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50557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共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共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共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共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docx

《公共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docx

公共政策

 

基于公共政策视角下网络舆论监督研究

基于公共政策视角下网络舆论监督研究

摘要:

在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己经慢慢凸显,成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大网民知情与参与权力通过网络舆论监督来实现,政府通过网络舆论来发现政策问题了解和知晓广大网民的政策意见、吸收民间智慧等,无论是从广大网民民主权利实现的要求还是政府决策科学化及政策实施的现实要求,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日益显得重要,在介绍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政策制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视角下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作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找出有利于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共政策发挥正面作用的启示。

关键词:

公共政策政策制定网络舆论监督

一、研究背景

网络迅猛发展,网络新闻网站的建立和网民人数激增。

2015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人,手机网民达到5.94亿人。

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舆论监督成为传统舆论监督的重要监督形式,互联网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不可以忽视的监督作用。

在我国,国家政权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也要通过公共政策调节社会利益,理顺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促进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使广大公民参与进来,是大势所趋,符合时代和世界的潮流。

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舆论更能直接汇集社会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更容易反应社情民意,可以说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晴雨表,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系统中的又一新生力量。

网络舆论监督的这种强大作用己经引起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层领导在网络上和网名进行互动,这种行为积极地促进了我国的政府形成通过网络为主要渠道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意识,无疑是对网络参与政治,特别是对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高度肯定,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正常发展。

 

二、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理论分析

2.1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概念界定

舆论一词的本意是指“相对于真理、理性的没有得到充分论证的不确定的判断。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舆论却有着另一个含义,即一个人在他人舆论中的“名声”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舆论更具有集体意义,经常运用于个人与他人,或人群关系方面,当相当多的人形成了某种相对一致的看法时,刁一能称之为舆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从“舆论”发展为“公共舆论”是一种必然。

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网络舆论主要强调舆论传播的方式,是舆论的一种,它是舆论与新兴的互联网络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使舆论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有学者把网络舆论的内涵确定为在网络媒体上形成和传播的公众关于各种社会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影响力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只要满足传播形式上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内容上是公众发表的集合性意见这两个条件就是网络舆论,或者说“网上舆论”。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舆论这种群体性意见形态,对社会公共事务自由表达意见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

舆论监督是舆论的一项功能,由于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功能巨大而被突出出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表述。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网络参与主体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行使对国家权力机关、社会事务极其公务人员民主监督权的活动。

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中有规定,我国公民有言论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以网络作为手段进行监督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它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

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和社会技术不断发展、是舆论监督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事实监督,属舆论监督的一种,但有着区别于舆论监督的特点。

2.2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首先,网络舆论监督降低了舆论监督主体资格进而扩大了舆论监督主体的范围。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资格不再是传统舆论监督主体较高要求的资格,传统舆论监督往往通过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的单向流动,这些媒体的运作需要特定行业的程序性运作,比如,报纸的发行,必须经过策划、采写、征稿、组稿、编辑、审阅、宣传等最后刁`能发行出来,在这过程中经过了主编的策划,采访方向的确定,一记者的加工,被采访人的选择等等人为地处理工作,能够进行发言和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监督主体的资格无疑被提高了,致使媒体的言沦有时并不能代表大众的心声。

而网络舆论监督就避免了这种弊端,受实际因素的制约变的微乎其微,人与人之间在网络环境背景下是完全平等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参与事实的评论和发表意见看法,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

其次,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史无前例的时空优势。

网络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及时性优势。

传统媒体的监督需要一定的时间做基础,如一档节目的播出需要电视工作人员的若干天的准备和制作,一张报纸的发行,需要工作人员至少一天的努力,而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却随时都在更新,每点击下鼠标都会有不同的言沦和意见内容出现,这种时刻都在紧跟实际的舆论监督特点是史无前例的。

