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62884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综合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A、B卷)

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范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

“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  )

A.宰相        B.副宰相

C.诸侯王D.钦差大臣

解析:

选B 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割相权,故选B项。

2.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

该材料能够说明的是,当时(  )

A.枢密院掌管军政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

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D.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

解析:

选A 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宋太宗派兵伐辽,只与枢密院商议,而中书不预闻,枢密院享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故A项符合题意。

3.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

A.辽B.西夏

C.金D.元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11世纪初期”“岁币”“30万两”等信息可知,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每年送给辽“岁币”,A项正确;1044年,宋夏达成“庆历和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宋金发生战争是在12世纪,排除C项;宋元战争发生在13世纪下半叶,排除D项。

4.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B.巩固了中央集权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D.维护了国家统一

解析:

选A 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措施均属于学习汉族先进封建典章制度的举措,其最大意义是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据史料记载,岳飞曾经下决心要“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该诗句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靖康之变B.庆历新政

C.澶渊之盟D.绍兴和议

解析:

选A 材料中提到的“行复三关迎二圣”涉及的相关历史背景是1127年金灭北宋,虏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变”。

6.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中心的南移B.大量人口的南迁

C.经济重心的南移D.自然条件的优越

解析:

选C 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体现了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政府财政依赖之地和文化人才聚集之地,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

7.南宋诗人艾可叔《木棉》里描绘的“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机杼终年织妇勤”等句,反映了(  )

A.南宋棉纺织已经规模化生产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南宋已普遍发展棉纺织业

D.南宋棉纺织业有一定发展

解析:

选D 依据材料“车转”“纺雪”“弹云”及“机杼终年织妇勤”可知,南宋时期棉纺织业有了一定发展,故D项正确;南宋时期棉纺织业生产仍是个体进行,并未规模化生产,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小农经济的“男耕”信息,B项错误;C项“普遍”一词过于绝对。

8.《金史》记载:

“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该科技成就(  )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解析:

选D 材料中“声如雷震”“热力”和“人与牛皮皆碎”说明这种科技成就是火药。

而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的转型作出很大贡献,故选择D项。

火药是中国发明的,故A、B两项错误;火药用于军事在唐末,故C项错误。

9.朱熹说:

“天即人,人即天。

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既生此人,天又在人矣。

”朱熹认为(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天”“人”之间是各不相干的

C.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

D.“天”“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解析:

选D 朱熹认为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人开始产生是得之于天,天把人产生了,那么“天”的意义就要由人来彰显,人应该就对天负有责任,这反映出朱熹认为“天”“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故D项正确。

10.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解析:

选D 宋代文学特色是指宋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属于《诗经》,故A项错误;“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属于楚辞,故B项错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属于唐诗,故C项错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属于宋词,故D项正确。

11.艺术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下列画作中能够充分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的是(  )

A.《洛神赋图》B.《清明上河图》

C.《送子天王图》D.《女史箴图》

解析:

选B 《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为东晋顾恺之作品,故A、D两项排除;《清明上河图》为宋代张择端作品,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故B项正确;《送子天王图》为唐代吴道子作品,故C项排除。

12.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契丹、金、北宋、元B.北宋、契丹、金、元

C.北宋、金、契丹、元D.契丹、北宋、金、元

解析:

选D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国号契丹;北宋是960年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大元,故选D项。

13.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我国现在的各省,在元朝时的称呼与现在相同的是(  )

A.辽宁省B.山东省

C.河北省D.甘肃省

解析:

选D 辽宁省当时属于辽阳行省,山东省和河北省当时属于中书省直接管理,甘肃省当时属于甘肃行省,故选D项。

14.元朝沿宋、金旧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机构。

下列机构为宋元共有的是(  )

A.政事堂B.枢密院

C.宣政院D.军机处

解析:

选B 政事堂是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元朝时候被废止,故A项错误;枢密院是宋元时期掌管军事的机构,故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负责宗教事务的机构,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故D项错误。

15.元朝时期,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

由此可推知,浮梁瓷局(  )

A.没有制定工艺制作标准

B.生产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

C.其产品主要服务于市场

D.手工业者的生活较有保障

解析:

选B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有统一的标准,A项排除;根据材料“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组织工匠生产,进行徭役劳动”可知浮梁瓷局是官营手工业的代表,生产具有较强的国家色彩,B项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为皇室、贵族服务,产品不投放市场,C项排除;由材料无法得出手工业者的生活较有保障的结论,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

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

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8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奢侈消费之风、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等方面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问,根据材料“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

(1)表现:

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2)原因: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

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出苏词革新的本质。

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以文学表达理想与志向)”与“言情(以文学表达情感需求)”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

