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 讲义讲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6213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 讲义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 讲义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 讲义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 讲义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 讲义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 讲义讲稿.docx

《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 讲义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 讲义讲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 讲义讲稿.docx

第一章总论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

 

第1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含义(本质)及其作用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理论界三种观点:

1、核算工具论:

古代数学家从记账、算账、报账、用账与服务相结合的角度作出了“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一结论。

这一定义仅仅表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未涉及到会计的监督职能。

这种观点逐渐被淡化乃至被淘汰。

2、信息系统论:

80年代初,由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为代表提出的这种观点。

他认为:

会计首先是一个系统,会计的功能是将输入的数据转换为信息,这种信息论让货币表现为财务信息。

这是一种侧重于会计的结果而得出的结论。

3、管理活动论:

在80年代初,由我国会计学家杨纪婉、阎达五两位教授为代表提出的这一观点。

他们认为:

会计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这是一种侧重于会计的过程而得出的结论。

(二)会计的本质

会计的本质即会计的含义。

可以表述为: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整套专门的方法,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通过参与决策、分析评价业绩、预测经济前景等活动,谋求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经济信息系统)。

(三)会计的作用

正面作用——

(1)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加强经济核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

(3)保证企业投入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为投资者提供财务报告,以便于其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

消极作用——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刻契记数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云南西盟大马散仇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第157页介绍:

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伍族的这块木刻,上方刻着三个刀口,第一个表示借债人,第二个表示中间人,第三个表示债权人;下方八个刀口表示借债数目。

一式劈为同样形式的两片,由双方各执一片,作为凭据。

2、商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字中已有“获”、“入“等文字来专门反映收入情况,而用“用”、“出”等字来专门反映支出情况。

西周开始使用“会计”这个术语,并建立了较完备的会计机构。

出现“司书”、“司会”——官厅会计产生

西汉时期,记录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的简册称为“簿书”,记录统计事项的简册称为“籍书”。

官厅会计便成为我国古代会计的中心,主要计量、记录、计算和考核朝廷的财物赋税收支,这是古代会计的显著特点。

3、唐、宋两代创建的“四柱结算法”

旧管(期初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

四柱清册:

根据四柱结算法所建立账册。

4、明末清初,山西商人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龙门账”(进-缴=存-该)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即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乾隆至嘉庆年间,出现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账”。

在这种方法下,账簿采用垂直书写,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

5、19世纪中叶以后,以借贷复式记账法为主要内容的“英式会计”、“美式会计”传入我国,我国会计学者也致力于“西式会计”的传播。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在财政部设置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会计司。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此相适应的苏联计划经济会计模式。

7、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强化了对会计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8、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93年对《会计法》进行第一次修订。

2000年再次修订

财政部于1992年11月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自1993年7月1日起执行;于2000年、2006年进行修订。

(二)国外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西式会计发源于古巴比伦、埃及。

1、12、13世纪,在意大利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专做资金贷款的经纪人所用的银行账簿中出现借贷记账法。

2、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里在其所著所著的《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中,用数学原理对“威尼斯簿记法”作过详细介绍并加以概括,这是借贷复式记账法形成的标志。

《簿记论》的问世,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卢卡·帕乔利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

3、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应运而生。

社会上出现了以查账为职业的特许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

簿记逐渐成长为会计,成本计算、会计报表分析和审计等新的内容也相继出台。

——会计职业出现

4、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先后研究和制定了会计准则,把会计理论和方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并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国际会计准则。

综上所述,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的发展。

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三、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一)会计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

------即会计能干什么,马克思:

对“价值运动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

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1、会计核算(反映)职能——“观念总结”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完整的、系统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

理解:

从数量上反映;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会计反映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

2、会计监督职能——“过程控制”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指导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理解: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依据各种会计法律、法规进行。

3、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关系:

相辅相成,辩正统一。

会计核算是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提供可靠、完整的会计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也就无法进行会计监督;反之,会计核算又必须以会计监督为保证。

没有科学、严格的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的职能会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但其基本内涵则是固有的、稳定的。

(二)会计目标

会计主体将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后,编制成财务报告,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为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服务。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

投资人、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管理部门、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等。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会计目标主要解决为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的问题。

第二节会计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一、会计的一般对象

利用会计无法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全部内容,会计所能核算和监督的是其中可以用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活动。

在我国,企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方式不同,但它们的所有财产物资都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即资金,如企业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支付工资、新产品的形成、销售等都必须通过货币计量、核算和监督。

会计的对象,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的具体对象

我国有许多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它们的经济活动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资金的具体运动形式是各不相同的。

1、商业企业:

只有供应过程、销售过程

资金运动形态:

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

2、行政、事业单位:

财政预算资金及其收支

第三节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

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限定。

我国财政部公布并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五项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

(一)会计主体

会计核算时,必须首先明确会计主体。

如果不限定会计的空间范围,会计工作就无法进行。

会计只记录本主体的账,只核算和监督本主体所涉及的经济业务。

会计主体通常是指独立核算的单位(组织)或其中的一部分。

会计主体的规模无统一的标准,可大可小,它可以是一个企业或企业内部各个单位,也可以是一个集团。

它具有独立性、实体性、统一性的特点。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不同。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解散等而不复存在。

理解:

只有假设会计主体持续、正常经营,会计原则、程序、处理方法才能正常进行。

比如资产计价、费用的摊销等。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相等的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分期结算帐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考核会计主体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

“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

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中外各国都以会计年度作为会计期间,其起讫日一般均与本国的财政预算年度相同。

会计分期前提是持续经营前提的补充,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只有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按照会计期间分期记录、计算、汇总和报告,才能达到会计预定的目标。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会计核算必须以货币计量并假定币值稳定为前提。

(五)权责发生制

是指以权利、责任的发生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凡是本期应当赚得的收入和应该发生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实际收到和付出,均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相反,凡是不应该归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实际收到和付出,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强调经营成果的计算,适用于企业。

(六)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是否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款项和付出款项,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但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

(七)说明: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虽然是主观确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观的需要,有充分的客观性。

否则,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会计的职能作用也就无法发挥。

这五项基本前提缺一不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为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也是确定会计原则的基础。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原则)

会计核算的原则是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是在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制约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的原则共有八条。

(一)客观性原则(真实可靠性原则)

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又称真实性原则、可靠性原则。

会计信息是企业内外各有关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如果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那么就会产生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

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1.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会计工作应当正确适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实际情况;

3.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接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

(二)相关性原则

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又称有用性原则。

综合各方使用者的要求,提供一个大众化的、基本的信息

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不可能提供所有信息对会计工作的需要:

1、会计工作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应考虑各方面的要求,能够满足各方面决策的要求;

2、对特定用途的信息,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不一定通过财务报告来提供。

(三)明晰性原则

1、定义:

一切会计资料、情报都要全面、简明、清楚地加以表达。

2、要求:

(1)运用会计专业方法加工、整理会计信息。

(2)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数量关系清晰、明确,会计术语通俗易懂。

(四)可比性和一贯性原则

1.可比性:

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解决的是横向可比,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相互可比。

对会计工作的需要:

(1)不同会计主体同一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应相互可比;

(2)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选择会计政策。

2、一贯性:

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解决的是纵向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相互可比。

对会计工作的需要:

(1)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不能作任何变更;

(2)有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或为了满足信息有用性要求,企业可变更会计政策;

(3)企业必须对变更的会计政策恰当处理和披露。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即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会计核算是按其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财务事实,而不是按其法律形式;

比如:

融资租赁的确认,长期股票的成本法与权益法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

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六)重要性原则

企业财务报告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应当区别经济业务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重要的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映。

重要性判断标准取决于对信息使用者作出的决策的影响程度即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是具有相对性的;

(七)谨慎性原则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如果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采取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又称为稳健性原则或保守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会计上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方法有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后进先进法,加速折旧等。

(八)及时性原则

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对会计工作的要求:

(1)及时收集会计数据并取得有关凭证;

(2)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财务报告;

(3)会计信息及时传递。

第4节会计记账基础与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方法是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预测方法和会计决策方法。

各种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互相配合,密切联系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科学的方法体系。

几种方法的关系:

会计核算方法是基础;会计分析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继续和发展,会计检查方法则是正确实施前述方法的保证。

会计核算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几个方面。

一、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企业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分别登记各项经济业务,以便取得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并随时加以分析、检查和监督。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用相等的金额,同时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的账户进行全面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

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会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或财务收支的变动,采用复式记账,将每项经济业务至少在两个账户中相互对应地、平衡地登记。

就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资金增减变化和财务收支变化情况,并掌握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交易或事项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会计核算要以会计凭证作为记账的依据。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保证会计记录完整、真实和可靠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

四、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简称记账、过账。

是指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上连续地、系统地、完整地记录交易或事项的一种专门方法。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一定的成本对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类,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物盘点、账面核对以及对各项往来款项进行查询、核对,以查明各种财产物资和资金实有数的一种专门方法。

七、编制财务报告

编制财务报告是定期总括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入、流出情况以及费用成本等情况的一种专门方法。

财务报告主要是以账簿记录为依据,经过加工整理而产生的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的书面文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