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5219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docx

《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docx

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文档

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

2010-7-21来源:

南阳广播网

 

南阳台记者陈曦报道:

7月21日,我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汇报会议。

市领导穆为民、陈光杰、王中出席会议。

今年上半年,全市建设系统紧紧抓住新组建住建委的体制机制优势,着力推进城乡建设由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转变,由注重经济增长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强化住房保障,统筹城乡发展,住建事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市长穆为民在讲话中指出,城市和城镇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南阳的城市建设规划必须与下一阶段全市的发展相匹配。

因此,全市住建委系统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第一,一定要树立一个好的理念,用理念来引领思路,制定措施。

第二,一定要策划和引进一批优质项目,成立完善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储备,逐步形成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带资金的良性工作机制。

第三,要建立优良的建设和管理机制,推动城乡建设科学发展。

第四,要建设一支信得过、担得起的建设队伍。

第五,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来开展工作,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南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努力奋斗。

关于城乡建设专题调研工作的汇报材料

访问量:

51次

三、存在的制约因素陆部长、各位领导: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市容城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受局领导班子的委托,下面我将区市容局的基本概况、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制约因素和下一步工作基本思路向各位领导进行汇报。

一、基本情况

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和区城管行政执法局,主管着全区市容市貌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负责全区主次干道、绿化带、小街巷的清扫保洁,门前三包、摊点群、公厕、牛皮癣、渣土外运、店招标牌的管理,生活垃圾清运及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任务。

同时,根据市政府第117号令规定,行使市容、市政、园林、规划的全部执法权,行使公安、工商、环保的部分执法权,又是全区查处违法建设的执法责任主体。

区市容(执法)局机关有国家公务员8名,工勤人员1名,内设市容、环管、督查、法规和办公室5个科室,下设区城管行政执法大队、区查违行政执法大队、重点路段办公室、清洁一队、清洁二队、汽车队、公厕管理队、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办公室,11个镇、街、园(除南岗、荷叶地、笔架山、产业园外)均成立了城管行政执法中队,全区在编城管执法队员123名,环卫事业编制74名,临时用工人员1600余名,离退休职工94名。

市容环卫管理人员和城管执法队员担负着全区400多万平方米的道路清扫和绿化带保洁任务,承担着37条主次干道和90条背街小巷的市容市貌管理。

二、今年工作的开展情况

今年,蜀山区市容(执法)局围绕一条主线,狠抓两个重心,开展两大服务,进行四项创新,建设四个长效机制,激情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城区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品位。

一条主线,按照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大跨越、大突破、大变化”战略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城管。

两个重心,一是狠抓队伍的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能;二是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市容环卫管理和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着重在落实上下功夫,着重在问责上求实效。

两大服务,一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辖区税源企业和投资商采取零距离接触,首次违法不处罚,先后为32家投资企业办理户外广告审批时给予帮助和优惠,为55家投资商解决了车辆乱停放被查扣、开道口毁绿化带被处罚等问题,并帮助一家企业在开工时失火进行灭火工作,做到了蜀山的事,自己的事,马上就办,立即就办。

二是服务区域环境建设,先后拆除了姚北垃圾站、蜀山垃圾站、长潜公厕;无代价地接受了8条新建道路的清扫保洁任务;人性化地开展了季节性瓜果市场管理,做到了管理有序、环境整洁,既服务了瓜农,又方便了市民。

四项创新,一是开通全省第一家城管数控指挥中心,使城管执法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转变。

二是采取“民主自治、专业管理、市场运作、依法办事”的方式,创新退管小区市容环卫管理模式。

三是深化垃圾运输车污水截流装置的革新工作,减轻环卫工人劳动强度。

四是大胆急性新建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试点工作,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对肥西路、太湖西路清扫保洁工作进行市场化运作。

四个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查违工作长效机制,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查违大队,按照“依法查违、宣传到位、查违必严、有违必拆”的要求,共拆除存质量违建61处,新违建12处,拆违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先后接待了上海、山东、江苏、江西、山西、云南、河北等地党政代表团的考察。

二是建立了“牛皮癣”治理长效机制,通过全民治癣,我局已奖励出23辆自行车,总金额近4万元,主次干道上“牛皮癣”得到有效的控制,现正向老旧小区、开放式生活小区延伸。

