授课班级1009011009021009045行政公文写作,公共选修课,1学时/周,3届,学生300人。

2011-2012年第2学期授课班级全校2012-2013年第1学期授课班级全校2012-2013年第2学期授课班级全校三、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1专业实习,2010-2013,学生200人。

2专业综合训练,2010-2013,学生230人。

3毕业论文指导,2010-2013,学生14人。

四、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1参与省级重点教改项目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理工院校国学教育之功能及培养模式研究,2009-2011。

2参与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文化传承的陕西地方通识课群及教学平台建设研究,2011-2014。

3参与校级教改项目对外汉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0-2013。

4参与校极教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类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改革,2013至今。

五、参编教材情况1大学语文读写导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2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3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导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书稿已交)学术研究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负责人近五年学术研究课题1201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当代文学中的反现代性书写,主持人,2014-2017;2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许地山的宗教观与中国现代化,主持人,2011-2013;3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陕西当代乡村叙事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参与人,2014-2017;42014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微阅读”时代陕西省高校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参与人,2015-2018;5201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罗马与中国两汉文学中的国家想象和文化建构比较研究,参与人,2014-2017。

二、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1略论许地山的宗教观,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第1作者;2论中的身体叙事,小说评论2014年第5期,第1作者;3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形象,小说评论2011年第4期,第1作者;4许地山至善的道德信仰研究,思想与文化2014年第十四辑,第1作者;5昙花一现: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改造运动以旬刊为中心,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第1作者。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论文略论许地山的宗教观2013年获陕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第1作者。

2课程团队课程团队结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学科专业在本课程中承担的工作签字曹小娟女1981.03副教授文艺学主讲,主持人邰科祥男1964.03教授文艺学授课,课程改革王素女1975.06讲师文艺学授课,课程改革徐振男1983.01副教授比较文学授课,教材编写张悠哲女1983.05副教授文艺学授课,考试改革王祖基男1981.10讲师比较文学授课,课件制作课程团队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本教学队伍由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组成,其中4人拥有博士学位,毕业于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学校,具有多样化的学缘结构;大多有5年以上从事文学概论及相关课程的教学科研经历。

整体素质及青年教师培养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多为中青年教师。

从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授课经验以及年龄结构上,都具有很强的优势。

近5年学院出台一系列政策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包括上课前试讲,并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教授对青年教师一对一辅导;实行定期听课制度等,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督导组评价与学生评教结合,督促青年教师树立竞争意识,积极争先。

教学改革与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课程体系方面。

本课程一改传统文学理论教学中的套路和模式,首先改变了该课程教学中单一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教材的情况,这本教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但是随着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出现,2010年经课题组研究讨论,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学文、张永刚主编的文学原理、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南帆、刘小新、练暑生主编的文学理论补充为主要参考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调整,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新颖,提升了其科学性和前沿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兴趣。

其次,2014年起,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将该课程开设时间从第一学年调整为第二学年,实践表明该调整较为合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更容易将理论与文学实践相结合。

2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灵活使用,一直是本课程的追求目标,经多年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

抓住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契机,舍弃主讲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实施的多种教学方法有:

体验式教学、直观性教学、话题教学法、小论文教学等方法。

体验式教学遵循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原则,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从实践到理论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关理论问题。

直观性教学借助图片与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片段为有效地理解理论问题提供帮助;话题教学将论辩与问题等引入课堂,适时地组织一些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小论文教学方法是在教师主持下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讨论求得对问题的较为完满的认识,课后写出研究性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实践教学方面。

本课程秉承“手脑并重”的育人理念,与学院“导师制”相结合,大力开展课外教学实践。

组织学生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包括:

邀请省内外专家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学理论的前沿问题;将本课程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都纳入到实践教学当中,指导学生参与全系的论文报告会,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从而使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外,重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具体的做法是:

(1)努力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文学鉴赏、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创作的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与论文写作,激发学生创作与研究热情,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支持他们在省市和校院系等相关刊物杂志上发表。

对于优秀的创作与论文给予加分。

(2)积极支持学生组合申报国家、省级、校、院、系级各种课题,申报前后均给予指导,出成果后推荐发表。

5考核制度改革。

本课程借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之机,大力促进学生阅读原典,并将之纳入考核体系。

我们建立了专门的读书数据库供学生选择,学生阅读原典的成绩占学期末考核比例的30%,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展了视野,激发了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

3课程建设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

本门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的理论基础课,同时也是各大高校中文系的必修基础课程,本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即已在人文社科系开设“文学概论”课程。

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我们开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尝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添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置,调整开设时间,并实施于教学。