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空间优势。

电视、广播媒体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报纸要严格的受文字字数的限制,所以以传统媒体为背景的舆论监督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十分有限,而网络背景下的舆论监督则大为不同,网络传播可以不限时不限量,随时随地检索和跟踪各种各类的信息,并且不会随时空变化而丧失掉历史性信息,如此,网络舆论监督对监督对象的监督更加向纵深化发展。

三、研究公共政策制定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

3.1人民主权论

人民主权论是指在自然法与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国家是人民让渡自己的权利交由国家统一行使而产生的,因此国家只是人民主权的委托管理者,人民拥有最高主权并通过立法权来表达“公意”,对国家管理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与制约。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制度下的人民主权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公民只有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广泛的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中来,对国家管理的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现时期广大网民积极进行网络舆论监督,就表现了民主参与的权力,只有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的权利和作用,刁`能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因此,人民主权理论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理论依据。

3.2权力制约论

由于舆论监督既是其他监督类型的信息传播者,又是权力监督体系中其他监督的评价者,而网络日益成为人民群众了解社会的最主要渠道,成为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也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它通过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政府机构、政府官员以及权力相互作用关系的监督,来实现对社会主义权力系统的制约监督。

因此,权力制约理论也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

3.3宪法的规定

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总纲明确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宪法》第三十五条和四十一条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四、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

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影响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方案的规划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4.1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

4.1.1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政策问题关系

网络舆论监督促使政策制定主体发现社会问题。

互联网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完全民主的世界,网民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谈论时事,表达关乎对于社会方方面面政府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当某一社会问题由于波及面已经涉及到不直接的相关主体,在网络上形成了具有广泛网民关注的公共问题时,政府便可了解到网络上的舆论,并且判断问题是否属于其职责范围和该问题的重要性,进而发现公共问题,即发现政策诉求。

网络舆论监督所关注的问题,包括潜在的公共政策问题。

网络舆论监督所监督的问题,并不一定是已经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或公共问题的问题,网民关注的是关乎其切身利益或所见所闻的事物,包含内容方方面面,可能涉及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以及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等,甚至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

可能在有网民提出某一问题时,这一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小,还不构成一定的典型性,但是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问题凸显出来,波及到的公众越来越多,就会使关注的网民越来越多,进一步上升为公共问题,所以很多网络上的舆论都会随条件和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化,政策制定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

4.1.2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途径

网民通过新闻跟帖、博客、电子公告板等形式不断关注某一社会问题,使讨论范围无限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多,讨论主题不断深入,影响面不断扩张,讨论的激烈化和影响力会形成网络上强大的信息量,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使政府发现公共政策问题。

近几年网络媒体蓬勃发展,数目不断激增。

权威新闻网站迅速发展壮大,商业网站也大有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年月日发布《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站数量已达万个。

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及时的披露新闻事件、跟踪报道社会热点问题,甚至比传统媒体反应更快,受阅人群更广泛,反应更强烈。

4.1.3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政策目标也就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

于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认定过程中无疑会有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政策标来源,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网民们通过网络发表舆论的同时,会夹带网民的看法、情绪、这些舆论具有目标导向性,产生一种对被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应然状态,或者说是比较让网民能够接受的理想状态,因为网民在对问题进行讨论时,会有所思考,每一个个体对问题会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分析,最终针对一个问题会形成比较理性、客观、一致的主流观点,这对于政策目标的确定有着极大的影响有时政府提出政策目标,予以公布、宣传和执行,网络舆论监督也会发挥巨大的监督作用,网民对具体政策进行激烈讨论,进一步提出修补意见,此时,如果意见建议被政府部门所重视,也会被纳入到下一轮修改的政策目标之中来。

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方案的具体设计和规划的监督作用不容小觑,网民通过与政府部门的互动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想法,对方案设计作出大致的轮廓上的勾画,甚至是细节的敲定,反对侵犯或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方案,在政策作出之前施与影响。