三是建立渣土运输“管理和保洁”联动机制,辖区相继有27个工地运输渣土,占全市总数的42%,区大队和清洁队联合行动,在强化督查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运输过程中的主次干道冲洗、清扫、保洁,这个机制的有效运行,得到市内同行的肯定。

四是建立重大活动保障机制,由于蜀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接待和保障工作十分繁重,对此,区市容(执法)局采取了三种工作模式,有序地开展保障工作,展现出蜀山城管的综合实力和工作能力。

一是我区的环卫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公厕、垃圾转运站机械化清扫车的配备,不仅达不到国家标准,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居民生活需求。

8个基层队办中有6个队办租房办公,条件十分简陋。

二是环卫作业经费缺口较大,仅道路清扫等级提高和新增道路面积扩大,每年缺额就达400多万元;环卫工人的“三险”未办理,尚无专项经费;行政执法经费不足,特别是物价上涨指数较高,燃油、办公用品、装备更新等等,造成经费紧张。

三是职工子女就业难、住房条件差。

自94年4月12日成立区市容委以来,未建一处住房,相当一部分职工的子女就业难,成了职工的心病。

四是环卫队伍临时用工达到85%以上,整体素质不高,执法队伍也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问题。

五是查违工作单打一,尚未形成全区一盘棋的格局,各镇、街各行其事,政令不畅,极容易出现反弹现象,在长效机制建设上需要进一步理顺。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切实提升蜀山区市容创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抓好队伍管好人,创新思路,激情工作。

在抓好“两薄”管理、垃圾费征收、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执法队伍教育等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城管队伍建设。

加强执法人员岗位教育,深入开展“每月一法”学习活动,立足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本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坚持宣传在先、处罚在后,做到首次不处罚。

端正执法思想,不准乱罚款。

积极推进阳光执法,公开执法程序、执法标准、执法要求、执法结果,确保执法公正。

编印下发《蜀山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手册》和《蜀山区行政执法程序暂行规定》。

深入开展“城管执法进社区”和“我为群众做好事”活动,零距离的为市民服务,真正把城管队伍建设成制度严、作风硬、能力强、办实事的文明之师。

(二)进一步加大环卫体制改革力度。

目前,全省尚无环卫市场化运作成功经验,市局尚未制定规范化指导文件,根据我区的区情,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在借鉴马鞍山市、黄山市具体做法的基础上,我们拟对新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采取内部发包,街道承包,面向社会招标等办法,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在进行试点工作时,核心的问题是经费核算,现行的89年经费标准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现提请区领导决策。

为了稳定和调动广大环卫临时用工人员的情绪和积极性,我们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临时用工人员保险办理工作,稳定环卫作业队伍。

(三)进一步完善查违长效机制。

确定区查违大队为主体,对全区各镇街中队查违工作进行统一组织、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真正达到“发现得了、控制得住、拆除得掉”的目标。

(四)、进一步加快灯饰亮化工程和市容景观街建设。

加大宣传,攻坚克难,确保春节前我区主次干道两侧及标志性建筑全部实现亮化。

以西园3号路、肥西路IT一条街、金寨路美化改造为示范,结合大建设道路改造工程,推进脏破建筑粉刷出新、实体围墙改造,认真做好户外广告审批工作和店招标牌整治后期的美化、提档工作,打造一批市容景观街,实现城区品位的全面提升。

(五)进一步加快“数字城管”建设。

在坚持区城管执法局为主体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再在一个街道辖区内实施数字化城管监控指挥建设工作,为全面提升城管作业水平,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

 

 

 

关于全省城乡规划工作情况的汇报

日期:

2005-12-06

【字体:

大中小】

——2005年7月27日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省建设厅厅长周游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安排,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简要汇报全省城乡规划工作的情况。

    一、全省城乡规划的主要情况和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紧紧围绕实施城市化战略,把城乡规划工作摆上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明显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城乡规划的指导下,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布局结构趋向合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项建设有序进行。

近五年,是我省城市化进程最快、城乡建设投入最多、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居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的时期。

各级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以城市化总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全局,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明显增强。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

2000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确立了将城市化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明确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即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着力把一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做美。

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加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力度,认真总结多年来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更加认识到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把城乡规划摆上重要议程,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城乡规划,研究解决城乡规划中的重大问题,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通过努力,全省城镇空间布局渐趋合理,现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各5个,中等城市9个,小城市含县城45个,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城镇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促进了生产要素向各级城镇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城市化进程。

