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6591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docx

《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docx

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

Ⅱ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一

郑人买履

一、原文再现

(一)字句扫描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度:

量长短坐:

同“座”,座位

2.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至:

等到。

之:

到……去;

市:

集市、交易物品的场所;操:

拿在手里

3.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

“我忘了带尺码。

”持:

拿着;度:

量好的尺码

4.反归取之。

就返回家拿尺寸。

“反”同“返”,返回;取,拿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罢,结束;指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遂:

终于

6.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有人问:

“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之:

履;试之:

试一试履的大小;

7.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宁:

宁可;自,自己;

(二)虚词荟萃

1.置之其坐:

它,指量好的尺码2.至之市:

到……去

3.而忘操之:

指量好的尺码4.反归取之:

指量好的尺码

5.何不试之以足:

指鞋子用

(三)内容理解

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启示:

我们做任何事要懂得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灵活采取措施,不能太死板,太机械。

人不能墨守成规,要重视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和结论。

刻舟求剑

(一)字句扫描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者,……的人;其,他的;自:

从;坠:

落;于:

2.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遽:

立即,急忙;契:

雕刻;其:

那,那个;

是:

这,这儿;所从坠:

剑坠落之处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止:

停止、船至江边而止;所契者:

船上刻记号之处;求:

寻找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惑:

迷惑、糊涂;不亦……乎:

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二)虚词荟萃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他的,指楚人的2.遽契其舟: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他,指楚人4.是吾剑之所从坠:

助词,无实义

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指剑

(三)内容理解

寓意: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启示:

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死守教条,一成不变,要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要想到事物会因一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采取适应这种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延伸阅读

螳螂捕蝉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寓意:

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心不在马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

'寓意:

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

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寓意:

收获从劳动中来。

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

恶人闻其过尚犹可。

钟:

古代的用青铜做的,只有大富大贵的人才能拥有。

况然:

"况"地;况,象声词。

然:

一般指什么什么的样子,如:

飘飘然。

这里指什么什么的声音。

以椎毁之:

之,指代钟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之,指敲钟的声音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字典是老师,攻坚是品质

 

Ⅱ部初一语文古文基础精练一

初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一、解释加点字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翻译句子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5.是吾剑之所从坠

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三、问答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四、课外链接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     长    揠       谓  

予       趋     槁      非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②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③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宋人为什么要拔苗?

其结果如何?

4、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Ⅱ部初一语文古文基础精练一参考答案

四、课外链接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 嫌      长长得慢     揠 拔      谓 对 予 我      趋 赶忙     槁枯萎       非徒 不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

                                       

②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③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4、宋人为什么要拔苗?

其结果如何?

5、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办事,反而坏事。

 

Ⅱ部初一语文古文资料集锦二

幼时记趣

一、原文再现

(一)字句扫描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余,我;童稚:

童年;张目:

睁大眼睛;张,张开,张得很大;

稚:

幼小;张:

张得很大;明:

眼力;察,看清。

秋毫:

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察秋毫:

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藐:

小;藐小:

微小;其:

它的;必:

一定;纹理:

指花纹

3.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私:

私下,指自己;拟,比。

舞空:

舞于空,在空中飞舞;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

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所向:

想像的景象;则:

那么

或:

或者。

果然:

真的、果真。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个“之”:

指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第二个“之”:

指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为:

介词,表原因,因为;“强”同“僵”,僵硬。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来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素:

白色的;徐:

慢慢地;其:

蚊子;作……观:

当……看

唳:

高亢地鸣叫;怡然:

喜悦的样子;然:

……的样子

称:

喊,叫;称快:

喊痛快;

8.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

在;凹凸:

高低不平;丛杂:

多而杂乱;

其:

自己;齐:

一样高;

9.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

以……为……:

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

山沟;

神游:

在想像中游历;其:

代想像中的山林;

自得:

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10.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二虫:

两只虫子;之:

代“二虫斗”;浓:

程度深,指兴趣浓厚;

庞然:

很大的样子;庞然大物:

很大的东西;

拔山:

拔山移开,形容力气很大;移:

用力抽出,指“移”;

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盖:

原来是(连词,表解释原因,承接上文)

1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全被吞进肚里。

而:

连词,表承接关系,便、就。

为所:

被……

12.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

方:

正。

出神:

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

13.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神定:

心神安定;鞭:

用鞭子打;

(二)虚词荟萃

1.之物外之趣:

的;心之所向:

无实义(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昂首观之:

指代“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强:

指代观看“群鹤舞空”;

观之正浓:

指代“二虫斗草间”;驱之别院:

指代癞蛤蟆;

2.其细察其纹理:

指代“藐小微物”;使其冲烟飞鸣:

指代蚊子;

常蹲其身:

指代自己;神游其中:

指代想象的情景;

(三)内容理解

1:

本文的作者是清代人沈复,著有《浮生六记》。

课文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

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

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是获得“物外之趣”的关键。

2:

从文中概括出几个成语明确: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3:

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③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4:

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明确:

三件事,分别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和“鞭打蛤蟆”,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5:

文章的结尾部分写了幼时鞭打蛤蟆一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明确:

鞭打蛤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6:

作者是如何使这些小事变成了趣事的?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

这些小事这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像。

启示:

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和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青少年。

7:

你能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吗?