“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

不雅正,不足言词矣。

”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

——摘编自《两宋文学史》

材料二 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摘编自《元曲的兴起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宋词的突出贡献。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艺术特点上对宋词的新发展。

(8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是抒发个人刚健豪放的情感;第二小问,由材料“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大大加快了词风格的转变,奠定了宋词抒情传统的基础。

(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得出元代社会政治专权黑暗,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第二小问,由材料“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等信息得出描写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弊端,风格泼辣大胆,更为自由灵活通俗。

答案:

(1)特色:

抒发个人刚健豪放的情感。

贡献:

大大加快了词风格的转变,奠定了宋词抒情传统的基础。

(2)时代背景:

元代社会政治专权黑暗,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

新发展:

描写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弊端,风格泼辣大胆,更为自由灵活通俗。

B卷——选考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

其目的是(  )

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并结合所学宋代崇文抑武、分化事权可知,宋朝这项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权贵专权乱政,威胁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限制皇族的特权,A项排除;材料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务决策机制,D项排除。

2.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禁令,而北宋苏辙则说:

“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这种变化表明(  )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C.宋代传统生产方式逐渐瓦解

D.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解析:

选D “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的意思是手工业者、商人等(从事)杂业的人不能与士人为伍,这是古代社会尊卑等级意识的体现;“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的意思是北宋时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都愿意舍弃自己的本来职业进入仕途。

由前一种现象到后一种现象的变化说明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

3.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

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云:

“金人游骑已及郊畿。

”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B.宋金联盟友好交往

C.金军兵临东京D.金兵进攻临安

解析:

选C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靖康元年”“金人游骑已及郊畿”等信息可知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金军兵临东京。

4.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

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

解析:

选D 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所以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5.“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关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科技成就的相关记载。

这项科技成就为(  )

A.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奠定了基础

B.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C.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D.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解析:

选D 从材料“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以看出该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由此可知,该发明是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外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A、C两项是火药的意义,B项是指南针的意义,均排除。

6.《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

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

解析:

选C 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D项错误。

7.李清照是宋代少有的女词人,靖康之难后,其诗词情感转为惆怅,并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作佳句。

这表明宋代(  )

A.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B.政治局势影响诗词创作

C.李清照的词由婉约转向豪放

D.程朱理学逐渐深入人心

解析:

选B 从材料中“靖康之难后,其诗词情感转为惆怅”可知政治局势影响诗词创作,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属于婉约派,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纲常伦理等信息,D项排除。

8.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

画中自题诗曰:

“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该画属山水画,注重写实

B.作者借物抒情,追求神韵

C.该画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

D.该图气势恢宏、构图精妙

解析:

选B 此画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B项正确;此画是文人画,不是山水画,故A项错误;反映社会生活的是风俗画,故C项错误;图片未体现气势恢宏的特点,故D项错误。

9.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也常蕴含某种幽微之意。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理学观念的影响

C.市民阶层的需求D.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解析:

选B 宋词中议论成分的增多,以及“幽微之意”的蕴含,明显都是受到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需求与材料无关,A、C两项排除;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在明末清初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排除。

10.列宁说: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

”以下战争中,最符合这一特征且规模最大的是(  )

A.蒙古族统一中国B.金与南宋之战

C.辽攻北宋之战D.金攻辽之战

解析:

选A 蒙古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与其它三项相比规模最大,故A项正确。

11.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

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

材料反映出(  )

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

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

C.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解析:

选B 从材料反映的通过广告告知消费者产品的优点和提醒消费者认清品牌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商业竞争较为激烈,商家已经知道通过一定的方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故答案为B项;材料未涉及广告业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私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元朝时期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12.公元1313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

这一措施(  )

A.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B.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

C.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D.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解析:

选B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把该书“作为重要考试内容”,显然是想通过儒家思想控制读书人来为政权统治服务,而且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族一直处于奴隶制社会,所以材料中的做法加速了元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答案为B项。

A、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不可能终结蒙古贵族的特权,C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

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

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可知唐朝设节度使,地方权力大;由材料“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宋朝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第二小问,由材料“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藩镇割据;由材料“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知宋朝积弱局面。

(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可知行省管辖区域大;由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行省权力大;由材料“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可知民族控制。

第二小问,结合特点分析原因,如“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元朝疆域辽阔,“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吸取前朝教训;“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民族征服。

第三小问,结合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制度特点,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融合等角度作答。

第(3)问,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单一的集权与分权都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的教训中,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策略。

答案:

(1)不同:

唐朝设置节度使,地方权力大,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后果:

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特点:

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

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策略:

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摘编自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思想特征。

(6分)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的特征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理学思想特点,从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并形成完整理学体系回答。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归纳出答案。

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