到2004年底,全省城市化水平已达482%,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以上。

全省中心城市的空间得到拓展,规模逐步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

的集约效益更加显著。

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等特大城市发展势头良好,作为地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日益增强。

全省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标志性建筑物及居民休闲运动场地明显增多,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城乡规划编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城乡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省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目标,加强了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为区域协调和共同发展提供途径,在集约利用资源、资金,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果。

在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时,根据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省情实际,提出了新世纪全省城镇发展的方向,确定了我省“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布局。

“三圈”是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五轴”分别是徐连、宁通、沪宁、新宜和连通城镇聚合轴,2001年《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由建设部批准后实施。

我省创造性地编制了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和《沿江城市带规划》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相继开展了《苏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规划》、《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宁镇扬泰通地区区域供水规划》、《沿江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有力地推进了全省“三圈五轴”城镇空间集聚、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并在全国发挥了创新和示范作用。

目前,苏锡常地区已实现全部乡镇联网供水,提前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五年目标,得到建设部的充分肯定。

    二是全面推进城市规划制定,规划理念不断更新。

2000年以来,全省各地明显加大了规划编制投入力度。

南京市规划经费连续4年超过5000万,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市规划经费均超过3000万。

全省40个城市陆续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或修编,淮安、连云港、镇江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

各地在规划编制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苏州市提出“五定”的规划要求,即定人口总规模、定城市用地面积、定城镇空间布局、定农业保护区面积布局、定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形态,体现了城乡统筹的发展的理念。

昆山、张家港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原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城区+六个功能片区”和“一城四片”的发展新格局,相应编制了片区规划,对城镇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了片区发展的新理念。

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各地加强了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完善。

有的城市一年完成近80项重要规划,其它城市每年也至少编制十余项重要规划。

各地集中力量加强城市新区、中心区、重要历史地段、景观道路、市民广场、居住小区等地块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设计工作,为依法行政、改善城市面貌、彰显城市特色、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了依据。

    三是以镇村布局规划为抓手,推进“三集中”建设。

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点散乱的现状,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2005年初,全面启动了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省建设厅研究制定了《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关于镇村布局规划编制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统一全省镇村布局规划文本框架和有关问题的通知》,省政府安排了省级专项经费,省建设厅加强对各地的技术指导和进度督查。

从目前情况看,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1/3的乡镇已经编制完成、1/3确定了方案、1/3在调查基础上提出了意向性布点方案,预计9月底可按计划完成。

这项工作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三推进城市规划依法行政,严格城市规划实施。

   一是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江苏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后,各地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南京等有立法权的城市制定了城市规划条例,镇江等城市以政府令的形式作出了相关规定,为依法规范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化得到加强。

我省先后制定了《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江苏省城市规划“一书两证”管理基本程序》、《江苏省“一书两证”规划设计要点标准格式试行》、《江苏省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和《关于城市规划管理“一书两证”内容变更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各地规范城市规划实施和执法监督工作,大多数城市也相应制定了适合本地情况的规范性文件。

以“一书两证”制度为核心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不断加强,许多城市通过窗口制、公示制、行政责任追究制、执法监督制等制度,加强了依法执行“一书两证”制度的管理工作。

    三是城市规划公开化、民主化成效显著。

我省从2003年7月开始建立,并完善了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对规划制定、实施管理、监督监察和规划政务等四方面进行公示。

今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建设部向各省、市、自治区介绍推广了我省的经验。

目前该项制度的执行已初步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规范化,更好地保障了公众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了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腐败行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形象不断改善,在机关评议中位次明显提升。

南通市在实施公示制度过程中,通过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向规划监督员听取意见和建议、聘请行风监督员进行明查暗访等举措,有效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城市个性特色。

   全省各地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坚持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促进和推动城市现代文化的繁荣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

目前我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历史文化名镇13个和历史文化保护区3个。

各地认真贯彻《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都编制了保护规划,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已开始编制。

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近几年来共向国家申请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近2000万元,专门用于包括苏州市平江区、镇江市西津渡、徐州市户部山、扬州市东关街、南京市南捕厅等历史文化街区的维修,并带动了当地政府专项保护资金的配套投入,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在保护规划指导下,历史街区的整治工作逐步开展,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一些传统建筑维修、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城市建设中,各地坚持发掘城市精华资源,坚持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相结合,注重保护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特色。