明确:

第一节:

总写“物外之趣”;第二节:

写“观蚊如鹤”之趣:

奇特想象之一:

观赏群鹤舞空图;奇特想象之二:

观赏白鹤青云图;

第三节:

奇特想象之三:

神游山林之趣;第四节:

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的情景;

8:

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试举例说明。

明确:

①必细察其纹理:

强调了“我”对观察的特别爱好和观察的细致。

②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

因为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表明作者之所以能有如此高妙的境地,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想像和联想,正是因为这种合乎情理的想像,才使作者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③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形容蛤蟆扑来时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描写出蛤蟆扑来时的情状,大词小用,视小为大,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

④“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表现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⑤“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的专注、入迷。

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传神生动。

9:

癞蛤蟆比起人来确实是微不足道的。

为什么童年的“我”会觉得它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呢?

明确:

①童年时代的“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也就是说“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②“我”又特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③好想象。

“我”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像和联想,善于视小为大,因而会觉得“它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了。

 

Ⅱ部初一语文古文基础精练二

初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一、《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

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作者拥有一颗

的心。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稚2.明察秋毫

3.藐4.纹理

5.私拟作        6.项为之强

7.徐喷以烟8.则或千或百

9.怡然10.鹤唳云端

11.丛杂处12.称快

13.壑hè14.以……为…

15.邱16.拔山

17.盖18.鞭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四、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是吾剑之所从坠”中“之”含义相同的一项()

A.物外之趣B.心之所向C.昂首观之D.观之正浓

五、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中的“其”含义相同的一项()A.细察其纹理B.使其冲烟飞鸣C.常蹲其身D.神游其中

七、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试举例说明。

答:

八、文章的结尾部分写了幼时鞭打蛤蟆一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答:

九、就“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一句,展开合理想象,并写下来。

十、读短文,做题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

“孰为汝多知乎?

”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始出时去人近(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

(3)日初出沧沧凉凉(       )(4)项为之强      (        )

2.翻译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3.[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

甲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什么特征,乙段则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的什么特征。

你欣赏这两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吗?

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6分)

答:

                                                                              

 

 

Ⅱ部初一语文古文基础精练二参考答案

1.

(1)去:

距离

(2)故:

所以 (3)苍苍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4)强:

通“僵”,僵硬的意思。

(以上每小题1分,共4分)

2.

(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或:

谁说你很智慧呢?

谁说你很聪明呢?

) 

(2)(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以上每小题3分,共6分。

“孰、汝、知、私、拟”等几个词要落实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

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1~2分。

翻译的句子与原意相差甚远的.不给分。

3.探求事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凝神观察,大胆想象,富有好奇心 示例;欣赏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欣赏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本题6分,前两空每空2分,意义相近即可。

后一问2分,分析合理即可。

第二空中的三句答案任答出一句都可给满分)

 

以虫治虫No.62

初三()班姓名学号成绩

一、解释字词。

蔽地(  )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  )

大穰(  )旧曾有之()谓之“傍不肯”()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梵天寺木塔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患其塔动2.故如此

3.未布瓦4.贻以金钗

5.匠师如其言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但逐层布板讫8.人履其板

二、翻译句子。

1.六幕相联如胠箧。

1.人皆伏其精练。

2.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三、课文理解。

1.《梵天寺木塔》是怎样表现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2.“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

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3.课文重点写什么?

为什么这样安排?

 

三峡No.63

初三()班姓名学号成绩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阙处  

3.重峦叠嶂4.或王命急宣  

5.绝巘多生怪柏6.飞漱其间  

7.林寒涧肃  8.故渔者歌曰  

二、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

或王命急宣或千或百B.奔:

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C.绝:

哀转久绝沿溯阻绝D.素:

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

四、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写夏水势凶险的句子:

2.写夏水流湍急的句子: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

4.侧面渲染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

5.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

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

五、课文理解。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3.三峡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修建水利的理想之地,如葛州坝、三峡水利枢纽。

请从文中找出适宜修建水利工程的理由(至少两条),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写出文中印证的语句。

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狼No.64

初三()班姓名学号成绩

一、解释下列文言实词。

1.缀行甚远2.一狼仍从

3.屠大窘4.恐前后受其敌

5.顾野有麦场6.意暇甚

7.屠乃奔倚其下8.弛担持刀

9.狼不敢前10.眈眈相向

11.少时12.一狼径去

13.其一犬坐于前14.目似瞑

15.而顷刻两毙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