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5623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docx

《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docx

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和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

国内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

考向以我国热点区域为背景,考查国内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

【例题1】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材料二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1)试分析说明如何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2)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3)试分析说明长江沿江地带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与不足,并说明如何进行区域协作。

解析:

(1)题,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水污染以及洪水危害等方面,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也主要在于防治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以及洪水治理等方面。

(2)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选择赞成或不赞成的观点进行分析。

赞成的观点可以从沿江缺乏东西向铁路运输由此带来沟通困难、经济发展运输量不断增加,运输方式各自的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不赞成的观点可以从建设成本、削弱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分析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与不足可以从生产要素各方面进行分析。

主要从能源、资源、信息、资金等方面分析。

区域合作主要体现在优势互补方面。

答案:

(1)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

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

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

(2)赞成:

①没有连贯的沿江大铁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给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东西沟通带来困难。

②北有陇海铁路、南有浙赣铁路。

中间的沿江地带却没有东西铁路大动脉。

③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运输量不断增加,长江航运满足不了运输要求;④各种运输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修建它们可以优势互补,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不同需求

不赞成:

①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投资太大。

②可能引起长江运量的下降,削弱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功能。

(3)中上游地区优势:

资源富集,种类较多,能源丰富。

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不足:

地处内陆,对外的经济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下游地区优势:

经济发达,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不足:

能源矿产资源缺乏,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的区域协作:

两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西部向东部运送能源,即西电东送;东部用信息技术、教育文化及资金的优势支援西部。

【例题2】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目前这里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读我国河西走廊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交通方面简要说明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试提出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的措施。

(3)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河西走廊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解析:

(1)题,从交通方面看,古代丝绸之路和现在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兰新铁路线)经过河西走廊,是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2)题,河西走廊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风沙大,由此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改善措施主要从水资源短缺、风沙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河西走廊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生态环境脆弱、种植结构不合理、区域特色不够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差、产业化水平低等方面。

实施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与保护等方面。

答案:

(1)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黄河以西的狭长平地;连接东西的地理位置,地势相对平坦,山麓地带水源较充足,有绿洲分布,是古今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现在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兰新铁路线)经过此地;是联系我国东部地区与新疆、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重要经贸通道。

(2)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的人口承载量,禁止再新开荒地,推广以恢复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实现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3)面临的挑战:

区位优势明显,但生态环境脆弱且趋于恶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但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初步形成,但区域特色仍不够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但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

对策: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引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着力抓好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与保护。

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

A.劳动力B.资金

C.技术D.能源

2.相对松嫩平原,该区域发展农业处于劣势的是(  )

A.降水B.热量

C.人均耕地面积D.河流、湖泊

解析 长三角地区常规能源短缺,人均耕地少。

答案 1.D 2.C

读“下面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沿包头至广州,在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的景观正确的是(  )。

                 

A.①——层层稻田B.②——风吹草低见牛羊

C.③——塬、墚、峁D.④——橘园、竹海

4.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土壤盐渍化普遍

B.②地因修建多个水电站导致河流断流

C.③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D.④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区

解析 第3题,④地位于南岭以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可看到橘园、竹海景观。

第4题,④区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答案 3.D 4.D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所在地区目前是我国人口主要迁入区

B.A所在地区能源缺乏,需要大量调入

C.B所在地形区的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D.B所在的省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少的省区

6.关于C河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地区受流水溶蚀作用明显

B.降水丰富,水量大,航运价值高

C.主要参与了海陆间大循环

D.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汛期长

解析 第5题,A地处四川省,目前是我国人口主要迁出区,该地区水能丰富,是我国西电东送的中路输电区;B地处贵州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该地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第6题,C河段流经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崎岖,不利于发展航运。

答案 5.C 6.B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

7.该地区位于我国(  )。

A.华北地区B.华南地区C.青藏地区D.西南地区

8.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B.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D.一年中春季最干旱

解析 第7题,从气象资料来分析,该地最低气温在0℃以下,夏季高温,为温带季风气候,选项A项。

第8题,华北地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农业耕作制度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春季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春旱最突出;因此选项D项。

答案 7.A 8.D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数字代表的铁路线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宝成线B.②——内昆线

C.③——焦柳线D.④——南昆线

10.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以攀枝花、贵阳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B.以重庆为中心的冶金工业基地

C.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

D.“酸雨”污染仅次于华中酸雨区

解析 图中数字代表的铁路线中,①是成昆线,②是贵昆线,③是襄渝线。

攀枝花是该区域钢铁工业基地,六盘水是该区域煤炭工业基地;重庆至六盘水地区是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污染严重区域。

