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555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梳理课文

二、方法与过程: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世界观和情感态度:

感悟作者真实的感情。

教学难点:

一、把握作者寄托项脊轩所表达“喜悲”感情的内涵

2、表达感情的方法技巧,重点掌握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在《陋室铭》写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对于许多中国文人而言,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二、解题:

我们先来拜会一下小屋的主人——归有光

1、走进作者: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

人称震川先生,有文集《震川先生文集》。

清代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评价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被称为“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他们认为作文应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尤其推崇宋儒“文道合一”的主张。

归有光自有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一生郁郁不得志。

2归有光简历:

●1506年(1岁)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开始读书

●1513年(8岁)丧母

●1528年(23岁)娶妻魏氏1533年(28岁)丧妻

●1540年(35岁)中举人。

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中进士。

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去世

3、走进书屋:

●项脊轩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据说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

●一间书房

●两种情感

●三位女人

四、文本探究

探究一:

1、一间书房。

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房怀有怎样的情感?

总结:

归有光居在“万籁有声、庭阶寂寂”的轩中,多可喜。

“记”项脊轩借景抒情

探究二:

2、三位女人。

文中回忆了与轩有关的哪三位女人?

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描写她们的?

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怎样的感情?

总结:

归有光居在“东犬西吠、篱墙交错”的轩中,亦多可悲

“忆”人和事借事抒情

探究四:

此文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对教材有了一定的认知,接触过古代散文,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的储备和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总结归纳能力较弱,作品结构、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之处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体会。

效果分析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

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

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

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

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

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评测练习

课后反思

通过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发现了自己这堂课虽然整体比较流畅、清晰、自然,但是还是有待打磨和商榷之处,比如说:

在对学生进行上节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巩固检查过程当中,学生有的并没有完全理清教材,而是临时抱佛脚,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没有再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应该给学生时间多阅读,多体会。

还有在合作探究的过程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总是那几个较活跃的学生在思考,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还有就是一些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和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让更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改进的地方。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本,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者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掌握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祥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