淮安市围绕打造“四河穿城、运河明珠、文化古城”特色,做好“绿水、名人、历史、文化”四篇文章,加大对古城区、历史街区和名胜古迹的保护力度,建成一批沿河风光带和文化长廊。

扬州市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主线,注重保护历史文脉,遵循“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全面改善”的原则,着力保护古城,努力打造一个文化内涵丰富、个性特色鲜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

南京市着力整治了明城墙、金川河、外秦淮河和历史文化景区,挖掘长江路文化资源,形成以民国文化为主调、晚清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特色街区。

    二、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我省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明显增强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主要有:

   一部分地区规划人才、规划经费短缺,城乡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不少城市规划编制经费不足,苏北地区的规划人才短缺,规划工作受到了限制。

有些中小城市只修编了总体规划,没有深入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普遍不高。

个别城市不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盲目追求扩大城市规模。

有的地方在乡镇撤并后,没有及时修编乡镇规划,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要求。

   二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不够,规划实施缺乏刚性。

有的城市不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调整变更规划,个别地方擅自改变城市总体规划。

个别地方“规划跟着项目走”,存在先用地后规划的现象,造成短期行为和决策失误。

个别地方领导干预规划、违反城乡规划的现象突出。

规划执法部门不具有对违法建设的强行制止权,难以对违法建设进行有效制约和处理。

   三城市规划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国务院规定开发区规划管理权应由城市人民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集中统一行使。

但是不少开发区仍存在独立行使规划管理权的情况,有的开发区自行编制规划,影响城市规划的整体协调和系统性。

有的开发区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发放“一书两证”,片面追求招商引资环境。

有的区、郊区、开发区越权审批,导致违法建设。

   四镇村布局规划的实施存在制约。

全省村庄建设散乱现象较为严重。

镇村布局规划的实施涉及宅基地置换、承包地调整、基本农田保护等一系列政策问题,跨村民小组建房集中居住的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民在规划居民点集中建房的积极性。

    三、下一步推进城乡规划工作的打算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给城乡规划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赋予了规划工作新的历史使命。

这就要求全省城乡规划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集约利用各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

境效益的综合协调,提高发展质量。

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理念,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稳步推进城市化和城乡现代化进程。

   一继续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促进都市圈、城市带建设,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以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为主体,形成南京、扬镇、常泰、澄张靖等跨江城市组团,呼应沿江开发战略,加快沿江城市带发展。

以推进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徐州和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的建设为主体,大力培育东陇海其他中心城市,加快形成徐州都市圈和东陇海城市带。

以苏通大桥、沿海港口等重要设施建设为契机,培育沿海中心城市和沿海城市带。

抓紧出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管理方法》,加强区域性规划的实施管理,引导产业的集聚和集约发展,保障我省城镇和区域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加快城乡规划编制进度,实现城乡规划的空间全覆盖。

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区域空间布局。

加快沿江城市带、沿海城市带规划的编制,推动沿江城市带的整合和沿海城市带的培育。

有重点地开展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工作。

继续制定完善区域供水、流域污水治理、城乡垃圾处理等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与沪浙合作抓紧进行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相关工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指导,尽快完成全省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编。

及时滚动编制近期建设规划,重点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近期规划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全面覆盖,旧城改造地区、城乡结合部、历史街区、近期建设地区以及储备土地等区域必须优先覆盖。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及时修编各种专项规划,特别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及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

   三积极推进“三集中”建设,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围绕“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将新建工业布局到镇以上工业区。

积极引导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科学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继续稳步推进镇村撤并、撤镇设办和撤村设居的区划调整工作,科学合理确定镇村规模,按照镇村布局规划集聚建设。

合理确定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地均投资强度、地均产出效益。

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尽快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促进小城镇提高建设和发展水平。

    以镇村布局规划为依据,科学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抓住农民自建房、移民迁建和项目建设等机遇,科学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确保将新建农房建到规划点上。

研究制定《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实施办法》,保障和规范镇村布局规划的实施。

抓紧完善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及时对原宅基地进行复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

逐步建立稳定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增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吸引力。

    优化调整省重点中心镇的布局。

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将我省重点中心镇优化调整为100个左右,在县市域范围内选择区位条件优、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具有一定规模的1—2个建制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