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5054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docx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docx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

时代在发展,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翻新和变化,艺术越来越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我们周围,艺术是无处不在。

它可能是一幅精美的广告画、一座颇具风格的建筑、各种潮流的服饰等等。

而在我们的课程中仅仅学音乐、美术这两门艺术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新课标下音乐课堂设计也应有所变化。

  在以往的音乐课上几乎就是“唱歌课”。

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音乐课也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一个时期内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所以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高年级不如低年级,甚至于“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令我们深思,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呢?

古往今来,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都是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

从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到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无不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只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就会大大提高学生们主动参与,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那么要如何保持学生这种长久的兴趣与参与性呢?

这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

  一堂好的音乐课,无非是让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也会感到有兴趣听,更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那也就体现了音乐课的生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其中“生动”可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

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同时也提高了学音乐理论的兴趣。

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

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音乐教学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一些教法比较先进的国家,他们的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学习的。

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更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严重阻碍了音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当体态律动学诞生后,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

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比如,在讲节奏这一问题,当我加上了体态律动环节时,学生们不但显得非常兴奋,更能够根据自己的律动自己找出节奏的特点。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

”那么想象力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各个知识层面。

好的音乐课要长足发展,也必须和其它学科有机的相结合。

  例如在教律动时,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

如果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

在课堂上,我认为经常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

  新形势下音乐课应发挥各类艺术间所有的共性“恰当的整合”。

只有这样才能常教常新,学生才会常学常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在愉悦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审美能力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拓展学生艺术审美空间,增强音乐课堂趣味,激发学生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艺术教育审美育人的目标。

  总之,教学设计的变化是为了提高学生体验、实践音乐艺术及多元艺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我们以科学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审慎的态度完美整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多元艺术整合服务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位老师曾说:

一个不懂得审美的人是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一个不懂得审美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

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笔者结合新课程谈几点体会:

  首先,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心情感世界。

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它为音乐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以前的音乐课偏重于思想教育,注重一首歌的政治性、道德性。

其实,如一个人对一首歌曲有了审美的感受,自然也就在思想上得到教育。

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还了音乐的本质。

  其次,加强创造性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

”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关部门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问题是“你敢不敢发表和别人(包括老师)不同的意见?

”结果显示,年龄越低的做肯定回答的越多,有肯定回答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减,这说明孩子本来极具想象力,而我们的教育在阻碍学生的发展。

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对音乐的理解,各人有所不同,老师往往以固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忽视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信心,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这似乎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一种品质。

例如:

在七年级音乐课《阳关三叠》情景剧教学中,设置为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诗人的朋友、一人吹萧、一人扮演酒保、一人或几人伴舞,模仿诗人和朋友在阳关话别的情景,在教室前面表演。

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音乐为工具和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教师要根据新的理念来改变教学方法。

过去是“教教材”,现在应是“用教材教”。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改技能性的方法为审美性的方法,改灌输的方法为创造性的方法,改教师为主的方法为学生为主体的方法。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

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

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举个在教学中的例子:

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

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

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

不妨通过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手表秒针跳动声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

然后,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我们教师来说也很重要。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关键的是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再次:

教师要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迅猛发展,通俗音乐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起来,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音乐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还得由课本延伸出来,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课堂中来。

那么为什么把通俗音乐引进来?

什么样的通俗音乐能引进来?

怎样把通俗音乐引进课堂?

这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深思的问题。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传统的教育不适应新世纪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更新观念。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仅仅学习课本中的内容是不够的。

学生在学习中会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传统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如果能把通俗音乐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给我们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整个课堂只是老师在“唱”。

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学生参与,没有学生实践活动,因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情感体验,没有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这种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沉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的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优秀的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

  二、有机地将通俗音乐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

  通俗音乐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将通俗音乐有机的渗透到我们音乐课堂中,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

  1、通俗音乐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

  由于通俗音乐还不成熟,音乐创作水平不高,商业味道浓,娱乐性强,流行歌曲大多是成人诉说自白情爱的爱情歌曲,而有的通俗音乐只是在烘托一种气氛,本身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适应身心健康发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同学们从音乐中体验情感,生活中增进友谊,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树立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远大抱负。

  2、通俗音乐要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

”这句话揭示出音乐艺术性的本质。

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

通过理解音乐,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从中受到启发。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我们在选择通俗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音乐在立意、情景、音韵、曲调、配器、伴奏等能增强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老师在教学中要懂得欣赏学生。

