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3664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docx

《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docx

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

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国内外对话语转述现象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20世

纪90年代末期以前,对话语转述现象的研究主要以传统的描述性研究为主。

在理论研究层面,Freg(1982)的“等同论”(theidentitytheory)、Tarski(1933)的“名称论”(thenametheory)、Geac(h1950)的“描写论”(thedescriptivetheory)和Davidson(1984)的“指示论”(thedemonstrativetheory)

等侧重从逻辑学和形式语义学角度解释转述现象并严格区分词语的使用和提及,认为引号内的成分只是被提及而不是被使用,故上述理论也被称为“提及论”(thementiontheory)。

但提及论只能从语义学角度解释转述现象的一个方面,却难以解释诸如混合引语(mixedquotations)等中词语被同时提及和使用的现象。

Clark&Gerrig(1990)的“展示论”(thedemonstration

theory)和Saka(1998,2005)的“明示论”(theostensiontheory)改变了上述理论从抽象的话语真实条件出发的视角,转而从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视角来解释转述现象,引如认知、语境、

会话意图等概念分析各种话语转述的发生机理。

我国学者辛斌曾

在《引语研究:

理论与问题》一文中具体地介绍了上述话语转述理论(辛斌,2009)。

国内外对话语转述现象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语用学、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大大拓宽了话语转述现象的研究视野。

话语转述现象研究不再囿于语法结构上的类型描述,而是涉及视角主体和引述目的等层面。

辛斌(2009)认为,从语用的角度解释引语会更全面合理。

他把引语分为三个层面,前两个层面分别是词语的使用和提及所产生的意义,第三个层面是言语行为层面,涉及引用者的意图或“引用目的”(辛斌,2009)。

我们认为,话语转述不是传统的句法学范畴而是属于话语分析的范畴,转述作为一种话语行为,总是以某种方式影响听众,转述者通过话语的重构夹杂了自己的评判声音来达到引用目的或转述意图。

我们认为,不同的转述类型表征不同的转述视角:

如直接引语站在被引述者的叙述角度和时空领域直接展示原话,具有直接性和生动性且借助他人之口使得转述者与被转述内容保持叙事距离;间接引语则从转述者的叙述角度和时空领域用自己的话即引述分句(reportingclause)转述话语内容并夹杂转述者自己的评判声音。

本文从话语转述的类型、视角和引述目的等三方面来探讨英语话语转述现象。

2.话语转述的类型

话语转述的表现方式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关注。

在柏拉图(Plato)的《共和国》第三卷中,苏格拉底(Socrates)区分了“模仿”(mimesis)和“讲述”(diegesis)两种方式,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区分。

英国批评家NormanPage(1973)把话语转述表达方式细分为八种:

直接引语、被遮覆的引语(submergedspeech)、间接引语、“平行的”间接引语(“parallel”indirectspeech)、“带特色的”间接引语

(“coloured”indirectspeech)、自由间接引语(freeindirectspeech)、自由直接引语(freedirectspeech)、从间接引语“滑入”直接引语(slippingfromindirectspeechintodirectspeech)。

申丹认为,“Page的分类法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对“间接引语”和“平行的间接引语”的区分并无必要。

此外,Page的引语形式排列不够规则:

从“直接引语”到最间接的“被遮覆的引语”,然后再到较为直接的“间接引语”。

(申丹,1991)

申丹所说的“引语形式排列不够规则”意思是Page的八种类型排列不具有“渐次性”(gradation)的特征。

我们认为,类型的排列应呈现沿着转述者介入程度高低(直接或间接)的线轴左右向分布依次减弱的特点。

Leech&Short(1981:

324)根据转述者介入的不同程度对话语转述进行了如下的排列:

如图所示,转述者的介入程度从左至右依次减弱。

Quirk等学者根据话语转述的句法形态和结构(有无引述分句或引号、时态人称有无变化等)把话语转述分为四类:

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Quirk,1985)。

Leech&Short

和Quirk等人的分类差异在于是否把“言语行为的叙事转述”(NRSA视作一种话语转述类型。

Thompson(1996:

526)认为,如果说话人或作者以某种方式标志出语篇里出现了“另外一个声音”,那么源于该声音的任何语段(其表现也可能是隐蔽或模糊的)都可称为语言转述。

因此,Thompson赞成根据转述语用功能而不是句法形态结构来分类和定义。

例如:

(1)

Shedeclaredherintentions.