(1)本课程改变了该课程教学中单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教材的情况。

虽然这本教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但是随着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出现,因此,2010年经课题组研究讨论,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学文、张永刚主编的文学原理、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南帆、刘小新、练暑生主编的文学理论补充为主要参考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调整,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新颖,提升了其科学性和前沿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兴趣。

(2)改变传统的教学重点,凸显文学批评与鉴赏的重要性,批评与鉴赏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文学、艺术批评鉴赏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加强艺术鉴赏的训练,在联系作品阐述理论内涵的时候,融入文学鉴赏,使课堂成为熔作品、理论与批评鉴赏于一炉的“集成块”。

(3)调整课程开设时间,改变了传统教学在第一学年开设文学概论的惯例,将其调整为第二学年授课。

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一学生普遍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和积累不足,这导致他们难以对文学概论课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

因此,在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后调整了该课程的开设时间。

实践表明该调整较为合理,学生经过中国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学习之后再接触理论,更能自发地将理论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理论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提升了学生对理论的接受能力,达到了较好教学效果。

课程组的这一改革也得到了校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深受学生的好评。

2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舍弃主讲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立体化,一直是本课程的追求目标,力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操作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为主角、教师为引导者的学生主导型课堂。

经多年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已实施的多种教学方法有:

(1)“体验式教学法”。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参与课堂中从实践到理论的推导过程,并引导他们在直观感悟的基础上将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例如,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叙述结构、叙述视角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我们选择小红帽、狼和七只小羊等童话故事,让学生在讲述中体会叙事作品的表层结构,接着让学生选择童话中的一个角色作为视角,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复述童话故事,最后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总结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的特点。

体验式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对该理论留下了深刻印象,再也不为书本上抽象的文字所苦恼。

(2)“话题教学法”。

“话题”指的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等。

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主讲,然后提问,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谈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文学是什么、艺术起源问题、文学的本质等话题;又如对当下理论界热点话题的讨论,如文学死亡论、文学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网络文学的前景、文学产业化等的讨论。

(3)“导读法”。

引导学生读中西方文学理论原典,引导学生如何阐释批判具体文学作品,从而提高文学理论思维与运用能力。

这种方法既重视学生对理论原典的精读理解,又注重学生对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的感知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实践效果显著。

(4)直观性教学。

中外文学名著众多,且多被搬上舞台、银幕、荧屏,这对于有效阐释理论问题提供了一种可利用的文学资源。

课程组成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类型”等章节的教学中利用影像资料强化视觉艺术与经典文学文本的跨学科比较,将抽象深奥的理论以形象、生动、可感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同时也能让学生积累文学鉴赏经验,开拓他们文学批评与实践的视野。

(5)每学期布置12篇小论文,题目不限,完成后,学生交换写出评语,最后由教师打分并作讲评。

(6)另外,结合“导师制”,本课程还多次组织学生进行与文化和文学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

3.结合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秉承“手脑并重”理念,重视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强化。

文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专家讲座。

邀请李西建、李国平、朱鸿、杨乐生、邢小利、陈忠实、贾平凹、叶广芩等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与和作家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对话,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文学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把当下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带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环节营造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敏锐的思维、感受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性教学,效果是好的。

(2)实地考察。

结合陕西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带领学生到陕西籍著名作家的故乡故居进行实地考察,也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让学生亲临现场实地,感受浓浓的地域风情和文化氛围,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研究水平。

(3)论文撰写。

立足于注重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改善学生智能结构的课程教学理念,精心组织本课程论文的开题报告和论文答辩,并指导学生参与全系的论文报告会,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此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还编写了文科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从而使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加强教材建设。

文学概论是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各种版本的教材很多。

如何使教材真正适合于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体系的建构,我们针对高等教育强调淡化专业和压缩基础课时的情况,在本课程教材的使用和建设中,建构专业基础课与专题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架,将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纳入教材建设之中。

既传授给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与评析能力,力求为本课程的改革构筑一个坚实的平台。

(1)采用体现本学科研究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的教材:

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董学文、张永刚主编的文学原理、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南帆、刘小新、练暑生主编的文学理论;

(2)自编切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案、讲义和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课程主讲教师编撰了30余万字的教案讲稿及实践教学讲义,目前正在进行打磨修改和提炼。

另外近五年先后出版了与课程相关的外围教材,如美文品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现代价值观与当代文学批评(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大学读写导引(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中国女作家作品20讲(西安工业大学,2013)等。

5、改革考核体系,强调阅读原典的重要性。

我们建立了专门的必读书库,敦促学生多读作品,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使学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有时间选择更多的课程,拓展了知识面;多种形式的考试改变了原来相对单纯的闭卷考试,使学生学习的成绩能够更全面地得到体现。