学生只有信任老师,才愿意听老师讲课,才会把课堂学习看成是一种精神享受,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态度,注意了解老师的长远目标和具体要求,端正学习态度,始终从零开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它,使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有了信任老师为前提,学生还要激发自己学习声乐的兴趣。

  我们强调每位音乐教师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上好音乐课。

上好音乐课,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外,更重要的则是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因为技术和知识可在工作中日日进步,而徒具精深技术,却无法施教于人是最不可取的。

例如,就兴趣而言,我们知道,“兴趣”作为一种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表现出来的喜爱情绪,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人类从事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

而音乐教学本身便充满了趣味,因此要做到音乐课对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这一点并不难,只有最麻木的音乐教师才把音乐课弄得呆板无趣。

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音乐教师本身要具备健康的品格,为人师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如孔子所言:

“自乐乐人,自正正人。

”而塑造健康的品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音乐导人向善的作用的同时,则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

 

新课程下的音乐课仍应坚持以音乐为本——对课改中若干现象的思考

从上个世纪中页到本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都沐浴在改革的春风中锐意进取。

而我们的教育却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内容死板。

传统的教学模式造就了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思维、运用知识、探索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所以教育必须改革。

我认为教育改革首先要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更是如此。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

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

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但是同时,我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社会接触面相对狭窄,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缺乏一定的来源。

在对一年级学生音乐教学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练习:

在课始与课末,进行"孙悟空变变变"的小游戏。

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这个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三个自己创想的动作。

首先,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

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

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

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

那么到了下一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甚至连宇航员的太空步都出现在了课堂上,更出现了许多不知所以然的动作。

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中国已加入WTO,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我们教育者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会运用新技能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学校所学的,教师所教的,总会有落后时代的一天。

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再以学生是否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会与否,以知道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来衡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否。

我觉得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在"新课标"中提出"音乐的关键在与于听,听是一切培养的开始。

"柯达伊理论也主张"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放在感性上。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

  例如:

在学习音的长短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一听,猫与小鸡的叫声、羊与老鼠的叫声、三角铁与双响筒的敲打声、锣与鼓的敲打声。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谁发出的声音长,谁发出的声音短。

然后让学生学一学或敲一敲,在学小动物的叫声和敲打击乐器的过程中感受音的长短。

再接着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所听到过的一组长短有对比的声音。

最后画一画,让学生用线条来表示声音的长短。

比如:

锣与鼓:

----,猫与小鸡:

---。

  又如在学习音的高低时,为了让学生在玩中达到自己探索的目的,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创设故事情节:

李爷爷带着孙子去公园玩,李爷爷说:

看那是什么?

孙子说:

是蝴蝶还有小鸟。

李爷爷说:

你知道它们谁飞的高吗?

讲到这儿我先让学生回答,再说出孙子的答案:

小鸟比蝴蝶飞得高。

在小故事中我先引导学生对比蝴蝶与小鸟飞行的高低,使学生对高与低这两个含义有具体的认识。

再让学生将祖孙俩的声音高低进行对比。

2、教师弹奏钢琴上的一组音6-3,(6下面得加点是低音)让学生辨别音的高低。

3、让学生在教室自由寻找两样东西进行敲打,将声音进行对比(前提:

音乐室有一架钢琴、一架风琴、一套打击乐器、四方凳、簸箕、扫帚、拖把、废报纸等)。

说一说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

  在以上两例的教学中,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逐步设计的过程中自己掌握答案。

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感受音的长短和音的高低,从而让学生去领悟,自己学会学习,自己去探求新知识。

  三、学会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

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科综合的理念:

……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例如:

在让学生分辨歌曲情绪时,我将音与画结合。

课前我根据音乐准备了几幅图:

雄伟的天安门(庄严)、跳舞的小朋友(欢快)、美丽的天目湖(优美)、旧社会的苦孩子(悲伤)。

上课时,我让学生先看看这几幅图,讲讲图上画的是什么。

接着给学生边听音乐边对照图画展开联想,找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情绪。

这样将听觉与视觉结合,将音与画结合,使学生很快能对号入座,听辨出特定的音乐情绪。

然后,在此基础上拿下画再让学生听音乐。

通过不同情绪的对比,学生也能很快进行区别。

最后,使学生对这几种不同情绪的音乐有一个直观具体的认识。

更使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和鉴赏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灵活,贵在创造。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现在的教学重要的是去"做"。

怎么做,做得好不好无关紧要,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不应把目光盯在道路尽头教学结果上,要集中精神引导学生在道路上如何前进。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找到自己在这场改革中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答。

课改心得

课改心得--以新的教育理念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内容提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

-

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

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

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