(2)MrsGampcomplimentedMrsMouldonheryouthfulappearance.

3.话语转述的视角

话语转述涉及转述者、说话人和听话人三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转述过程不仅是话语信息的传递,而且包含着转述者的“评价声音”和感情态度。

从语言学角度看,小说的语言也是一种“话语”(discourse),且呈现复杂的话语建构形式,如下图所示(Short,1999):

在这个“小说话语建构型式”中,层面1与层面2常可折合在第三人称的叙事小说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读者认为小说里的人物观点与小说作者的观点一致的原因。

在第一人称中,叙述者通常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

但三个话语层面的“折合”对于整篇小说来说并非总是一样的。

例如在Dickens的《BleakHouse》中,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在同一章中则不时交叉进行。

而在CharlotteBronte的《JaneEyre》中,成年的Jane是叙述者。

这样一来,层面2与层面3在左边折合,而使得叙述者与任务的观点合并。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贯穿始终。

比如小说开头讲述Jane的童年经历时,在视角上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因为叙述者(回忆童年经历的Jane)既是又不是小说中的任务。

此外,在小说结尾处,当Jane说到“Reader,Imarriedhim.”时,层面1与层面2明显地在图的右边折合。

这种折合使得小说的不同视角不断地合并又分开,从而展示出小说中视角之复杂性。

(Short,

1999:

175)

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是使用直接引语(directspeech)和间接引语(indirectspeech)。

在直接引语中引语部分是人物的言语内容,引述分句(reportingclause)则属于作者/叙述者语域,作者/叙述者从外部对人物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过程进行摹写。

但由于引号的分隔、引语与引述分句里人称、时态相异,人物与作者/叙述者视角不同。

当代小说注重人物言语内容与其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变换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成为控制叙事角度和距离、变换感情色彩和语气等的有效工具。

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小说摈弃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

创造了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interiormonologue)的思维引语

形式,即“自由直接引语”(freedirectspeech)和“自由间接引语”(freeindirectspeech)。

在自由直接引语中,引号

和引述分句的省略、时体、人称以及疑问、感叹号等原有形式的保留使得作者可以摆脱叙述语境压力的羁绊而复制人物语言内

涵、风格和语气。

人物由内向外的直抒胸臆使得人物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可见可闻。

引语与作者/叙述者的叙述语互相穿插、自由衔接,人物与作者/叙述者的声音此起彼伏,从而使得小说的视角频繁切换,对人物内心思维多方位地描述。

在自由间接引语中,人称变化(pronounshift)、时态后移(back-shift)及语序调整(sequeneerearrangement)等使读者时时感到作者的介入,听到他的叙述干预的声音。

于是,引语便具有双重叙事角度即双重视角。

另一方面,在自由引语里,属于作者/叙述者语域的引述分句诸如“hesaid”,“hetoldme之类的“路标”被拆除,人物语言与叙述语的转折、过

渡没有标记而浑然一体,引导读者的是引语思维和作者的叙述声音。

因而,人物的形象和思想得以“照相式的摹写”

(photographicreplica)。

例(3):

DevonshireHouse.BathHouse,

thehousewiththechinacockatoo,shehadseenthemalllituponce;andrememberedSylvia,Fred,SallySeton—suchhostsofpeople;anddancingallnight;andthewagonsploddingpasttomarket;anddrivinghomeacrossthepark.SherememberedoncethrowingashillingintotheSerpentine.Buteveryoneremembered;whatshelovedwasthis,here,now,infrontofher,thefatladyinthecab.Diditmatterthen,sheaskedherself,walkingtowardsBondStreet,diditmatterthatshemustinevitablyceasecompletely;allthismustgoonwithouther;didsheresentit;ordiditnotbecomeconsolingtobelievethatdeathendedabsolutely?

(VirginiaWoolf,MrsDalloway)这一段自由间接引语描绘MrsDalloway上街买花途中的思绪片段,她穿行在店铺林立的物理时空中而思绪穿梭往返于过去、现在与未来。

穿插于引语之间的叙述语犹如路标般地指向MrsDalloway的路程:

她走过DevonshireHouse,BathHouse,然后穿过Park向Bond大街走去。

显然,引语与叙述语的交织使得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相融,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叉。

例(4):

AsdoctorsoftendoItookatrial

shotatitasapointofdeparture.Hadshehadasorethroat?

Bothpare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