2007年厦门“”事件就很好地体现了坚韧的民意通过互联网与高层决策实现良胜互动,影响政策方案的具体规划。

厦门尸项目事件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共政策方案的具体规划产生影响的典型案例。

五、网络舆论监督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已经可以对公共政策制定发挥作用,但总体呈现出作用发挥的非规律性,只是在一些焦点热点事件中有所展现,实现监督的功能,在政策制定的四阶段中,主要在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影响较大,其他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公共政策合法化三阶段的影响力则仍需继续完善和努力。

5.1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受教育程度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有小学及以下、初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等不同的组成成分,监督主体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监督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年月中旬的第十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30.5%,其次是本科和大专。

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网民为31.7%,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达到了68.3%。

但至此以后,大学本利一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本科及以的网民,形成后来者居上之势,在网民中占据主体。

5.2网络舆论监督主体所处地域的不同

从《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互联网普及率上看,各地区的互联网发展差异依旧明显,主要分成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互联网发展水平较好,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省份。

包括北京、上海、一东、浙江、大津、福建、辽宁、江苏、新疆、山两、山东、海南、重庆、陕西十四个省或直辖市。

其中,北京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9.4%,上海和广东分别为64.5%和55.3%。

第二梯队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包括青海、湖北、吉林、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六个省和直辖市。

第三梯队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集中在西南部各省和中部地区,包括宁夏、西藏、湖南、河南、广西、甘肃、四川、安徽、云南、江西、贵州十一个省或直辖市。

5.3网络舆论监督主体本身素质良荞不齐

网民这个群体由于年龄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智商高低不同等等因素,导致个体的素质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的网民能够很清晰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思想,具有条理性和重点突出等特点,而有些网民发表意见时,含糊题词,语意不清,甚至语句不通顺,不顺畅,往往不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意思其次,在辨别能力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一个社会问题在网络上进入网民视野时,网络舆论监督主体对于该问题的重要性及影响力的辨别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

六、完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6.1网加强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培养

努力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塑造网络媒体在网络舆论监督中作为十分重要的监督主体,它的塑造规范与否,决定网络舆论监督能否顺利进行,监督方向是否正确,舆论导向是否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特别是对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规范,更具紧迫性。

只有网络媒体所引导的信息和新闻客观准确真实,舆论监督导向科学民主,网络舆论监督才会常态化,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才会偏向正面化。

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在当代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中虽然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知道,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和社会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使共公权力的运作体制无法真正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从而使新闻媒体在政治层面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即便是这样,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公共领域中的职责也是非常之关键和重要的,法律必须等待过错行为发生之后才能予以制裁,相反,新闻媒介却能够运用渐次增大的舆论压力制止可能出现的越轨行为,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也有其重要的社会职责,对网络媒体的这种社会责任的培养十分必要。

明确网络媒体的对社会公共领域构建的职责;对社会价值呈现多元化格局的有力引导,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的职责;凝结公众建设自己祖国的热情和力量;甚至是促进公民社会的艰巨使命。

这些社会责任应该落实到详细的行为和追求的目标之上,要做到全面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积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承担传递与传承先进文化和思想抵制邪恶,媚俗的文化,维护社会正义,最终树立媒体公信力了。

6.2网加强对网络媒体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永恒的价值目标是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伦理规范是伦理价值的具体体现,网络媒体的职业道德具体体现就应该具体到何为理想的、何为应当的,以及何为不道德的、不应当的等等,以此来调节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商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谐经济利益、名誉利益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复杂矛盾。

用此来“有效防止其误导社会舆论,防止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不正常行为”。

制定详细的伦理规则、条例等对网络媒体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与导向,重新树立网络媒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紧迫性。

目前我国的最为正式的互联网职业伦理规范是2002年出台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是我国互联网行业协会对网络行业有组织的管理规章,除此之外,各大网络媒体又有各具特色的网站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等,这些规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共同维护了当前的网络舆论发展状态。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虽然现有的《公约》指涉了互联网行业的所有领域与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然而就具体条款和详细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作为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上还很欠缺,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政府管理机构可以利用各种会议、文件传达、加强重点宣传等其他管理手段协同操作。

