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最终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6352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最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必修一最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必修一最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必修一最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必修一最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最终整理.docx

《必修一最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最终整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最终整理.docx

必修一最终整理

必修一·自然地理

《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地球的特殊性:

存在生命的原因

2.地球的特殊性:

存在生命的原因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结构及活动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夜分界线—晨昏线)

2.地方时、区时

1.地方时的确定和计算:

地球自转,东早西晚,一度相差4分,东加西减。

计算步骤:

一定时;二定差向;三定差;四定值

2.时区计算:

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区时东加西减,不同时区要相加

3.日期变更线(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人为日期变更线是180度经线,自东12区进入西12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12天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要加一天;自然日变线是零时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自向东时间要加上一天,自东向西日期要减去一天

3.地转偏向力(使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转的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和日期的判读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位置决定了直射点所在半球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变化及南北极极昼极夜范围)

2.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四季和五带现象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大气的受热过程表格总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联图并总结规律: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常见的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

例如,1.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2.山谷风:

山坡和山谷

城市风的形成示意图

成因:

白天山坡的升温速度快于山谷中,因此在山坡上空气膨胀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的降温速度快于山谷中,空气沿山坡冷却下沉,形成山风。

3.城市风:

城市人口集中,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出大量的废热,城市的气温一般高于郊区。

由此可见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热力环流。

城市风的形成示意图

应用:

1.城市风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的影响?

由于城市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

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

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三课时)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三个力与风向的关系: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高低纬度间产生热量的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1.冷热不均使其动,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

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单圈环流的形成

 

在地球上,赤道地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形成低压,而两极地区冷,形成高压,空气在赤道地区受热上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形成单圈环流。

2. 地球自转使其偏,形成三圈环流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产生七个气压带,从北往南分别是:

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东北)信风带、低纬(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且高低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形成了六个风带

(1)全球的气压带

 

(2)全球的风带

3. 地球公转使其移

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太阳直射点移动造成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夏季,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在北纬3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的叫亚速尔高压。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3.季风环流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亚洲出现了典型的季风环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

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

 

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

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夏季风

风向

东南季风

性质

暖湿

源地

太平洋为主

冬季风

风向

西北季风

性质

干冷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总结】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作用:

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主要分为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主要影响和控制大陆的西岸和中部,季风环流则主要影响大陆的东部。

一般而言,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式控制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如,在大陆西岸,受单一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特征终年差异不大。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气候类型(一般在大陆西岸)

在附近南北纬10°的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

在南北纬20°──30°的地区,常年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在南北纬40°──60°的地区,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上体现终年温和湿润的特征。

 

2.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下的气候类型(一般在大陆西岸)

在南北纬10─20°的大陆西岸,受信风带与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

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地区,形成当地的湿季,而当太阳直射点南移,信风带控制该地,形成干燥少雨的干季。

这就是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一年中出现明显的干湿两季。

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3.季风环流影响下的气候类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大陆东岸形成的季风环流)

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4.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主要气候类型比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

南北纬10°—20°或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雨季赤道低压控制、干季信风带(雨季赤道低气压北移)

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南北纬10°—2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雨季(5—10月)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湿润气流多雨;旱季冬季风控制,干燥少雨

旱雨季交替

热带沙漠

南北回归线或20°—30°大陆内部、西岸

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沉气流少雨

全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西风带控制多雨;夏季副高控制,气流下沉少雨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

温带季风

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东南季风湿润气流多雨;冬季东北季风干燥气流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干燥少雨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寒带大陆

北极圈附近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冬寒长暖短

寒带

苔原带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而降

2.气候类型的简易判别 

第一步:

根据最冷(热)月均温判断该地所处的(南、北)半球位置。

最冷月出现在1、2月(最热月出现在7、8月)则该地在北半球。

最冷月出现在7、8月(最热月出现在1、2月)则该地在南半球。

第二步:

根据最冷月均温判断该地所处的热量带。

(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15℃,属于热带。

最冷月均温>0℃,且<15℃,属于亚热带。

最冷月均温<0℃,且>—15℃,属于温带。

注:

最热月均温<10℃,属于寒带。

第三步:

根据年降水总量及季节变化判断降水类型。

(以水定型)

年雨型──终年多雨,季节变化不大,如:

热带雨林气候。

夏雨型──降水集中于夏季,如: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降水集中于冬季,如:

地中海式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如:

热带沙漠气候

第四步:

根据前面三步骤,综合分析,判断出气候类型。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

1.冷气团和暖气团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按性质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冷暖锋面侧视图

暖锋面侧视图冷锋面侧视图

过境前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时(阴天、下雨、大风、降温)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过境后(气温湿度升高、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降雨在锋前——红色半圆形前方降雨在锋前——黑色三角形后方

 

准静止锋的形成:

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幅度很小时,我们将这类锋面称为准静止锋。

一般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

包括:

天山准静止锋(受地形阻挡);昆明准静止锋(云贵高原阻挡);江淮准静止锋——长江的梅雨天主要受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2.寒潮

寒潮的危害 

①大风:

造成海上翻船事故;摧毁建筑物

②大雪、冰冻:

使交通堵塞,电信、电力中断;

③急剧降温:

造成霜冻、冰冻等冻害,危害农作物;尤其是春季和秋季的寒潮。

还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寒潮的益处 

①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②能带来雨雪天气,是风调雨顺的保证;

③低温是“天然的杀虫剂”;

④带来风力资源。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二)

1.气旋(低气压):

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如:

我国夏秋季节的台风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气旋过境时,云量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入中心,使气旋中心的空气被迫上升,气温降低,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2.反气旋(高气压):

中心气压高──气流由中心气流下沉、向外流出──天气晴朗。

如:

我国夏季的伏旱和冬季的干冷风。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反气旋的气流向外流出后,高层的空气就自上而下补充,形成下沉气流。

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反气旋控制的天气以晴朗为主。

气旋、反气旋判断方法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河流补给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降水类型:

一般来说,水汽被迫抬升,水汽气温降低形成降水;由低纬风吹向高纬形成降水;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降水

1.锋面水:

暖湿空气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60`N多锋面雨,我国夏秋季多锋面雨)

2.地形雨:

迎风坡,暖空气抬升,气温降低形成降水,背风坡相反(多出现在山地和丘陵的迎风坡)

3.对流雨:

空气受热上升,水汽在高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降水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常伴有雷电和暴雨,赤道地区和我国夏季午后多为锋面雨)

4.台风雨:

强度大,多为保护,常伴狂风暴雨。

常出现在副热带海域的夏秋季节。

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二、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不断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联系四大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调节全球水热平衡

3.塑造地表形态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有:

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第五节地球岩石圈物质循环及构造地貌》

三大类岩石比较

岩石圈物质循环及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

内外力作用构造地表形态

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和断层

外力作用形成地貌

《第六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

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其一: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

距海较近,降水丰富

,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

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第七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导因素

影响因素

举例

 

大尺度地域分异

 

水平地域分异

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纬度)

沿纬度方向延伸、经线方向更替

 

在低纬度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热量为主

 

太阳辐射

(纬度)

非洲沿着东经20度经线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到内地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

沿经线方向延伸、纬线方向更替

 

中纬度地区

 

水分条件

 

海陆分布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从森林过渡到草原、到荒漠

山地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地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

附:

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空气的升降运动:

即气流对流显著则降水显著,例赤道地区多上升气流形成多雨天气,下降则少雨,例副热带高压附近

2.空气的水平运动:

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多雨,即海陆间登陆风多雨,离岸风少雨;高低纬间从低纬吹向高纬的多雨,从高纬吹向低纬少雨

3.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

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具有减温减湿作用

综上,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原因的共同特征是:

处在迎风坡,有海洋吹向陆地的风,且附近有暖流流过

世界气候类型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对照图

《第八节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聚落的影响:

1.高原地区,多分布在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带),呈带状。

自然原因:

气候温暖、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例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

2.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多于山前、沿河流成带状

3.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沿海发展。

例,河网密布的南方平原地区,聚落多带状分布;而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的北方地区,聚落多成团状分布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导致海平面上升;

2.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3.影响水循环过程,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林牧副渔,工业产生显著影响;

5.威胁人类健康

 

《第九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气压带和风带)

2.大气环流(三圈环流)

3.海陆位置(季风气候,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发生变化)

4.地形(迎风坡水汽上升降水多;北风坡空气下沉干燥少雨)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不合理活动——破坏植被、占用湿地、湖泊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