6、不断更新团队成员。

课程组注重吸纳新引进的青年新秀增强主讲团队的活力,并由此带来新的学术理念和新的授课风格与技巧。

近一两年先后从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引进优秀博士参加团队,给课程建设带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4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1.课程内容与知识点安排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本课程介绍和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学活动的性质和文学创作的过程,文学作品及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提高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文学现象,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和以后从事语文教学奠定文学方面的理论基础。

在内容安排上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为基本学术依据,配合其它的前沿教材以及多门原典精读课程,力图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全面掌握关于文学理论的系统知识,逐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列出不同层次的参考书目,以供基础程度、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扩大知识范围。

本课程内容由以下5大模块组成:

第一知识模块:

绪论主要讲授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

共4课时第二知识模块:

文学活动论主要讲授文学的性质与文学的发生发展。

首先讲述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学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哲学、道德等的关系、文学的审美性质;其次,讲述文学艺术起源的研究途径、文艺起源几种重要学说(摹仿说、表现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网络文学等。

共22课时。

第三知识模块:

文学创造论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主要讲授审美知觉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情感、审美体验等心理活动);文学创作动机以、文学创作的过程或者两阶段(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的传达),在这里面还涉及到对灵感的理解问题;文学创作方法介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等。

共20课时。

第四知识模块:

文学作品论主要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是对文学作品(本文)进行层次划分,分为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等三个层次;然后展开对叙事性文学本文的分析,涉及的知识点有典型、典型性、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等;抒情性文学本文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抒情方式和意境的讲解。

对文学体裁的分类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知识的详实讲解。

最后分析文学作品综合形成的风格。

共30课时第五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与消费这一模块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文学接受,一是文学批评研究方法的介绍。

在文学接受这一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文学接受的条件以及过程,文学接受与文学传播、文学生产学消费等关系;文学批评这一部分则主要介绍一下伦理批评、心理批评(在心理批评里面,主要介绍一下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原型研究法、格式塔研究法等)、社会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等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能形成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共20学时。

2.课程结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本课程采取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结构模式,在配合教材、以文学活动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文学的基本问题,既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讲授,同时在哲学、美学及思想史的角度诠释理论与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领悟。

本课程在安排体系时将文学理论按照五大模块(绪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与消费)进行分阶段讲授。

在横向方面,本课程扩大教学视阈,在文化、艺术的“大文学”视野中阐述文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中重要的问题、概念与范畴。

在纵向轴,本课程着重勾勒和梳理重要理论问题、概念与范畴在历史上的演变,介绍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学理论家对同一问题的观点与立场,并将其与理论家的哲学美学思想、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想联系,勾勒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演变史。

3.课程的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开设一学年(2个学期),总课时96课时,其中文学概论与文学概论各开设一学期。

其中,第一学期周学时为4,共12周,第二学期周学时为4,共12周,具体安排情况如下:

分期课时绪论4课时文学活动论22课时文学创作论20课时文学作品论30课时文学接受与消费20课时5课程资源资源特色西安工业大学文学概论课程经过十余年教学积累,在课程资源方面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教材建设初见成效。

本课程在多年教学中,主张以提问法组织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已初见成效。

主讲教师编撰了30余万字的教案讲稿及实践教学讲义,目前正在进行打磨修改和提炼。

另外,围绕核心课程,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外围教材,如美文品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现代价值观与当代文学批评(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大学读写导引(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中国女作家作品20讲(西安工业大学,2013)等。

这些教材都是教师在特色教学理念指引下多年教学成果的结晶,在教学中使用后深受学生欢迎。

第二,优质的课件、教案、视频等电子资源。

每一位的主讲老师都精心准备和打磨了教学课件,综合团队各位老师的意见和网络上的优质课件的资源,力图达到了重难点突出,各疑点突破,拉近师生距离,有效组织互动,做到声音、图片和文字的谐美统一;同时,课程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升华教案,细致打磨,已经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优质教案资源。

课程组成员对课堂教学精心打磨,录制成精品课视频供学生选择学习。

第三,学术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形成较为雄厚的科研资源。

本课程组成员近5年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5项及省教育厅项目6项,出版著作5部。

上述科研项目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都成为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资源。

第四,具有示范意义的实验室群。

为了切实改变学生的艺术思维方式,推动学生掌握文学成像过程的策略和技巧,我们借助学院的力量,建立起“文学影像成像过程实验室”、“图文互换实验室”、“汉语语音实验室”等实验中心,并且形成了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实验室群。

学生可在此进行文学文本图像的互换训练,提高艺术思维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