无论如何制定规范和条例最后的重点都应该放在网络媒体的自律机制上,由外部约束转化成内在约束;倡导互惠互利的网络环境,防止商业运作上的恶性竞争,使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使用个体和作为商业群体的网络媒体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更密切,同时也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的网络环境,这些价值的倡导,政府相关部门和网络媒体自身都有很大的责任。

6.3致力于加强对网民参政议政能力的提升

首先,由于我国对公民教育起步较晚,很多公民的文化水平低下,政治,法律素养相对较低,所以应该参照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对教育体制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减少农村及贫困家庭的学生的辍学率,彻底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制,促进全民政治法律素养的提升,网民来源于广大的公民之中,所以以此作为加强网民参政议政能力提升的背景环境。

其次,要通过各种具体的途径,来提高网民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政议政意识,培养网民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焦点的兴趣和对此类信息的敏感度,提高网民独立思考和理性发言的能力,倡导网民具备与政策制定者进行公开平等的对话能力,努力营造和谐的网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网络环境与文化,鼓励积极参与政策制定的讨论等。

6.4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和制定政策信息公开制度

要使网络舆论监督正常发展,必须要完善规范新闻媒介行业和针对广大网民的法律法规同时健全政府政策制定信息公开的制度,只有如此双管齐下才能保证监督主体行为的规范化和参与政策制定的透明化和可行性。

虽然我国一向重视舆论监督的功能,“第四媒体”兴起之后,政府也极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现有法律法规也存在一些,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但是,各种影响网络舆论监督正常发展的现象还层出不穷,网络媒体行为的非规范化,转载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信息,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或引用虚假信息误导公众;网民不法用心或辨别力低下,制造不法言论,蛊惑视听,制造混乱,侵犯其他人利益等,即使网络信息资源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但是因为虚假信息的存在而在整体上大大削弱了因特网媒体的可信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将网络舆论监督的内容、对象、条件、保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系统的健全的法律,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能满足网络舆论监督正常发展的需要,要尽快出台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网络媒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舆论监督的对象、基本原则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评价标准,使网络舆论监督有法可依,使网络舆论监督自主权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有所扩大,有利于提高网络舆论评价力和发挥公共舆论的正向效应;要制定规范网民行为的法律,详细规定网民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时的责任、义务、应该遵循的具体行为规范,什么是可行的可追崇的,什么是受法律约束的都尽量详细化,系统化;要对经由网络发布的信息进行限制和规范,净化网络舆论传播的信息环境。

七、结论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的不断激增,在此背景下网络舆论监督对我国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舆论监督发展的程度与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程度与水平,及其政权群众基础的广泛程度。

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求离不开网络舆论监督,广大网民参政议政也离不开网络舆论监督,公民与政府共同治理国家公共事务是现有国际公共管理的大趋势。

网络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人民主权意识的增加,广大网民积极监督和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成为必然,网民充分利用自身权利来对具体政策制定发表意见和看法,维护自身利益,大限度地平衡、制定公共政策,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广纳各方的意见,群策群力这要求政府最,科学民主的接受广大网民的舆论监督,采取各种方法保证网络舆论监督的正常发展,维持网络舆论监督的秩序,政府应该积极完善各种机制和工作,转变行政观念,完善网民的权利和参与监督的环境,达到网民和政府共同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

文章着重研究了公共政策制定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监督,从阐述网络舆论监督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的影响,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共政策制定发挥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共政策制定发挥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洁瑶.网络舆论监督与中国公民社会关系的理性审视[J].改革与开放,2010

[2]伍启元.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1989:

4

[3]陈振明.公共政策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4]孙光.政策科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28

[5][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华夏出版社,2004:

4

[6]蔡春艳、黄铭.论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

息化,2010,第13卷

[7]郑萍、薛冰.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J].中国行政

管理,2009(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