答案 9.D 10.A

广珠城轨的开通将升级珠三角为“超级城市体”,有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读珠三角部分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本地区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

风气候

B.平原面积广阔,为我国三大平原之一

C.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D.河流纵横交织,但河流流量较小,不利于发展航运

12.下列关于广珠城轨开通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促进珠三角西岸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水平的提升

B.能推动珠三角西岸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C.能从根本上解决珠三角西岸城市之间的人员出行难问题

D.能加速珠三角的相互融合即增强“同城化”效应,有助于形成中国南部最大的“超级城市体”

解析 第1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无温带季风气候;这里平原面积较为广阔,但不属于我国三大平原;珠江的运输能力仅次于长江,位居全国第二位。

第12题,“从根本上”解决珠三角西岸出行难问题,这种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

答案 11.C 12.C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10.89×104km2,1月份均温为-16.4℃,7月均温为21.9℃。

下表示意该地形区1954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表完成13~15题。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乡工矿用地

沼泽地和滩地

其他

1954

15.91%

38.18%

9.13%

0.43%

32.74%

3.61%

2015

51.17%

31.63%

3.86%

1.94%

8.81%

2.59%

13.该地形区是(  )

A.太湖平原B.山东丘陵C.三江平原D.黄土高原

14.1954年,该地形区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气温低,蒸发量少 

③冻土广布④开发历史较短,人烟稀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较低

B.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C.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D.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

解析 第13题,根据该地的1月、7月均温及土地利用特点可以判断该地为三江平原。

第14题,三江平原位于三条河流汇合处,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表冻土层阻断了地表水的下渗。

第15题,三江平原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自然条件优越,适于耕作;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外来人口迁入。

答案 13.C 14.A 15.A

二、综合题

16.根据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三角经济圈是由西安、重庆和成都联合组成的一个对中国西部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三角形经济区。

其自然和人文资料如下图所示:

西三角经济圈与西部地区GDP变化图

西三角经济圈人口占西部地区总人口比重/%

西三角经济圈和西部

地区城镇化率、万元GDP能耗

材料二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原名“国营132厂”,为军工企业,创建于1958年。

现为我国飞机设计、研制和生产的重要基地,公司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占总数的1/3以上,近几年国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航空工业产品研发、生产和出口。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2)西三角经济圈的南部是我国川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试分析川气东输、西电东送对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据材料二,分析成都成为我国重要飞机制造基地的区位优势。

解析 第

(1)题,读图从自然资源、交通、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等方面分析。

(2)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东部地区而言,能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减轻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第(3)题,从工业基础、科技力量、政策、国防需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天然气、煤、铁、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铁路、水运等交通便利;人口多(占西部地区的比重大),劳动力丰富;经济较发达(GDP占西部地区GDP总量比重大);城镇化率高(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高(万元GDP能耗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2)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减轻(大气)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工业基础较好;科技力量雄厚;国家政策支持;符合国防需要。

17.阅读有关青藏高原地区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为主。

材料二 高原和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内干物质累积曲线图

注:

干物质是指有机质在60℃~90℃的恒温下,充分干燥,余下的有机物的重量,是衡量植物有机物积累、营养成分多寡的一个重要指标。

材料三 青藏高原人口增长与资源人均占有量动态预测

指标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人口数量(万人)

911.3

1065.68

1260

1490

人均森林面积(hm2)

1.35

1.16

0.98

0.83

人均草地面积(hm2)

15.36

13.14

11.11

9.40

人均耕地面积(hm2)

0.12

0.10

0.09

0.07

人均水能蕴藏量

(万/kW)

32.90

28.13

23.80

20.12

人均矿产潜在价值(万元)

201.69

172.47

145.87

123.96

(1)图中A、B两处均有森林分布,但A处种类更加复杂。

试分析原因。

(2)据图判断该地城市和旱作耕地空间分布的共同特征________________,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材料二可知,4~6月平原地区(山东禹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多于高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最终高原小麦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平原地区,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4)分析材料三,青藏高原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

(1)题,从纬度、地形、气候三方面分析。

(2)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其谷地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水源充足,因此城市、旱地多分布在高原上的河谷地带。

第(3)题,从气温和生长时间上分析。

温度高有机质积累的多,生长期长积累的物质多。

第(4)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西藏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原因可从人口增加、资源数量减少方面分析。

答案 

(1)A为雅鲁藏布江谷地,纬度低,热量充足;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且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植被种类复杂。

(2)沿河谷分布 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水源充足

(3)华北平原地势低,春季气温回升快(气温高) 地势高,温度低,作物生长时间长,积累有机质多

(4)下降 人口增幅大,加剧对资源环境压力;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资源减量或资源环境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